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小結小結

第二節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第二節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歷史學科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將專業的學科知識與學習者知識、教學知識、

情境知識融合轉化後所呈現的「可敎學」的知識(Shulman, 1987 ;Wilson, Hulman & Richert,1987),由於歷史學科知識的內容包含歷史事實與概 念、歷史理論與架構、探究方法、學科信念等,在分析兩位教師的學科教 學知識前,先了解兩位教師歷史學科知識的來源,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以及 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教學信念。且因為台灣歷史內容廣泛,因此研究者選擇 一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從文獻資料、課文內容對照兩位個案教師的教 學內容,藉以一窺兩位個案教師所擁有歷史學科知識中的歷史事實與概 念。

壹 壹 壹

壹、 、 、 、 兩位個案教師歷史學科知識的來源 兩位個案教師歷史學科知識的來源 兩位個案教師歷史學科知識的來源 兩位個案教師歷史學科知識的來源

娟娟老師是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畢業的,在國高中的求學時期,

從未接觸過台灣史,若是提到求學時期所得到台灣史的知識,也僅是透過 大學時期,某些教授因為政治立場較為明顯,會在上課的對話中,無意間 透露出一些與台灣歷史的片段。娟娟老師透過教師甄試以及電視節目的介 紹,讓她有較多接觸到台灣歷史的機會:

若是真正接觸到台灣史,就是參加教師甄試的時候,有讀一些台灣文史,從那些資料中所 得到的歷史知識,其他的就沒有特別的專門學習台灣史。反而是長大之後,靠著電視做為 媒體,透過有些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中,總是會把以前的舊帳再翻出來,因此對於台灣史有 一些片段的了解。另外,有一陣子電視新聞也會做介紹台灣史的節目,類似台灣演義那種,

剛好看到電視,所以透過報章媒體來了解。日治時期是因為電視劇有很多取材於此的,也 有很多電視節目都會討論到日治時期。 <T1-20080225-訪>

此外,娟娟老師認為自己生活背景和家人的關係親密,與家人長輩聊

天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會使她對於台灣史的片段有所接觸,而家人的看 法也會對她有所影響:

家中的長輩,奶奶阿,他們也會說到以前日治時期怎樣,過著甚麼樣的生活,日本人是怎 樣統治的阿,所以對於日治時期較熟。民國解嚴後則是因為離現在距離近,歷史較不陌生。

<T1-20080225-訪>

由此可見,娟娟老師從未接觸過正式的台灣史課程,她藉由電視節 目、生活經驗做為其台灣史知識的主要來源,而家人的生活經驗與看法也 對她造成影響。

文文老師則是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系台灣組畢業的,在國高中求學階 段,曾經接觸過台灣歷史,她認為自己對於台灣史內容看法,受到公務員 父親看法的影響,但她認為過去所學的課程和現在小學所學的課程並未重 疊,小學課程中有許多未接觸過的部分:「我覺得現在小學很多教的都很深很多,

例如石器時代史前時代的部分,在以前求學時代就真的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部份的資料,因此覺 得真的很難上<T2-20080227-訪>」。在大學時期受過台灣史地以及鄉土的課程訓 練,但她認為大學時期所學的課程內容廣泛,系上教授的專業領域多集中 在鄉土與地理,透過許多鄉土課程去了解台灣歷史發展的情況,但對歷史 部分並未特別強調:

雖然我在大學時是台灣組,學了很多台灣史地、鄉土的課程,但大部分上的都是鄉土的課 程比較多,還有一些地理、人種治、原住民文化概念那些,還有為我們的老師的關係吧,

所以也很強調一些社區概念,所以反而沒有特別強調歷史方面,不過還是或多或少有接觸,

雖然可能大部分都是皮毛… <T2-20080227-訪>

由此可知文文老師在高中及大學時期均有接觸過台灣歷史的課程,但 她認為高中的課程內容和現在小學課程差異很大,大學時雖接受過台灣組

的課程,但台灣組的課程內容多樣,且因為系上教授的專業領域影響,雖 然多會接觸到歷史方面的內容,不過她認為自己所知多為皮毛,因此在課 程的進行時,也需要多做準備。但她同時也提到:「因為自己對於台灣的一些相 關歷史相當感興趣,平時也會去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與影片來閱讀,因此多少也能補充這方面知 識的不足<T2-20080227-訪>。

貳 貳 貳

貳、 、 、 、 兩位個案教師對歷史與歷史教育目的的教學信念 兩位個案教師對歷史與歷史教育目的的教學信念 兩位個案教師對歷史與歷史教育目的的教學信念 兩位個案教師對歷史與歷史教育目的的教學信念

一一一一、、、歷史應與生活做結合、歷史應與生活做結合歷史應與生活做結合歷史應與生活做結合,,,,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

