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社會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探討泛靈化新聞背後人類媒體行為及文化意涵,並解析泛靈化新聞 如何以影像呈現於電視媒體。因此本章文獻探討分成以下部分:第一節爬梳泛靈 化理論,以此理論檢視泛靈化電視新聞文類之生成;第二節聚焦於電視新聞建構 真實之策略,以理解泛靈化新聞如何利用影像建構真實;另外,本節整理框架理 論,以供資料分析時使用。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社會意涵

壹、 泛靈化理論 (Animism)

泛靈化理論的耙梳在本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份先介紹泛靈說起源背景,

第二部分進一步討論泛靈說的巫術理論,並將泛靈化理論與媒體現象扣連,解釋 何以使用泛靈化理論分析當今的電視新聞。第三部分,加入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 角度擴充泛靈論述,豐富媒體泛靈論的內涵。第四部分簡單地歸納媒體泛靈化理 論,是簡單的總結。

一、泛靈說起源

「泛靈說」(Animism)源於哲學體系,其後發展成人類宗教學領域中,討 論原始信仰何以成形,解釋人類為何擁有鬼神信仰,解答宗教何以產生的一套論 述。大多數專家認為「靈魂」觀念是泛靈說體系最原始的核心,它另外譯成「精 靈說」、「萬物有靈論」或「魂魄崇拜」,相信萬物-包括動物、植物、物質皆有 靈魂。雖然狹義上,泛靈說是有關靈魂的討論;但廣義的定義可以觸及精神生命 的範圍(Freud, 1975 / 楊庸一譯,1975)。泛靈說萬物有靈的概念,與台灣信仰 鬼神多靈的信仰體系相仿,也反映於現今媒體對於各種靈異、超自然現象五花八 門泛靈化的報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泛靈說從哲學體系集結成人類信仰形成的理論,是由 Tylor 集大成以成為現 在的意義。Tylor 認為原始宗教的產生,是「原始民族對夢、幻想、幻覺、癲癇 狀態錯誤卻前後一致的解釋」。因為人死後靈魂仍然存在,這些靈魂出現於在世 者的夢境、記憶、幻想中,且對人類命運產生明顯的影響,使得有關鬼神、死者 靈魂、永生不滅、陰間地獄等信仰如此形成-因此泛靈論為原始宗教的精華。

(Malinowski, 1978 / 朱岑樓譯,1988)。

靈魂的概念既是泛靈說的核心,原始民族如何解釋靈魂?原始民族相信靈魂 是心靈活動的傳達工具,它們居住於人類體內,並能且遷居的他人身上,並且在 某一個範圍內可離開自己的身體而獨立,並且每個人類都擁有靈魂。除了人類自 身的靈魂,另外,還有多數的靈魂充滿在宇宙中,這些靈魂有善良的,也有邪惡 的,這些魂魄和魔鬼被認為是「所有自然現象的原因」。其實,起初靈魂的概念 被認為跟人類相似,但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漸漸的失去了物質的特性而呈現高 度的「靈化」(Freud, 1975/ 楊庸一譯,1975)。

然而 Malinowski 認為,雖然 Tylor 的說法富理解力且具重要性,但卻高估了 初民沈思與理性的能力。他認為從當時專家的田野研究中,原始人所關心的主要 是捕魚、園藝及部落活動、慶典等,並非夢和幻象、解釋奇異和癲癇狀態。

Malinowski 更把初民巫術信仰與泛靈論的系統分開,認為原始宗教、巫術崇拜等,

許多部分不能納入 Tylor 的泛靈說。但這部分的爭論並非本篇討論的重點。筆者 以為,泛靈說從上述文獻,可歸納為一種原始信仰的觀點。泛靈說將世俗「靈化」,

認為任何動植物、人類都有靈魂。泛靈說相信靈體的存在,而這些靈體、超然現 象能解釋許多自然界的成因。任何鬼神、魂魄、超自然現象…,都可廣義地被統 稱在泛靈說之中。

如果採用 Freud(1975)的解釋,將泛靈說視為一種宇宙觀、或一套思想體 系-人類依照權威分類,在長久的歲月裡產生了三種宇宙觀以及對自然的解釋:

(一)泛靈說(或神話時代)的宇宙觀;(二)宗教的宇宙觀;以及(三)科學的 宇宙觀。在這三者當中,首先創造的泛靈說,對宇宙的解釋可能最徹底、一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因為泛靈說不只對某些特殊的現象提供解釋,最重要的是它經由一種單純的觀點,

而將整個宇宙置於同一個單元之下。並且這種人類最早的宇宙觀是一種「心理的」

討論。

同時,伴隨泛靈說的說法,還產生了控制人類、野獸、物質或靈魂的理論-

巫術與魔法。因為在整個人們生活的空間裡,持有泛靈想法的人,相信人、獸、

物都是有靈魂的,這些靈有好有壞,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於是巫術和魔法用來改 變或加強這些靈魂的作用(瞿海源,1989)。透過巫術和魔法,人類能對靈魂界產 生操控,並藉以影響自然界的現象。因此我們將在以下討論兩個部分:第一部份 先介紹巫術理論,第二部分則說明為何使用泛靈說宇宙觀,而非其他思想體系。

二、泛靈說核心─巫術

以下分成兩部分討論,第一部分說明巫術在人類學上的定義;第二部分解釋 巫術與媒體之間的關聯性。

(一) 巫術的定義

巫術是原始民族透過影響靈魂操控自然現象的行為。Malinowski 認為巫術簡 單地說就是:「一組純粹實際的動作,做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為什麼需要 巫術?是因為人類面對挑戰與壓力的環境時,尋求巫術宣洩挫折引發的情緒緊張。

