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節 研究背景

泛靈化的電視新聞文類,常訴諸神祕的影像符號、配樂、敘事,達到感官的 娛樂性。這種新聞文類的出現,除了追溯於台灣的民間信仰與宗教觀的社會文化 面向;另一方面,此類文本的突然興起,必須回到媒體生態本身,近年來新聞娛 樂化的脈絡下,重新檢視此文類出現的時空背景。

壹、 新聞資訊娛樂化

資訊娛樂化的現象,在英、美的十九世紀已見端倪。十九世紀,英國的街頭 文學成為大眾的娛樂,因為他們認為十八世紀以商人、知識分子為主的報業,這 種新聞是乏味的。這樣的環境促使了「便宜、愉悅的文字」,於是感官新聞和娛 樂性的主題粗陋地印刷成張,傳佈給十九世紀識字率升高的大眾(Thussu, 2007)。

而十九世紀的美國,因為 Pulitzer 和對手 William Randolph 激烈競爭,引發 的黃色新聞學,反映在煽情、醜聞式的報導,甚至改編新聞、刊登半真實的新聞。

這種娛樂化的新聞形式,傳回歐洲,接著傳到全世界,成為美國大眾文化全球化 浪潮的一部份(Thussu, 2007)。

王泰俐(2002)針對「新聞娛樂化」做了三方面的定義:包括新聞主題、新聞 風格以及新聞形式。一、娛樂化的新聞主題,取材趨向軟性的、人情趣味的、衝 突性、社會性的。二、在新聞風格方面,則包括主播的選擇(as a professional or a personality),記者敘事風格(detached or empathetic,emtional-involved)及文 本結構的選擇(serious, intent to inform, or style as light-hearted/informal, meant to entertain),以及新聞攝影和剪接的風格(例如鏡頭運用以及後製效果的考量)等 等。三、在新聞整體呈現形式方面,新聞攝影棚的視覺效果,新聞配樂的使用,

以及整節新聞後製的規劃策略等等,也應該被涵蓋進來。

台灣的新聞娛樂化,要追溯到 1987 年解嚴以後,頻道與節目趨向多元化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展。因為自由的市場機制,電視媒體開始激烈競爭,導致節目內容轉向軟性與娛 樂化─討好閱聽眾以獲取商業利益。台灣解嚴後的媒體業的自由競爭下,資訊娛 樂化的潮流中,先是各類泛靈相關的節目被產製播出,甚至成為一種類型節目。

在 1993 年左右,新聞媒體也相繼出現泛靈新聞的文類。

貳、 電視媒體的泛靈化風潮

國內靈異節目的發展歷程,始自 1993 年台視《玫瑰之夜》之「鬼話連篇」

單元。接著從 1995 年 5 月,靈異節目的製播大幅上升,從三個節目增加到十四 個節目。而這些節目除了台視的《玫瑰之夜》,其他十二個節目,都由線電視頻 道製播。1996 年靈異節目更盛,無線電視也開始出現靈異風潮,根據《自由時 報》統計,當時靈異節目一週播出三十二小時,平均下來,一天播出四個半鐘頭 (賴國洲,1997)。

參、 新聞文類的泛靈化現象

新聞媒體很早就出現的超自然現象的題材。有趣的是,在 1992 年以前,以 中國時報為例,其泛靈化新聞的取材,幾乎沒有靈異事件;同時對於算命的論述,

也多為負面。例如,認為算名是一種迷信的行為:「命,算得好嗎?經濟不景氣,

算命先生的行情卻不跌反漲,現代女性何以這樣沈迷算命?」(中國時報,

1991.01.24:家庭)。或是假藉算命的犯罪新聞:「命也運也多災多劫 神算半仙先 知先覺? 算命卜運蔚為風尚,但業者素質良莠不齊,部分術士以此作為犯罪工 具,儼然治安死角。」(中國時報,1991.07.29:社會)。此時的新聞論述的意識型 態,較多崇尚理性,也幾乎沒有靈異新聞。

但是到了 1993 年底,中國時報開始出現以算命方式,預測分析時事的文類。

例如:「算命的說康明杉明年會旺今年戰績『倒吃甘蔗』他對新球季信心滿滿」(中 國時報,1993.12.31:體育)、「江蕙穿紅衣帶喜氣算命先生說她今年紅鸞星動」(中 國時報,1994.03.11:影視文化)、以及「林青霞、邢李{火原} 兩隻天蠍結連理算 命者鐵口直斷」(中國時報,1994.06.26: 影視焦點)。另外中國時報靈異現象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的新聞,從 1991 年 2 則,到 1993 年增加到 8 則左右。這樣的變化,不知道是否 係因新聞媒體與社會文化可能受到 1993 年電視節目「玫瑰之夜」的「鬼話連篇」

