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見鬼了! 電視新聞為何鬼話連篇?-泛靈化電視新聞初探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見鬼了! 電視新聞為何鬼話連篇?-泛靈化電視新聞初探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見鬼了!電視新聞鬼話連篇?. 學. ‧. n. Ch e n g c h i. er. io. al. sit. y. Nat. ‧ 國. 政 治 大 ─泛靈化電視新聞初探研究 立. i n U. v. 指導教授:王泰俐 博士 研究生:張之穎.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4 壹、 「泛靈論」解析電視新聞泛靈化的文化意涵 .......................... 5 貳、 電視新聞泛靈化現象的特殊性─非視覺、超自然 ................... 5 參、 小結 ........................................................................................... 6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8 壹、 新聞資訊娛樂化 ........................................................................ 8 貳、 電視媒體的泛靈化風潮 ............................................................ 9 參、 新聞文類的泛靈化現象 ............................................................ 9 肆、 媒體泛靈化浪潮下的對應論述 ............................................... 10 第三節 章節規劃 ........................................................................................... 1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社會意涵 .................................................................... 15 壹、 泛靈化理論 (Animism) ........................................................... 15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建構策略 ........................................................................ 28 壹、 電視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 28 貳、 電視新聞影像語言 .................................................................. 30 參、 框架理論.................................................................................. 3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3 壹、 泛靈化電視新聞如何再現? ................................................... 43 貳、 泛靈化電視新聞展示什麼樣的文化意涵? ............................ 43.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44 壹、 貳、 參、 肆、. 研究樣本.................................................................................. 44 抽樣方式.................................................................................. 45 資料分析取徑 .......................................................................... 46 研究架構.................................................................................. 53. 1.

(3)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 55.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內容分析 .................................................................. 55 壹、 泛靈新聞議題框架次數分布 ................................................... 55 貳、 泛靈化新聞框架機制次數分佈 ............................................... 57 參、 泛靈化新聞議題與框架機制相關性分析................................ 59 肆、 小結 ......................................................................................... 67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文本分析 ...................................................................... 72 壹、 算命新聞:濟公預言綠拿下五都 ........................................... 72 貳、 靈異新聞:交通部舊大樓靈異傳聞多 ................................... 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 95 第一節. 政 治 大 泛靈化新聞之再現 .................................................................. 95 立 泛靈化新聞之文化意義分析-以幻想儀式的概念解讀之..... 97. 研究結論 ......................................................................................... 95. ‧. ‧ 國. 學. 壹、 貳、 參、 研究討論.................................................................................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貢獻與建議 .................................................................107 壹、 研究限制.................................................................................107 貳、 研究貢獻.................................................................................108 參、 研究建議.................................................................................10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4) 表目錄 表 1-1: 國內碩士論文-媒體泛靈化研究 ............................................................. 12 表 1-2:國內外期刊研究:媒體泛靈化研究 ........................................................ 13 表 2-1:媒體泛靈論內涵 ....................................................................................... 26 表 2-2:影像鏡頭語言 ........................................................................................... 35 表 2-3:轉場效果及其含意 ................................................................................... 36 表 2-4:後製非轉場效果及含意 ........................................................................... 37 表 2-5 聽覺效果及含意 ......................................................................................... 38 表 2-6:11 種新聞中的框架運作 ........................................................................... 41 表 3-1:泛靈化新聞具象化框架機制 .................................................................... 49 圖 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54 表 4-1:泛靈化新聞(算命新聞)議題框架次數統計 ......................................... 56 表 4-2:泛靈化新聞(靈異新聞)議題框架次數統計 ......................................... 57 表 4-3:泛靈化新聞(算命新聞)框架機制次數分佈 ......................................... 58 表 4-4:泛靈化新聞(靈異新聞)框架機制次數分佈 ......................................... 59 表 4-5:泛靈化新聞(算命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一) .......... 60 表 4-6:泛靈化新聞(算命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二) .......... 61 表 4-7:泛靈化新聞(算命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三) .......... 63 表 4-8:泛靈化新聞(靈異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一) .......... 64 表 4-9:泛靈化新聞(靈異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二) .......... 65 表 4-10:泛靈化新聞(靈異新聞)議題框架與框架機制相關程度(三) ........ 66 表 4-11「籃天威.張庭禎預言 綠拿下五都」視覺與聽覺文本轉錄與分析 ......... 74 表 4-12「籃天威.張庭禎預言 綠拿下五都」視鏡頭分析 .................................... 78 表 4-13「籃天威.張庭禎預言 綠拿下五都」轉場效果分析 ................................ 79 表 4-14 「籃天威.張庭禎預言 綠拿下五都」後製非轉場效果分析 ................... 80 表 4-15 新聞結構:交部將搬家,舊大樓靈異傳聞多 .......................................... 85 表 4-16 「交部將搬家,舊大樓靈異傳聞多」視覺與聽覺文本轉錄與分析 ...... 86 表 4-17「交部將搬家,舊大樓靈異傳聞多」鏡頭分析表 ................................... 90 表 4-18「交部將搬家,舊大樓靈異傳聞多」轉場效果分析表 ........................... 91 表 4-19「交部將搬家,舊大樓靈異傳聞多」非轉場效果分析表........................ 9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目錄 圖 2-1:佛洛伊德的泛靈論 23 圖 2-2:媒體泛靈論 ............................................................................................... 25 圖 2-3:Fiske 的符號學系統.................................................................................. 33 圖 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54 3.

(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台灣電視新聞泛靈化現象為題,觀察靈異化電視新聞之再現框架, 進而探討其再現方式、及其再現之文化意涵。因此本章討論分為以下階段:第一 節概述研究動機與發想過程,表明研究旨趣和泛靈化新聞研究之重要性;第二節 針對台灣電視新聞娛樂化生態、靈異節目文類的產生、及相對應之學術研究作一 概況性回顧;第三節闡明研究問題,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本研究將媒體充斥超自然現象相關內容,此一風潮統稱為「泛靈化」。此類 立. ‧ 國. 學. 新聞在災難、選舉等不確定性事件發生時,生產特別蓬勃。本文希望研究台灣電 視新聞「泛靈化」文類之生成。也就是電視新聞文本,出現靈異、神怪、算命風. ‧. 水等內容,甚或藉靈異神怪,解釋各種新聞事件,此一類的新聞題材。. Nat. sit. y. 源於近年來新聞娛樂化,電視新聞產生一些特殊文類,例如政治人物明星化、. er. io. 災難新聞景觀化、貧窮新聞英雄式敘事、靈異算命的新聞等等。新聞本來的功用,. al. 是告知公共與生活資訊,但現在這些新聞類型一改傳統新聞的形式,電視新聞走. n. v i n Ch 向感官化(sensationalization) ,新聞製作訴諸感官手法,試圖在聽覺(音樂、口白) engchi U 與視覺(畫面)刺激閱聽眾感官的注意力(王泰俐,2003),以達到娛樂效果。這. 種新聞呈現的改變,不只反映了市場結構的角力,也反映台灣社會的文化,以及 整個社會如何解讀、判斷事件。. 在這些自成風格、百花齊放的新聞形式裡,社會結構面向,我們窺見媒體操 作、市場因素與政治等涉入;心理與文化層面,這些文本反映民間意識型態、心 理投射…;又媒體再現層面,我們發現這些文類有特定的敘事手法以吸引觀眾的 目光。社會結構、心理文化、媒體再現三種層面相互交織,讓電視新聞成為展演 社會文化的大舞台。本研究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以泛靈化新聞為一特殊文類, 探究其再現形式、與背後之意識型態、文化意涵。因泛靈化電視新聞在媒體研究 4.

(6) 領域尚為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本研究期待拋磚引玉,並藉由本研究對媒體與文 化有新而豐富的探索。以下將泛靈化電視新聞的特性歸類為兩點,這兩點亦為本 研究為何開始發想、發展的開端。. 壹、「泛靈論」解析電視新聞泛靈化的文化意涵 本篇研究引用人類宗教學泛靈說(萬物有靈論)觀察泛靈化新聞現象,探究新 聞文類背後的媒體行為與文化意涵。根據泛靈說的定義,泛靈儀式原於人們對於 掌控世界的渴望,他們相信人、獸、物都有靈魂,這些靈體有好有壞,且對人很 有影響,於是使用巫術魔法能夠改變或加強靈魂的作用,視巫術為一種掌控的工 具。. 立. 政 治 大. 換言之,電視新聞中,命理大師、風水師、託夢者等,同樣掌控新聞的解釋. ‧ 國. 學. 權,因為他們持有感應或改變靈魂的影響力。這種對於靈魂的影響力,讓人類操 控世界、影響公共事務。掌控巫術魔法、能夠感應操控靈界的人,就取得權威性. ‧. 的地位。他們能在選前預知開票結果,也能分析貪汙案來自於風水。在電視新聞. Nat. er. io. sit. y. 中,彷彿所有大眾所關心的議題都要找命理師算一算,以了解運勢如何。. 於是電視新聞訴諸於泛靈化的敘事,不僅是感官娛樂的刺激,其中可能蘊含. al. n. v i n 超自然論述的權威性、媒體操控的意圖,以及觀眾窺視未知的掌控心理,三種操 Ch engchi U 控的角力與緊密連結。 貳、. 電視新聞泛靈化現象的特殊性─非視覺、超自然. 電視新聞「泛靈化」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電視新聞是「視覺」的媒體,但泛 靈化的電視新聞中,新聞媒體卻關注「肉眼看不見的」事情,採取「肉眼看不見 的」解釋。另外,電視新聞本是告知周遭社會的生活資訊、環境資訊,但泛靈化 的電視新聞,提供的卻是超於天地、超於自然環境的新聞訊息。更進一步地說, 泛靈化新聞其實是以超自然的解釋、肉眼不可見的訊息,處理「地上」 、 「自然界」 ─社會中的生活資訊與環境資訊。也就是,泛靈化的電視新聞文本,極端地聚合 5.

