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步驟、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參考教育行動研究、文本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舉證考察包含兒童戲 劇教學、生命教育。以下就主要研究方法參考之重要文獻作為說明。

(一)行動研究

研究者從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新論》書中對於「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辯論,理解行動研究的界定、意義、特徵、類型、方法……等等,

特別是行動、研究、反思三者間的歷程應循環不已的開展,視為滾動式修正過 程進行,為研究者研究方法重要啟發專書。

(二)文本分析

針對文本分析的書寫,研究者參考游美惠曾提出的論說:

若欲做到「爬出文本外」或是掌握其「未書寫出來的部分」,那麼強調 意義詮釋與解析的文本分析和論述分析方法則是較為有利的工具。(…)

但晚近學者也很強調社會研究之中的「互為正文的分析」或「語境分析」。

19

研究者在論述之中,企圖針對研究歷程或者研究文本做出解析,其中必須要先假 設相對應之理論依據與象徵意涵,透過解析呈現實踐結果,此文獻使研究者肯定 研究者必須具備解讀弦外之音的能力。

19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期(2000):頁 5-42。

11

二、研究步驟

(一)研究準備

首先,在研究準備階段,可分為界定研究問題、文獻收集、資料閱讀、定義

「繪本劇場」、兒童戲劇教學分析、繪本《爺爺的天堂島》文本分析、課程規劃 與設計、與實施課程園所接洽、蒐集教師與家長同意書(參見附錄一)。

(二)課程實踐歷程與紀錄

其次,進入發展階段為繪本劇場《爺爺的天堂島》課程實踐,與活動過程資 料收集。

(三)歷程分析與討論

最後,在統整研究階段為實踐歷程分析與討論,以及幼兒與成人創作之《爺 爺的天堂島》劇本對照、研究者舊經驗之反思,依此做出結語。

三、研究範圍

(一)進行課程之幼兒園概況:

本園為研究者服務之台北市中山區國小附設幼兒園,成立 32 年,重視幼兒 的自發性學習、問題解決能力、閱讀習慣、品格養成,園所教學活動豐富,有主 題教學、學習區活動、參與瑞吉歐實驗教學、體能活動……等等,資源豐富。全 園核定班級數為7 班,以混齡分班為主,2 歲專班 1 班、中小混齡班 1 班、中大 混齡班4 班、學前特教班 1 班。現行主任專任,行政與教學教師皆主動積極參與 進修、富有愛心、致力於幼教工作。

由於研究者熟悉園所與幼兒,幼兒也認識研究者,園本位課程為開放式教學 理念,對於發展新課程的接受度高,因而選擇本園作為研究場域。

(二)進行課程之班級概況:

此次課程進行教學對象為30 位中大混齡21班級,該班男女比例各半,大多數

21 中大混齡班界定為將年齡 4 足歲至 5 足歲之幼兒一同編班。

12

幼兒已經上過學,對參與班級活動抱有高度動機與興趣,喜歡探究新奇的事物,

主題課程、體能活動與學習區經驗豐富,幾乎每月都辦理一次校外教學。

班級參與研究之教師具備 10 年以上教學年資,富有愛心與耐心,對於探究 新課程接受度高。

(三)文本選擇與進行課程時間:

以《爺爺的天堂島》做為繪本劇場的創作文本,主要探討繪本劇場課程發展,

於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為輔之實踐歷程。

進行課程時間預先規劃為:初期前4 週,每週進行 2 次課程,每次 40 至 50 分鐘,中、後期依照幼兒活動狀況增減入班次數與時間,預計共進行 12 週的課 程。

(四)幼兒與成人分別進行劇本創作:

由於實踐歷程中,恰巧有幼兒與成人分別以《爺爺的天堂島》做為繪本劇場 的改編創作,研究者將於歷程分析與討論階段,比對幼兒與成人分別劇本創作之 成果及歷程。

四、研究限制

關於本研究之限制,分為以下幾個面向作闡述:

(一)以研究者背景

本研究者具備幼兒教育、兒童戲劇教育、文本分析、閱讀討論之基礎實務經 驗,並有動機探究研究歷程與分析。由於平日接觸較多幼兒教育相關實務經驗,

以至於在研究脈絡之中,常以幼兒教育理念作為優先考量,對於戲劇理論及操作 實務則多以參加研習和工作坊,取得相關經驗,並非戲劇教育的專業人士。

(二)以研究方法與情境

此次研究對象為 30 位中大混齡班幼兒,其發展之課程受到幼兒與教師過往 的教學互動、先備經驗、班級經營影響,研究的結論分析由此而來, 研究時 間受一學期課程限制,亦無法長期研究。

13

(三)以研究主題及教師意圖

研究者選擇繪本的主題為生命教育,具有教師的主動意圖在其中。教師先行 選擇繪本的優點在於:可以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探究,也能篩選更為適合發展劇 場的繪本故事架構。

