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這一節,研究者將第二節的實踐歷程,依照研究問題,說明以下歷程分析。

一、繪本劇場在幼兒園之教學實踐歷程為何?

(一)進行繪本劇場課程之課室規範建構 1.建立關係

在進行課程與課室規範建構中,建立與幼兒良好的關係,能夠讓幼兒信 任研究者,因而願意表達想法與真實的反應,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將關係 維持在良好的互動上,不但能夠提升幼兒的專注力,也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 效。

研究者透過適當的引導語、真誠的鼓勵、接納及聆聽幼兒對於課程活動 的感覺與想法、適時表達研究者的感受、接受及理解幼兒的能力範圍、欣賞 幼兒的表現,讓幼兒在安心的互動中,而樂於表達自我。

2.維持課室運作之生活常規

研究者過往在進行一個具備自由創作的活動裡,發現幼兒通常會容易有 過於興奮及失控的狀況出現,因此,建立合宜的常規是課室規範建構的重點 之一。在研究者進行繪本劇場的課程,維持課室運作的生活常規來自於:開 始時的建立、活動中的維持、違反規則時的處理。從系統分析上了解,最常 運用的是開始時的建立,接著是活動中的維持,顯示生活常規若在一開始訂 定,而且是幼兒合理範圍內能遵守的,透過前後一致、教學者一致的常規原 則處理,幼兒是能理解且接受,並不會反覆挑戰規則。

3.釐清與理解影響教學因素

根據教學日誌與省思顯示,影響教學因素來自於:幼兒投入遊戲過度興 奮、幼兒對於教學活動需要多一些時間或先備經驗協助理解。

142

幼兒投入遊戲過度興奮的部分,有可能是因為繪本劇場課程具備的遊戲 性,加上扮演平時就充滿想像的角色,讓幼兒具備高度興趣,例如:在扮演 鯊魚時,幼兒沉溺在扮演的樂趣裡。這時要思考如何讓幼兒從遊戲狀態回到 戲劇之中。研究者認為可以訂定扮演次數或時間長度,在滿足幼兒扮演後,

透過分組等待、輪流觀察、討論劇情、回顧小組活動的影片,經由討論與分 享,將幼兒拉回劇情中。在時間的掌握上,不宜過長,當出現無法進行教學 的情況,應立即停止,以遊戲轉換焦點,或者經討論修正後隔天再繼續進行 活動。

當幼兒對於教學活動需要多一些時間或先備經驗協助理解,研究者的調 整是:將課程步調放慢,拆成兩次上課,並且在兩次上課之間,加上相同概 念的遊戲,讓幼兒對於已練習的能力進行同化與調適。例如:帶領各種的戲 劇習式遊戲、四格漫畫之前用說故事接龍練習……等等,這也就是最近發展 區間與鷹架支持的教學應用。

(二)教室內的扮演與班際活動演出之分析

1.幼兒在同儕前演出較為放鬆,班際演出時則僅緊張

從日誌裡能發現幼兒在同儕前演出時,不但較為放鬆,而且自在,而後 雖然是幼兒自己提起想要在家人面前演出,但是實際演出時,卻比較拘謹。

舉個例子,幼兒在同儕演出時,主動在開演時加上「用一句話做演員自我介 紹」,這句話能描述角色特色,像是「大家好,我是貓咪,我最愛吃魚」177; 在家人面前演出時,開演前只有說明自己的名字與所演的角色。

另外一個顯著影響的是麥克風的使用,幼兒拿著麥克風,反而動作侷促 起來,因而在展演時,並未使用麥克風。

這樣的反應顯示出,幼兒在同儕面前進行扮演,或許是由於將扮演視為 遊戲的一部分,因而感到自在與投入,甚至加上即興演出,而轉變為班際展

177 節錄自〈日誌 1090103〉幼兒對話。

143

演時,強烈意識到觀眾的存在,反而有所顧忌。

2.演出的幼兒與觀賞的幼兒,課程裡各自的反應

在繪本劇場的課程發展中,有因活動進行後,受到自由表達氛圍而變得 開朗、勇於表達意見的觀察個案,或者持續保持興趣的幼兒;也有慢慢失去 興趣,以及感到想要離開的幼兒,原因在於「不想要演戲」,或者「在他人 面前演戲感到不自在」。

研究者首先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劇場工作分配,並且在幼兒進行嘗試不同 活動時給予鼓勵,而後讓部分失去興趣幼兒進行其他教學主題,並不採取強 迫。研究者認為,肢體表達活動雖然能夠開發幼兒的興趣,也會讓部分幼兒,

感到不熟悉或擔心時,進而退縮。但是這兩種反應的幼兒,都能夠透過表達 自己的感受,討論與分享、回饋,而平衡自我的感覺。也因此,重視幼兒的 感受討論才是戲劇課程的目的,而並非僅僅表演而已。最後,由於將此狀況 與幼兒家長保持親師溝通,也是讓幼兒得知學校與家庭雙方的合作,並不會 因為興趣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最後得到家長良善的回應得知,為有效策略。