(7) 了「媒介形式」之必須條件(看得到、聽得到─影音實體呈現)與「超自然事件」 (本質不可見)其屬性上的矛盾性。而這樣矛盾的綜合體,成為一種特殊而有趣的 新聞文類,值得被研究。. 本研究聚焦在「電視新聞」的文類,希望瞭解被期待要「客觀」 、 「真實」的 新聞,如何在視覺與聽覺上,呈現泛靈化文本。一方面,我們以新聞文本的超自 然論述為起點,探討新聞、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觀察電視新聞如何運用影像、 聽覺,呈現超自然經驗?新聞在呈現事實時,會運用哪些語言機制(包括視覺和 聽覺)自圓其說並說服觀眾?. 政 治 大 自然事件時,必須以實體,例如冥紙、香,再現超自然力量。讓這些肉眼可見的 立. 電視新聞因為是視覺的媒體,必須利用實體的影像論證真實性。因此陳述超. 實體,代替超自然力量,成為它的在場證明─並成為固定的影像公式。而這樣的. ‧ 國. 學. 影像敘事機制有什麼樣的社會意涵?又影像機制是否有更深刻的運作模式?. ‧. 筆者觀察,一則泛靈化新聞的建構,有常用的的訴求與手法。泛靈化新聞的. sit. y. Nat. 模式,一以權威為訴求,塑造卜卦者、說話者的權威地位,並藉「有形」之物,. io. er. 例如:命盤、香、姓名冊…等實體,塑造算命師的「專業性」,加強新聞的說服 力。或以恐懼效果為訴求,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利用懸疑性的記者陳述、和. n. al. Ch. i n U. v. 神秘的畫面,例如:紙錢、墳墓,以塑造新聞事件神秘的氛圍。以上所述「權威」. engchi. 與「恐懼」的手法,屬於感性的新聞訴求。另外,泛靈化的新聞,也會結合理性 或科學,衍伸出兩種取向的泛靈化新聞:一種是結合科學論述,否定靈異傳聞; 另一類則藉著理性論述,加強泛靈新聞的說服力。. 參、. 小結. 因此,在這篇研究中,希望能勾勒出電視新聞泛靈化現象的概貌。首先,爬 梳電視新聞泛靈化的原初、背景─探討泛靈化的電視新聞文本趨勢何以成形,成 為大眾可接受的新聞論述方式?泛靈化新聞中,媒體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反映社 會文化,媒體同時成為參與者,參與文化建構的過程。而透過這樣的新聞,媒體 6.

(8) 希望與誰對話?最後,研究將聚焦在泛靈電視新聞文類的操作模式,. 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將以電視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並參考王泰俐(2005)對 電視新聞研究的分類,用電視新聞雙重文本的架構 1,將新聞的視覺與聽覺元素 一併納入分析,以觀察泛靈化新聞的呈現方式。希望藉此探究電視新聞如何操作、 建構泛靈化新聞,一窺產製端與閱聽接收的可能樣貌。本文期待能統整媒體泛靈 化全面的現象、以及歷年來的論述;並了解電視新聞如何利用影像、聽覺建構新 聞真實,以及檢視電視新聞、影像與真實三者之間的關連。.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 Ch. engchi. i n U. v. 台灣電視新聞研究,超過七成以上的研究以聽覺文本建構電視新聞的形式和內涵,新媒. 介的特性─影像,在本土電視新聞研究中長期缺席,因此,王泰俐(2003)提出電視新聞雙 重文本的理論,研究電視新聞的知識領域時,應該囊擴此兩種論述範圍。 7.

(9) 第二節 研究背景. 泛靈化的電視新聞文類,常訴諸神祕的影像符號、配樂、敘事,達到感官的 娛樂性。這種新聞文類的出現,除了追溯於台灣的民間信仰與宗教觀的社會文化 面向;另一方面,此類文本的突然興起,必須回到媒體生態本身,近年來新聞娛 樂化的脈絡下,重新檢視此文類出現的時空背景。. 壹、. 新聞資訊娛樂化. 政 治 大. 資訊娛樂化的現象,在英、美的十九世紀已見端倪。十九世紀,英國的街頭. 立. 文學成為大眾的娛樂,因為他們認為十八世紀以商人、知識分子為主的報業,這. ‧ 國. 學. 種新聞是乏味的。這樣的環境促使了「便宜、愉悅的文字」,於是感官新聞和娛 樂性的主題粗陋地印刷成張,傳佈給十九世紀識字率升高的大眾(Thussu, 2007)。. ‧. 而十九世紀的美國,因為 Pulitzer 和對手 William Randolph 激烈競爭,引發. y. Nat. sit. 的黃色新聞學,反映在煽情、醜聞式的報導,甚至改編新聞、刊登半真實的新聞。. n. al. er. io. 這種娛樂化的新聞形式,傳回歐洲,接著傳到全世界,成為美國大眾文化全球化 浪潮的一部份(Thussu, 2007)。. Ch. engchi. i n U. v. 王泰俐(2002)針對「新聞娛樂化」做了三方面的定義:包括新聞主題、新聞 風格以及新聞形式。一、娛樂化的新聞主題,取材趨向軟性的、人情趣味的、衝 突性、社會性的。二、在新聞風格方面,則包括主播的選擇(as a professional or a personality),記者敘事風格(detached or empathetic,emtional-involved)及文 本結構的選擇(serious, intent to inform, or style as light-hearted/informal, meant to entertain),以及新聞攝影和剪接的風格(例如鏡頭運用以及後製效果的考量)等 等。三、在新聞整體呈現形式方面,新聞攝影棚的視覺效果,新聞配樂的使用, 以及整節新聞後製的規劃策略等等,也應該被涵蓋進來。. 台灣的新聞娛樂化,要追溯到 1987 年解嚴以後,頻道與節目趨向多元化發 8.

(10) 展。因為自由的市場機制,電視媒體開始激烈競爭,導致節目內容轉向軟性與娛 樂化─討好閱聽眾以獲取商業利益。台灣解嚴後的媒體業的自由競爭下,資訊娛 樂化的潮流中,先是各類泛靈相關的節目被產製播出,甚至成為一種類型節目。 在 1993 年左右,新聞媒體也相繼出現泛靈新聞的文類。. 貳、. 電視媒體的泛靈化風潮. 國內靈異節目的發展歷程,始自 1993 年台視《玫瑰之夜》之「鬼話連篇」 單元。接著從 1995 年 5 月,靈異節目的製播大幅上升,從三個節目增加到十四 個節目。而這些節目除了台視的《玫瑰之夜》,其他十二個節目,都由線電視頻. 政 治 大 報》統計,當時靈異節目一週播出三十二小時,平均下來,一天播出四個半鐘頭 立. 道製播。1996 年靈異節目更盛,無線電視也開始出現靈異風潮,根據《自由時. ‧ 國. 新聞文類的泛靈化現象. ‧. 參、. 學. (賴國洲,1997)。. Nat. sit. y. 新聞媒體很早就出現的超自然現象的題材。有趣的是,在 1992 年以前,以. er. io. 中國時報為例,其泛靈化新聞的取材,幾乎沒有靈異事件;同時對於算命的論述,. al. v i n Ch 算命先生的行情卻不跌反漲,現代女性何以這樣沈迷算命?」(中國時報, engchi U n. 也多為負面。例如,認為算名是一種迷信的行為: 「命,算得好嗎?經濟不景氣,. 1991.01.24:家庭)。或是假藉算命的犯罪新聞: 「命也運也多災多劫 神算半仙先 知先覺? 算命卜運蔚為風尚,但業者素質良莠不齊,部分術士以此作為犯罪工 具,儼然治安死角。」(中國時報,1991.07.29:社會)。此時的新聞論述的意識型 態,較多崇尚理性,也幾乎沒有靈異新聞。. 但是到了 1993 年底,中國時報開始出現以算命方式,預測分析時事的文類。 例如: 「算命的說康明杉明年會旺今年戰績『倒吃甘蔗』他對新球季信心滿滿」(中 國時報,1993.12.31:體育)、 「江蕙穿紅衣帶喜氣算命先生說她今年紅鸞星動」(中 國時報,1994.03.11:影視文化)、以及「林青霞、邢李{火原} 兩隻天蠍結連理算 命者鐵口直斷」(中國時報,1994.06.26: 影視焦點)。另外中國時報靈異現象相關 9.

