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Copied!
2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 謝佳芬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謝佳芬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七 月

(4)

~_ILf:Jit-*..*

*{tr.1~X.Af1~~ ~ ~ j( ..

~ffl~=···~--ft~··~±-

*-* -t~t 1i. 73"-

.>cl-

~

?IT tk z

~ifi

X. . .

@]

~+* 'f lf- #&. * :t

3li.j\,~*~;fj_;;7'

~*£-Z~ J'E

f_;r*-~ 0 if-!!3&%~

~~ ± * 1ft ~ifi X.

Ht- 1t-

,.& ~

D tJ#- ± * 1.JL ~ifi x.

~ifil- X. * 1.l'L ;;If ~~ ~

~ 0

it . . fi;

1-',717---s/V

h{L

J,?

~~j

-~~7(} v

(

'~H.tr. ~ ~>\

4

~

-t- .:E. fft )

1flAr&~

.19 Jf

Y'

tt

i/fZ_

I u~ ~~~)

~ifil- X. * 1.l'L ;;If ~~ 8

jl:,ij

. .

~ @]

1 0 1 lf- 0 7 J3 23 8

@]

JL -!:~ *-*

FIH:t: 1.

t-oR-

A..::.f',t~&."}'o1.tr.-tt"G~ ~ if1}1&_,

iE.t-'2i3t

~ l'!ffhi'-0-:f .&.t:t-1!11-m~iiU~~~.ff ~ o

2.*AAs«•••m·•«•A··~·••&4•§••• 0

(5)
(6)

i

誌 謝

時間過得很快,兩年的研究生生活,一轉眼就過去了,回想當初報考研究所,單純的動 機只是希望了解更多的教學理論,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能、充實自我的教學能力,因此在一年 的努力後於99年參與甄試順利進入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研究所就讀,在課程所的兩年 中,經所上老師的引導及同學的協助,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如今能順利完成學業,在此要 感謝,指導教授溫卓謀老師細心的指導,莊鑫裕老師以及蔡鋒樺老師對本文提供寶貴的修正 意見,並使本文得以順利完成。還要感謝台東縣游泳委員會的教練們,提供寶貴的教學經驗 及資料。除此,更感謝參與本研究的三位游泳專家、游泳教師、15位學生,由於你們的幫助 讓本研究能順利完成。也謝謝附小的同事們,在我公餘進修時分擔我的工作,更不厭其煩的 陪伴我討論論文,潤飾文章,這些鼓勵我的伙伴們謝謝妳們的幫助。感謝深愛我的家人們對 我全力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全心的投入研究所的課程並順利取得學位。最後感謝所 有幫助過我、鼓勵我的人,謝謝你們!

謝佳芬謹誌 2012年7月

(7)

ii

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深入探討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的課程方 案,藉由情境分析來瞭解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並進行規劃與實施。

並評估此方案的成效,提出實施游泳蛙式教學課程方案的建議。透過「文獻分析」瞭解國內 目前的游泳教學現況,透過訪談瞭解學生學習蛙式的困難點,設計出一份完整的蛙式教學課 程方案,由有教學經驗的游泳教師執行方案教學、並檢討與修正。研究過程中,收集多重的 資料並詳實記錄整個研究歷程。並將蒐集的文件資料 編上日期,進行編碼、分類,並以資 料三角檢定及人員的三角檢定分別進行信度、效度檢核。從訪談中瞭解蛙式學習的過程,手 部動作、腳部動作和結合動作都有學習的困難點。蛙式手部最容易犯錯的部份是划手時划得 範圍太大、太後面,以至於合掌時手掌會停留在肚臍造成抬頭後身體迅速下沈。蛙式划手換 氣最容易犯錯的部份是,學生為了要換氣而將手用力下壓造成划手軌跡錯誤或頭抬太高身體 過於僵硬。蛙式腳部動作學習者會直覺的用力向後蹬或是用腳尖向後搓。結合動作困難點有 同手同腳造成阻力與助力相抵,動作過快,造成換氣節奏紊亂。依據專家所提出學習蛙式的 困難點,輔以動作學習理論,將蛙式動作細部分析,設計一份10堂課15小時的蛙式課程方案。

先將教學活動分為漂浮動作、划手動作、划手換氣動作、腳部動作及結合動作,並在課程中 加入陸上動作及輔具的學習,並依據教學活動與專家共同設計一份動作檢核表。經過十堂課 的學習,15位參與研究的學生已有13位學生已能達成,一位游13公尺,一位游6公尺。這樣 的結果也明確的驗證了此課程的可行性,因此希望藉著這個研究所發展出來的課程,能協助 更多的老師、教練幫助更多的孩子學會游泳。

關鍵詞:游泳教學、課程方案

(8)

iii

Research on the Desig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reast Stroke Swimming Curriculum of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se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deeply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breast stroke swimming lessons of the grade 3 and 4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cenario analysis is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 The students’

learning portfolio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designs and programs will also be deliberated and evaluated. The author not only used the “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wimming courses in Taiwan and but also interviewed many exper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ith the current didactics. The author proposed a complete

breaststroke swimming curriculum and the course was taught, reviewed and revised by experienced teachers. The author gathered multiple data resources and document the research process truthfully.

All the records were dated, numbered and classified. The triangulation method has been used on the resource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to confirm their authenticity and effectiveness.

There are sever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while instructing the movements for arms, legs and movement combinations. The most common failure in the arm movements is in the arm stroking area; it’s either too wide or too far behind. Another common failure combines the breath changing phase and arm movement. In order to change breath, students tend to push their arms too low and too strong, which results in the wrong stroking pattern; or they lift their heads too high, which results in a tenseness in their body. Most of the beginners tend to kick strongly with their legs or thrust their toes backwards intuitively. The arms and legs move simultaneously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arm-leg combination movements. The resistance and assistance force cancel each other out, the movements are too fast, so the breathing rhythm is interfered.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mentioned by the experts and assistance of the movement learning

(9)

iv

theories, the movements were broken down into details and a curriculum of 10 sessions, 15 hours in total, was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he curriculum is separated into floating, arm-stroking,

arm-stroking plus breath changing, leg movements and combination movements. There are also on-shore movement exercises and prop exercises. After consulting with experts, a movement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is designed. 13 out of 15 participated students could complete the task in the test. 2 students who couldn’t complete the 25m, one of them swam 13 meters, the other swam 6 meters. The result of the test has prove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ed curriculum. The author hopes her research and the curriculum will give PE and swimming teachers ideas in improving swimming education for their students.

