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相關繪本之研究

本節所選擇之文獻討論有:教育部著〈生命教育中程計畫〉與《十二年國教 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吳庶深與黃麗花著《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吳 庶深主編《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臺北市立師院實小

《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張湘君與葛琦霞編著《生命教育一起 來》、彭懿《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劉清彥《閱讀裡的生命教育:從繪本裡預見 美麗人生》、海狗房東《繪本教養地圖:孩子需要的繪本180 選》、方素珍〈溫馨、

甜蜜、歡愉之外――兒童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吳庶深與魏純真〈幼兒繪 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張淑美〈國中生 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黃琼芳與陳錫琦

〈幼兒對繪本中「死亡事件」之反應〉、熊慧芬〈幼兒園教師透過繪本教學實施

「生、老、病、死」教育之研究〉、。

38

以下先針對文獻分別作為分類,分別為:「生命教育之內涵」、「以繪本作為 媒介傳達生命教育之意涵」、「生命教育相關繪本類別」、「幼兒與死亡教育相關繪 本研究」4 個要點,而後進行文獻說明。

最後,從「幼兒與死亡教育相關繪本研究」中,選出4 本關於祖父母之死亡 教育議題,於第參章第三節,進行文本分析。

一、生命教育之內涵

最初作為探討生命教育的議題,可以追溯自 1963 年 Fulton 首次在美國明尼 蘇達大學開設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課程。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 詞在西方出現,可源自澳洲雪梨1979 年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簡稱LEC),中心宗旨以健康為取向,就是教育及防止青少年暴力、酗酒、濫藥、

感染愛滋及自殺……等等問題。

翻開相關研究論述,生命教育的定義至今百家諸言,各國因應期國情、文化 或社會現象而有所差異。狹義來說,不少人聯想到「自殺防治」84或等同「死亡 教育」85,這樣的定義確實較為片面與偏頗,郭秀光則提出較寬廣的觀點:

生命是一門內化的功課,他連接了兩個極端。在生與死中間有無數的環 境和問題興起。因應多元化的社會,總有一條道路可以乘載所有的狀況。

生命教育就是在這一個過程中,透過課程設計和對話空間使師生們從欣 賞、意義、創新、價值、人生觀、生活態度、調適能力、容忍度……等 等來建構完整的生命體。86

生命教育可以視為在趨於多元文化的環境框架下,往自我內化生命中的任何課題

84 黃有志著。〈自殺風潮與死亡教育〉。《新講堂》3 期(1999):頁 12。

85 劉明松,〈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86 郭秀光著。〈生命教育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39 期(2001):頁 56。

39

與學習,有整合自我的概念在其中。

回到臺灣的生命教育起步,孫效智提出應從社會脈絡進行思考臺灣生命教 育的起步原因,認為: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脈絡包含了社會的各種亂象,例如暴力、謊言、

自殺、憂鬱等,深層脈絡則是國民在人生意義上的困頓無明(…)此 外,國民缺乏思考素養,在各種實踐議題或公共議題上理盲濫情,最 後,許多人缺乏靈性自覺與修養(…)對過度崇尚知識與技能教育的 現行教育體系所進行的一種批判反思。87

這樣的社會現象勢必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也引起教育部的擔憂,進而把目 標設定在傷害防治工作上。由教育部推行的生命教育已融入十二年國教議題之 中,可謂積極設定目標如下(參見表2-2-1):

表 2-2-1 教育部訂定生命教育年度計畫 年度 計畫目標

99 年至 102 年 以「全人發展、全人關懷、全人教育」為主軸,強調學校、

家庭與社會的關聯,加強整合延續,發展特色與創新等目標 方向。

103 年至 106 年 強化學前到成人之終身發展階段,更加強關懷特殊與弱勢族 群。

107 年至 111 年 在上述各項方案推動基礎上之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以臺灣 生命教育的回顧、深耕與前瞻」為整體規劃之指導方針,以 政策發展與推動、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育、研究發展與國際接

87 孫效智,〈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1 期

(2015):頁 50-51。

40

41

42

後續提出如果我們過度美化世界,兒童們將會變得沒有同理心且不能體會世界上 的不幸。

研究者認為這引出「如何向幼兒介紹生命的歷程且需以其同理心發展為基底」

的考量點,成人應當依實告知兒童發生的事實。然而,將整個世界寫實的、血淋 淋的剖析在幼兒面前,幼兒是否能夠理解與接受?成人是否應提供幼兒一個過渡 的情境與空間,讓幼兒接收訊息時足以緩衝消化?繪本恰巧具備著生動卻又近乎 現實的特性,可以提供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區讓幼兒轉化資訊,這正是運用繪本作 為生命教育媒介的意涵。

吳庶深、魏純真進一步將選擇具備生命教育意涵之繪本原則整理如下:

