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式研究結果(三) :各試題選答變化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正式研究結果(三) :各試題選答變化分析

壹、選項分佈

以下為二組學生前、後測及延宕測驗的選答分佈,由以下各表我們可得知:

二組學生在前測的各題選項分佈百分比,與許良榮(2003)的研究有類似發現,

下列將詳述各題的選項分佈:

一、你認為汽油加水混合後,會互相溶解在一起嗎?

由表4-5-1 可得知:在前測教學組有十二位(30.8%)學生認為汽油會溶解 於水,而閱讀組有九位(22.5%)學生認為汽油會溶解於水,經教學與閱讀後,

教學組剩二人(5.2%)、閱讀組剩三人(7.5%)認為汽油會溶解於水。而學生 認為汽油不溶解於水的理由以「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為最多,教學組前測有 二十人(51.3%),閱讀組有二十二人(55.0%),許良榮(2003)的研究結果亦

表4-5-1 試題一選項分佈

後測時多數學生經教學或閱讀後皆知道汽油並不會溶解於水,但教學組仍 有七人(17.9%)認為汽油不會溶解於水,「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而閱讀組亦 有十五人(42.5%)選擇此選項。

經過一個月後的延宕測驗,教學組剩一人(2.6%)認為汽油會溶解於水,

而閱讀組有九人(22.5%)認為汽油會溶解於水,雖然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汽油不 會溶解於水,但教學組仍有十二人(30.8%),閱讀組亦有十六人(40.0%)選 答的原因是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顯示以密度判斷汽油是否溶解於水的迷思概 念深植學生心中。

二、有「油」字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會不會溶於水?

由表4-5-2 可得知:在前測時教學組有一位同學(2.6%)、閱讀組有四位同 學(10.0%)認為有「油」字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會溶於水;經教學或 閱讀後,教學組卻增加為三位學生(7.7%),而閱讀組亦增加為九位學生(22.5%)

認為,有「油」字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會溶解於水,所抱持的理由以

「因為油有水的成分」以及「因為水可以把油稀釋掉」為最多;延宕測驗時教 學組有四位學生(10.3%)、閱讀組有七位學生(17.5%)仍然認為有「油」字 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會溶解於水,理由仍以「因為水可以把油稀釋掉」

為最多,建議未來可以針對此現象做更深入的研究。

教學組與閱讀組各有三十位學生(76.9%、75.0%),在前測時認為有「油」

字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皆不會溶解於水,其中最多人所抱持的理由為

「因為油都比水輕」,各有二十一位(53.8%)與二十二位(55.0%)學生,與 許良榮(2003)的施策結果很接近,選答此選項的學生百分比為 56.1。而後測

表4-5-2 試題二選項分佈

時經教學與閱讀後,已大幅降低選擇此選項的學生,教學組僅剩二人(5.2%)、

閱讀組僅剩一人(2.5%)。但延宕測驗時答選又增加,教學組有三人(7.7%)、

閱讀組有七人(17.5%)所抱持的理由為「因為油都比水輕」,教學組比後測時 增加一人、閱讀組比後測時增加六人,是所有選項增加最多的一項,顯示輕重 與密度是學生判斷有「油」字的物質(例如甘油、沙拉油)是否會溶於水的重 要依據,經過教學或閱讀一段時間後,呈現概念回歸現象。

後測時經教學或閱讀後,教學組有三十二人(82.1%),閱讀組有二十五人

(62.5%),選擇正確的選項「有些會溶於水有些不會」;而延宕測驗時教學組 剩二十九人(74.4%)、閱讀組剩十八人(45.0%)選擇正確的選項。本題只有閱 讀組三人(7.5%)在前測時選答「因為只有固體才能溶於水」,與Prieto et al.(1989)

之研究結果:學生對溶液的例子常只想到固體溶解於液體中以及簡美容(2001)

針對臺北縣、市地區國小四、六年級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學生認為可 溶解的東西,仍多僅止於固體物質,有明顯不同的結果,此結果可能與 Keil(1989)

認為兒童並不是放棄舊有的理論,而是認知結構中理論互相競爭的結果。本研究 發現,隨著學校經驗與生活經驗的增長,學生獲得「密度」的概念,存於其認知 結構中,密度的概念在與其他概念競爭下,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

三、你認為把清潔劑,例如:洗碗精倒入水中,彼此會互溶嗎?

由表4-5-3 可得知在前測時,教學組學生有二十三位(59.0%)認為洗碗精 會溶解於水,但所抱持的理由以「因為兩個都是液體」與「因為洗碗精不含油」

為最多,各有八位(25.6%)學生選擇此選項;而閱讀組亦有三十三位學生

(82.5%)認為洗碗精會溶解於水,但所抱持的理由以「因為兩個都是液體」與

「因為有氣泡產生就是互溶」為最多,各有十位(25.0%)及十二位(30.0%)

選答。不論教學組或對照組,在前測的選答分佈百分比皆與許良榮(2003)的 施策結果很接近。在後測時教學組有二十四位(61.5%)答對、閱讀組亦有二十 一位(52.5%)選答正確,認為洗碗精會溶解於水,是「因為兩者可以互相吸引」。 但研究者並未將本題列入教學教材中,無論是教學設計及閱讀教材,都未安排 或敘述洗碗精的實驗,則顯示有學習遷移的現象。

而在延宕測驗時,不論是教學組或閱讀組,選答洗碗精會溶解於水,是「因 為兩個都是液體」與「因為有氣泡產生就是互溶」的人數均有增加,是值得關 注的另一個迷思概念。

表4-5-3 試題三選項分佈

四、你認為醋酸與水會互溶嗎?