(11) 的新聞,從 1991 年 2 則,到 1993 年增加到 8 則左右。這樣的變化,不知道是否 係因新聞媒體與社會文化可能受到 1993 年電視節目「玫瑰之夜」的「鬼話連篇」 單元播出所影響。. 泛靈風潮愈來愈盛行,陳美蘭(1998)對於算命論述的研究中表示: 「算命還是 新聞的一部分」2。不只在新聞報紙上出現超自然論述,1998 年 9 月 1 日,中視 的「社會秘密檔案」,有一個單元專門介紹政府機構的風水。另外,報紙也開闢 命理版。1997 年 6 月 16 日,中國時報超級好命單元,對戴安娜王妃做面相頗析, 分析戴安娜「永不寂寞…、老運可享榮貴並得更好的聲名…」 , 「這樣的解析,閱 聽眾彷彿能夠窺探明星的秘密,心理上與他們更接近。」(陳美蘭,1998)。. 政 治 大 泛靈化現象從電視節目蔓延至新聞媒體,交雜著媒體市場生態、以及名人偷 立. 窺、心理慰藉等社會心理的意涵。另外,也因為出現在新聞中,間接地賦予了泛. 肆、. 媒體泛靈化浪潮下的對應論述. Nat. sit. y. ‧. ‧ 國. 學. 靈現象正當化的意義。. io. er. 電視新聞的泛靈化風潮日益興盛, 1997 年中研院與行政院國科會舉辦「宗 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超自然現象成為學術議題。同年 12 月,. al. n. v i n 中時報系主辦「前世今生九八命理嘉年華會」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從它的 Ch engchi U 舉辦目的「破除迷信讓命理回歸於學術、文化、科學及休閒的本質,並提供大眾 九八年的正向諮詢」,至少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已經受到這場活動的參與者承認 (陳美蘭,1999)。. 雖然電視新聞的泛靈化現象成為一波風潮,然而在其他媒體管道上,相對應 的、反抗的或擔憂的論述,也相繼出現。2004 年 10 月 27 日,廣電基金公共論 壇靈異新聞記者會上,以「靈異新聞報導之檢視」為主題,討論許多電視新聞報 導不當的案例。批判的趨勢下,有兩份研究專門針對兒童收看靈異節目的影響做. 2. 陳美蘭提及 1997 年 12 月中國時報出現兩則算命相關報導:一則是半數民眾認為當總統要有天 命;另一則請到命理師,以面相解析三位總統候選人,誰才是真命天子(陳美蘭,1998)。 10.

(12) 分析,一是「兒童收看靈異綜藝節目之影響性分析」(賴國洲,1997),另一是「兒 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戴秀玲,2003),兩份研究都表達了 對於兒童收視靈異節目的擔憂。. 媒體泛靈化現象出現兩極的論述:一是將超自然論述學術化、正統化;另一 則對於怪力亂神、迷信風潮,深感擔憂。陳美蘭(1998)將兩極的論述做了一份統 整性的研究─「『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她以報 紙與書籍算命文本為研究對象,判斷取向的意念分析為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一) 大眾媒體以多元主題談論算命現象,這些主題包括科學理性、功能論、性別歧視 與人生哲學;(二)學術界與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有接連關係,主要從科學理性與. 政 治 大 算命的科學理性論與支持算命的功能論,可能表示主流規範對於算命真實並無定 立. 功能論討論算命現象,算命的語藝情境是標準化的;(三)大眾媒體同時呈現批評. 論,這代表價值多元或分裂需進一步證實。. ‧ 國. 學. 國內碩士論文有關媒體泛靈化的研究,多採取閱聽人分析,包括郭慈芬(2005). ‧. 以《千禧年的算命風潮—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為研究題目,使用與滿足. Nat. sit. y. 和接收分析為理論基礎,深度訪談閱聽人對命理節目的看法;唐與璿(2005)以. er. io. 社會學習理論與最佳程度理論為理論基礎,對算命入口網站的網友進行問卷調查,. al. 以瞭解使用算命服務者的人格特質。另外,有關靈異節目的產製面,凌志文(2007). n. v i n Ch 自身參與八大電視台的「暗光鳥」靈異節目的製作,以此進行個案研究,分析靈 engchi U 異節目的產製過程。詳見表1-1:. 11.

(13) 表1-1: 國內碩士論文-媒體泛靈化研究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凌志文,. 電視靈異節目產製過程. 暗光鳥新聞. 個案研究法. 節目產製. 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 命理節目收視. 深度訪談法. 使用與滿足. 2007 郭慈芬,. 者. 2005 唐與璿,. 命理節目接觸與算命行為關聯. 接收分析. 算命入口網站. 問卷調查法. 網友. 2005 戴秀玲,. 兒童觀看靈異節目與批判技能. 2003 陳美蘭,. 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 立. 1998. 兒童與家長. 心理學、社會學習理 論、最佳程度理論等.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治 政 報紙、書籍與 大語藝學 算命文本. 媒體素養. 判斷取向的意念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學. 至於國內期刊有關媒體泛靈化的研究,多關於泛靈化文本的再現、語言真實. ‧. 和意義建構。包括張詠晴(2007)針對《開運鑑定團》節目進行內容分析,觀察. sit. y. Nat. 命理節目如何呈現兩性與愛情關;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 io. er. 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以報紙呈現的超經驗事實 為研究樣本,探究語言在建構真實的論述機制;以及,胡紹嘉(1999)以閱聽眾如. n. al. Ch. i n U. v. 何建構泛靈文本之意義的角度,將大學生視為研究對象,施行焦點訪談,觀察人. engchi. 們如何在他們的言談及閱讀的文本中,建構出他們認為的真實。. 另外,國外期刊的媒體泛靈化研究,多為閱聽人研究,探究超自然的電視內 容如何影響閱聽眾的信仰、信念與宗教想像。Petersen(2010)將媒體視為宗教的中 介,並藉此作為理論框架,以丹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探究閱聽者投入觀賞(美 國)電視劇的程度,以及投入傳統制度的宗教程度,如何影響這些丹麥青少年的 宗教想像觀。另外,Sparks&Miller(2003)和 Sparks & Pellechia & Irvine(1998) 表示當科學界認為超自然信仰是大眾媒體的產物,傳播學術研究領域卻沒有實證 研究證實、或駁倒此事。他們在這樣的關懷下,針對電視超自然內容如何影響閱 聽人的信仰與信念進行研究,發現閱聽人信念與電視節目的操作手法有關。詳見 12.

(14) 表 1-2:. 表1-2:國內外期刊研究:媒體泛靈化研究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Petersen,. 超自然電視內容轉換丹麥青少年宗. 丹麥青少年. 焦點團體訪. 媒介中介理論. 2010. 教想像. 張詠晴,. 電視命理節目如何再現兩性關係和. 開運鑑定團節. 內容分析、. 2007. 婚姻、愛情觀. 目. 敘事分析. 網路算命行為. 網路算命使用. 問卷調查法. 郭. 貞,. 談、深度訪談. 者. 2005. 心理學、社會學領域、 多重落差理論等. 超自然電視節目對觀眾信念之影響. Miller,2003 胡紹嘉,1999. 機取樣 治 電話訪談 政 大學生對於新聞中靈異內容的意義 政治大學大學 大 焦點團體訪 立 建構 生 談、對比分析. 言說理論. 翁秀琪,鍾蔚. 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 語言與再現、 語言與事實建構、. 影響. 之觀眾. 態度改變(attiturde change). sit. Pellechia &. 實驗法. ‧. 收看電視新聞. Nat. 有關飛碟的電視新聞對觀眾信念的. 兒童收看靈異綜藝節目. er. io. 賴國洲,1997. 文本分析. 批判的語言警覺性. Sparks &. Irvine,1998. 媒體涵化效果理論. y. 邱承君,1999. 新聞報紙. 調查法. 學. ‧ 國. Sparks &. 文,簡妙如,. 18 歲以上隨. 媒體再現. n. a l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i v n Ch U engchi 有別於過去的研究,本研究將研究對象聚焦電視新聞文本,探索以肉眼無法 看見如假似真的超自然現象,如何以影像和音效呈現在新聞平台-被期待呈現真 實事件的媒體管道。另外,本研究納入人類學的理論背景-泛靈化理論,從人類 行為的視角,分析媒體中的人類行為,探索一場電視媒體的泛靈化儀式。過去研 究中,「靈異現象」與「命理」,通常分為兩種不同的研究文類。但本研究選擇 另一種媒體超自然論述的分類方式,將出現在媒體上神怪、命理的風潮,統稱為 媒體的泛靈化現象。. 13.