因此除了繼續課程的幼兒反應之外,在課程後半段,擔任觀眾的幼兒的 反應也是關注的重點。擔任觀眾的幼兒,能夠藉此練習如何提出自己的意見 與感受,也就是進行賞析與評論,而小演員透過擔任觀眾之幼兒的回饋,練 習聆聽他人傳達評論與感受,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擔任觀眾的幼兒,也能 從此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身為團體的一部份,並非離開演出,就是離開團體。

(三)現場教師之教學省思

兩位現場教師身為此次的研究協同教學者,與擔任研究者諍友之角色,亦全 心投入此次研究課程。研究者從此次歷程中觀察,兼之分析兩位教師期末回饋,

可以歸納出六個現象:

1.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現場教師,擅長蒐集資源提供幼兒探索。

2.現場教師願意嘗試新的課程模式或教學策略,此模式或策略有教師熟 悉的部分為佳。但是,在嘗試教學過後,對於創造性戲劇活動感到陌生

144

緊張,會因為自評不熟悉而出現挫敗心情。

3.由於教師理念為開放與接納,認同幼兒的在歷程表達感受大於歷程之 結果。

4.教師觀測教學中,發現幼兒失去興趣時,會立刻進行教學決策,例如:

延長幼兒興趣或者另闢主題的教學策略。

5.協同教學時,若教師容易達成共識,與一致的課室管理,有效穩定 幼兒的學習氛圍,並且亦於進行課室管理。

6.無論是對於新的課程產生研發興趣,或遇到教學挫敗時,皆首要傾 向以「自我進修」方式,進行自省與內化。

研究者認為,此次研究中三位教師互助且互相尊重,因而在協同教學中,

雙方若是共同經營課室時氣氛融洽,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四)預想課程與實際歷程之間差異

此差異主要顯示在課程實施堂數的調整,由24 堂變為 41 堂。在探究式主題 的滾動修正教學策略中,課程實施堂數的調整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顯示出此次課 程實踐以幼兒為本位做考量,依照幼兒情況隨時調整步調。觀察幼兒的反應,推 論此次課程堂數增加1.7 倍時間的因素,研究者認為有兩個可能:第一,團體人 數過多。第二,幼兒反應熱烈。綜合上述二者,因而需要更多時間討論。

再者,研究者觀察,幼兒反應的熱烈與失去興趣之狀態交鋒線,分水嶺大致 在課程進行到「四格漫畫」階段。也因此,或者可以考慮在四格場景時,即先第 一次調查想要繼續活動的幼兒,修改「四格漫畫」的進行策略,縮減團體人數之 後,可以讓幼兒有更多時間進行討論與分享感受。

最後,是研究者預設幼兒能將生命敘事編入劇本創作,比例也比研究者預想 的少。推論或許當幼兒依照自己的想法創作時,更容易被過程中的遊戲與滿足奇 幻性思維,吸引注意力。又或許是,扮演活動中生活經驗的重現,對於幼兒偶而 為之,可能大部分的感受會透過遊戲表現出來。

145

二、教師如何在歷程中運用策略,協助幼兒以繪本發展戲劇創作?

(一)暖身活動進行之必要性――創造性戲劇活動與暖身活動

根據日誌與省思顯示,暖身活動能幫助幼兒與教師進入扮演情境,進而投入 其中,引起幼兒興趣與動機。例如:三位老師在引導小組產出分場大綱時,引起 動機與暖身活動就有差異。以下就三組教師帶領活動方式差異,進行說明與分析。

1.閣樓組

研究者帶領的「閣樓組」,在教學活動一開始,運用故事百寶箱、默劇 扮演……等等遊戲,在幼兒討論故事大綱之前,先進行與定格畫面相對應的 戲劇遊戲,幼兒進入扮演情境後,很快的產出自創的故事大綱與角色對話,

甚至最後主動運用桌椅布置劇場。

2.船上組

「船上組」的帶領教師,運用幼兒的學習單裡的劇情大綱,作為引起動 機,由於是幼兒自己編的故事,因此也很快引起幼兒動機,進行故事大綱的 發想。接著,進行角色對話時,幼兒雖然可以產生對話,不過句子明顯較短。

3.小島組

「小島組」的帶領教師,認為由教師先以「旁白」方式敘說故事大綱,

幼兒進行扮演,幼兒有範本之後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因而採取教師唸出繪 本中的文字,幼兒分配角色後,以演出繪本的文字為主。在教師唸讀繪本時,

幼兒大部分可以做出繪本文字裡所描寫的動作。然而,在教師邀請幼兒進行 創作的時候,幼兒大部分依照繪本裡的劇情,如果忘記了,就說「不會」。

接著教師唸出幼兒學習單上的故事大綱,幼兒便開始四處遊走,無法專心,

使得小島組的教師感到十分挫敗。

4.各組經歷比對

綜上述,從各組的經歷比對,研究者分析如下:暖身活動能有效引起幼

綜上述,從各組的經歷比對,研究者分析如下:暖身活動能有效引起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