(一)故事內容與幼兒生活相關。(二)故事內容易於讓幼兒了解。

(三)故事內容易於與幼兒互動。(四)故事內容可讀性高。

(五)故事易於講述與發揮。(六)故事內容具幼兒生命教育內涵。94

提供教學者、父母、研究者可以參考的依據。

三、生命教育相關繪本類別

研究者蒐集相關書目資料庫,主要參考教學與研究面向兼備的吳庶深主編

《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臺北市立師院實小95《與生命 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張湘君與葛琦霞編著《生命教育一起來》,三份 資料裡皆附錄教案與學習單,替幼兒生命教育提供適切的教材。其次參照為閱讀 推廣者、評論家部分,有彭懿《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劉清彥《閱讀裡的生命 教育:從繪本裡預見美麗人生》、海狗房東《繪本教養地圖:孩子需要的繪本180

94 摘要自吳庶深、魏純真著。〈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 初探〉。《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 期(2010):頁 23。

95 今日之臺北市立大學實小。

43

44 牙利女學者 Nagy(1948)建立的『年齡發展模式』以及和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的比較」97的討論,參照 Wass 提出的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死亡概念和皮亞傑的認

資料來源:Wass, H.(1995). Death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 Wass

& R. A. Neimeyer(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WH, DC: Taylor &Francis, p.271。引 自張淑美,〈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

96 紀潔芳。〈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運用〉。收錄於何福田編。《生命教育》。臺北市:心理出 版社,2006 年。

97 張淑美。〈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 刊》26(2001),頁 359。皮亞傑即為 Piaget。

45

98

其中學齡前幼兒認為死亡是「可逆的、可以用各種方式再生」,也因此,我們假 定幼兒的死亡概念已出現但是萌芽中,概念仍然偏向抽象。再度應證由於死亡對 幼兒是抽象的,談論抽象概念適合用他人實際經驗與學習討論而來,配合幼兒在 此階段的奇幻性思維與圖像文本學習,成人用繪本做為媒介與其談論死亡的概念,

不啻為良方之一。張淑美根據國內外經驗,歸納出中小學死亡教育應包含 10 個 範疇,其中第7 項「兒童文學、音樂及藝術中的死亡描寫」99最符合本研究之討 論範圍。

死亡與冥界在文學、音樂、繪畫、戲劇中是常見題材,詩詞曲作家、劇作家 在撰寫扣人心弦的戲劇文本中,往往呈現與死亡、分離相關的劇情編排。有一段 對於古希臘神話的敘述是這樣說的:

在古希臘神話裡,許多英雄曾在世界不同地方有過冒險故事,但他們都 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死後都前往同一個地方—冥界(Underworld)。冥界 由冥王哈迪斯(Hades)統治,他是眾神之神宙斯(Zeus)和海神波塞冬

(Poseidon)的兄弟。在神話裡,冥界是個很重要的地方,曾經是許多 神話故事出現的舞台。100

追朔自古希臘神話,死亡與冥界衍生出來的印象,常是創作者冒險故事的靈感來 源。

死亡的題材也受到繪本界的關注,關於死亡教育在繪本裡的詮釋,主要參考 之相關研究有方素珍〈溫馨、甜蜜、歡愉之外――兒童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

98〈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前引文,引自頁360。

99 張淑美著。《中學生生命教育手冊》。臺北市:心理,2001 年,頁 10。

100 古希臘神話裡的死亡世界觀請參照 Seayu 撰寫。〈古希臘人認為往生後的世界「冥界」,是個 怎樣的地方?〉。出自於『即食歷史』,2020 年 02 月 04 日。

46

黃琼芳與陳錫琦〈幼兒對繪本中「死亡事件」之反應〉、熊慧芬〈幼兒園教師透 過繪本教學實施「生、老、病、死」教育之研究〉,可以發現研究者側重兩面向 為主:從敘事手法著眼探討死亡主題,以及將其帶進幼兒園場域做為教材運用。

「近代的文學作者對死亡主題的詮釋,希冀讀者能透過閱讀,增加對死亡的了解、

強調死亡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等,均提供良好的引導」101,運用生動的圖文與 故事脈絡,以幼兒能理解、接受的方式,坦誠地描述死亡的真相,讓死亡不再只 是可怕恫嚇的說教故事。方素珍談及目前已出版的「死亡」主題繪本可以分為以 下5個重點102,研究者以其為基礎,爬梳整理其研究論述過後,拓寬文脈觀點與 補充新增書目103,每項目以研究者新增書目為主,舉數本為例如下:

(一)就故事取材而言

1. 描述真實的事件,通常都是作者人生的經歷,所以表現得特別深刻。例 如:《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Nana Upstairs & Nana Downstairs)、

《再見,愛瑪奶奶》(さ よ な ら エ ル マ お ば あ さ ん )、《鐵絲網上的小

《再見,愛瑪奶奶》(さ よ な ら エ ル マ お ば あ さ ん )、《鐵絲網上的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