(15) 第三節 章節規劃.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緒論第一節,先說明研究旨趣和發想過程。 第二節,爬梳電視新聞泛靈化風潮的背景,包括媒體市場新聞娛樂化的生態,以 及新聞出現泛靈化題材。最後,整理國內外電視媒體中超自然、靈異的相關研究, 對照這些研究並說明本研究的方向和貢獻。第三節,簡述章節規劃,以對整體論 文有全貌性的理解。.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定義「泛靈化」現象,引用 Frazer、Tylor、Freud、. 政 治 大 第二節探討新聞、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以及電視新聞實景化的語言機制。並 立 Malinowski 等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的文獻,整理出泛靈論述,並應用於電視新聞。. ‧ 國. 學. 於本章最後提出研究問題。. ‧. 第三章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選取民視新聞資 料庫的泛靈化新聞做質與量的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結果,本章分成兩部分:內容. y. Nat. er. io. sit. 分析選取 159 則電視新聞進行統計;而文本分析選取 2 則代表性新聞深入分析。. al. v i n Ch 然的各種期刊、論文研究,做出歸納,並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價值。第二部分,一 engchi U n. 第五章是全文的結論。第一部份,再一次簡述國內外媒體上有關靈異、超自. 方面第四章的研究結果做出統整,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回答第二項研究問題:泛 靈化新聞的文化意涵分析。第三部分,檢視研究的限制,提出研究建議,並整理 研究貢獻. 14.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探討泛靈化新聞背後人類媒體行為及文化意涵,並解析泛靈化新聞 如何以影像呈現於電視媒體。因此本章文獻探討分成以下部分:第一節爬梳泛靈 化理論,以此理論檢視泛靈化電視新聞文類之生成;第二節聚焦於電視新聞建構 真實之策略,以理解泛靈化新聞如何利用影像建構真實;另外,本節整理框架理 論,以供資料分析時使用。. 政 治 大.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社會意涵. 立. 壹、 泛靈化理論 (Animism). ‧ 國. 學. 泛靈化理論的耙梳在本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份先介紹泛靈說起源背景,. ‧. 第二部分進一步討論泛靈說的巫術理論,並將泛靈化理論與媒體現象扣連,解釋. sit. y. Nat. 何以使用泛靈化理論分析當今的電視新聞。第三部分,加入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 io. 一、泛靈說起源. al. n. 論,是簡單的總結。. er. 角度擴充泛靈論述,豐富媒體泛靈論的內涵。第四部分簡單地歸納媒體泛靈化理. Ch. engchi. i n U. v. 「泛靈說」(Animism)源於哲學體系,其後發展成人類宗教學領域中,討 論原始信仰何以成形,解釋人類為何擁有鬼神信仰,解答宗教何以產生的一套論 述。大多數專家認為「靈魂」觀念是泛靈說體系最原始的核心,它另外譯成「精 靈說」、「萬物有靈論」或「魂魄崇拜」,相信萬物-包括動物、植物、物質皆有 靈魂。雖然狹義上,泛靈說是有關靈魂的討論;但廣義的定義可以觸及精神生命 的範圍(Freud, 1975 / 楊庸一譯,1975)。泛靈說萬物有靈的概念,與台灣信仰 鬼神多靈的信仰體系相仿,也反映於現今媒體對於各種靈異、超自然現象五花八 門泛靈化的報導。 15.

(17) 泛靈說從哲學體系集結成人類信仰形成的理論,是由 Tylor 集大成以成為現 在的意義。Tylor 認為原始宗教的產生,是「原始民族對夢、幻想、幻覺、癲癇 狀態錯誤卻前後一致的解釋」。因為人死後靈魂仍然存在,這些靈魂出現於在世 者的夢境、記憶、幻想中,且對人類命運產生明顯的影響,使得有關鬼神、死者 靈魂、永生不滅、陰間地獄等信仰如此形成-因此泛靈論為原始宗教的精華。 (Malinowski, 1978 / 朱岑樓譯,1988)。. 靈魂的概念既是泛靈說的核心,原始民族如何解釋靈魂?原始民族相信靈魂 是心靈活動的傳達工具,它們居住於人類體內,並能且遷居的他人身上,並且在. 政 治 大 身的靈魂,另外,還有多數的靈魂充滿在宇宙中,這些靈魂有善良的,也有邪惡 立. 某一個範圍內可離開自己的身體而獨立,並且每個人類都擁有靈魂。除了人類自. 的,這些魂魄和魔鬼被認為是「所有自然現象的原因」。其實,起初靈魂的概念. ‧ 國. 學. 被認為跟人類相似,但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漸漸的失去了物質的特性而呈現高 度的「靈化」(Freud, 1975/ 楊庸一譯,1975) 。. ‧ sit. y. Nat. 然而 Malinowski 認為,雖然 Tylor 的說法富理解力且具重要性,但卻高估了. io. er. 初民沈思與理性的能力。他認為從當時專家的田野研究中,原始人所關心的主要 是捕魚、園藝及部落活動、慶典等,並非夢和幻象、解釋奇異和癲癇狀態。. n. al. Ch. i n U. v. Malinowski 更把初民巫術信仰與泛靈論的系統分開,認為原始宗教、巫術崇拜等,. engchi. 許多部分不能納入 Tylor 的泛靈說。但這部分的爭論並非本篇討論的重點。筆者 以為,泛靈說從上述文獻,可歸納為一種原始信仰的觀點。泛靈說將世俗「靈化」, 認為任何動植物、人類都有靈魂。泛靈說相信靈體的存在,而這些靈體、超然現 象能解釋許多自然界的成因。任何鬼神、魂魄、超自然現象…,都可廣義地被統 稱在泛靈說之中。. 如果採用 Freud(1975)的解釋,將泛靈說視為一種宇宙觀、或一套思想體 系-人類依照權威分類,在長久的歲月裡產生了三種宇宙觀以及對自然的解釋: (一)泛靈說(或神話時代)的宇宙觀;(二)宗教的宇宙觀;以及(三)科學的 宇宙觀。在這三者當中,首先創造的泛靈說,對宇宙的解釋可能最徹底、一致; 16.

(18) 因為泛靈說不只對某些特殊的現象提供解釋,最重要的是它經由一種單純的觀點, 而將整個宇宙置於同一個單元之下。並且這種人類最早的宇宙觀是一種「心理的」 討論。. 同時,伴隨泛靈說的說法,還產生了控制人類、野獸、物質或靈魂的理論- 巫術與魔法。因為在整個人們生活的空間裡,持有泛靈想法的人,相信人、獸、 物都是有靈魂的,這些靈有好有壞,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於是巫術和魔法用來改 變或加強這些靈魂的作用(瞿海源,1989)。透過巫術和魔法,人類能對靈魂界產 生操控,並藉以影響自然界的現象。因此我們將在以下討論兩個部分:第一部份 先介紹巫術理論,第二部分則說明為何使用泛靈說宇宙觀,而非其他思想體系。. 二、泛靈說核心─巫術.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以下分成兩部分討論,第一部分說明巫術在人類學上的定義;第二部分解釋 巫術與媒體之間的關聯性。. ‧. io. sit. y. Nat. (一) 巫術的定義. n. al. er. 巫術是原始民族透過影響靈魂操控自然現象的行為。Malinowski 認為巫術簡. i n U. v. 單地說就是:「一組純粹實際的動作,做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為什麼需要. Ch. engchi. 巫術?是因為人類面對挑戰與壓力的環境時,尋求巫術宣洩挫折引發的情緒緊張。 作為一種手段或宗教行動,巫術行為含有其特殊之屬性:包含特殊的神秘色彩、 情緒渲染、慾望發洩,它與生活經驗融合,卻又被視為宗教內涵膚淺的粗陋藝術。 同時作為「達成目的之實際動作」 ,巫術顯得常民生活,且充滿民俗的活潑奔放、 戲劇性、誇張、將慾望毫不遮掩地表達。以當今媒體觀之,巫術特質好似肥皂劇、 煽情八卦新聞的文化表徵。對於上述巫術之各種內含特質,將在以下段落分別說 明。. 首先,巫術內含特殊的神秘屬性。巫術激發人類對未知領域強烈的好奇心理, 巫術涉及的神秘領域、通靈,引人通往無限想像力的世界。它喚起人類與生俱來 17.

(19) 的宗教性-對神秘事物的敬畏與崇拜。Malinowski 在《巫術、科學與宗教》一書 中,指出巫術這個名詞,似乎最能洩露一個神祕的世界以及異想不到的事物。文 學詩歌用以形容巫術的字彙,例如:魔法(magic)、咒文(charm)、迷住(to enchant), 所散發的情緒力量顯然而明白,這些字詞隱含某種內在價值。這種神祕召喚,即 便對於頭腦清楚的科學家也能感受其特殊吸引力,使人激起某些深藏的心裡力量, 對神祕事物的潛伏信仰。因此巫術是神秘的、冒險的、不可言喻又充滿可能與未 知性,並超越人類的理解力,巫術是吸引人的。這種特質是泛靈化新聞最大的特 色,它的未知性讓新聞的解讀空間充滿可能性。. 其次,巫術的形式有兩種表達方式。第一,表現在充滿情緒化的表演。例如. 政 治 大 者的情緒狀態與真實情境密切相應,經由模擬逐一演出。情緒的戲劇化展演為巫 立. 巫術師必須模擬受害者的死亡,但整個儀式的重心不在於複製動作,而在乎表演. 術儀式的主要動作,並被視為巫術的精髓所在。第二,另一種巫術的施行動作是. ‧ 國. 學. 「預示結果」,它是模擬目的的儀式動作,立基於相似與傳遞的概念,將所期待. ‧. 的結果以相似的動作模仿演出。在語言層面,巫術儀式的動作,如命令、祈禱、 暗喻等,皆為語言自然流露的反應,或為懇求、咒詛、驅逐、訴說未滿足的願望。. Nat. sit. y. 對巫術效力的每一項信仰,都與那些主觀經驗的幻想一一相合。如將情感或恐懼. er. io. 充溢的自發性儀式及言詞,與傳統規定的巫術儀式及咒語和實質所含原則做一比. al. v i n Ch 人在這些經驗中,接受本身有能力達成理想目的的啟示(Malinowski, 1978 /朱岑 engchi U n. 較,兩者顯著相同。因此巫術信仰和實務的基礎,建立在一些實際的生活經驗上。. 樓譯,1988)。綜和上述,巫術儀式的多數型態,是將生活經驗和理想期待以誇. 張的情緒化方式模擬展演,讓人在戲劇化地宣洩中得著願望之滿足。巫術行為表 達人類期待與追求心理原生潛在的本能,而我們發現,現代人處理泛靈化新聞展 現之媒體行為竟與這種人類的原生本性不謀而合。. 更進一步探究巫術的起源,一方面根據上述,巫術是人類在環境挑戰與壓力 下,為了心中的期待而產生情緒化的展演儀式;另一方面若從外而內更深地探究, 巫術的使用要追溯至人類的慾望-因為任何一種慾望,不論是正面或反面都有它 的巫術。而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且反覆無常,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人性反 應別人愈倒楣,自己愈順利,慾望愈獲得滿足。(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 18.