Key words: swimming education, course program

(10)

v

目次

誌 謝 ... I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圖 次 ... VII 表 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基礎理論 ... 7

第二節 行動研究 ... 13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的相關研究 ... 16

第四節 游泳教學之相關研究 ... 18

第五節 游泳蛙式動作教學 ... 23

第六節 文獻總結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場所及時間 ... 33

(11)

vi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 37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 39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分析 ... 45

第一節 參與人員背景 ... 45

第二節 國小蛙式教學的問題及困境 ... 46

第三節 課程方案之發展與執行 ... 48

第四節 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 ... 127

第五節 方案執行後之檢討與修正 ...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3

第一節 結論 ... 133

第二節 建議 ... 135

參考文獻 ... 137

一、中文部分 ... 137

二、外文部分 ... 142

【附錄一】教學教案、觀察紀錄表及動作檢核表 ... 145

【附錄二】訪談大綱 ... 199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 201

(12)

vii

圖次

圖2-1-1 蛙式腳部動作分解圖 ... 10

圖2-1-2體育教學一般模式 ... 11

圖2-2-1行動研究的步驟 ... 13

圖2-5-1 蛙式動作分解圖 ... 27

圖3-1-1研究流程圖 ... 35

圖3-2-1池寬4公尺、池長25公尺 ... 32

圖3-2-2 池寬25公尺、池長7公尺 ... 33

(13)

viii

表次

表3-2-1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 33

表3-2-2 研究方案執行教師基本資料表 ... 34

表3-4-1 研究資料代碼一覽表 ... 40

表3-4-2 逐字稿劃記一覽表 ... 40

表3-4-3 原句脈絡概念化的例句一覽表 ... 41

表3-4-4研究資料代碼一覽表 ... 42

表4-3-1漂浮動作檢核表 ... 54

表4-3-2漂浮動作檢核表 ... 60

表4-3-3蛙式划手檢核表 ... 61

表4-3-4蛙式划手檢核表 ... 62

表4-3-5漂浮動作檢核表 ... 68

表4-3-6蛙式划手檢核表 ... 69

表4-3-7蛙式划手換氣檢核表 ... 70

表4-3-8蛙式划手換氣檢核表 ... 78

表4-3-9蛙式划手換氣檢核表 ... 80

表4-3-10蛙式划手換氣檢核表 ... 87

表4-3-11蛙式划手換氣檢核表 ... 88

表4-3-12蛙式腳部動作檢核表 ... 94

表4-3-13蛙式腳部動作檢核表 ... 98

表4-3-14蛙式結合動作檢核表 ... 99

表4-3-15蛙式划手動作檢核表 ... 104

表4-3-16蛙式腳部動作檢核表 ... 105

表4-3-17蛙式結合動作檢核表 ... 106

表4-3-18蛙式腳部動作檢核表 ... 111

(14)

ix

表4-3-19蛙式結合動作檢核表 ... 112

表4-3-20蛙式漂浮動作檢核表 ... 116

表4-3-21蛙式划手動作檢核表 ... 117

表4-3-22蛙式划手換氣動作檢核表 ... 118

表4-3-23蛙式腳部動作檢核表 ... 119

表4-3-24蛙式結合動作檢核表 ... 120

表4-3-25蛙式結合動作檢核表 ... 121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問題的形成,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前言,探討游泳帶給人體的益 處;第二節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目的在探討國家推行游泳政策,教學現場面銀的問題;第三 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操作性定義。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前言

游泳帶給人體的益處非常多,能促進肌肉骨骼與大腦發展、強化關節及身體柔軟度、強 化心肺循環系統功能、改善呼吸提升肺臟效率。游泳需運用身體全身肌肉,從手部的划水、

身體轉動到腿部打水等皆能有效降低體脂,增加靜體重,更能使肌肉變得強韌、有耐力,肌 腱也將變的更為厚實、堅韌,減少肌肉撕裂和其他壓力造成的傷害,幫助骨骼變的更堅硬而 不易斷裂或碎裂。沈潛(1993)提到游泳運動對於兒童身體發展有多方面的幫助,除可加強 全身的肌肉活動、增強了四肢的肌肉活動能力外,進一步可促進骨骼的成長與前庭分析器官 和大腦皮層的發育。游泳可以放鬆及治療因缺乏運動引起的背痛或其關節的疼痛,特別是下 背部、臀部、肩部和腳踝等身體部位。因人體在水中受水阻力的影響,活動的過程都將減緩 速度,使得整體動作變的平順、有效率。游泳的動作亦能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以游泳動作

(蝶式、仰式、蛙式及自由式)而言,能促進身體各部位關節、肌肉及肌腱柔和且反覆的伸 縮。打水部分,由於其主要運動的肌群自下背部向下延伸至臀部、大腿、小腿到腳踝,有助 於全身關節的強化及身體柔軟度的提升。以一位游泳選手而言,無論在靜態時或激烈的運動 中,其心跳率皆將低於一般人,這是因為歷經長久性運動的人,其心臟每次心博所輸送的血 液較一般人多,而其血液中的血容比以及血管的強韌度和口徑也較一般人高且大,因此有著 低於一般人的心跳率,循環的路徑也較一般人健康、通暢。Brobillier(2001)研究指出,在 經過8週,每週5天、每天1小時的游泳運動後,心臟收縮壓降低,心跳率也出現明顯下降。

經歷長時間規律的游泳訓練者,無論是休息或是運動中,呼吸的過程將變的不一樣。緩慢且 深的呼吸促使整個呼吸過程更有效率。這是因為游泳的閉氣和潛水練習,進一步促進了呼吸 機能的鍛鍊和發育,使呼吸的節奏性加強,進而使得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負責氣體交換肺臟變

(16)

2

的更有效率。Courteix, D., Obert, P., Lecoq, A. M., Guenon, P., Koch, G.(1997)曾對18名接受 長期游泳運動的女孩進行呼吸系統的檢測,發現這些受試者處於靜態中的肺泡氣體交換面積 和呼吸時的肺部氣體有效容積顯著提升。Obert, P., Courteix, D., Lecoq, A. M., Guenon, P(1996)

針對14名接受游泳訓練的人進行相關的研究發現,受試者在高強度運動中的尖峰攝氧量明顯 高於一般人。

近幾年國內也意識到青少年學生學習游泳的必要性,因此大力提倡游泳運動,都是希望 藉此確保國民生命安全及健康促進,同時降低溺水事件的發生。教育部於89年9月開會研議,

將以四年的時間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國小畢業時能換氣游15公尺,高中能游25 公尺。民國 92 年研訂「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自 93 年至 96 年實施;為落實推動「海 洋臺灣政策」,提升學生游泳能力,自民國94 年至 97 年展開「確立海洋臺灣的推動體系―

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以「新整建游泳及水域運動的推動概況為未來工作重點」、「提升 游泳池使用績效」、「鼓勵民間業者策略聯盟合作提供學生游泳資源」、「培訓游泳教學指導人 才」、「檢測學生游泳能力」、「成立指導委員會及輔導小組」 6 大策略共同推動;另於 98 年提出「學生游泳能力 121 計畫」(教育部,2009)。為提升學生游泳及水中自救能力,政 府以12年為期,分階段長期規劃學生游泳教學, 因此先規劃改善硬體設施,優先活化現有 455座游泳池,並逐年改建溫水設施及新建溫水泳池,預計12年現有游泳池冷水改溫水150 座及新建溫水游泳池150座,游泳池比率提升至15%。每年畢業學生增加3.25%學會游泳,到 110年學會游泳的比率達80% (教育部泳起來說帖,2010)。從此可看出國家投入這麼多的經 費及人力目的就是要讓游泳運動能夠普級,如果有好的場地也能有好的師資及教材相信對學 生的學習會更有幫助。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及人力,讓我們有了充足和便利的設備後,亦需有良好的師資及 軟體才能相輔相成,目前學校所面臨的問題,除了缺乏游泳池外,最大的困難在於師資的嚴 重不足,國小是採包班制教學,體育專長教師少,國立體育學院(2001)對全國國民小學所做

(17)

3

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從事游泳教學的師資,來自體育教師及一般教師各僅佔10%,除了專業 游泳教學人員普遍不足,國小體育教師能勝任游泳教學的教師更少,而教學現場也沒有指引 提供教師們參考,因此有許多國小教師對於游泳教學不知如何開始。

根據教育部調查,各縣市會游泳的比率最高的地區是台北縣中小學生,高達八成的學生 都會游泳,台東縣、嘉義縣、新竹縣等地區中小學生會游泳的比率不到兩成。除了因欠缺游 泳池而無法上游泳課外,雖然教育部規劃利用寒暑假體育營或提供場地或交通補貼(部分由 學生家長自行負擔),讓中小學利用大學或民間游泳池上課(申慧媛,2006)。事實上要提升 游泳學習成效除了有硬體的場地及專長教師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游泳方案教學 提供教師參考,國小各領域課程都有課程指引提供讓教師參考,教師可依據指引準備課教學,