單元播出所影響。

泛靈風潮愈來愈盛行,陳美蘭(1998)對於算命論述的研究中表示:「算命還是 新聞的一部分」2。不只在新聞報紙上出現超自然論述,1998 年 9 月 1 日,中視 的「社會秘密檔案」,有一個單元專門介紹政府機構的風水。另外,報紙也開闢 命理版。1997 年 6 月 16 日,中國時報超級好命單元,對戴安娜王妃做面相頗析,

分析戴安娜「永不寂寞…、老運可享榮貴並得更好的聲名…」,「這樣的解析,閱 聽眾彷彿能夠窺探明星的秘密,心理上與他們更接近。」(陳美蘭,1998)。

泛靈化現象從電視節目蔓延至新聞媒體,交雜著媒體市場生態、以及名人偷 窺、心理慰藉等社會心理的意涵。另外,也因為出現在新聞中,間接地賦予了泛 靈現象正當化的意義。

肆、 媒體泛靈化浪潮下的對應論述

電視新聞的泛靈化風潮日益興盛, 1997 年中研院與行政院國科會舉辦「宗 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超自然現象成為學術議題。同年 12 月,

中時報系主辦「前世今生九八命理嘉年華會」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從它的 舉辦目的「破除迷信讓命理回歸於學術、文化、科學及休閒的本質,並提供大眾 九八年的正向諮詢」,至少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已經受到這場活動的參與者承認 (陳美蘭,1999)。

雖然電視新聞的泛靈化現象成為一波風潮,然而在其他媒體管道上,相對應 的、反抗的或擔憂的論述,也相繼出現。2004 年 10 月 27 日,廣電基金公共論 壇靈異新聞記者會上,以「靈異新聞報導之檢視」為主題,討論許多電視新聞報 導不當的案例。批判的趨勢下,有兩份研究專門針對兒童收看靈異節目的影響做

2 陳美蘭提及 1997 年 12 月中國時報出現兩則算命相關報導:一則是半數民眾認為當總統要有天 命;另一則請到命理師,以面相解析三位總統候選人,誰才是真命天子(陳美蘭,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分析,一是「兒童收看靈異綜藝節目之影響性分析」(賴國洲,1997),另一是「兒 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戴秀玲,2003),兩份研究都表達了 對於兒童收視靈異節目的擔憂。

媒體泛靈化現象出現兩極的論述:一是將超自然論述學術化、正統化;另一 則對於怪力亂神、迷信風潮,深感擔憂。陳美蘭(1998)將兩極的論述做了一份統 整性的研究─「『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她以報 紙與書籍算命文本為研究對象,判斷取向的意念分析為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一) 大眾媒體以多元主題談論算命現象,這些主題包括科學理性、功能論、性別歧視 與人生哲學;(二)學術界與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有接連關係,主要從科學理性與 功能論討論算命現象,算命的語藝情境是標準化的;(三)大眾媒體同時呈現批評 算命的科學理性論與支持算命的功能論,可能表示主流規範對於算命真實並無定 論,這代表價值多元或分裂需進一步證實。

國內碩士論文有關媒體泛靈化的研究,多採取閱聽人分析,包括郭慈芬(2005)

以《千禧年的算命風潮—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為研究題目,使用與滿足 和接收分析為理論基礎,深度訪談閱聽人對命理節目的看法;唐與璿(2005)以 社會學習理論與最佳程度理論為理論基礎,對算命入口網站的網友進行問卷調查,

以瞭解使用算命服務者的人格特質。另外,有關靈異節目的產製面,凌志文(2007)

自身參與八大電視台的「暗光鳥」靈異節目的製作,以此進行個案研究,分析靈 異節目的產製過程。詳見表1-1:

宗教想像觀。另外,Sparks&Miller(2003)和 Sparks & Pellechia & Irvine(1998)

表示當科學界認為超自然信仰是大眾媒體的產物,傳播學術研究領域卻沒有實證

Sparks &

Miller,2003 Sparks &

Pellechia &

Irvine,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