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建構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建構策略

─泛靈化新聞如何建構真實

本節第一部分,先回顧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運作的相關文獻;第二部分,透 由Tuchman的實景化理論以及電視影像符號學,理解電視新聞的建構策略;最後,

使用框架理論的概念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電視新聞再創了現實,尤其泛靈事 件強調個人主觀的經歷,難以被量化、影像實證,當它以電視新聞─眼見為憑的 媒介形式再現時,更容易觀察媒介使用哪些框架機制成立泛靈化論述。也因為強 調個人主觀的經歷,難以客觀檢驗,泛靈新聞經常淪於權力操控的工具,用以表 達自身利益的論述。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電視影像運作的理論,作為泛靈化新聞分 析的基礎,觀察其權力運作的模式。

壹、 電視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電視新聞是被建構的,媒體引導觀眾該些思考什麼事、並如何思考─這是新 聞產製其特殊的創造力,即讓整個過程看起來如此平常自然,以致於社會建構這 樣的藝術成為可見的(Mcmullan,2005)。換言之,媒介真實建構社會真實,

相互影響成為一循環的迴圈;電視新聞創造了現實,而社會就是電視描述的對象。

不僅如此,電視更成為仲裁者,決定了誰、什麼能獲得社會、政治之存在。因此,

擁有仲裁與創造真實之能力的電視,掌握了論述的權力、及定義真實極大的決定 權,這個權力不免引起爭奪發生(Bourdieu, 2002)。在現代社會的權力結構運 作中,這種權力的爭奪,是透由新聞符號的差異運作,企圖生產新聞之真實意義

(劉平君,2010)。換言之,新聞透過符號定義何謂真實,符號可以被操作與佔 有,現實也可以被創造與建構。

承上述,媒介權力與社會權力為循環影響的結構,此二者之關係,傅柯更進 一步解釋,真實(或電視媒體建構的真實)依附於權力結構,權力在哪裡,真實 就在哪裡。換言之,真實是人類創造之語言與文化的功能,其實所有的真實都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人類所創造,每個文化都會建構他們自己真實的版本(以及什麼不是真實的版本),

並且系統能認出它。電視新聞身為文化語言系統之一,它再造了真實並與權力系 統連結一起(Cramerotti,2009,p.73)。一方面,這說明了所謂「建構真實」可 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不只「建構」是一種權力-誰建構、如何建構;另外「真 實」的本身其實依附於權力-權力在哪,哪裡就是真實。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融 合了兩者,成為觀察權力與真實運作絕佳的平台。

若要瞭解新聞建構與權力運轉的動態過程,就必須觀察新聞符號與新聞形構 之互動,觀察其何以表述自身為真實-新聞形構就是新聞符號之構成規則,符號 能依循這些規則表徵新聞概念。這些新聞符號舉例來說,牽涉視覺的解構與重建、

特寫鏡頭、觀看者(攝影機)位置的設計;另一方面,電視新聞建構真實的元素:

包含新聞組織、視覺證據、視覺操控、人際間鄰近性與定位所影響 (Parry-Giles,

2000),這些是屬於新聞形構。尤其是探討電視新聞背後的權力關係時,新聞符 號必須顧慮:市場需要、廣告、組織預算消息來源的控制與接觸,文化的優先次 序、新聞價值、支配的優勢論述,可以引導、支持新聞報導。一邊是投資、市場、

企業集團與壟斷,另一邊是遊說團體、政治議題、以及電檢的權力。另一方面,

新聞產製也被內部權力的機制引導:編輯政治、故事螢幕化、新聞室節奏、記者 次文化,以及「觀眾利益」認知的概念,都被設計以維持記者和他們帶有建立意 識型態侷限的文本。Gans指出,這精巧地使新聞支持了有權力的企業、政治、軍 事、科學利益(Mcmullan,2005)。將電視新聞視為一文化系統,它的運作複雜 多元並且多方競爭。媒體論述背後,這些勢力盤踞斡旋,藉由新聞符號開打一場 電子影像戰爭。

上述各種勢力之角力,體現後現代媒體時代的政治,就是影像、形象的拉扯,

當媒介中介了文化,這些拉扯則形塑了政治的真實(Parry-Giles,2000)。Bourdieu

(2002)以「政治性危險」形容電視影像的影響力,因為電視影像所展示的事物,

讓人相信這些展示真實存在。電視影像使得某些意念呈現或存在,也可以使某些 團體存在。社會新聞、日常的事件或意外,可以被賦予政治的、民族的等等意含,

帶動強烈情緒的迸發,而這經常是負面情緒,比如種族主義、仇外情緒。 影像 一方面是危險性的,另一方面,Mcluhan(2006)卻將這種危險的資訊媒體視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武器,暗示資訊時代的圖像戰爭,透過形像進行意識型態的爭鬥:「藉由電視作 品進行電式說服,將整個人口一下子全部浸泡到新的喻象之中。」圖像充塞並影 像稱霸的新媒體時代,畫面建構了新世界、新的社會真實。

