•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領導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正向領導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本節就正向領導的意義、內涵、以及其理論基礎,分別探究如下。

一、正向領導的意義

正向領導(positive leadership)一詞,在中國大陸稱之為積極領導,在國內 多使用正向領導,因此以下內文皆以正向領導稱之。Luthans、Luthans、Hodgetts 和 Luthans (2001)在美國 911 事件後的動盪環境下提出的正向取向的領導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PAL〕),其構成的要素是真實的樂觀、情緒智 慧、信心和希望,並指出領導者運用此四個要素,能帶動組織發展及提升組織績 效。從領導著的特質來看,Tombaugh(2005)發現實施正向領導的領導者具有 樂觀和情緒智慧的特質,會將問題視為是一種挑戰。在「正向領導」《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專書中,則提供正向領導的概 念和具體策略,並指出正向領導是強調個體和組織的提升,亦是一種提升成果的 方法,例如工作上的成功、人際的良好關係、道德的行為、正向的情緒和供給能 量網(Cameron, 2008/2011)。詹明娟(2009)認為好領導從正向解讀開始,學會 欣賞他人的能力,適才所用,能有抗壓力和調適力,而且要能敏銳觀察、反省思 考。Fairhurst(2008)更進一步的提出,正向的領導者能鼓勵組織成員發展個人 的優勢,能使成員更加成長茁壯。國內學者林新發(2010a)也認為正向領導是 領導者在組織面臨危機時,能引導組織成員發現自我的優勢、能力,以及激發出 成員的潛能,而且領導者能以積極的態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發揮影響力,

使組織營造正向氛圍,提升組織績效。仲秀蓮(2011)將正向領導定義為組織領 導者在具有正向意義的共同願景下,整合運用愛心關懷、智慧倡導、與勇氣執行,

時時進行道德反思與分享學習,並善用團隊的力量以擴大影響力;以愛心關懷正 向解讀成員的行為表現,以智慧倡導引導成員產生正向的良善行為,以勇氣執行 克服困難有效落實實施成效,進而達成組織目標。

國內學者林新發(2010b)將正向領導的概念應用於校長的領導上,認為一 位好校長的領導可以學習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技巧,從正向解讀開始,以正向思 維、正向心態進行正向經營,誘發學校成員內心的熱情和興趣,才能使學校不管 在順境或是逆境中皆能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由此,開啟了國內校長正向領導的 先河。謝傳崇(2011b)從卓越校長展現出的正向領導行為中,歸結出校長正向 領導為校長能帶領學校成員共同討論學校的方向,透過關懷、同理與感恩的方 式,營造學校的正向氣氛,如此有助於學校內正向溝通氛圍的形成,以及正向關 係的建立,最終帶動學校整體效能的提升。呂浚瑀(2011)歸納學者們對校長正 向領導的定義,提出校長正向領導是校長能以正向思考的方式處理校內外事務,

並以身作則,能用關懷、同理心的態度看待成員並協助解決問題,使學校瀰漫著 正向的氛圍,與學校成員共同建立正向的願景,以達成學校的教育積極目標。

正向領導的概念首先由林新發將其應用於校長的領導中,爾後,謝傳崇再從 卓越校長的領導行為中,發展出校長正向領導的意義,可說替國內校長正向領導 的發展奠定更紮實的學術基礎,而呂浚瑀則是歸結上述學者的定義和相關理論,

提出其校長正向領導相關研究的定義。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本研究認為校長正向領導是校長能以身作則,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校事務,而且能設身處地替學校成員著想並協助解決問 題,使正向的氛圍在學校中擴散,促進學校成員正向溝通,建立起學校成員間的 正向關係,並且培養學校成員對工作的正向意義,達成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 習成效的最終目標。

二、正向領導的內涵

由以上正向領導的意義可知,正向領導是近年來在組織中發酵的領導方式,

因此正向領導的內涵仍逐漸充實中,以下針對學者們對正向領導提出的策略作為 正向領導的內涵進行探討。

Dinkmeyer 和 Losoncy(2000)在其書中提出六種正向的領導技巧供組織領 導者參考:

(一)專注傾聽:領導者需要學習專注而有效地傾聽成員的聲音。

(二)以同理心待人:領導者不以主觀角度看待成員,應使自己成為一面鏡 子,隨時能同理成員。

(三)聚焦於優點:領導者要學習發掘成員的優點,並能激勵成員。

(四)發展多元觀點:領導者能以不同的角度和觀點看待組織的問題。

(五)激發團隊精神:領導者應激發團隊合作取代成員個別的競爭,讓每位 成員都能成為激勵者。

(六)增強成員信心的能力:領導者是一位有信心的人,才能感染組織成員,

使成員也能擁有信心,才能讓組織有更卓越的表現。

國外致力於正向超越表現(positive deviant)研究的學者 K. Cameron 發現,

有些領導的策略已經過許多驗證可以提升組織的效能,如:團隊合作、建立願景 等,但是尚有其他未被認定的領導策略,而這些策略建立在正向的概念上

(Cameron, 2008/2011)。Cameron 認為能夠使組織有正向卓越表現的領導策略,

包含正向氣氛、正向溝通、正向關係和正向意義,並逐一指出每個實施策略中的 重要內涵,如圖 2-1 所示。

圖 2-1 正向領導的策略。取自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p (p.14), by K. Cameron, 2008,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林新發(2010c)將 Cameron 書中闡述的正向領導四大策略的內涵說明如下:

(一)塑造組織正向氣氛:組織成員間的體恤和感恩氣氛,透過表達憐憫、

寬恕和感激等行動,可以促使組織成員間的互相支持與尊重,而營造互相關懷以 及互相支持的正向工作氣氛,有助於提昇工作表現。

(二)建立成員正向關係:領導者以身作則、展現正向能量,並且建構出正 向能量網絡來影響組織成員;強化組織的優勢和成員的長處,以提升正向關係。

(三)進行成員正向溝通:領導者若能協助組織成員蒐集並分析資料,幫助 成員找出屬於自己的優勢和價值,並透過坦承、開放、尊重和支持的溝通,能激 發組織成員的潛能,而更能投入工作之中。

(四)展現工作的正向意義:當組織成員對工作給予高度正向意義時,能降 低壓力和沮喪而且能增加對工作的幸福感、滿意度等,策略包含對他人的正向影 響力、將工作與個人核心價值結合、突顯工作的長遠影響以及建立社群感。

建造能量網絡 強化優勢

獲得最佳的自我回饋 採用支持性的溝通

正向氣氛

正向意義 正向關係

正向溝通

培養憐憫、培養寬恕、培養感謝

影響人類福祉 連結個人價值 強調影響力的擴展

建立社群

蕭愛鈴和時勘(2007)的研究發現領導者的正向領導行為越多,員工的主觀 幸福感和工作幸福感或工作滿意感越高,知覺到的工作壓力越小,並表現出更多 的組織公民行為,也指出正向領導包括四個層面。

(一)德行模範:領導者應以身作則犧牲自我利益,也應嚴格要求自己言行 一致並且能說到做到。

(二)願景激勵:通過向成員描述令人嚮往的願景,激發成員的工作熱情,

樹立成員的信心。

(三)個人化關懷:根據成員的具體情況,提供相應的支持、鼓勵和輔導;

不僅滿足成員目前的需求,還應幫助成員開發潛能

(四)領導魅力:領導者俱有令成員心悅誠服的物質或行為,因而成為被成 員崇拜學習的理想對象,成員心甘情願遵照其指令完成任務。

仲秀蓮(2011)將正向思考的構念轉換成正向領導的內涵,再結合特質論、

行為論、權變理論和新型領導理論的優點,建構而成校長正向領導的內涵有六個 層面。

(一)共同願景:校長整合教職員與家長對學生學習的期望,形成學校成員 共同追求的願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和創新。

(二)愛心關懷:校長關懷學校成員的需求,並協助成員滿足其需求,正向 解讀成員行為,以使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智慧倡導:校長為達成學校目標,而訂定周詳可行的計畫與實施策略,

化解有害於學校的危機,引導成員產生良善的行為,以使學校持續發展。

(四)勇氣執行:校長以努力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難,以使計畫有效落實。

(五)反思學習:校長時時反省自己的道德修為,持續的充實專業領導知能,

發揮反思與學習的示範作用,並鼓勵成員反思與相互分享學習心得與教學經驗,

以形成學習型組織。

(六)建立團隊:校長以成員的專長將其分組,形成各類團隊,並且授權和 激勵發揮所長,以擴大校長的影響力,進而提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謝傳崇(2011c)綜合諸位學者的見解,將校長正向領導的內涵分為四大層 面:

(一)正向氣氛:校長能同理和傾聽成員,適時的對成員表達關懷與同情,

也讓成員互相瞭解可能遭遇的困境,並且鼓勵成員彼此關心與支持,能有包寬 容、接納與感恩之心。

(二)正向關係:校長能在成員的心情、個人智慧與經驗及物質資源上給予 充分的支援,校長建立與成員緊密的合作關係,並且授權及尊重其專業,給予充 分的信任感。

(三)正向溝通:校長能有多元的觀點,使用肯定與支持的語言,回饋成員 的優點和貢獻,避免使用情緒性和攻擊性字眼。

(四)正向意義:校長能把握各種時機,將個人的教育理念與成員分享,並 能察覺每位成員的價值信念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涵,並透過利他行為的示範,使 成員跨越個人利益,並將學校願景融入成員的信念並與其隱含的工作意義結合。

(四)正向意義:校長能把握各種時機,將個人的教育理念與成員分享,並 能察覺每位成員的價值信念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涵,並透過利他行為的示範,使 成員跨越個人利益,並將學校願景融入成員的信念並與其隱含的工作意義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