(20) 1988)。從巫術有作對的「反巫術」可見,儀式按照人類的心願行使,巫術彷彿 只是配合慾望而產生的工具,甚至是慾望的產物。當各種慾望角力,透過巫術交 鋒,巫術與相對巫術反映了慾望與反慾望、野心、怨恨、成功與忌妒的社會性互 動,構築了展演慾望鬥爭的競技場。. 雖然以神秘、情緒、模擬、慾望等建構起巫術的想像,然而當社會學家從事 巫術研究,也發現巫術並非一般人想像那樣充滿詩意的神秘氣氛,而是一種「非 常清醒的、平凡的,甚至於很粗陋的藝術。」行使巫術的動機至為實際,出於個 人的慾望,毫無信仰內涵可言。被稱為「在模糊膚淺的信仰下,用簡陋單調的動 作,裝神弄鬼一番。」 (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1988) 。看似充滿各種解讀. 政 治 大 的瑣碎細節。這與當今靈異節目、泛靈新聞如出一轍,當以商業利益為動機,媒 立. 可能性的巫術,因為狹隘的使用動機與方式,反而使巫術的文化格局限制於生活. 體失去了信仰內涵,追求速度與成果卻使品質粗糙,使新聞亦成為粗陋的藝術。. ‧ 國. 學. (二) 為何選擇泛靈說巫術體系解釋媒體?. ‧ sit. y. Nat. 如前述,佛洛伊德提出泛靈說、宗教與科學三種不同的宇宙觀。這節將解釋. io. er. 為何本研究選用泛靈說體系解讀新聞媒體,以及泛靈巫術與宗教體系有何異同, 希望透過兩者差異性之比較,使泛靈論的面貌更加清晰。因為科學體系與巫術的. n. al. Ch. 差異顯然易懂,以下只說明巫術、宗教的差別。. engchi. i n U. v. 第一,巫術與宗教本身之目的即相異。巫術的目的是完成自身的期待。被視 為實際藝術的巫術,它所包含的種種活動只是一些手段,為了達成所期望之目的。 因此巫術的目的性關乎自身,目標是明確的。相反地,宗教主要目的並非個人欲 望, 「作為一組獨立活動的宗教,本身就是目的的實現。」(Frazer, 1991 / 汪培基 譯,1991)。一方面可見,宗教的理想性、格局更高於巫術;另一方面,以媒體 的角度觀之,新聞本身並非目的的實現,反而更近似達成期望之手段。. 第二,若要認識巫術與宗教整體的概貌,以儀式的執行觀之,兩者在手段與 技術上也不相同。巫術具備的技術是狹窄的、有限的:咒語、儀式和施術者的狀 19.

(21) 態,常形成一個平凡的三位一體。執行巫術的方式,離不開施咒、祈求等技巧, 巫術的技術被侷限於儀式化的行為動作。然而,宗教的局面大、目標多,其技術 並非如此簡單。另外,若要認識宗教之整體(unity),無法從動作方式切入觀察, 而要從所發揮的功能及信仰和儀式的價值才能看得出來(Frazer, 1991 / 汪培基譯, 1991)。將此概念對應於新聞生產技術,可以辯論的是,現今的新聞究竟是扮演 著發揮功能與價值的文化指標,亦或淪為技術簡單、拍攝形式貧乏儀式化動作?. 第三,宗教和巫術之屬性、內涵亦不同。宗教含有一種整個超自然世界的信 心:幽靈鬼怪的多神崇拜,圖騰、保護神、部落祖先等的仁慈力量,未來生活的 美麗幻想,為原始人創造第二個超自然的實體。宗教的神話比較複雜多變化和富. 政 治 大 之事蹟、全神及半神半人的偉大功業。巫術信仰反應平凡的實際性質,非常簡單, 立. 於創造性,置其重點於不同的信仰教義,發展而成為種種宇宙創造論、文化英雄. 常是保證「人」的力量(而非神靈),用一定的咒語和儀式來產生某種一定的效. ‧ 國. 學. 果。雖然巫術中的神話,同樣占很重要的地位,但只為人類太古成就做重複的誇. ‧. 耀,說來說去只有那麼一套(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1988)。宗教在文化 內涵、思想、理想性更為豐富,能滿足更高層次精神領域的需求;而巫術則侷限. Nat. sit. y. 於慾望階層,焦點在乎個人。對照電視新聞之內容與屬性,我們可以問,當今電. al. er. io. 視新聞其歷史、民族、文化想像的內涵是豐富還是貧乏?新聞描繪了文化眾象,. v. n. 還是僅為性質平凡、人文內涵貧瘠、達成人為目的之實際儀式?. Ch. engchi. i n U. 第四,巫術與宗教之信仰對象完全不同。宗教,作為一種對超人力量的邀寵, 其認定統治世界的力量是有意識、具有人格的。宗教上,人和神靈之間有一種關 係(relationship)存在,兩方彼此互動─人可以取悅、說服神靈改變原本自然界的運 行,並且人與神靈之間的關係是下對上的。相反地,儘管巫術也常和神靈打交道, 它們也是宗教上所假定具有人格的神靈,然而,巫術對待神靈的方式和它對待無 生物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巫術是強破獲壓制這些神靈,而不是像宗教那樣去取 悅或討好它們。換句話說,人和神靈並沒有關係與情感的存在,人只是利用這些 靈體,脅迫它們以達到目的。由此可見,巫術是人本的,按照人的期望,藉由巫 術達到目的;而宗教是神本且互動的,人對神有尊崇與敬重的特殊情感。若將此 相較於泛靈化新聞產製過程所反映的信仰觀,(與其說記者們真的敬畏神靈)媒 20.

(22) 體記者是否只是利用超自然論述為達自身目的?敬天思想是否更多是被利用於 服務媒體的一種意識型態?. 以上釐清巫術與宗教體系的異同,以瞭解為何台灣新聞媒體現象可使用泛靈 論的體系分析之。巫術是一種人類欲望的表達,透過動作儀式反映人類本能的行 為以及原初的欲念。其實,媒體不亦為一種巫術儀式?在泛靈化的新聞內容裡, 我們可見原始人類的宗教行為、人性欲念,亦投射於當今的媒體行為中。. 最後,Frazer(1991)從這種巫術與宗教的基本概念推演出結論:在田野中發 現在人類社會最落後的狀態裡,發現巫術是明顯地存在,宗教卻顯然不在。因此 更進一步,他帶出有趣的提問:. 立. 政 治 大. 「我們是否可以據此推測世界上的文明民族在他們歷史的某個階. ‧ 國. 學. 段也經歷過類似的智力狀態?…簡言之,是否如人類文明在物質方面到 處都有石器時代一樣,在智力方面各地也都有『巫術時代』呢?」. ‧ sit. y. Nat.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Frazer 將巫術從傳統技藝(視巫術為一種技術)的. io. er. 層面分別出來,視其為獨立的一種文化狀態,是人類文明的進程,具有階段性, 被稱為「(巫術)時代」。若果真如此,我們可否依據巫術的種種特性,觀察人與. n. al. Ch. i n U. v. 超自然的互動關係,判斷台灣新聞媒體可能處於巫術時代?因為現代人類學有一. engchi. 項成就,就是認知:巫術和宗教不僅是一種教義或哲學,也不僅是一組聰明的見 解,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方式,一種理性、感覺、意志等所實際形成的實際 態度。既是行為方式,也是信仰體系;既是社會現象,也是個人經驗(Malinowski, 1978 /朱岑樓譯,1988)。依此,對照電視新聞媒體現象,「泛靈說」預示了媒體 的集體行為,如同傳統原始人類的行為儀式─是信仰體系;是社會現象,也是個 人經驗。. 三、泛靈論之精神分析取徑. Freud 由另一個途徑─精神分析來討論靈魂的問題,重新定位了泛靈論的內 21.

