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游泳蛙式動作教學

蛙式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的泳姿,在草創時期他是所有泳姿的發展起源,剛開始因為沒 將蛙式規則界定清楚,運動員為了拿到好的成績,比賽時有很多人潛在水中游泳,但這樣的

24

游泳方式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1950年開始規定水平式蛙泳的動作規則,每一個 蛙式划手循環時頭部必須在水平面上,划手動作使用一個較小半圓的划手,腳部動作使用一 個有變化的踢腳,稱為鞭狀打腿。蛙式在所有競賽項目中是最慢的,因為它在每一次划手的 循環中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和阻力,雖然蛙式在一般划手階段會產生較大的推進力,但是這些 推進力會受到蛙式收腿及蹬腿前的準備動作所產生的阻力抵銷,所以蛙式選手必須使用更大 的力量重新再加速,在其他游泳姿勢中,前進時不會像蛙泳產生這麼大的阻力。因此其他游 泳姿勢較蛙式容易維持速度(Ernest,1993)。

學習游泳沒有年齡的限制,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及運動或生活習慣的養成,學會游泳的 時間及困難度也會增加,但讓每個人學會游泳是當前國家的主要政策之一,再加上游泳運動 對於提昇個人的健康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近年參與游泳運動的人逐漸增加。如何讓學習者 能輕鬆平穩快樂的學會游泳,依據梶川孝義監修、沈永嘉譯(2003)的研究指出何謂「放鬆」

就是在水中控制胸腔中的空氣量,讓身體自然的浮在水面,而不須借助額外的動力,身體亦 不須花費額外的力量去控制身體的任何一塊肌肉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讓身體所有的重量由水 來承載。

一、學生學習蛙式的困難點

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造成學習者學習困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心理因素、生理因 素、協調性、體能及柔軟度等,都會影響學習的成效,教學前教師都會先分析學生的起 點行為及課程的目標後在設計活動教學,從丁益文(1993)在分段學習捷泳、蛙泳時學 生自覺動作困難程度的研究中發現學生學習蛙泳在學習分段動作上受試者認為腿部的動 作最困難(36.1%),手腳配合呼吸(換氣)更困難(44.3%)。在程日利(75)的研究中 學生認為學習蛙泳最困難的點有三項換氣(45%)腿部動作(44.7%)手部動作(11.6%)。

溫中華(2001)、蘇龍基等(1994)從教學者的觀點認為學習者學習蛙式時,腿部的學習 最為困難,尤其是蹬、夾的動作,腿部的蹬、夾動作是推動人體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

踢腿的動力能使身體上浮,動力較弱時身體會稍微下沉。因此,掌握了蛙泳的蹬腿動作,

學會蛙式踢腳就等於學會了一半的蛙泳。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初學者學習蛙式的困難點

25

在換氣及踢腳,這些問題也是教學現場面臨最大的困擾。

從文獻中可知設計課程時必須考慮時間、密度及瞭解學生學習困難點。設計課程的 時間、密度已有研究明確指出游泳教學密集式的教學較好,每次上課時間大約在80~90分 鐘左右,學生學習困難點的部分也有研究指出蛙式學習困難點在換氣及腿部動作,但研 究中並未提出解決方案,因此研究者想針對學童學習的困難點提出方案教學,試著解決 學生的學習困難點並規劃一份完整的蛙式教學流程。

二、如何在水中放鬆並找到平衡

學會游泳必須先學會讓身體在水中找到平衡,身體在水中容易下沉的原因是身體的 結構95%會下沉,唯一會浮起來的器官就是肺,因為肺像是天然的浮筒。重力將我們的 臀部往下拉,浮力卻將我們的胸部往上頂,因此身體不是完全下沉,只有下半部會往下 掉。人從出生後就生活在陸地上,腦子和感官已被訓練將臀部和身體在雙腿上部校準平 衡,如果這個平衡動作沒做好就會跌倒。在水中的平衡點和路上的平衡點大不相同,身 體必須從新尋找新的平衡點,在水中如果仍然保持陸上的平衡方式,身體就容易下沉尤 其是身體下半部,而影響游泳的效率。在水中身體的平衡點不是在身體的正中間,而是 在胸骨和肚臍的中間。就如同躺臥在蹺蹺板上面時,在肚臍和胸骨附近找到一個支點,

將可保持翹翹板呈水平狀態。腿長及肌肉發達的人平衡點可能會在高一點,位於胸骨下 方,因此下半身更容易沉。上半身愈長,平衡中心就愈靠近肚臍,也越容易平衡(江金 石譯,1998;項國寧譯,2007) 。由上述的文獻讓我們了解身體在水中的平衡好與壞會影 響學生的游泳學習,因此對於初學者學習游泳時,漂浮動作在每一節課的活動中都會加 入讓學生不斷地複習,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在水中放鬆,在漂浮的過程中找到身體的 平衡點。

三、游泳時人體受到的阻力

物體運動於環境中,受到運動方向相反的影響,即是物體運動的阻力。游泳時由於 水的粘滯性關係,水份子的內聚力對物體運動產生遞減的過程,也就是水對運動產生阻 力的過程。運動與阻力是同時產生的,由於阻力存在,使肢體通過運作獲得支撐力,又