但游泳課程目前並沒有教學指引提供教師們參考。因此一般體育教師會參考或模仿一般游泳 練習班的課程,但對於融入學校的課程常有明顯的困難,因為小學的教學環境和授課時間有 許多的限制,例如:授課時間的安排,國小學童每週可上課的體育課為40~80分鐘,一個學 期總共也不過20~40節課,而國小課程講求是綜合性的學習,過多的游泳教學時間,容易擠 壓其它課程的授課時間,而硬體設施無法配合的學校,所遇到的困難更大了,除需另撥時間 搭車到附近的游泳池行教學,師資更是非常大的問題,而如此舟車勞頓,所獲得的效益並不 大。98年121的專案計畫重點是培養學生游泳能力。但如何協助學生達成目標卻未有明確的 方法,就一般民間的游泳教學而言,游泳選手與初學游泳者的訓練項目不同,前者是以在競 技場上獲得勝利為主要目的,後者希望學會游泳。游泳競賽項目有蛙式、自由式、蝶式、仰 式四種姿勢,而一般游泳教學都以蛙式或自由式兩種泳姿選出一種姿勢先教,提供良善容易 執行的游泳課程是必要的,因此研究者先收集相關文獻後跟有教學經驗的游泳專家做訪談,

就專家的教學經驗分析學生的學習困難點,設計出一套完整的蛙式教學課程,並透過實際操 作驗證此方案教學,以提供第一線的老師一份明確的教學架構及原則,教師們可依地域性、

年齡、場地做適當的調整,如此更可切合學校的需求真正符合國小師生明確易行的游泳課程。

最重要的是教學者能掌握學童的學習起點及學習環境及授課時間,設計適合學童的課程教 學。

要如何讓孩子達到我們所訂定的目標,研究者目前所蒐集到的文獻,多半呈現的是影響

(18)

4

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1992年開始有許多學者研究蛙捷泳先後教學順序對游泳能力的影響 (丁益文,1992)先學捷泳或先學蛙泳在學習效果上,有沒有學習遷移效果。(蘇龍基、羅龍 飛,1997;丁益文,1993)研究分段學習捷泳、蛙泳時自覺動作困難程度的探討。近十年的 研究蔡啟文(2009)以探討不同教學法與課程密度;吳佳玲(2007)探討 Mosston 教學光 譜中互惠式和包含式二種不同教學形式的教學效果;陳雨霖(2002)研究集中組與分散組能 力的表現、同儕協助學習對蛙式學習之影響;陳玉蘭(2005)針對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初學者 游泳能力之比較;或對教學環境靜的滿意度、游泳池委外的滿意度調查,陳啟正(2008)以 國小游泳池委外經營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及張崇玲(2006)台北市立國中學生游泳課學習滿 意度之調查研究。因此研究者想探討游泳蛙式教學的課程方案,先瞭解目前中年級學童學習 蛙式所面臨的問題,在透過專家的訪談,規劃蛙式教學的行動方案,探討學童接受此方案訓 練的學習歷程、評估此方案的實施成效,並提出實施游泳蛙式教學課程方案的建議。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的 課程方案,一方面藉由情境分析來了解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規劃蛙 式教學的行動方案,探討學童接受此方案訓練的學習歷程、評估此方案的實施成效,並提出 實施游泳蛙式教學課程方案的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以下四項:

一、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面臨的問題為何?

二、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內容如何規劃?

三、游泳蛙式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實施的歷程為何?

四、游泳蛙式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實施的結果為何?

(19)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之受試者以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並已具備游泳基本能力,會頭部潛入水中做 悶氣動作。

二、時間的限制:由於天候(颱風、打雷)或其它(學童生病或受傷)無法抗拒因素可能的影響,

因此上課的時間會略有改變,亦可能會有些微的增減,但原則上盡量維持每位學童每節 上滿80分鐘及所有的課程。

三、國小課程是綜合性的學習,無法整學期進行游泳教學,因為會擠壓其它課程的授課時間,

本研究以推廣游泳教學為目的,進行15小時的游泳教學,每週三、五進行游泳教學,每 次90分鐘總共十堂課,設定於一個學期內完成。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蛙式教學(Breast stroke swimming instruction)

本研究之蛙式教學是將蛙式學習過程分為手部動作、腳部動作、換氣動作、結合動 作,先逐段分解學習,然後將各段按先後次序綜合複習。

二、游泳專家(Swimming expert)

本研究中所稱之游泳專家指領有中華民國家級游泳教練證,並擁有10年以上游泳教 學經驗。

三、課程方案(Programs)

在本研究中所稱之課程方案,是以探討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的課程方 案,從情境分析來了解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規劃蛙式教學的行 動方案,探討學童接受此方案訓練的學習歷程、評估此方案的實施成效,並提出實施游 泳蛙式教學課程方案的建議。

(20)

6

(21)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介紹技能學習理論,目的是瞭解運動學習的模式;第二節行動 研究,目的在探討瞭解行動研流程及模式以確認本研究的研究架構;第三節探討游泳教學之 相關研究,透過此節瞭解過去游泳教學研究的方向及方法;第四節游泳蛙式動作分析,此節 在確認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及瞭解動作的發展過程。第五節文獻總結目的在針對前面的四節 做總結。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基礎理論

一、運動技能學習理論

(一)人類訊息處理模式

許多學者認為訊息處理理論,就是人類運動技能的學習與表現,他們將人類比喻 成一部電腦,人類熟練行為的表現過程,是從接收外界的刺激後,人體在進行分析處 理,此過程包含了環境訊息的處理,如編碼、儲存、比較和預測後才能做出反應(引自 林清和,1996)。就像是初學游泳者般,一開始沒有辦法把動作做的流暢,這是因為他 所編碼、儲存的訊息,除了教練給的訊息外,他也接收到許多負面的訊息,比如擔心 身體會下沉、吸氣會不順暢甚至嗆到水等,而在他未重覆比較處理訊息及接收結果前,

是無法正確預測結果,因此準備處理的訊息太多,導致身體僵硬動作不自然且錯誤。

但是當反覆練習後,不必要的訊息迅速被篩選、甚至忽略,因此動作逐漸變得順暢進 而自動化。因此在游泳教學前會先將動作分解,再逐步結合起來。

(二)閉鎖環理論

Adams(1971) 提出閉鎖環理論 (closed loop theory)強調回饋(錯誤的認知與修正), 利用回饋來解釋動作技能的表現。該理論認為運動學習過程是透過兩種記憶痕跡產生,

稱為記憶痕跡 (memory trace)及知覺痕跡 (perceptual memory)。何謂知覺痕跡,就是 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結果,動作學習回饋的過程中會形成參考值,動作一旦開始,就 會產生一個知覺痕跡,透過參考值可以不斷的修正動作直至完成正確的動作,重複練

(22)

8

習次數愈多,此參考值的強度愈強,知覺就愈深刻。所以一開始學習參考值相當弱,

所以必須透過外在的回饋,直到參考逐漸正確後KR(獲悉結果)才能減少。記憶痕跡 是當學習者要使用一個動作的時候,外界回饋進入中樞系統時,中樞系統會選擇一個 動作參數執行。不過閉鎖環理論限定在較慢的動作上,因為在較快又複雜的技能中,

