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貢獻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貢獻與建議 壹、 研究限制

一、 研究樣本的缺失

第一,內容分析的部分樣本數量有限,本研究採用的算命新聞樣本只有 88 則,靈異新聞樣本僅 71 則,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能繼續增加樣本到百則,

可信度會更高,內容分析的數據才不會太低。

另一美中不足的是,電視新聞有三分之一遺失影像文本,部分是因為國際新 聞的版權問題,只要涉及國記新聞的畫面影像,都無法在資料庫中呈現;另外,

也有部分因為年代久遠,民視新聞將某些新聞的影像檔挪移、簡化等,還有部分 影像的遺失原因不明。儘管如此,仍然有三分之二的電視新聞影像可供分析,在 數量上是足夠的。但是失去影像的新聞樣本,進行分析的時候只能憑藉文字文本,

無法判斷「後製化」框架、「神秘化」框架(需判斷神秘化的影像符號)和「見 證化」框架(需判斷有無個人超自然經歷的見證受訪),因此在這三者所得到的 數據上,會比真實情況來得低。

另一個遺憾,就是僅以「算命」、「靈異」為關鍵字在民視資料庫的搜尋,並 無法找到所有的算命新聞和靈異新聞,這可能是民視資料庫建立標籤的疏失。像 是五都選舉的算命新聞,因為內文中沒有出現「算命」兩字,無法在搜尋引擎中 輸入「算命」而搜尋到它,代表可能有些泛靈化新聞是沒有被找到的。再者,如 果能納入不同新聞台的泛靈化文本,即能作大量的內容分析,比較不同新聞台的 泛靈化內容是否有差異。

二、 框架分類設計較為主觀

泛靈化框架的設計,是研究者根據自己觀察所做的新聞分類,可能流於主觀。

特定內容分析的結果受限於使用的分類與定義架構,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會使用不 同的分類和概念定義檢測同一個概念(Wimmer & Dominick,1991;李天任等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在分類時,亦遇到許多定義取捨的困難與挑戰,有時某些類別界線模糊而不易界 定。雖然經過信度檢測,未來仍有相關研究進行時,建議簡化框架的分類。

貳、 研究貢獻

本研究對於泛靈化理論的貢獻是,本研究將泛靈化理論再一次整合,融合了 Tylor、Malinowski 和 Frazer 的觀點,同時加入 Freud 對泛靈論的精神分析取向。

特別泛靈化理論解釋了巫術的本質與巫術的使用,本研究將巫術特質製成列表

(詳見表 2-1),並以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對泛靈化理論作了初步的應證,也提供 未來有志於媒體靈異研究一個新的解讀面向。本研究擴充泛靈化理論,將其導向 媒體模式。對電視新聞理論而言,泛靈化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觀點,從人類行為 與宗教儀式的角度切入媒體。原來原始人的巫術追求,與現代人的媒體追求,其 實有本質上的相似。

一、人類宗教學與電視新聞的垮領域連結

本研究首次將人類學泛靈化理論應用於電視新聞,並發現人類的宗教行為與 媒體行為的相似之處。本研究納入了人類宗教學、文化理論、精神分析探討原始 宗教的概念,提供電視新聞一個新的觀察面向,從人類文化的角度解讀媒體現象、

媒體行為與人類行為。或許從人類行為的視角觀察媒體現象,可以成為未來研究 一個新的嘗試。

二、探究新聞「影音實體」的「泛靈虛幻」操作

本研究首次將泛靈化研究聚焦電視新聞文本,將靈異、超自然現象的呈現,

以視覺的觀點,觀察分析它如何被建構,尤其無法看見如假似真的超自然現象,

如何以影像和音效呈現在新聞平台-被期待呈現真實事件的媒體管道。本研究轉 錄泛靈事件如何被影像化、實景化,發現其透過視覺效果、記者對白、字幕,庸 俗化地呈現一則泛靈事件。本研究特別著重於「電視新聞」,除了探究真實定義 的疆界,也探索「新聞」本質的意義與價值,何謂新聞,什麼樣的故事可以算是 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三、 泛靈化新聞再現的初探

本研究首次將泛靈化新聞做出簡單的探索,統計泛靈化新聞的議題面向以及 框架機制,描繪泛靈化新聞概貌性的輪廓。

四、泛靈化新聞的文化意義分析

以幻想儀式的概念定義泛靈化新聞。幻想儀式概念表達:泛靈化新聞是所有 類型新聞中,唯一帶有「幻想色彩」的灰色地帶。泛靈化新聞天馬行空的尺度超 過其他新聞,可以進行任何事物的故事編織。只要是趣聞,都能變成新聞,因為 無論是什麼樣的論述皆可視為「一切都是天意」。

參、 研究建議

一、記者產製泛靈新聞過程的參與研究

若要更深入探究一則電視新聞如何建構泛靈事件,筆者建議可以尾隨記者拍 攝泛靈化新聞,從中參與觀察一則泛靈新聞的生成過程。參與觀察過程中,簡單 訪談泛靈化新聞的採訪、攝影記者,以瞭解記者為何如此拍、為什麼選取這樣的 題材、如何讓觀眾信以為真、他們相信他們所拍的嗎?