26

因阻力存在使身體已獲的推動力消失。游泳技術即是應用阻力的技術來達到身體前進的 目的。例如身體向前游動,準備動作如向前伸臂、收腿等動作的姿勢,應力求受阻力小。

逆身體前進方向的動作如划水、蹬腿及身體壓浪動作,應力求受阻程度不斷加大,不斷 取得水的支撐,製造推動力。應用阻力上,改進身體姿勢與加強動力同等重要,如在一 定動力下,改進身體姿勢減小受阻程度,即會加快速度。(Watkins,1982;ASCAS,2000)

接同樣指出影響游泳反作用力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形狀阻力(Form Resistance)摩擦 阻力(Frictional Resistance)和波浪阻力(Wave Resistance),這三種阻力當人進入水中開 始即使產生阻力,而隨著速度的提昇,阻力也相對的增加。

(一)形狀阻力(Form Resistance):又稱壓力阻力,物體運動與阻力同時產生,同時停止。

隨著物體形狀體積的不同,物體所承受的壓力、阻力也就不同,當受壓面面積越大時 阻力也就越大,因此游泳時必需考慮到身體姿勢,划動時身體傾斜的角度差異,造成 不同的受壓面積,當游泳者左、右晃動幅度越大時,其受壓的面積越大,擺動動作越 小阻力越小,在身體無法改變的狀況下,維持較佳的游泳姿勢,將有利於減少、降低 阻力,以利提高游泳的速度。項國寧譯(2007) 在在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中提出身體的 大小和外形決定外形阻力的強弱,外形阻力是速度的平方,數度快1倍,阻力會增加4 倍,要降低外形阻力的方法就是保持身體的流線,划手換氣時身體保持修長平滑。

Ungerechts,B.E.,Daly,D.,Zhu,J.P.(1988)在其文章中也提到海豚與人相比消耗相同的力 量與能量速度比人快三倍,海豚具有如此高的效率原因是因為海豚的身體具有非常好 的流暢性。

(二)摩擦阻力(Frictional Resistance)物體相互接觸並相對運動,運動時即產生相對的作用 力,稱為摩擦阻力。游泳時人體表面非光滑面,與水接觸時會有部分水分子附著於皮 膚紋隙中,運動時由於水的內聚力作用即與相鄰的水層產生摩擦現象,水對人產生拉 力,人對水產生吸力,此現象稱為外界力。摩擦程度取決於物體表面粗造成度與運動 速度的關係。表面越粗糙帶動的水流越多,運動速度越快,引起水層相互摩擦速度越 快,摩擦層度越激烈,產生阻力越大。

(三)波浪阻力(Wave Resistance)游泳是在水和空氣兩種流體間運動,由於水的密度比空

27

氣大800於倍。當身體運動時必因水的流動性關係被身體推動,使部分水移向空氣中而 高出於水面,形成波峰,又因水的重力作用而壓回水面,形成波谷。峰、谷在水面依 次傳遞,在水粘滯力作用下逐漸消弱至停止。當泳者速度增加時,波浪亦逐漸增加,

波浪自牆反射向泳者壓擠,促使波浪對泳者產生極大的阻力,使得泳者前進的速度受 阻因而變慢。因此項國寧譯(2007)提出水中的阻力比水面的阻力小,蹬牆出發時身體在 水中保持流線,前進速度快而平順。身體浮出水面後水阻面積增加,身體教無法保持 流線狀態,前進速度就受到影響。游泳身體多半在水面,因此划水平順就關係到水波 阻力是否能被降低。減少水波阻力的方法是每次划手盡量拉長身體線條,划水動作平 順拉長徐緩地划,就不易製造出水花及浪花,阻力就會變小。

四、蛙式動作教學

游泳四式中每種泳姿都有學習的困難點,在蛙式的動作學習丁益文(1993)在分段 學習捷泳、蛙泳時學生自覺動作困難程度的探討研究發現,蛙泳在學習分段動作上受試 者認為手臂划手動作困難(36.1%),手腳聯合並配合呼吸困難度(44.3%)。溫中華(2001)、

蘇龍基等(1994)提出腿的蹬夾動作是推動人體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踢腿的動力能使 身體上浮,動力較弱時身體會稍微下沉。因此,掌握了蛙泳的蹬腿動作,學會蛙式踢腳 就等於學會了一半的蛙泳。

(一)蛙式手部動作

手臂的運動速度由慢到快,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在整個划水過程中手不能停止運 動,手只能在前方伸直休息(黃宇順,2010)。蛙式划水動作分為三個階段,應為外 划、下壓後合掌於胸前、伸出手手伸直後手掌外翻。划手步驟為手與水面平行伸直的 手臂左右手同時划動,雙手在胸前合掌,雙手往前伸直漂浮後手掌外翻準備下一個動

手臂的運動速度由慢到快,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在整個划水過程中手不能停止運 動,手只能在前方伸直休息(黃宇順,2010)。蛙式划水動作分為三個階段,應為外 划、下壓後合掌於胸前、伸出手手伸直後手掌外翻。划手步驟為手與水面平行伸直的 手臂左右手同時划動,雙手在胸前合掌,雙手往前伸直漂浮後手掌外翻準備下一個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