如果還需要經過回饋歷程,再選擇一個動作參數,這反應過程時間太長了(引自林清和,

1996)。因此課程設計時會將蛙式動作分解成手部動作、腳部動作、呼吸動作、結合動 作,手部動作熟練後加入呼吸動作的學習,再學習腿部動作最後做結合動作的學習。

(三)基模理論

Schmidt 基模理論主要在於補足 Adams 閉鎖環理論的缺失 ,提出有關連續性動 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連續性動作技能指的是任何的動作沒有明顯的 開始和結束,行為由無數瑣碎或精細的動作組成(引自林清和,2006)。如游泳的學習一 開始會將動作分解,在將各部位動作細分後進行教學。 Schmid從運動程式發展出類化 運動程式(Generalized MotorProgram,簡稱 GMP),類化運動程式不是操控單一動作,

而是將有相同的動作收集起來,他認為形成運動基模有四種訊息來源:1.初期狀況的 訊息(Initial condition):在學習一個動作技能前,學習者要充分瞭解學習狀況及目標。

2.產生動作的特定規格(response specifications):在執行一個動作時,學習者必須知道 整個動作的軌跡。3.動作反應的感覺結果(Sensory consequence):運動中或運動後,

對該動作學習過程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本體的感受。4.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

(response outcome):動作結果的獲知,教練或老師以口頭方式告知學習者學習的動作 是否正確。

學習者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會獲得這四種訊息,學習出訊息會暫存在短期記憶中,

在不同的情境下透過反覆的練習,就能將這四種訊息連結,練習及回饋的重複次數愈 多,聯結強度愈強,練習過程中包含練習時的專注程度,最後是以摘要式或抽象化的 方式表現出來(引自林清和,2006)。Schmidt強調動作學習過程中運動基模會有兩個層 次 :1.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 負責動作的實行;2.再認基模 (recognition schema)負 責動作的控制。回憶基模的形成是透過動作反覆練習的結果而組成運動程式的參數,

(23)

9

如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反覆練習同一類別的動作,每次動作反應之後的所形成的記憶 資料就會有所不同,參數的大小和動作的結果之間的關係就是回憶基模,因此,回憶 基模的功能是引導個體如何反應動作。再認基模就是由起始情境、動作反應結果和和 內在感覺的回饋訊息這三種關係建立而成,再認基模則的功能主要在評價反應是否正 確。建立基模後,當面對新的情境技能時,可以利用內在的感覺回饋來預測、評估外 在動作的結果,以達成動作目標。在缺乏外在回饋的情境下,個體能依據預期的結果,

感覺動作反應正確與否,然後慢慢修正基模(引自林清和,2006)。因此游泳課程的安排 可以在每節課的開始先複習舊經驗,學生能在每次的反複練習過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 動作。

(四)鷹架學習理論

鷹架理論的概念是由蘇聯心理學家Vygotsky(1896~1934)所提出。鷹架著重互惠式 的師生對話溝通,教師提供適合的學習目標給學習者、透過社會文化背景與經驗的支 持性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依學習狀況慢慢將學習責任由教師轉移給學習者,以達到 提升學習者潛在發展能力並培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目標(張莞珍,1997)。Gee,

Michael 和 O’Connor則視鷹架為一種「橋樑」,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支持、者 和和引導者,給予學習者適時的協助和澄清問題,幫助學習者度過學習的困難點(陳貞 伶,2003)。從教學的過程來探討鷹架的功能,Keefe和Walbeg認為所謂鷹架,係指由 教師或同學所提供的協助或支援,以助學習者由現有的能力到達另一個學習目標。這 種橋樑式的支柱是暫時性的,隨著學習者逐漸掌握學習要領,支柱則逐一撤離解除(張 玉成,1995)。

鷹架理論是一種幫助學生主動學習與自行建構知識系統的教學觀念。教師配合學 習者的需求將學習內容加以處理後,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及溝通,教師能依學習者的 學習情形隨時協助或撤離,當學習者能力慢慢提昇,教師就把學習責任轉移到學習者 身上,最後讓學習者能主導學習,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者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 識。因此游泳教學時老師先將動作分解,教學時明確的說明動作要領並且示範,並且 讓學生先在陸上模擬後再下水,學生練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口訣、肢體動作及輔具

(24)

10

來協助學生學習,當學生的動作慢慢穩定後老師的指導及輔具也慢慢減少,讓學生個 別練習的時間增加。

二、技能學習的回饋、遷移及練習安排

(一)回饋

感覺訊息的啟動是在一個動作啟動後,是一種針對性的回饋,回饋分為外在回饋

(extrinsic feedback)和內在回饋(intrinsic feedback)。內在的感覺回饋又稱為固有的 回饋(inherent feedback),如學習者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訊息,是在產生動作的 過程中 自然接收到 的訊息 。外在的感 覺回饋 是旁人所給予的,稱為擴增性 回饋

(augmented feedback),外在回饋是由學習者體外提供的訊息,如老師的指導或教練 的指導、動作的影像、報讀成績等。因此,初學者在學習時老師或教練可以可控制外 在回饋訊息,選擇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型式來提供外在回饋(張英波,2003)。

(二)遷移

任何的學習都需要一定形式的演練,要能做出精確的動作必須有一段時間的訓練 作為基礎,動作技能的學習可發生再不同的時間地點,運動學習(motor learning)是 一種內隱的行為,並不是外顯的行為,所以無法直接觀察出來,在技能練習期間,中 樞神經系統的每個層次,隨時都在發生改變,當學習者技能水準達到自動化階段,就 可以提升感官系統或控制系統的運用。熟練的學習者能產生多元性的反應選擇參數的 技能模式。動作經由練習後,能建立精準的動作參數值,以便維持身體的平衡(林清 和,2006)。例如游泳選手能在水中做出緩慢順暢的連貫動作。分為身體動作學習過程 及心理動作學習過程。

(三)練習安排

任何的動作都需要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精熟並能靈活運用,生活中就常有動 作技能的學習機會,例如學騎腳踏車、嬰兒學走路、拿筷子等。本研究中針對游泳動 作動作學習過程進行探討:

1、模擬器練習:

(25)

11

模擬器練習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學習,因為學習環境與真實情境相似度高、模擬 過程安全性高,因此能讓初學者縮短學習時間達成預期目標。模擬訓練的模擬的動 作包含目標技能的動作、感覺和認知。在游泳教學的部分可以利用拉力繩或拉力器 來練習游泳手部動作、呼吸動作的學習。

2、分解練習

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些動作技能相當的複雜,如蛙式划手換氣。教師或教練常會 把完整的動作分解後進行教學,當學生熟練分解動作後在進行完整動作技能的練 習,分解練習對於獨立動作的學習最有效,學習過程中部分的錯誤並不會影響下 一個動作。例如:跳水出發動作做不好並不會影響蛙式划手動作。有些序列性的 動作技能,各部位之間的關聯性很強,如蛙式划手划太大或太後面就會影響換氣 的動作,划太後面換氣時間會便無法吸氣。因此當學生或運動員動作有錯誤時教 師或教練就必須儘快提醒並做修正,以免影響下一個動作。

3、慢動作練習

在動作技能學習中,教師或教練會採用慢動作的示範及練習,讓學生清楚觀察 動作的轉變,例如蛙式踢腳動作的示範教師會將整個踢腳動作分解放慢速度讓學 生觀察。慢動作學習理念依據基本動作程序的觀點,動作速度的快慢取決於練習 者決定的動作執行方式。慢動作學習能夠幫助初學者更有效的控制動作的準確度 減少錯誤。慢動作學習模式時間不宜過長,時間過長會影響動作的流暢度及速度。