二、 更多樣本的詳細統計

因為本研究只有 2005 到 2010 年民視資料庫的新聞樣本,建議繼續擴充不同 電視台的電視新聞樣本,以大量的樣本,進一步分析不同電視台泛靈化新聞的樣 貌。另外,更可以比較各月份的泛靈化新聞數量,是否在清明節、鬼月時,此類 新聞明顯增加?此外亦可擴充「風水」新聞、「星座」新聞成為關鍵字,比較這 些新聞中有何相異。

三、泛靈新聞的閱聽眾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國內新聞缺乏泛靈化新聞對閱聽眾信念的影響。可以進一步探究,泛靈化新 聞如何影響觀眾的宗教想像,是否讓觀眾覺得「有神」或「有鬼」?對他們日常 生活或宗教信仰是否有影響?泛靈化新聞的出現,是否會減低新聞台的公信度?

筆者建議以實驗法,錄製電視台的泛靈化新聞,測試閱聽眾的收視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參考書目

王泰俐(2002)。〈「新聞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產製的影響〉。中華傳播學 會論文研討會。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

81:1-41。

林思平(2008)。《通俗新聞:文化研究的觀點》。台北:五南。

林宇玲 (2004 )。〈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媒體識讀:一 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頁 137-150 。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

102:73-111。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 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超莊(2007)。《做人要扮戲:高夫曼論日常生活策略》。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 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1999)。〈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新聞學研究》,58:

29-57。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8)。〈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 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張 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

張詠晴(2007)。〈電視命理節目文本如何再現兩性關係和婚姻、愛情觀—以開運 鑑定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張詠晴(2009)。《電視監視器新聞的真實再現與釋意》。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士論文。

郭貞(2005)。〈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尋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 心理模式〉,《新聞學研究》,85:141-182。

郭慈芬(2005)。《千禧年的算命風潮— 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 碩士論文

戴秀玲(2003)。《兒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國立台北市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志文(2007)。《探究電視靈異節目的產製過程─以八大第一台頻道〈暗光鳥新 聞〉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市:遠流。

劉平君(2010)。〈解構新聞/真實:反現代性位置的現代研究觀〉,《新聞學研究》,

105:85-126。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

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眞實建構之論述》。台北: 三 民。

賴國洲(1995)。〈靈異、命理及風水節目的類型歸屬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兒童收看靈異及綜藝節目之影響性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靈異節目規範初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 化研究委員會。

賴文祥,2008。〈外籍配偶之報紙形象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4。

古雲秀(2011)。《外籍家務工作者的媒體再現-社會空間、廣告文本與閱聽人解 讀中的意涵》。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 究》,8:5-42。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 Babbie E. R.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 Ba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London:

Sage.)

楊庸一譯(1975)。《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原書:Freud, S. [1975]. Totem und Tabu.)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鄭明樁譯(1993)。台北:源流。(原書:Hartley, J. F. J. [1993]. Reading Television.

New York: Routledge.)

朱岑樓譯(198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原書:Malinowski, B. [1978].

Magic,Sicience and Religion.)

廖祥雄譯(2003)。《映象藝術》。台北:志文。(原書:Zettl, H. [1973]. Sight‧Sound‧

Motion: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汪培基譯(1991)。《金枝 : 巫術與宗教之硏究》,台北:桂冠。(原書:Frazer. J. G.

The Golden Bough.)

鄭明萱譯(2006)。台北:貓頭鷹。(原書:Mcluhan, M. [1978].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

林志明譯(2002)。《布厄迪赫論電視》,台北:城邦文化。(原書:Bourdieu, P. [1996].

Sur la television.)

王若馨、黃郁青、夏微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書:David, M. & Sutton, C. D. [2004].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 Sa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英文書目

Cramerotti, A. (2009). Aesthetic Journalism. Bristol: Intellect.

Dobernig,K., Lobinger, K. & Wetzstein, I. (2010). Covering conflic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d verbal news coverage of the Gaza crisis 2009 in four weekly news media.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ry, 29, 88-105.

Gamson, W. A. (1989). News as Framing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eintist, 33(2), 157-161.

Gitlin, T. (1980). The Wohle World Is Watching.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ks, G. G., Pellechia, M. & Irvine, C. (1998). Does television news about UFOs affect viewers' UFO belief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mmunication

Quaterly, 46(3), 284-294.

Sparks, G. G.& Miller. W. (2001).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Sparks, G. G.& Miller. W. (2001).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