由表4-5-4 可得知:教學組有三十二位(82.1%)學生,在前測時認為醋酸 會溶解於水,但其中二十五位(64.1%)認為是「因為水有稀釋作用」;而閱讀 組也有三十六位(90.0%)學生在前測時認為醋酸會溶解於水,但其中三十一位

(77.5%)認為是「因為水有稀釋作用」,此結果雖略高於許良榮(2003)的施 測結果(56.1%),但都是選答人數最多的選項。經教學或閱讀後,教學組仍然 有十三位(33.3%)學生、閱讀組亦有八位(20.0%)學生認為醋酸會溶解於水,

是「因為水有稀釋作用」。經過一個月後的延宕測驗,不論是教學組或閱讀組選 答的答對率均大幅降低,教學組剩十七人(43.6%),閱讀組剩六人(15.0%)

選擇正確的選項,而選答「因為水有稀釋作用」的人數大幅增加,教學組增為 十七人(43.6%),而閱讀組增為二十四人(60.0%),顯示學生對溶解與稀釋的 定義產生混淆,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迷思概念。也有少數學生是以是否為酸性 物質,來判斷物質是否溶解於水。值得關注的是,閱讀組的學生在後測的答對 率大幅提升,而延宕測驗時答對率卻又大幅降低,僅剩五位學生答對。

表4-5-4 試題四選項分佈

五、你認為丙酮加水,彼此會互溶嗎?

由表4-5-5 可得知:在前測時教學組有二十一位(53.8%)、閱讀組有二十 五位(62.5%)認為丙酮不會溶解於水,其中教學組有十位(25.6%)學生、閱 讀組有十五位(37.5%)學生所抱持的理由,皆為「因為丙酮和水的密度不同」,

此數據亦與許良榮(2003)的施策結果很接近(27.6%)。後測時選答此選項的 學生,教學組降至二人(5.2%)、閱讀組降至五人(12.5%);而在延宕測驗時,

選答此選項的學生,教學組增為三人(7.7%)、閱讀組增為十人(25.0%),由 此顯示以密度判斷物質是否溶解於水,是固著於多數學生的迷思概念。

而在前測時教學組有十八位(46.2%)學生、閱讀組有十五位(37.5%)學 生認為丙酮會溶解於水。經教學或閱讀後,教學組有三十一位(79.5%)學生、

閱讀組有二十四位(60.0%)選擇正確選項;經過一個月後的延宕測驗,教學組 剩二十七人(69.2%)、閱讀組僅剩十七人(42.5%)選擇正確選項,延宕測驗 的正確選答率降低。

表4-5-5 試題五選項分佈

貳、選項變化

爲進一步了解經過POE 教學或閱讀策略後,二組學生在前、後測以及延宕

測驗選項變化的情形。研究者將選項特性區分為以下七大項,並從前測答錯的選 項中,篩選出選答率達百分之十(四人以上)的選項,來分析選項變化。

(一)「密度」:例如「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因為油都比水輕」、「因為 丙酮和水密度一樣」等選項。

(二)「狀態」:例如「因為兩個都是液體」、「因為只有固體才能溶解於水」、

「因為不同的物質不會互相溶解」等選項。

(三)「外觀」:例如「因為有氣泡就是互溶」、「因為有泡沫浮在水面上」、

「因為洗碗精黏黏的」等選項。

(四)「酸鹼性」:例如「因為酸性的都可以溶解於水」、「因為醋酸是酸性物 質」等選項。

(五)「油性」:例如「因為『油』就代表了油性」、「因為洗碗精不含『油』」

以及「因為丙酮是油性的」等選項。

(六)「化學反應」:例如「因為汽油與水會起化學反應」以及「因為醋酸與水 會起化學反應」。

(七)「稀釋」:例如「因為汽油會被水稀釋掉」、「因為水可以把油稀釋掉」

以及「因為水有稀釋作用」等選項。

一、你認為汽油加水混合後,會互相溶解在一起嗎?

由表4-5-6 可得知:此題教學組前測有五個人是依據物質的「狀態」-「因 為兩個都是液體」來判斷物質是否溶於水,經教學後有三人在後測及延宕時改以

「密度」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這個選項。有五個人在前測是以「稀 釋」的觀點選答「因為汽油會被水稀釋掉」,經教學後有一位在後測及延宕時改 以「密度」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這個選項;有一位在後測時仍選 答「因為汽油會被水稀釋掉」,而延宕時改以「密度」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 度比水小」這個選項。有二十位學生前測是以「密度」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 度比水小」,經教學後十七位學生在後測及延宕皆答對,僅有一位在後測及延宕 時仍以「密度」判斷,而有二位學生在後測時選答正確選項,但延宕時仍以「密 度」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

閱讀組前測有四人是以「稀釋」的觀點選答「因為汽油會被水稀釋掉」,經 閱讀後有一位在後測及延宕時仍以「稀釋」判斷,而有一位學生在後測時答對,

但延宕時仍選答「因為汽油會被水稀釋掉」。有二十二位學生前測是以「密度」

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經閱讀後僅有六位學生在後測及延宕皆答 對,亦有六位在後測及延宕時仍以「密度」判斷,而有六位學生在後測時選答正

判斷,選答「因為汽油密度比水小」,經閱讀後僅有六位學生在後測及延宕皆答 對,亦有六位在後測及延宕時仍以「密度」判斷,而有六位學生在後測時選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