例如蛙式踢腳動作當學生學會分解動作後就必須將踢腳動作的時間簡短讓動作連 貫(如圖2-1-1)。

圖2-1-1 蛙式腳部動作分解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拍攝

(26)

12

4、察覺錯誤動作練習

隨著學生進入不同的學習階段,他們發現動作錯誤的能力也要不斷的提高,

當接收大量的動作訊息後自我察覺的能力也要提升,為了提高發現錯誤的能力,

學生或運動員必須敏銳的感覺相關動作的反省動作表結果之間的關係。例如蛙式 踢腳動作有些人輕輕踢前進速度就非常快,有些人用力的踢卻沒有前進的速度。

因此教學者在教學中要常提醒學生去體會每個動作的感覺,並要求學生描述他做 完動作的感覺,這樣的學習能提高他們發現錯誤的能力。

三、體育教學的模式與理論 (一)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模式內容包括:分析技能,評估學生和設定目標,設計教學法,教學過程,

和評估教學法(如圖2-1-2)。

圖2-1-2體育教學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頁830)。台北縣:泰宇 1.分析技能

以本研究而言,亦即分析蛙式動作成分,如身體姿勢剖析、身體姿勢特徵、

腿部姿勢剖析、腿部技術剖析、臂部技術剖析、蛙式換氣動作剖析等。

評估學生和設定目標:設定階段學習目標,如學習蛙手時要學生把目標定在能利用蛙手 前進,幅度達每划前進一公尺如此不但能讓學生集中心志,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和

分析技能

評估學生 和 設定目標

設計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評估教學方法

(27)

13

學習動機。

2.設計教學法

理解學過的技能、確認環境的適當刺激、規劃一個計劃讓學習者產生自發性的學習、

隨時注意結果,適時修正計劃,再提出另一個教學方法,直到達成學習目標。

3.教學過程

營造環境、設定目標的概念、強調動作技能的要點、提昇教法保留、提供練 習機會、促進技能表現。

4.評估教學法

評估包含了環境、目的、要點瞭解、提高訊息保留時間、回饋及目標達成。

第二節 行動研究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藉由情境分 析來瞭解中年級學童游泳蛙式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規劃蛙式教學的行動方案。本節中將 探討行動研究的定義與類型、行動研究的階段與實施步驟、行動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

一、行動研究的定義與類型

每一種行動研究方案不管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特點所在,因此行動研究沒有非常 精緻明確的研究模式及步驟,因為明確的模式及步驟會限制不同研究歷程的發展,但有 一些基本的步驟仍然存在於任何研究中,夏林清(1997)、陳惠邦(1998)等人將行動研究 的階段分為四個步驟(圖2-2-1)。

A步驟尋找一個起始點:行動研究的開端會先找出一個起點,在個人的實務中的需求進 行發展,如教師在教學環境中接觸到特殊訊息、或與同事意見不一、教學過程中遇到 的困難點等。

B步驟釐清情境:釐清問題包含「事實探究」與「分析所蒐集資料」兩個部分。研究者 透過對話、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再將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並釐清。

C步驟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釐清問題後,便開始發展行動策略,如果此策略能

(28)

14

夠解決問題,此研究方案就進入D步驟。若此行動方案無法如預期解決問題,研究者 就必須回B步驟從新檢核釐清問題,再重新發展一個行動策略,因此B、C步驟會不斷 重複直到問題解決。

D步驟公開教師的知識:行動研究是一種公開的探究型式,所以當階段性的研究完成 後,會以報告的形式予以公開呈現。

圖2-2-1行動研究的步驟

資料來源: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頁9)。台北市:遠流

任何研究,均有一定的實施步驟,行動研究亦然,但不同的行動研究在進行步驟會或有 一些不同,有些學者提出五步驟、有些學者提出七步驟,每個學者提出的步驟不盡相同,但 大致上只是步驟的先後順序及步驟類目細分有一點差異,(周宏室, 2002)。本研究以(賈 馥茗、楊深坑,1988;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七個主步驟為主:

(一) 發現問題

行動研究所指的問題,通常就是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問題。

(二) 分析問題

針對問題給予界定,並診斷其原因,確定問題後,對問題給以縝密的界說,並在問 題界定的同時,要在問題中找到證據,以對問題的本質有較為清晰的認定。

(三) 擬定計畫

在計畫中應包括研究的目標、研究人員的任務分配、研究的假設及蒐集資料的方 法。

(29)

15

(四)蒐集資料

應用有關的方法,例如:直接觀察、問卷、調查、測驗、訪談等,有系統的來蒐集 所需的資料。

(五)批判與修正

由情境中提供的事實資料,來批判修正原計畫內容之缺失。

(六)試行與考驗

蒐集各種資料或證據,以考驗假設,改進現況,直到能有效地消除困難 獲解決問題為止。

(七)提出報告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完整的報告,但須注意本身研究資料的特殊性,以免類推應用到 其他的情境。

三、行動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

行動研究收集資料的方式是多元的,並沒有特殊的蒐集方式,因應行動研究的目的 不同,蒐集資料時會依研究目的去選擇蒐集方式。一般蒐集資料的方法有觀察、訪談、

問卷、調查、實驗等方式,(王秀槐,1983;楊紹旦,1980)。蔡清田(2000)亦提出 蒐集資料的方式分為非結構性觀察、深入訪談、文件分析等成為主要的資料來源,文件 又包括日記、田野雜記、自傳、隨筆、心得、報告、考卷、作業、錄音、錄影、照片等,

例如一張照片、服裝、權威結構、學校環境等,這些資料對解釋問題或現象會有某些啟 示,因此教師要拿起筆來,用心觀察,隨時發問,努力記錄,慎密思考,並強調行動研 究者再收集資料時應儘可能使用第一手資料。周宏室(2002)亦提出行動研究有質的研 究及量的研究,在資料的蒐集方法有許多種,如觀察、訪談、問卷、錄音、錄影、學生 日誌、學習檔案、教學札記、教學日誌等,質性研究以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檔案來收 集資料,透過研究者加以綜合分析論證與詮釋,量化研究以實驗法、問卷調查法為主。

(30)

16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以課程方案為研究的文獻非常多元,大部分都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

不管是融入議題方式的課程發展或者是結合社區資源的課程設計,都是以周遭生活環境為出 發點,對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提供學習者具體的學習機會,

從中找出解決的方案。周儒 (2001) 認為方案可以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針對滿足不同年 齡、屬性對象與不同之需求而設計,課程方案包含了教學目標、特定對象。研究者將這些研 究分類為「多元家庭課程方案」、「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情緒控制課程方案」、「領域式課程 方案」,並提出一些教學事例資料如下:

一、國內以課程方案教學的事例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曾妙音

(2000)

多元家庭課程方案運用於 國中班級活動之研究

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方式,本研究之課程 方案以「多元家庭」為主軸,研究資料蒐 集的方式包括:觀察與紀錄、訪談法,與 文件分析中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單 元學習單、學生回饋表和家長回饋等。

孫惠齡

(2000)

公民行動取向菸害防制教 育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研 究—以「為地球熄菸」全 球議題課程為例

研究方法採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 準實驗設計,除了量化資料考驗外,佐以 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方法進行結果分析 與探究。

劉冠妙

(2003)

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 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 程之行動研究

研究方法採取參與式行動研究是以解決 實務問題為主要訴求,而不求結果的類 推,透過深入訪談、參與觀察與文件蒐集 等多重方法來蒐集資枓,並將不同時間與 來源的資料相互檢核與整理分析。

(31)