(23) 容。他不假設人類對自然界的解釋導源於純粹理論性的好奇,認為想「控制」一 個人週遭事物的想法,反而已佔不可忽視的地位。換句話說,他將「控制」視為 心理元素,並將此特質挑出,成為泛靈論精神分析的核心。然而,在解釋控制心 理何以成為泛靈論精神分析的重心之前,必須先認識 Freud 如何分析巫術與魔法 儀式-兩者伴隨泛靈說體系產生,是一種指示如何去控制人類、野獸、物質或靈 魂的理論(Freud, 1975/ 楊庸一譯,1975)。簡言之,巫術與魔法是人類藉超自 然力量達到目的的方式。順帶一提的是,巫術和魔法之間的界線並非絕對,Freud 稱這樣的分類是「暫時不顧語言使用的變動性,而做某種程度的專斷處置」,因 此本研究並未將兩者區分,有時皆以巫術統稱。但以下的文獻還是可見 Freud 對 這兩者有些許不同的定義可供參考。. 政 治 大 Freud(1975)將巫術定義為「一種以對待人的方式來影響靈魂的作法」─使它 立. 們息怒、改善關係、和解、剝奪權力,甚至使它們服從命令。所有在活人身上證. ‧ 國. 學. 明為有效的一切手段,皆可被利用於影響靈魂。至於「魔法」,是人類與靈魂交. ‧. 通的方式。魔法有許多用途,但它必須使自然現象服從人的意志,也必須保護人 們免於受敵人的攻擊和危害,並且給予人們力量來傷害它的敵人。Tylor 認為魔. Nat. sit. y. 法之所以有功效,是因其建立於「對一件真實事物的錯誤聯想」的預設上。接下. al. n. 活與超自然論述扣連,從中一窺媒體儀式的可能性。. Ch. engchi. er. io. 來,將細談魔法儀式的操作概念,透過宗教儀式中人類如何判讀事件、將日常生. i n U. v. 巫術魔法的操作可以分類成兩種概念。第一種是「相似性」,例如求雨儀式 中,直接模仿雨、或能生雨的烏雲、雷電;或是當戴雅克人(Dyak,婆羅洲的土 著)到森林狩獵野豬時,留在村莊的人們被禁止用手去摸油和水,他們深信這樣 做會使狩獵者「容易讓東西從手中滑掉」,而使獵物溜走(Freud, 1975/ 楊庸一 譯,1975)。「相似性」相信精神感應(telepathy),Frazer 將此類魔法稱為一種模 仿。第二種魔法的操作概念是: 「親和性」(affinity):例如當一個人獲得敵人的頭 髮、指甲、一小片衣服等,並以殘暴的方式對待這些東西,就會像親自捉住敵人 一樣,報復在敵人的身上。或是,一個孕婦必須避免吃某種獸類的肉,因為她害 怕某種獸類所具有的不讓人喜歡的特質,可能經由餵養而傳到小孩的身上(Freud, 1975/ 楊庸一譯,1975)。此種巫術魔法的原則,Frazer(1991)以「傳染性」區別 22.

(24) 前者,是一種空間的、幻想的連結,使人回憶起它。由於「相似性」和「親和性」 (隣接性)都是引發聯想作用的兩個重要元素,所以 Tylor 描述魔法的本質即是將 理想和真實事物間作了一種錯誤的連結,Frazer 稱之為「人們將自己理想的次序, 誤認為是自然界的次序,於是幻想著經由他們思想的作用,似乎能夠對外在事物 做有效的控制。」透過性質相似性和傳染性概念的歸因方式,原始民族將生活瑣 事與巫術、超自然儀式連結,成為一種迷信。此歸因方式,至今也應用於泛靈化 新聞中,例如 2010 年 5 月 21 日民視新聞,認為吳敦義 8 月收下張天師平安符一 事,導致他 9 月晉升為閣揆。儘管兩位受訪者表明僅為巧合,但鏡頭特寫黃色巨 大的平安符、墨色咒文,並緊接吳敦義在行政院發言的畫面,運用了親和性之原 則,呈現空間與幻想的連結。. 政 治 大 回歸泛靈論精神分析之核心:施行巫術與魔法的動機,源出於人類的期望; 立. 而我們所需要假設的,是這些原始民族對他們的期望帶有絕對的相信;他們之所. ‧ 國. 學. 以施展魔法的力量,不過只因為期望得到它。這和幼兒常用幻想的方式來滿足期. ‧. 望類似。原始民族的成人能施行巫術或魔法,是因為他們對期望之事物擁有絕對 的信念。也就是說,由「期望」而產生「信念和力量」,使人們對結果有強烈的. Nat. sit. y. 信心。到後來,動機的主要性逐漸被轉到手段上去了,於是「巫術和魔法」反而. al. er. io. 成了泛靈信仰的中心(瞿海源,1989)。因為巫術與魔法的手段可以掌控事物發展. v. n. 的結果,此掌控心理帶動巫術儀式的發生,成為泛靈論精神分析的重點。. Ch. engchi. i n U. 我們把上述的心理過程整理成圖 2-1 的四步驟: 圖 2-1:佛洛伊德的泛靈論. 1. 對結果的期望. 2. 產生信念力量. 3. 使用手段:巫術、魔法 久而久之. 4. 泛靈信仰中心轉移到手段:巫術魔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一說明「泛靈論」的理論中心:人類因為掌控的慾望,對他們所期望的事 23.

(25) 物產生強烈的信念,巫術與魔法只是幫助他們掌控世界的「工具」。然而,久而 久之,人們掌控世界的動機不再重要,而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巫術魔法」的手段 本身。. 整合來說,精神分析的泛靈論提出「操控」的概念。從 Freud 對巫術與魔法 理論的分析,可見泛靈論的核心─ 一種「企圖影響」靈魂的操作; 「使自然現象 服從人的意志」如同掌控;保護人類的利益、掌握力量傷害敵人。綜合以上的定 義,或許可將泛靈論的本質視為:掌控週遭人事物,以維持自身的利益的生存方 式。宗教、泛靈的儀式,原生於人對掌控世界的渴望,而巫術與魔法,是人們試 圖用以影響靈魂和操弄自然現象的手段。. 立. 四、媒體的泛靈化.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對於「泛靈」一詞的使用,本是有關靈魂的討論,包括任何宗教、泛 靈的超自然儀式(瞿海源,1989)。「泛」靈,同時在本文中,希望指涉當今電視. ‧. 新聞氾濫產製超自然現象為題的文類,將一切事物泛指為靈異因素的現象。在本. sit. y. Nat. 文所研究的泛靈新聞,不只針對靈異現象(例如:鬧鬼、托夢),還有以泛靈為詮. io. 泛靈說文獻概念如何應用於現今媒體。. n. al. Ch. engchi. er. 釋方式(例如:算命、卜卦、風水)的任何新聞。這個部分將簡單地盤整以上所有. i n U. v. 根據泛靈說的定義,泛靈儀式原於人們對於掌控世界的渴望,他們相信人、 獸、物都有靈魂,這些靈體有好有壞,且對人很有影響,於是使用巫術魔法能夠 改變或加強靈魂的作用,視巫術為一種掌控的工具。換言之,電視新聞中,命理 大師、風水師、託夢者等,同樣掌控新聞的解釋權,因為他們持有感應或改變靈 魂的影響力。這種對於靈魂的影響力,讓人類操控世界、影響公共事務。掌控巫 術魔法,能夠感應操控靈界的人,就取得權威性的地位。他們能在選前預知開票 結果,也能分析貪汙案來自於風水。在電視新聞中,彷彿所有大眾所關心的議題 都要找命理師占卜,以了解運勢如何。我們將這樣的過程改成圖 2-2:. 24.

(26) 圖 2-2:媒體泛靈論. 對(選舉)結果期望. 產生信念力量. 使用手段:風水算命、超自然論述…. 久而久之. 媒體信仰中心轉移到手段(什麼新聞都要算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二說明媒體泛靈化現象。由於媒體與觀眾對事件的發展有期望,例如選舉 的結果、藝人要和誰交往等等,轉化成一種操控的渴望,並藉由算命風水等巫術,. 政 治 大 足,正是 Freud 所謂的幼兒時期,透過幻想沈浸於完成期待的快感。但是久而久 立. 滿足自己的信念與期待,也滿足偷窺的好奇心。此時期藉由媒體想像獲得心理滿. 之,焦點由動機轉移到工具,於是算命、風水等手段,反而成為關注的焦點,無. ‧ 國. 學. 論大是小事,都要加上命理預測。於是此類新聞關注的重點,不只是期望的結果,. ‧. 更是靈異彰顯、超自然論述的邏輯合理化、神秘化,巧妙地掩飾了媒體內容背後 操控的欲望。泛靈化理論將人類學宗教研究的觀察帶入現今媒體現象,並發現人. Nat. sit. y. 類行為的軌跡運行其中。接下來,我們將以上所有關於泛靈說文獻彙整成下表,. n. al. er. io. 歸納媒體泛靈論的特色:. Ch. engchi. 25. i n U. v.

