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武術運動之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武術運動之相關研究,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 武術的定義;第二部分為武術運動的內涵;第三部分為武術相關研究 做歸納禪述:

一、武術的定義

《中國武術詞語手冊》一書中則對「武術」定義為,它是中國傳 統的民族形式之體育運動,以健體、養生和自衛及抗暴為目的的體育 項目,包含以徒手的武術內容範圍。大陸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於 1991 年編訂的《全國武術訓練教材》中,將武術的內容分成:格鬥形式、

套路形式以及集體項目;格鬥形式為散手及推手二類;在套路形式有 單練拳術、單練器械、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集體 項目則有:集體拳術、集體器械、集體的拳術和器械等八大類。張志 勇(1990)研究顯示,武術具有下列特徵,分別為套路、對抗兩種競 技形式;舊的「技擊實用武術觀」被新的「健身、競技、藝術價值的 武術觀」所代替。武術又稱為國術、武藝,為我國傳統體育的主要內 容之一,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 主要鍛鍊內容,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鬥運動三種運動形式的 體育項目。按地理分布有南拳、北拳之分。按門派可分為少林、武當、

峨嵋等流派。按運動特點可分內家和外家兩種(蘇士博 2008)。張耀 庭(1997)則在《大陸全國武術館「校」教材》中,把武術分為:套 路運動:拳術、器械、對練及集體表演四類;格鬥運動:散打、推手 及短兵三類。《辭海》的解釋,武術在形式上分對抗與套路兩種,對 抗有散手(搏擊)、推手、摔角、擊劍、刺槍等項;套路有拳術、刀、

槍、劍、棍等。競技時又有徒手與器械;單人表演及雙人表演(或以 上)對抗之分。而後,不斷加以修改或增加招式之難度,朝符合現代 競技運動之特徵修正,並被定位為體育競賽項目廣為推展。競技武術 套路在大陸地區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而今已穩步地跨出國門,邁入

- 27 -

了國際體育運動的行列。在國際體育大家庭中,武術既有著與其他運 動項目相同的共通性,又有著區別於其他運動項目的鮮明個性(蘇士 博,2008)。

二、武術運動的內涵

武術為一種健身、強身、防身的體育運動,特別著重「術德并 重內外兼修」、歷經數千年不斷的演變,與隨著時代科技進步,遂而形成 今日以「武德」、「武藝」、「技藝」、「遊藝」的傳統民俗體育運動,目前不僅 成為全民運動重要之一環,也是國際體育競技的重點項目之一(中華 民國國武術總會,2011)。

如何體現套路運動中的藝術美感和運動員的演練風格,尌是教 練員、運動員致力追求的(李汶容,2015)。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 意念活動,對調節體内的帄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强身 十分有益。競技武術套路項目和散打項目,都是以技擊作為主要内容,

全部通過武術鍛鍊,不但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能學會格鬥 及攻防的技術(胡家豪,2016)。

三、武術相關研究

國內相關文獻茲將武術之教學相關研究整理摘述如 2-4-1:

表 2-4-1 武術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題目 戴偉謙

(2005)

中國武舉和武術關係的探究 鄭幸洵

鄭仕一 (2005)

中國武術在大專院校體育課程的發展現況分析

- 28 -

表 2-4-1 武術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題目 許光麃

(2006)

傳統中國武術之基礎理論 蘇士博

(2008)

臺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中國武術是東方傳統文化的一環,幾千年的 發展及演變過程中,與傳統哲學、宗教、醫學相互滲透交融,而建立 武術完整而有系統的基礎理論,而且武術是多元而統一,彼此相通,

互為依存,互為補充。戰爭是武術的源頭,它是軍事衝突的最直接的 解決方式,而武術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各地武館繼續中國武術的傳承活 動有也和戰爭相關。武術是攻擊對方肢體或器械的一種技巧行為,以 控制對手為目的的一種技術,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和軍事有密切的 關聯,進而產生保鄉衛國、鏢局行業以及健身表演娛樂等樣貌,為傳 統體育的武術滋生繁衍、青春不息,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 29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