17

林孟艾

(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統整 課程方案教學成效之研究

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量化的研究 工具以「國小學童閱讀成效量表」進行 前、後測,測驗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加以處理。此外亦採用質化 的分析方式,透過觀察記錄表、家長及學 生的回饋表等,作為評鑑本研究實驗課程 及實施成效的輔佐工具。

金惠琳

(2006)

學習動機課程方案應用於 國中音樂教學之研究

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音樂學習動機 量表」、「教學日誌」以及「學生個別訪 談記錄逐字稿」,量化資料運用「T考驗」

及「相關性考驗」進行項目分析;質化資 料則以「文件分析法」、「持續比較法」

與「三角校正法」就所蒐集之「教學日誌」

與「個別學生訪談紀錄逐字稿」進行分析 比較。

杜品儀

(2006)

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 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 及正向情緒之影響

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進行研究,採不相等 前後測控制組設計。量的資料方面以研究 者自編之「兒童解釋型態問卷」以及「國 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進行測量,所得資 料分別依據研究目的計算關連強度、實驗 效果,並進行共變數分析;質的資料方面 則根據實驗組之課堂討論單及回家作業 進行分析。

(32)

18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瞭解,課程方案的研究大都以教學現場或生活中所發現的問題為起 點,透過討論、調查、訪談、釐清問題後,設計一份完整的行動方案課程,來進行教學。由 於課程目標明確清楚,因此大部分的研究都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若發現 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即可針對此學習困難點,尋求專家或教學團隊的協助,規劃一套完整的 教學方案,來進行教學。由於這樣的活動須透過專家、老師、學生之間密切的討論和研究,

因此不只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更能協助教師提昇專業能力。所以這樣良好的研究方法,相 信也同樣適合於游泳教學。因為,游泳教學對老師及學生都是極大的挑戰,教學過程中教學 者及學習者常遇到困難卻又不知如何解決。在研讀課程方案相關的研究後,研究者認為課程 方案能藉由專家、老師、學生產生一份可行的課程,因此研究者要以課程方案來進行研究,

先透過討論瞭解教學現場的教師在教蛙式時所遇到的困境及學生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點,再 針對這些困難點與專家訪談,以運動技能學習模式為理論基礎,融入專家的經驗,設計一套 活潑、有趣且適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童之蛙式課程方案,以提供教學者參考。

第四節 游泳教學之相關研究

一、當前游泳政策概述

2000年開始教育部體育司正式推動為期四年的「推動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推 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提升學生游泳能力 121 計畫」、「泳起來專案」等相關專案計 畫,為使推動學生游泳能力計畫具有延續性,在121的計畫中明確提出,分級標準從十 级變更為五等級,並提供一系列的游泳教師培訓計畫、並且將游泳納入升學採計規劃,

目標是讓學生上游泳課人數成長10%,溺斃人數下降20%,學會游泳人數成長10%。同 時決議將「推動學生游泳能力計畫」增修為「提升游泳教學之教材與教法計畫」,希望 未來四年的游泳教材可朝向本土化發展,增加區域水域介紹;教材數位化,使學生可獲 致自學的效果 (林貴福,2009 )。教育部(2009)並明確題出推動「學生游泳能力 121 計 畫」,計畫策略如下:

(一)強化水域安全計畫

(33)

19

內容包含定期召開水域安全會報,建置水域安全網;針對學生溺水事件原因進行 統計、分析;製作水域安全教學影片、建立水域安全題庫,並辦理校園宣導活動等。

(二)增進游泳及自救能力計畫

內容包含修訂學生游泳能力分級標準,首重自救能力,並配合修訂教材教法;辦 理游泳教師培訓,並研議將游泳能力納入升學採計等。

(三)提升游泳教學比例計畫

內容包含引進公私立游泳資源,並辦理游泳教學觀摩及研討等。教育部將持續補 助學校興建教學游泳池、推動游泳及水域運動,另為加強救生觀念與相關技能,並與 國際接軌,規劃辦理學生救生錦標賽,競賽項目依學生需求進行調整,以簡單、實用 及有趣為原則。教育部花了這麼多的資源及心力,目的就是希望溺水事件能減少,游 泳運動能普级,當學生遇到危險時有自救的能力。

政府更鑑於水域活動安全的迫切性,擬定諸多相關計書,希望能推廣多樣化的水 域活動,兼而大幅降低溺水事件的發生。從教育觀點,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是施政的重點 工作,也是落實於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課程。學會游泳是一項無形的終身資產,也是更 益身心健康的運動,惟必須透過專業更系統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學會,也才能讓學生 更有信心從事水域休閒活動,降低悲劇的發生。學游泳如同其他技能般,非一蹴可成,

反而需要一系列的體驗與學習,舉凡安全知識、情境模擬、游泳能力及自救能力等,都 需要長時間學習才能達到「會」的境界(巫思賢,2011)。

二、目前台東游泳師資培訓現況

這幾年台東在游泳教學師資的部份,分階段的舉辦研習民國99年台東縣政府主辦,

台東游泳委員會協辦,參加學員人數28人;100年由台東縣政府主辦,台東仁愛國小協辦,

四場參加人數共118人,的游泳教師的種子培訓課程(教育部,2011)。針對游泳四式教 學方法進行教學,游泳教學屬於較專業性的領域課程,參與的老師多數是自己會游泳或 熱愛游泳的教師,因此參與培訓的老師不是很多。教學的部分因不是每所學校都有游泳 池,因此要實施游泳教學較困難如較偏遠的學校不但沒有游泳池要到附近的小學也不容

(34)

20

易,因此有很多學校並沒有實施游泳教學,原因是游泳池少。關山線、海線各只有一座 游泳池,偏遠小學要下山學游泳真是不容易,因為時間、場地都不夠。市區有部分學校 會與鄰近小學借泳池進行教學,但往返的車資及救生員的費用讓學校非常困擾,雖然政 府有補助但這些經費還是不夠用。再者最讓學校困擾的是師資及課程的問題,目前的體 育師資已經很少,專任的游泳教師更少,一般都由普通教師及體育教師進行教學,因此 成效不佳,有些老師更因上課時間短,本身不具備游泳能力,與其花費大量時間與孩子 摸索學習游泳,徒然浪費時間及造成孩子們學習游泳的壓力及排斥感,不如讓進行游泳 課的孩子們自行玩水,至少讓孩子們對游泳留下一個良好快樂的印象。

游泳池不夠多、車資不夠、游泳師資不夠、沒有完整的游泳教學課程,這些是目前 台東推展游泳遇到最大的困難。游泳池的部分國家提供相當多的經費讓各縣市增建及整 修,過幾年或許可以解決。游泳教師的不足透過種子培訓課程能慢慢改善,但完整的游 泳課程設計是也是目前最需要的,如果能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游泳課程配合種子教師的培 訓課程,相信對這些種子教師有更多的幫助,回到教學現場後這些份教材對教學者有較 大的幫助,他們能利用這份教材進行教學並再做延伸課程。

三、台灣的游泳教學研究

關於游泳的研究自 1 9 5 0年開始就有一些學者在進行研究,而游泳教學的部分從 1976年開始有一些文獻在探討關於初學者學習哪一種泳姿較好,及討論蛙式的學習會不 會影響自由式的學習, 1993年開始丁益文研究有關於蛙捷泳先後教學順序對對游泳能 力的影響探討先學捷泳或先學蛙泳對學習成效及學習遷移的效果為何及分段學習捷泳、

蛙泳時自覺動作困難程度的探討。近十年的研究以探討不同教學法與課程密度、探討 Mosston 教學光譜中互惠式和包含式二種不同教學形式的教學效果、集中組與分散組能 力的表現、同儕協助學習對蛙式學習之影響、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初學者游泳能力之比較 等。