(27) 表2-1:媒體泛靈論內涵 泛靈化產生背景. 1. 2. 泛靈說. 媒體泛靈化. 來源. 巫術的產生,源於情緒緊張等種種情境,在面. 挑戰與壓力:媒體巫術的發生,源於情緒. Malinowski. 對挑戰與壓力的環境下,巫術提供挫折的發洩. 緊張等種種情境,在挑戰與壓力下,媒體. 機會。. 巫術能發洩挫折。. 巫術生自人類慾望。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 欲望:媒體巫術生自人類欲望。. Malinowski. 剛開始時,靈魂被認為跟人類相似,長久的進. 高度靈化:長久的進化過程中,媒體報導. Freud. 化過程中,漸漸的失去了物質的特性而呈現高. 事件的特性呈現高度的「靈化」。. 且反覆無常,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度的「靈化」。. 政 治 大 媒體泛靈化. 泛靈化本質與特性 泛靈說. 2. 來源. 操控:媒體巫術藉著影響靈魂,操控社會. 學. 自然界現象。. ‧ 國. 1. 立 巫術是初民藉著影響靈魂的一種手段,以操控. 現象。. Malinowski 給予巫術一個簡單的定義:「一組. 達成目的的手段:媒體巫術即,一組純粹. Malinowski. Malinowski. 巫術與相對巫術,就是反應慾望與反慾望、野. Nat. 的社會性互動場域。. io. n. al. er. 是政治權力鬥爭的場域) 泛靈化的表徵 4. 一股特殊的吸引力,使人激起某些深藏的心裡 力量,對神祕事物的潛伏信仰。. 5. Malinowski. sit. 心、怨恨、成功與忌妒的社會性互動。(甚至. 慾望鬥爭的場域:媒體巫術反應慾望鬥爭. y. 3. ‧. 純粹實際的動作,做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實際的動作,做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Ch. i n U. v. 神秘吸引力:此文類有一種特殊的吸引. e n力,激起人對神秘事物的好奇。 gchi. 情緒的戲劇化表演乃巫術的精隨所在。表演者. 情緒的戲劇化:情緒的戲劇化表演乃媒體. 的情緒狀態,與我們從中發現其真象的情境密. 巫術的精隨所在。. Malinowski. Malinowski. 切相應,經由模擬逐一演出。 6. 另外一種巫術的施行動作是「預示結果」,也. 模擬目的:媒體巫術藉模擬目的,產生超. 就是模擬目的的儀式。立基於相似與傳遞的概. 自然聯想的扣連。. Malinowski. 念上。 7. 對巫術效力的每一項信仰,都與那些主觀經驗. 與主觀經驗相合:媒體巫術效力的信仰, Malinowski. 的幻想一一相合。. 與那些主觀經驗的幻想一一相合。. 非常清醒的、平凡的,甚至於很粗陋的藝術, 裝神弄鬼的粗陋藝術:媒體巫術,可說是 動機至為實際,在模糊膚淺的信仰下,用簡陋. 很粗陋的藝術,動機至為實際,在模糊膚. 單調的動作,裝神弄鬼一番。. 淺的信仰下,用簡陋單調的動作,裝神弄 26. Malinowski.

(28) 鬼一番。 8. 人們將自己理想的次序,誤認為是自然界的次. 相似性的歸因方式:藉著空間的、幻想. 序,於是幻想著經由他們思想的作用,能夠對. 的、性質相似等連結,引發聯想作用,將. 外在事物做有效的控制。. 生活事物與超自然現象扣連。. Tylor. 泛靈化為一思想系統. 1. 泛靈說. 媒體泛靈化. 來源. 是否如人類文明在物質方面到處都有石器時. 台灣媒體是否也正經歷電視新聞的「巫術. Frazer. 代一樣,在智力方面各地也都有『巫術時代』 時代」? 呢? 巫術和宗教不僅是一種教義或哲學,也不僅是 一組聰明的見解,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方 式,一種理性、感覺、意志等所實際形成的實. 政 治 大. 際態度。既是行為方式,也是信仰體系;既是. 立. 社會現象,也是個人經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學. ‧ 國. 根據以上表格,本研究將泛靈化理論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泛靈說認為宗教. ‧. 儀式的產生起因於壓力與挑戰的環境,而巫術儀式提供了挫折宣洩的管道。另外,. y. Nat. 此宣洩的動力來自內在欲望,但經歷長久的過程,人類對環境與靈魂的解讀呈現. io. sit. 高度的靈化。第二,泛靈化理論認為巫術儀式內在的本質,隱含人心欲望的衝突 與表達,因希望達成目的而成為一種實際的手段,並透由這些手段操控環境以完. n. al. er. 2. i n U. v. 成內心的期待。第三,泛靈化理論巫術儀式之呈現,其重要的外觀特質包括:神. Ch. engchi. 秘化、情緒的戲劇化、融入生活經驗、模擬期望之目的,以及相似性連結的迷信 歸因方式。第四,泛靈論是一套思想體系,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巫術時代」,巫 術時代是一種文化表徵,藉由人類的行為方式表達出來。而處於巫術時代的人類, 透過儀式行為表達的信仰是欲望的、外放的、煽情的,將人性欲望層面發揮地淋 漓盡致。. 27.

(29)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建構策略 ─泛靈化新聞如何建構真實 本節第一部分,先回顧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運作的相關文獻;第二部分,透 由Tuchman的實景化理論以及電視影像符號學,理解電視新聞的建構策略;最後, 使用框架理論的概念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電視新聞再創了現實,尤其泛靈事 件強調個人主觀的經歷,難以被量化、影像實證,當它以電視新聞─眼見為憑的 媒介形式再現時,更容易觀察媒介使用哪些框架機制成立泛靈化論述。也因為強 調個人主觀的經歷,難以客觀檢驗,泛靈新聞經常淪於權力操控的工具,用以表. 政 治 大. 達自身利益的論述。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電視影像運作的理論,作為泛靈化新聞分. 立. 析的基礎,觀察其權力運作的模式。. ‧ 國. 學. 壹、 電視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 y. Nat. 電視新聞是被建構的,媒體引導觀眾該些思考什麼事、並如何思考─這是新. io. sit. 聞產製其特殊的創造力,即讓整個過程看起來如此平常自然,以致於社會建構這. n. al. er. 樣的藝術成為可見的(Mcmullan,2005)。換言之,媒介真實建構社會真實,. i n U. v. 相互影響成為一循環的迴圈;電視新聞創造了現實,而社會就是電視描述的對象。. Ch. engchi. 不僅如此,電視更成為仲裁者,決定了誰、什麼能獲得社會、政治之存在。因此, 擁有仲裁與創造真實之能力的電視,掌握了論述的權力、及定義真實極大的決定 權,這個權力不免引起爭奪發生(Bourdieu, 2002)。在現代社會的權力結構運 作中,這種權力的爭奪,是透由新聞符號的差異運作,企圖生產新聞之真實意義 (劉平君,2010)。換言之,新聞透過符號定義何謂真實,符號可以被操作與佔 有,現實也可以被創造與建構。. 承上述,媒介權力與社會權力為循環影響的結構,此二者之關係,傅柯更進 一步解釋,真實(或電視媒體建構的真實)依附於權力結構,權力在哪裡,真實 就在哪裡。換言之,真實是人類創造之語言與文化的功能,其實所有的真實都被 28.

(30) 人類所創造,每個文化都會建構他們自己真實的版本(以及什麼不是真實的版本), 並且系統能認出它。電視新聞身為文化語言系統之一,它再造了真實並與權力系 統連結一起(Cramerotti,2009,p.73)。一方面,這說明了所謂「建構真實」可 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不只「建構」是一種權力-誰建構、如何建構;另外「真 實」的本身其實依附於權力-權力在哪,哪裡就是真實。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融 合了兩者,成為觀察權力與真實運作絕佳的平台。. 若要瞭解新聞建構與權力運轉的動態過程,就必須觀察新聞符號與新聞形構 之互動,觀察其何以表述自身為真實-新聞形構就是新聞符號之構成規則,符號 能依循這些規則表徵新聞概念。這些新聞符號舉例來說,牽涉視覺的解構與重建、. 政 治 大 包含新聞組織、視覺證據、視覺操控、人際間鄰近性與定位所影響 (Parry-Giles, 立. 特寫鏡頭、觀看者(攝影機)位置的設計;另一方面,電視新聞建構真實的元素:. ‧ 國. 學. 2000),這些是屬於新聞形構。尤其是探討電視新聞背後的權力關係時,新聞符 號必須顧慮:市場需要、廣告、組織預算消息來源的控制與接觸,文化的優先次. ‧. 序、新聞價值、支配的優勢論述,可以引導、支持新聞報導。一邊是投資、市場、 企業集團與壟斷,另一邊是遊說團體、政治議題、以及電檢的權力。另一方面,. Nat. sit. y. 新聞產製也被內部權力的機制引導:編輯政治、故事螢幕化、新聞室節奏、記者. er. io. 次文化,以及「觀眾利益」認知的概念,都被設計以維持記者和他們帶有建立意. al. v i n C h。將電視新聞視為一文化系統,它的運作複雜 事、科學利益(Mcmullan,2005) engchi U n. 識型態侷限的文本。Gans指出,這精巧地使新聞支持了有權力的企業、政治、軍. 多元並且多方競爭。媒體論述背後,這些勢力盤踞斡旋,藉由新聞符號開打一場. 電子影像戰爭。. 上述各種勢力之角力,體現後現代媒體時代的政治,就是影像、形象的拉扯, 當媒介中介了文化,這些拉扯則形塑了政治的真實(Parry-Giles,2000)。Bourdieu (2002)以「政治性危險」形容電視影像的影響力,因為電視影像所展示的事物, 讓人相信這些展示真實存在。電視影像使得某些意念呈現或存在,也可以使某些 團體存在。社會新聞、日常的事件或意外,可以被賦予政治的、民族的等等意含, 帶動強烈情緒的迸發,而這經常是負面情緒,比如種族主義、仇外情緒。 影像 一方面是危險性的,另一方面,Mcluhan(2006)卻將這種危險的資訊媒體視為 29.