不過,實際在教學現場,幼兒課程、繪本教學、戲劇教育活動的教學引導,

課程取向亦具備開放性與結構性,也有可能幼兒產生自發性選擇繪本的行動。

然而,主題經由教師主導或幼兒開放性選擇,教師皆需依照幼兒需求的取捨。

因此研究結果是否能與其他主題相比,得待往後研究者進行討論。

14

第貳章 坐在巨人的肩膀看――文獻探討

此課程發展為研究者於教學現場實踐繪本劇場,以幼兒園師生共同進行繪本

《爺爺的天堂島》的閱讀討論與理解、研究者對文本作分析為底蘊,針對從繪本 探究引發的活動,透過兒童戲劇活動設計與統整化的課程情境,揉合生命教育的 主題關懷,探討幼兒自我創作與教師省思之歷程。

研究者因而思考,繪本劇場在幼兒園的課程發展,主要學理依據為幼兒教育 與兒童戲劇相關理論,以及繪本分析。因應指涉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論切 入的面向,研究者意思是,可以依照創作者、參與者與引導者應掌握之信念做說 明,產出繪本劇場的過程,有可能出現數種身分重疊的現象。

研究者作為引導者,思考繪本劇場課程發展所含括之學理領域可能為何?與 幼兒教育及兒童戲劇的交集點為何?第一節將從幼兒教育、戲劇教育、符號學之 範疇,側面觀察繪本劇場的基礎理念,當作本研究主要學理依據。幼兒教育的部 分又可細分幼兒遊戲、幼兒發展、心理學、圖像文本、繪本研究、閱讀與討論的 層面思考,再進行繪本劇場現況研究的談論,最後小結論述分析。

此次課堂實踐之主題為生命教育,因此將在第二節揭櫫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定 義、研究生命教育相關繪本類型、幼兒對於死亡教育的概念、與死亡主題之繪本 書寫。第三節則列舉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之內涵與教學指標,與幼兒園場域可能 進行的生命教育活動。

本章節架構為:

(一)列舉3 至 5 本最重要之文獻,佐證研究者之想法或啟發思考之方向。

(二)對於所選擇之文獻進行論述。

(三)說明各章節參考之文獻,以助讀者理解每章節之書寫依據與脈絡。

15

第一節 關於幼兒教育與戲劇教育

本節先分為五個要點,依照要點舉列所選擇之文獻,再依照舉列之文獻進行 說明。

一、幼兒教育裡的遊戲理論、兒童發展、團體互動與圖像表徵

(一)文獻選擇 1. 遊戲理論:

周淑惠著。《遊戲VS.課程:幼兒遊戲定位與實施》。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Smilansky, S. 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

Vygotsky, L. S. 著。蔡敏玲、陳正治譯。《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 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2. 心智理論:

Jean Piaget 著。王紹中譯。《結構主義》(Le Structuralisme)。

Diane Papalia、Sally Wendkos Olds 與 Ruth Duskin Feldman 著。張慧芝 譯。《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11th ed.)。

Friend, Margaret & Davis, Teresa L. .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and Affective Domains.

Woolley, Jacqueline D..Thinking about Fantasy: Are Childre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hinkers and Believers from Adults?

3. 幼兒團體互動情境:

Lisbeth Dixon-Krauss 著。谷瑞勉譯。《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

16

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Vygotsky, L. S. 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

4. 符號學:

Roland Barthes 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Eements of semiology)。

Jean Piaget 著。《結構主義》。

5. 圖像文本:

Eva Teubal 與 Ainat Guberman 著。蔡宜純譯。《幼兒教育課程:以圖像 文本強化語文素養》(Graphic Texts : Literacy Enhancing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藍劍虹著。《許多孩子,許多月亮》。 6. 繪本融入幼兒教育相關研究:

張慧如〈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同理心行為之行動研究〉。

(二)文獻說明

1. 從遊戲理論思考――幼兒喜愛遊戲

從人類發展的面向思考,幼兒透過遊戲,統整各發展領域的重要任務,例如:

幼兒能透過遊戲,展現決策精熟運用自己身體的技能。綜觀學者對於遊戲的特徵 與定義闡述,值得注意的是周淑惠曾在《遊戲 VS.課程:幼兒遊戲定位與實施》

中定義幼兒遊戲:

是一種受內在激勵的、願受規則指引的、具有好玩與快樂正面功效的「情 性表現」,而且也具外顯得、活躍涉入的「行為規則」,它多與象徵性表 達有關。(…)遊戲常與探究行為共伴相隨、關係糾結,並定義本書所

17

指遊戲為師生共構的成熟與統整的高品質遊戲。22

應證研究者多年教學現場觀察――幼兒的確喜愛好玩的事物,容易激發好奇心,

童趣是幼兒的驅動力。此文獻書寫脈絡中網羅各學者對於遊戲理論之描繪,兼 具教學實務說明,協助研究者說明遊戲與兒童戲劇之間的關聯性。

幼兒天生沉醉於遊戲中,自然而然進入遊戲的狀態,甚至隨時隨地進行或 發明遊戲,無庸置疑遊戲容易引起幼兒高度動機。遊戲帶來的驅動力與幼兒發 展息息相關,有了驅動力進入整合自我能力的狀態,教師很輕易的能觀測到其 效用與價值性。各家學派與理論一再強調遊戲與增進幼兒認知、情緒、語文、

身體、創造力、探究行為、解決問題、獲取訊息……等等範疇能力之相關性,

身體、創造力、探究行為、解決問題、獲取訊息……等等範疇能力之相關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