針對游泳課程設計的研究,目前有每次教學的持續時間、學習的密集度及瞭解學生 的學習困難點,而相關的研究分述如下:

(35)

21

(一)游泳教學時間與學習成效之討論

從教學時間的分配、學習次數的密度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學習時間不同,

學習成效就會有所不同,認知學習理論中談到學習的過程分為「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 如何讓知識能進入長期記憶,就是當學習到一個新的知識或動作時,必須重複不斷的 練習。反之,游泳教學也是如此,如何讓學生熟練每種動作,並能順利的做出正確的 動作,也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讓動作進入長期記憶中,否則很容易就忘記了。一般學 校游泳教學時間都安排兩節課,每次80分鐘,扣除更衣及做操的時間,進行教學時間 大約只有40分鐘,這樣的安排學生學習時間較充裕,如果只安排40分鐘,要完整教一 個完整的動作會較匆忙,學生較無法學會完整、正確的動作,這樣的學習成效會大打 折扣,那必須將課程再做更細的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較好。在目前針對游泳教學 的文獻中課程設計大都是60~90分鐘,如蔡啟文(2009)在不同教學法與課程密度對女 性成年游泳初學者之影響研究中,游泳課程編製十五堂課,每堂課60分鐘,總計十五 小時。陳雨霖(2003)在教學時間分配對國小學童游泳能力之影響研究中,游泳活動 編製分八個單元,每單元90分鐘,總計十二小時。丁益文(1992)在蛙捷泳先後教學 順序的不同對游泳能力的影響研究中,游泳課程編製二十四堂課學習兩種姿勢,每次 上課60分鐘,平均十二堂課共十二小時。實際觀察台東縣暑期訓練班教學的教學時間 安排,其中包含了台東游泳委員會所辦的游泳教學班、台東縣立游泳池進行游泳教學 的教練,其時間按排階採用密集性的上十節課,每節課90分鐘,總計十五小時的方式 進行,教練們表示經多年的經驗顯示,這樣的安排,學生學習游泳的效率較佳。

由上述的文獻中可以清楚知道學習游泳,密集性的課程教學學習效率比分散式的 課程教學學習效率佳。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一般學校因每週上課時數的影響,學校安 排中高年級學生每週兩節體育課程,低年級1-2節,一學期共20週游泳課一般選在上學 期前8-10週進行,下學期則選在後10週進行,每週上一次課每次約40-80分鐘。游泳課 的時間大都以雙節課80分鐘為主,一般暑期訓練班一節課大也都是90分鐘。每節課80 及90分鐘的教學課程包含了點名、課前即課後的更衣、熱身操、課程說明、就經驗複 習及新動作示範練習,就整堂課的內容而言,真正能練習的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游

(36)

22

泳教學時間會安排兩堂課的學習時間,目的分為二:一在學生方面:讓學生有較充分 的時間複習舊課程及學習新的動作及重複練習,二老師方面: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學 習的進度會有所不同,教師能讓動作較穩定的學生在一旁練習,指導學習較慢的學生。

學校的體育課程如果可以將兩節體育課編排在一起,讓上課時間更充足學生有足夠的 時間複習舊經驗及學習新的課程,這樣的教學一定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游泳能力。

(二)每週游泳練習次數之成效探討

每週上課密度對學習成效會有影響,學習次數越頻繁上課密度越高,學習者的動 作會越穩定,學習成效越好並能較快達到預期目標。蔡啟文(2009)也提出某些較專 精的運動技術學習過程,需較長時間連續性的學習,對於游泳運動需要長時間連續性 的學習所以較適合集中式的教學,因為分散練習會降低學習成效,集中式有長時間連 續教學的優點,此種教學法能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陳雨霖(2003)在「教學時間分配對 國小學童游泳能力之影響」的研究中採集中式(每天90分鐘,連續八天)與分散式(一週 一次,每次90分鐘,連續八週)兩種教學型態,透過研究者設計的游泳教學課程,進行 初階捷泳教學實驗,結果發現不同的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的游泳能力有顯 著的影響,集中式教學優於分散式教學,集中組的學生因為學習次數較為頻繁,學習 游泳課程銜接方面,不易受到時間因素而遺忘的影響。台東縣游泳委員會暑期訓練班 的教學,研究者針對二升三年級的學童做蛙式教學課程,密集性上十節課,每節課90 分鐘,總計十五小時。游泳人數29人共有21人可以游25公尺蛙式,其餘8人有3人能游 15公尺,有3人能游10公尺,有2 人划手踢腳分解動作會做但還不熟練,由此可看出動 作的學習需較密集的學習過程。

四、蛙式教學之研究

一般初學者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會產生「阻力」的原因,是因胸上腿下的姿勢使身 體產生恐懼、手腳無法有節奏的划動而失去控制,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前進的阻力。而蛙 式的游泳型態是上下起伏的波形,因此較符合人體在水中胸上背下的姿勢,手部划動時 只要吸入大量的空氣進入胸腔,身體就會有一股上升的『浮力』,當身體開始產生浮力時,

(37)

23

只需要手輕輕的划身體就能衝出水面『換氣』,接著身體又會慢慢沈入水中,接著靠腿部 的力量又能將身體往水面上移動。因此,初學者學習蛙式時,只要能在水中將身體放輕 鬆找到平衡,並依照正確的動作划動就能學好蛙式。

蛙泳雖然水阻大,但整個划水過程,皆要求讓身體漂浮在水面上,換氣時間充裕,

讓泳者在水中能掌握周遭情況,想游就游,說停就停,因此讓初學者學習時能產生安全 感。蘇龍基與羅龍飛(1997)針對蛙式與自由式在不同對象教學的探討中提出,蛙式划 手動作學習較容易,但腿部的動作學習較不容易,特別是腳掌的部份及動作的連貫性,

除此手腳配合及換氣配合部份困難也較高。李平斌與郭晶(2008)在蛙泳八學時程序化 教學的實踐研究中提出一般高中游泳課程教學都以蛙式教學為主,蛙泳體能消耗較小,

身體水平於水面,換氣時能抬頭游動,並且能觀察四週環境,游泳時讓人覺得特別有安 全感。

蛙式的附加價值大,學會蛙式後就擁有自救的能力,若發生意外不慎落水,此時便 可不慌不忙,清楚辨別周遭狀況往安全方向移動,蛙泳每一次划水動作完成後休息時間 長,身體不易疲勞,游的過程中可以變換動作如抬頭蛙、原地踩水等。丁益文(1992)在研 究中提出學習蛙式的好處是,蛙泳換氣在水面上,可瞻顧整個游泳四週環境讓人較有安 全感,當發生意外時蛙泳動作可托引或推拉浮物,可用最少的力氣游最長的距離。蛙式 不但是人們游泳健身時喜歡採用的姿勢,並且是水上救生最長採用的泳姿,因此蛙式是 四式中最有實用價值及最為突出的姿勢,(黃宇順,2010)。在紅十字水上安全救生訓練 教材中提出一般當意外時,自救動作都以蛙式動作做變化,救生都以抬頭捷泳的泳姿快 速接近溺者,以側泳或仰泳拖帶方式將溺者帶回岸上,踩水以小蛙變換動作。(中華民國 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規劃小組,2008)。

第五節 游泳蛙式動作教學

蛙式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的泳姿,在草創時期他是所有泳姿的發展起源,剛開始因為沒 將蛙式規則界定清楚,運動員為了拿到好的成績,比賽時有很多人潛在水中游泳,但這樣的

(38)

