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經驗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經驗

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經驗 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經驗 研究者的背景與教學經驗

在大學時期就讀於師院的幼教系,加修國小教育學程,畢業後到國小 任教。起先因幼教背景任教於低年級,後配合學校行政需要,轉到中年級 任教,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因為國小採包班制,也擔任社會(生活)領域 的教學。從國小開始,對於歷史就相當的喜愛,平日也喜歡閱讀與歷史相 關的著作,因此在職進修時毫不猶豫的選擇報考社教所,而這些平日所累 積的相關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有某些程度上的助益。但是因為在大學時 期,僅受過社會領域教材教法的訓練,因此對於社會(歷史)的課程理論、

學科本質等理論基礎較於薄弱,加上教學經驗中,從未接觸過高年級的學 童以及台灣史教材,我擔心是否會因為自身的學科素養不足,導致在觀察 推論時,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研二時修習台灣社會史,對台灣社會發展歷 史背景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為更進一步增進研究者的台灣史學科知識,

在研二下學期旁聽大學部台灣史的課程,為補充研究背景做準備。雖然歷 史教學經驗缺乏,但較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或許是一種助力。

研究法方面,受到幼教訓練的背景影響,曾接受過相關觀察法的訓 練,在碩一時進一步修習質的研究,閱讀了相關的書籍,對於理論基礎以

及相關的研究方法,有進一步的了解,並透過課程的演練,設計問題、編 寫半結構式問卷,以及實地對個案進行訪問等,這些課程以及練習對於本 次研究幫助頗大。但因為上課時數限制,並未實地進行編碼的練習與討 論,在研究過程中始知其甘苦,對於技巧的掌握仍需多次揣測及練習,透 過不斷自我省思的過程,以及相關器材、書籍的輔助,尋求改進。研究過 程中,在理論與實務的衝擊之下,使我對於本次的研究更加戒慎,有了更 多的省思與思考。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 研究的信效度 研究的信效度 研究的信效度

質性研究以人為研究分析的工具,因此經常被批評為印象的、主觀 的、充滿著意識形態的研究方法,甚至被譏為一種不夠嚴謹的研究方法(潘 淑滿,2003)。Guba(1990)分別根據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提出了四項「信 賴程度」的評估指標(表 3-3):

助於研究方法間的互補。

本研究亦採取多元測定,希望能提高研究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的應 用,說明如下:

一、 方法的多元測定

方法的多元測定方法為質性研究中最常使用的策略,但研究的過程中 應採取哪些方法,應視研究目的而定。本研究中同時結合訪談、參與觀察 法、文件分析,來進行資料收集,以提升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以及解釋度。

二、 參與者查證

為增加質性研究結果的解釋力,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會讓不同的資料 分析者對同一筆資料進行審查與比對,以降低單方面對資料解釋的偏誤。

本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亦會對被研究者進行確認、求證的工作,當遇到 有疑惑的問題時,立即會在訪談時提出討論,以增加資料分析的正確性與 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