作為一種手段或宗教行動,巫術行為含有其特殊之屬性:包含特殊的神秘色彩、

情緒渲染、慾望發洩,它與生活經驗融合,卻又被視為宗教內涵膚淺的粗陋藝術。

同時作為「達成目的之實際動作」,巫術顯得常民生活,且充滿民俗的活潑奔放、

戲劇性、誇張、將慾望毫不遮掩地表達。以當今媒體觀之,巫術特質好似肥皂劇、

煽情八卦新聞的文化表徵。對於上述巫術之各種內含特質,將在以下段落分別說 明。

首先,巫術內含特殊的神秘屬性。巫術激發人類對未知領域強烈的好奇心理,

巫術涉及的神秘領域、通靈,引人通往無限想像力的世界。它喚起人類與生俱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的宗教性-對神秘事物的敬畏與崇拜。Malinowski 在《巫術、科學與宗教》一書 中,指出巫術這個名詞,似乎最能洩露一個神祕的世界以及異想不到的事物。文 學詩歌用以形容巫術的字彙,例如:魔法(magic)、咒文(charm)、迷住(to enchant),

所散發的情緒力量顯然而明白,這些字詞隱含某種內在價值。這種神祕召喚,即 便對於頭腦清楚的科學家也能感受其特殊吸引力,使人激起某些深藏的心裡力量,

對神祕事物的潛伏信仰。因此巫術是神秘的、冒險的、不可言喻又充滿可能與未 知性,並超越人類的理解力,巫術是吸引人的。這種特質是泛靈化新聞最大的特 色,它的未知性讓新聞的解讀空間充滿可能性。

其次,巫術的形式有兩種表達方式。第一,表現在充滿情緒化的表演。例如 巫術師必須模擬受害者的死亡,但整個儀式的重心不在於複製動作,而在乎表演 者的情緒狀態與真實情境密切相應,經由模擬逐一演出。情緒的戲劇化展演為巫 術儀式的主要動作,並被視為巫術的精髓所在。第二,另一種巫術的施行動作是

「預示結果」,它是模擬目的的儀式動作,立基於相似與傳遞的概念,將所期待 的結果以相似的動作模仿演出。在語言層面,巫術儀式的動作,如命令、祈禱、

暗喻等,皆為語言自然流露的反應,或為懇求、咒詛、驅逐、訴說未滿足的願望。

對巫術效力的每一項信仰,都與那些主觀經驗的幻想一一相合。如將情感或恐懼 充溢的自發性儀式及言詞,與傳統規定的巫術儀式及咒語和實質所含原則做一比 較,兩者顯著相同。因此巫術信仰和實務的基礎,建立在一些實際的生活經驗上。

人在這些經驗中,接受本身有能力達成理想目的的啟示(Malinowski, 1978 /朱岑 樓譯,1988)。綜和上述,巫術儀式的多數型態,是將生活經驗和理想期待以誇 張的情緒化方式模擬展演,讓人在戲劇化地宣洩中得著願望之滿足。巫術行為表 達人類期待與追求心理原生潛在的本能,而我們發現,現代人處理泛靈化新聞展 現之媒體行為竟與這種人類的原生本性不謀而合。

更進一步探究巫術的起源,一方面根據上述,巫術是人類在環境挑戰與壓力 下,為了心中的期待而產生情緒化的展演儀式;另一方面若從外而內更深地探究,

巫術的使用要追溯至人類的慾望-因為任何一種慾望,不論是正面或反面都有它 的巫術。而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且反覆無常,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人性反 應別人愈倒楣,自己愈順利,慾望愈獲得滿足。(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1988)。從巫術有作對的「反巫術」可見,儀式按照人類的心願行使,巫術彷彿 只是配合慾望而產生的工具,甚至是慾望的產物。當各種慾望角力,透過巫術交 鋒,巫術與相對巫術反映了慾望與反慾望、野心、怨恨、成功與忌妒的社會性互 動,構築了展演慾望鬥爭的競技場。

雖然以神秘、情緒、模擬、慾望等建構起巫術的想像,然而當社會學家從事 巫術研究,也發現巫術並非一般人想像那樣充滿詩意的神秘氣氛,而是一種「非 常清醒的、平凡的,甚至於很粗陋的藝術。」行使巫術的動機至為實際,出於個 人的慾望,毫無信仰內涵可言。被稱為「在模糊膚淺的信仰下,用簡陋單調的動 作,裝神弄鬼一番。」(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1988)。看似充滿各種解讀 可能性的巫術,因為狹隘的使用動機與方式,反而使巫術的文化格局限制於生活 的瑣碎細節。這與當今靈異節目、泛靈新聞如出一轍,當以商業利益為動機,媒 體失去了信仰內涵,追求速度與成果卻使品質粗糙,使新聞亦成為粗陋的藝術。

雖然以神秘、情緒、模擬、慾望等建構起巫術的想像,然而當社會學家從事 巫術研究,也發現巫術並非一般人想像那樣充滿詩意的神秘氣氛,而是一種「非 常清醒的、平凡的,甚至於很粗陋的藝術。」行使巫術的動機至為實際,出於個 人的慾望,毫無信仰內涵可言。被稱為「在模糊膚淺的信仰下,用簡陋單調的動 作,裝神弄鬼一番。」(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1988)。看似充滿各種解讀 可能性的巫術,因為狹隘的使用動機與方式,反而使巫術的文化格局限制於生活 的瑣碎細節。這與當今靈異節目、泛靈新聞如出一轍,當以商業利益為動機,媒 體失去了信仰內涵,追求速度與成果卻使品質粗糙,使新聞亦成為粗陋的藝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