24

游泳方式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1950年開始規定水平式蛙泳的動作規則,每一個 蛙式划手循環時頭部必須在水平面上,划手動作使用一個較小半圓的划手,腳部動作使用一 個有變化的踢腳,稱為鞭狀打腿。蛙式在所有競賽項目中是最慢的,因為它在每一次划手的 循環中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和阻力,雖然蛙式在一般划手階段會產生較大的推進力,但是這些 推進力會受到蛙式收腿及蹬腿前的準備動作所產生的阻力抵銷,所以蛙式選手必須使用更大 的力量重新再加速,在其他游泳姿勢中,前進時不會像蛙泳產生這麼大的阻力。因此其他游 泳姿勢較蛙式容易維持速度(Ernest,1993)。

學習游泳沒有年齡的限制,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及運動或生活習慣的養成,學會游泳的 時間及困難度也會增加,但讓每個人學會游泳是當前國家的主要政策之一,再加上游泳運動 對於提昇個人的健康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近年參與游泳運動的人逐漸增加。如何讓學習者 能輕鬆平穩快樂的學會游泳,依據梶川孝義監修、沈永嘉譯(2003)的研究指出何謂「放鬆」

就是在水中控制胸腔中的空氣量,讓身體自然的浮在水面,而不須借助額外的動力,身體亦 不須花費額外的力量去控制身體的任何一塊肌肉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讓身體所有的重量由水 來承載。

一、學生學習蛙式的困難點

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造成學習者學習困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心理因素、生理因 素、協調性、體能及柔軟度等,都會影響學習的成效,教學前教師都會先分析學生的起 點行為及課程的目標後在設計活動教學,從丁益文(1993)在分段學習捷泳、蛙泳時學 生自覺動作困難程度的研究中發現學生學習蛙泳在學習分段動作上受試者認為腿部的動 作最困難(36.1%),手腳配合呼吸(換氣)更困難(44.3%)。在程日利(75)的研究中 學生認為學習蛙泳最困難的點有三項換氣(45%)腿部動作(44.7%)手部動作(11.6%)。

溫中華(2001)、蘇龍基等(1994)從教學者的觀點認為學習者學習蛙式時,腿部的學習 最為困難,尤其是蹬、夾的動作,腿部的蹬、夾動作是推動人體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

踢腿的動力能使身體上浮,動力較弱時身體會稍微下沉。因此,掌握了蛙泳的蹬腿動作,

學會蛙式踢腳就等於學會了一半的蛙泳。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初學者學習蛙式的困難點

(39)

25

在換氣及踢腳,這些問題也是教學現場面臨最大的困擾。

從文獻中可知設計課程時必須考慮時間、密度及瞭解學生學習困難點。設計課程的 時間、密度已有研究明確指出游泳教學密集式的教學較好,每次上課時間大約在80~90分 鐘左右,學生學習困難點的部分也有研究指出蛙式學習困難點在換氣及腿部動作,但研 究中並未提出解決方案,因此研究者想針對學童學習的困難點提出方案教學,試著解決 學生的學習困難點並規劃一份完整的蛙式教學流程。

二、如何在水中放鬆並找到平衡

學會游泳必須先學會讓身體在水中找到平衡,身體在水中容易下沉的原因是身體的 結構95%會下沉,唯一會浮起來的器官就是肺,因為肺像是天然的浮筒。重力將我們的 臀部往下拉,浮力卻將我們的胸部往上頂,因此身體不是完全下沉,只有下半部會往下 掉。人從出生後就生活在陸地上,腦子和感官已被訓練將臀部和身體在雙腿上部校準平 衡,如果這個平衡動作沒做好就會跌倒。在水中的平衡點和路上的平衡點大不相同,身 體必須從新尋找新的平衡點,在水中如果仍然保持陸上的平衡方式,身體就容易下沉尤 其是身體下半部,而影響游泳的效率。在水中身體的平衡點不是在身體的正中間,而是 在胸骨和肚臍的中間。就如同躺臥在蹺蹺板上面時,在肚臍和胸骨附近找到一個支點,

將可保持翹翹板呈水平狀態。腿長及肌肉發達的人平衡點可能會在高一點,位於胸骨下 方,因此下半身更容易沉。上半身愈長,平衡中心就愈靠近肚臍,也越容易平衡(江金 石譯,1998;項國寧譯,2007) 。由上述的文獻讓我們了解身體在水中的平衡好與壞會影 響學生的游泳學習,因此對於初學者學習游泳時,漂浮動作在每一節課的活動中都會加 入讓學生不斷地複習,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在水中放鬆,在漂浮的過程中找到身體的 平衡點。

三、游泳時人體受到的阻力

物體運動於環境中,受到運動方向相反的影響,即是物體運動的阻力。游泳時由於 水的粘滯性關係,水份子的內聚力對物體運動產生遞減的過程,也就是水對運動產生阻 力的過程。運動與阻力是同時產生的,由於阻力存在,使肢體通過運作獲得支撐力,又

(40)

26

因阻力存在使身體已獲的推動力消失。游泳技術即是應用阻力的技術來達到身體前進的 目的。例如身體向前游動,準備動作如向前伸臂、收腿等動作的姿勢,應力求受阻力小。

逆身體前進方向的動作如划水、蹬腿及身體壓浪動作,應力求受阻程度不斷加大,不斷 取得水的支撐,製造推動力。應用阻力上,改進身體姿勢與加強動力同等重要,如在一 定動力下,改進身體姿勢減小受阻程度,即會加快速度。(Watkins,1982;ASCAS,2000)

接同樣指出影響游泳反作用力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形狀阻力(Form Resistance)摩擦 阻力(Frictional Resistance)和波浪阻力(Wave Resistance),這三種阻力當人進入水中開 始即使產生阻力,而隨著速度的提昇,阻力也相對的增加。

(一)形狀阻力(Form Resistance):又稱壓力阻力,物體運動與阻力同時產生,同時停止。

隨著物體形狀體積的不同,物體所承受的壓力、阻力也就不同,當受壓面面積越大時 阻力也就越大,因此游泳時必需考慮到身體姿勢,划動時身體傾斜的角度差異,造成 不同的受壓面積,當游泳者左、右晃動幅度越大時,其受壓的面積越大,擺動動作越 小阻力越小,在身體無法改變的狀況下,維持較佳的游泳姿勢,將有利於減少、降低 阻力,以利提高游泳的速度。項國寧譯(2007) 在在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中提出身體的 大小和外形決定外形阻力的強弱,外形阻力是速度的平方,數度快1倍,阻力會增加4 倍,要降低外形阻力的方法就是保持身體的流線,划手換氣時身體保持修長平滑。

Ungerechts,B.E.,Daly,D.,Zhu,J.P.(1988)在其文章中也提到海豚與人相比消耗相同的力 量與能量速度比人快三倍,海豚具有如此高的效率原因是因為海豚的身體具有非常好 的流暢性。

(二)摩擦阻力(Frictional Resistance)物體相互接觸並相對運動,運動時即產生相對的作用 力,稱為摩擦阻力。游泳時人體表面非光滑面,與水接觸時會有部分水分子附著於皮 膚紋隙中,運動時由於水的內聚力作用即與相鄰的水層產生摩擦現象,水對人產生拉 力,人對水產生吸力,此現象稱為外界力。摩擦程度取決於物體表面粗造成度與運動 速度的關係。表面越粗糙帶動的水流越多,運動速度越快,引起水層相互摩擦速度越 快,摩擦層度越激烈,產生阻力越大。

(三)波浪阻力(Wave Resistance)游泳是在水和空氣兩種流體間運動,由於水的密度比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how to use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decimals division (RIDD) for sixth grade and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