兩位老師均認為現在的孩子好像懂得很多很早熟,但是對於生活中所 發生的事情,了解的也很薄弱,學習歷史(台灣史)要讓學生與所生長的土 地、以及過去的祖先與情感連結,認識了解後,更進一步的有愛鄉愛土的 情感。文文老師認為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以及祖先開發 的歷程,重視自己的根<T2-20080227-訪>」,娟娟老師也舉出自己的例子做說明:

學台灣史可以增加對自己土地的了解,與生活做連結,例如當某個人到某地旅遊,如果有 讀過那個地方的歷史,會對那個地方比較親切,例如我以前雖然到過鹿港很多次,但是都 只是走馬看花而已,但是有一次我遇到他們的大專生導覽鹿港,自從那樣走一次之後,我 對於鹿港就特別有感情,再去玩的時候就更不一樣,會更加的親切與親近,不了解的話,

也都只是走馬看花而已<T1-20080326-訪>。

除此之外,兩位教師對照檢視自己的成長背景,以及對台灣歷史的態 度後認為,當學生對於台灣歷史有認識之後,比較可以和現今的社會以及 家中的長輩生活經驗產生連結,例如他們會比較清楚的知道電視上的政黨 或一些政治事件的反應,或家中的長輩提到日據時代時,會可以有些話題。

二 二 二

二、、、、歷史提供以古鑑今例子歷史提供以古鑑今例子歷史提供以古鑑今例子歷史提供以古鑑今例子,,,讓學生思考反省,讓學生思考反省讓學生思考反省讓學生思考反省

提到歷史教育目的,兩位老師均認為歷史具有借鏡的目的,文文老師

認為:「歷史可以提供一種道德的傳承、分析,以古鑑今<T1-20080227>」,而娟娟老師也 提到:「現在的孩子在反省記取教訓的能力很差,而且做不到,所以我覺得歷史可以提供一個 警惕或是借鏡<T1-20080528-訪>」,老師可以藉由歷史中曾發生的事情,或是人物 的行為,提供給予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

三 三 三

三、、、、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強調學生應具有「帶得走的能力」,在兩位老師 對於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學習的能力,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由於娟娟老師 認為因為自身的能力不足,因此也可以透過上課時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 能有興趣探索、閱讀與歷史相關的資料」<T1-20080222-訪>。此外,娟娟老師認為歷史 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古鑑今,這也是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文文老師更進一步提到歷史在提供明辨是非的範例同時,學生也應 該要學會質疑並非全盤接受,因為:「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有很多原因所造成的,不 能單就一個面向,就直接下判斷以及做出結論。事情或事件的發生,應該會有好幾個層面,歷 史是需要去想,去思考,而非死記或灌輸的<T2-20020227-訪>」。尤其是當學生遇到一些 比較關鍵或是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時,教師更應該要提供多種思考面 向,讓學生去討論、分析,讓學生去建立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像228,這對某些人來說是很敏感的議題,這多少還是會提,雖然還是以課本上 所提到的,或是社會上的主流價值為主,但是我還是會加入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當初為什麼政 府會有這樣的政策,需要去做這樣的事情,人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我覺得需要站在雙方的 立場,這樣學生會對於事件會有更多的判斷<T2-20080620-訪>」,而且「現在的學生話很多,也 很愛辯,但是我覺得這在歷史課是好的,因為知識和真相可以越辯越明<T2-20080528-訪>」。

此外,文文老師認為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強調時間順序與因果關係是

相當重要的,教學的重點並非放在一些人名或時間的名詞死背,「現在給他 們太多的人名,學生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不需要過度精細<T2-20080528-訪>。學生應先知道事件 發生的始末,等到認識比較多了以後,再去做細部的了解,像我在教學的時候,我很重視連貫與 順序,尤其是兩個時代的連接那個時期,並非片斷式的,像課本有時候就沒講清楚,就突然就跳 到下一個階段了,我不喜歡學生學習是這樣的<T2-20080620-訪>」。

分析兩位個案教師對於歷史教育的看法後,可以發現兩位個案教師對 於歷史教育的目的上,還是偏向傳統教育的價值觀,如春秋繁露中所提:

認為歷史能以古鑑今,具有教化的意義,同時也認為透過歷史的學習產生 認同感,進行情意的培養,且透過歷史可以連結過去與現在,對於所處的 當下有更深的了解。但文文老師認為歷史除了實用性外,歷史教育的目的 應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教師應提供學生完整連貫的歷史架構,強調 歷史的時序與因果,並且應提供學生多元的角度,讓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意 見,進行討論,並關注事件中的各種利益與觀點。

此外,歷史思維與能力的培養為近代歷史教學的主流,透過訪談,可

此外,歷史思維與能力的培養為近代歷史教學的主流,透過訪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