本研究特別關心,爭奪意識型態與真實定義權的圖像戰爭,在泛靈化文本產 生是否新的化學作用?新聞以具體畫面證明超自然之存在,這類畫面如何被建構 與操作,又反映什麼樣的人性與社會心理?泛靈化文本圖像權、解釋權交由媒體 設定,想像的空間、自由的解讀。更直接反映社會的原貌,是文化、公義、宗教 的,抑或爭奪的、原欲的、情緒化的。另外,此類新聞,是一種消遣、娛樂的角 度?提供一種隨便說的宣洩管道?還是已內爆真與假之界線,成為隨便都可以的 自由。

貳、 電視新聞影像語言

本研究其中一個研究焦點,在於泛靈化新聞如何以影像再現超自然。因此關 於電視新聞的影像語言,在此將分成三個部分討論:第一部份,說明電視新聞實 景化的影像運作模式;第二部分,就內容層面,以符號學觀點,說明如何解讀電 視符號背後的意涵;第三部分,就拍攝形式層面,整理新聞影像畫面使用的鏡頭、

後製效果、聽覺效果等符號背後的意涵。

一、 電視新聞實景化

由於行規,新聞不宜談怪力亂神,必須提出具體事証;但另一方面記者若產 製泛靈新聞,要如何在字裡行間,暗示所言不假,這兩個目的必然要起衝突,在 靈異事件的新聞中應該最容易看到這些衝突的痕跡(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

邱承君,1999)。記者使用新聞影像成為證據,加強報導的信度,並保證讀者其 真實性與正確性(Dobernig & Lobinger & Wetzstein,2010)。因此,電視新聞就必 須藉由實景化的方式,將超自然現象形體化。而形體化的過程,顯而易見媒體操 作論述的痕跡─這便是新聞泛靈化現象所要觀察分析的重點。因為新聞影像有權 力決定現實中媒體消費者的想法(Lester,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電視新聞如何將事件形體化?其運作機制為何?Tuchman(1987)指出,新聞 畫面藉由標準鏡頭(standard shop)將人事物實景化,以構成新聞敘事。實景化藉

「有形」的拍攝,再現真實以構成權威性,藉著符號本身中立的屬性,不只為「真 實」提供證據,也暗示新聞的客觀性,以表事件真實而非空談或虛構。舉例而言,

透過拍攝白宮、棒球場等象徵符號,不僅交代新聞事件的背景,並營造新聞臨場 感與可信度。電視新聞使用實景符號再加上敘事結構,構成所謂的新聞專業。實 景化讓人藉符號說明新聞事件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力,以致於記者不需要表達自己 的詮釋。這些符號「保護、避免」記者,涉入到新聞事件、呈現他們自己的意見,

以滿足電視新聞中立客觀的要求。例如,拍攝從戰爭回來的戰俘與家人團聚的喜 悅,會使用感動人的近距離拍攝,並將情境中的「喜悅」符號化。

若將實景化的拍攝標準分成三類:

(一)拍攝象徵性、可識別的地點之畫面。藉著拍攝記者站在可識別的、象徵性 的地點,新聞片能告知觀眾-記者真實在事件的現場。例如,若記者在美 國採訪,就會取白宮前面的場景;在英國採訪,則取大笨鐘為背景。

(二)拍攝已進行之活動可能的元素。新聞事件會以正在進行的活動中,被認為 應該有的元素來編碼。

(三)人們以符號的方式再現。人們會穿上代表他們職業的衣服,被符號化成為 某一團體的代表,即使沒有合法性的個人,也被用來代表特殊團體或階級 的所有成員。

「實景化」新聞拍攝原則為新聞定位作出區隔。符號的使用,區別了合法新 聞產製和平淡俗事之間的差別。家裡、超市、工作地點、娛樂場所等這些場景設 定,能夠與電視新聞中其他受訪者作區別,也與合法性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作區別 (Tuchman,1978)。當受訪居民、新聞產製者(口白)、泛靈故事,此三類符號明顯 分別,代表新聞工作者擁有其權威性,而泛靈事件擁有神秘性,這樣的區別將更 增強泛靈新聞的真實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二、 電視符號與文化意涵

符號學包含三個研究領域:符號、符號所依據的表意系統、以及符號運作所 依賴的文化脈絡。符號具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符號意表達其意義或概念。符號學 最主要關心兩點:一是符號和其意義之間的關係,以及符號經組合而成為符碼的 方式。符號學(semiology)對於媒介文本如何運作,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據。

欲瞭解電視傳達意義的方式,需要認識符號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分別為:

內涵意義的因子(connotative agents),與迷思製造者(myth-maker)。內涵意義的因 子(connotative agents)是從符號的外延意到符號的內涵意;巴特(Barth)認為意 義(meaning),正是藉由外延意與內涵意-此兩種意義(signification)的秩序所建 構。另外,迷思意指新聞影片中,符號的意義從具象性質提升到文化意義,影像 符號體現出某種文化價值( Fiske& Hartley, 1993 / 鄭明樁譯,1993)。

關於「外延意」、「內涵意」與「迷思」,Fiske 和 Hartley(1993)將符號表

關於「外延意」、「內涵意」與「迷思」,Fiske 和 Hartley(1993)將符號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