(31) 武器,暗示資訊時代的圖像戰爭,透過形像進行意識型態的爭鬥:「藉由電視作 品進行電式說服,將整個人口一下子全部浸泡到新的喻象之中。」圖像充塞並影 像稱霸的新媒體時代,畫面建構了新世界、新的社會真實。. 本研究特別關心,爭奪意識型態與真實定義權的圖像戰爭,在泛靈化文本產 生是否新的化學作用?新聞以具體畫面證明超自然之存在,這類畫面如何被建構 與操作,又反映什麼樣的人性與社會心理?泛靈化文本圖像權、解釋權交由媒體 設定,想像的空間、自由的解讀。更直接反映社會的原貌,是文化、公義、宗教 的,抑或爭奪的、原欲的、情緒化的。另外,此類新聞,是一種消遣、娛樂的角 度?提供一種隨便說的宣洩管道?還是已內爆真與假之界線,成為隨便都可以的. 政 治 大. 自由。. 電視新聞影像語言. 學. ‧ 國. 貳、. 立. 本研究其中一個研究焦點,在於泛靈化新聞如何以影像再現超自然。因此關. ‧. 於電視新聞的影像語言,在此將分成三個部分討論:第一部份,說明電視新聞實. Nat. sit. y. 景化的影像運作模式;第二部分,就內容層面,以符號學觀點,說明如何解讀電. al. n. 後製效果、聽覺效果等符號背後的意涵。. 一、 電視新聞實景化. Ch. engchi. er. io. 視符號背後的意涵;第三部分,就拍攝形式層面,整理新聞影像畫面使用的鏡頭、. i n U. v. 由於行規,新聞不宜談怪力亂神,必須提出具體事証;但另一方面記者若產 製泛靈新聞,要如何在字裡行間,暗示所言不假,這兩個目的必然要起衝突,在 靈異事件的新聞中應該最容易看到這些衝突的痕跡(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 邱承君,1999)。記者使用新聞影像成為證據,加強報導的信度,並保證讀者其 真實性與正確性(Dobernig & Lobinger & Wetzstein,2010)。因此,電視新聞就必 須藉由實景化的方式,將超自然現象形體化。而形體化的過程,顯而易見媒體操 作論述的痕跡─這便是新聞泛靈化現象所要觀察分析的重點。因為新聞影像有權 力決定現實中媒體消費者的想法(Lester,1996)。 30.

(32) 電視新聞如何將事件形體化?其運作機制為何?Tuchman(1987)指出,新聞 畫面藉由標準鏡頭(standard shop)將人事物實景化,以構成新聞敘事。實景化藉 「有形」的拍攝,再現真實以構成權威性,藉著符號本身中立的屬性,不只為「真 實」提供證據,也暗示新聞的客觀性,以表事件真實而非空談或虛構。舉例而言, 透過拍攝白宮、棒球場等象徵符號,不僅交代新聞事件的背景,並營造新聞臨場 感與可信度。電視新聞使用實景符號再加上敘事結構,構成所謂的新聞專業。實 景化讓人藉符號說明新聞事件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力,以致於記者不需要表達自己 的詮釋。這些符號「保護、避免」記者,涉入到新聞事件、呈現他們自己的意見, 以滿足電視新聞中立客觀的要求。例如,拍攝從戰爭回來的戰俘與家人團聚的喜. 政 治 大. 悅,會使用感動人的近距離拍攝,並將情境中的「喜悅」符號化。. 立. 若將實景化的拍攝標準分成三類:. ‧ 國. 學. (一)拍攝象徵性、可識別的地點之畫面。藉著拍攝記者站在可識別的、象徵性. ‧. 的地點,新聞片能告知觀眾-記者真實在事件的現場。例如,若記者在美. sit. y. Nat. 國採訪,就會取白宮前面的場景;在英國採訪,則取大笨鐘為背景。. io. er. (二)拍攝已進行之活動可能的元素。新聞事件會以正在進行的活動中,被認為 應該有的元素來編碼。. n. al. Ch. i n U. v. (三)人們以符號的方式再現。人們會穿上代表他們職業的衣服,被符號化成為. engchi. 某一團體的代表,即使沒有合法性的個人,也被用來代表特殊團體或階級 的所有成員。. 「實景化」新聞拍攝原則為新聞定位作出區隔。符號的使用,區別了合法新 聞產製和平淡俗事之間的差別。家裡、超市、工作地點、娛樂場所等這些場景設 定,能夠與電視新聞中其他受訪者作區別,也與合法性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作區別 (Tuchman,1978)。當受訪居民、新聞產製者(口白)、泛靈故事,此三類符號明顯 分別,代表新聞工作者擁有其權威性,而泛靈事件擁有神秘性,這樣的區別將更 增強泛靈新聞的真實感。. 31.

(33) 二、 電視符號與文化意涵. 符號學包含三個研究領域:符號、符號所依據的表意系統、以及符號運作所 依賴的文化脈絡。符號具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符號意表達其意義或概念。符號學 最主要關心兩點:一是符號和其意義之間的關係,以及符號經組合而成為符碼的 方式。符號學(semiology)對於媒介文本如何運作,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據。. 欲瞭解電視傳達意義的方式,需要認識符號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分別為: 內涵意義的因子(connotative agents),與迷思製造者(myth-maker)。內涵意義的因 子(connotative agents)是從符號的外延意到符號的內涵意;巴特(Barth)認為意. 政 治 大 構。另外,迷思意指新聞影片中,符號的意義從具象性質提升到文化意義,影像 立. 義(meaning),正是藉由外延意與內涵意-此兩種意義(signification)的秩序所建. 符號體現出某種文化價值( Fiske& Hartley, 1993 / 鄭明樁譯,1993)。. ‧ 國. 學. 關於「外延意」、「內涵意」與「迷思」,Fiske 和 Hartley(1993)將符號表. ‧. 意系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外延意義是攝影對客體機械性的再製(Fiske,. sit. y. Nat. 1990/張錦華等譯,2006),即符號的意義來自符號本身,為「自足完滿」的關. io. er. 係。第二層次,內涵的意義則是人為介入的結果,諸如鏡頭角度、距離、焦點、 光影效果等等。梅茲(Metz)以美國的盜匪影片解釋內涵意的運作,認為畫面中碼. n. al. Ch. i n U. v. 頭沿岸滑溜的地面散發冷酷不安的印象-是因為昏暗的光線、空蕩的碼頭、高大. engchi. 的起重機、四處堆放的條板箱…,配合燈光效果有意烘托某種氛圍的攝影技巧, 聚合而成具內涵義的意符。由上可知,內涵的意義深長,屬於主觀而非客觀的經 驗,主要在於製碼者個人對訊息主體表達的情感意見。. 另一方面,內涵義之外,巴特在符號的第二層次還發現一個奇特的系統-迷 思(古雲秀,2011)-符號表意提升於文化意義,符號的意義源自社會使用、評 價意符和意指的方式。所謂文化意義的迷思舉例來說:英國士兵在街頭巡邏、直 昇機、運兵車的鏡頭,士兵在防禦工事後上彈夾、向外窺視的動作,即啟動我們 對於軍隊認識上的迷思。士兵具體化了某種文化價值,成為文化價值的意符。因 此,啟動這種概化的迷思,必須剝去符號所連帶的特定意指,不再關注單一士兵 32.

(34) 的身分、或誰的戰車、哪一天的軍事操練,而質變成第二層次的表意符號( Fiske& Hartley, 1993 / 鄭明樁譯,1993)。迷思的運作就是透過意義的不斷挖空又補滿, 意義只是暫時固著在歷史的瞬間。因此迷思會不斷吸納新的元素,逐步排除舊有、 不適用的,尤其當迷思能夠與某些自然特質相連結,最能夠有效達到自然化歷史 的效果(Fiske, 1990/張錦華等譯,2006:121)。. 第三層次,是將第二層次所產生文化意義範疇, 「結合凝聚成為一個全面性、 文化性的領悟,一種現實世界觀,一種一致且連貫的觀點」,舉例來說,在這個 層次上,汽車可以成為工業化、物質至上、無根社會的意象。參見圖2-2:. 政 治 大. 圖 2-3:Fiske 的符號學系統.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林宇玲,2004). 總而言之,就符號學分析的意義而言,視覺再現展示個人如何內化社會關係 和過程,亦同時再現一個意義精緻化的過程,Hall 稱為藉由編碼與譯碼特殊解釋 被建構的過程的社會實踐。符號學分析假設任何文化中的現象再現一個符號。任 何一個符號都有一個意識型態的面向,而要揭開此面向,一定要揭開藉其組織意 義的符號。一但共享的符號被建立,意識型態背後的視覺意義便解開了。根據意 識型態的再現通常是影像,也有些是概念(Louis Althusser, 1969;Hebdige, 1979; 轉引自 Schneeweis,2005) 。此外,影像帶有語言言說不總是能立即呈現的意義, 包含態度、情緒、肢體回應。假設媒體反映了更廣大的文化態度,意識型態循環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解難 學模式 發揮 創意 加強互.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

application in audio-visual media of

筆者曾經在美國的電視上,看過一個新聞專題分析的特別節目,主持人有一句話發人深 省,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On the screen we see a lot of events happening, but we know very

課程發展處 課程資源組 教育電視小組... 相片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