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文獻探討

同溫層是晚近在台灣當代社會浮現的在地詞彙之一,為求釐清同溫層詞彙 的內涵並加以整理定義,在本章節中,第一節將會透過分析媒體的論述,了解 同溫層在台灣實際使用上所呈現的樣態與想像,包含實踐上同溫層的討論重點 為何、是如何看待同溫層的現象。

第二節會點出與同溫層現象的相關學術論述,說明在理論討論中相關現象 的成因或表徵。第三節則會藉由扣連媒體論述與學術論述,了解實際再現與理 論如何在現象上呼應,框架出可檢驗網路同溫層的指標。

第一節、同溫層的出現與流變

一、同溫層的概念的浮現和擴散

近年來不乏在新聞上看到「同溫層」這個用詞,除了被指為大氣科學中平 流層的別稱外,愈來愈多以同溫層特性作為比喻的言論或報導出現,為瞭解同 溫層這個詞彙在媒體中的使用狀況,本文使用中文新聞資料庫「WiseNews 慧 科大中華新聞網」進行資料庫搜尋,該資料庫收錄中、港、臺、澳等地區三百 餘種新聞報章、週刊、雜誌及網站的文字新聞資料。本文將搜尋條件的地區選 定為臺灣並鍵入關鍵字「同溫層」,整理出有命中同溫層關鍵字的文字新聞歷年 出現的次數,結果如圖二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二、歷年命中「同溫層」字彙報導趨勢

資料來源:WiseNews 慧科大中華新聞網

在 2013 年的時候,並無內含同溫層的新聞報導,而至 2014 年,在 19 篇報 導中出現了 4 篇非討論大氣科學的同溫層相關新聞,最早的一篇是 2014 年 11 月 30 日現時代力量發言人吳崢在九合一大選過後的媒體投書,在三個不同的平 台上刊載。同年 12 月 22 日則有太陽花學運的發言人陳為廷的專訪,兩者皆是 將社會運動分子與認同社會運動的人比擬為同溫層,並提到選舉的結果,這篇 報導是突破同溫層的里程碑。

從 2014 年開始,非指大氣科學的同溫層字彙出現在報導中的數量大幅上 升,從原本的 2014 年的一年 4 篇,擴展至 2016 年 600 篇以上,到 2017 年,第 一季就有近 700 篇,占比也從 21%一路攀升至 96%。在 2014 年,同溫層這個 字彙的又從政治,進一步擴展至行銷、文化、社會等場域。

二、同溫層的媒體再現

同溫層(Stratosphere),本是大氣科學中平流層的別稱,介於對流層和中氣

0 19

137

803

728

0

4 56

644 697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3

總共 非指大氣科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層之間,約為距離地表 12 公里至 50 公里處,因同溫層的結構為下冷上暖,所 以空氣不易垂直運動或翻滾,因此不易產生對流,氣流相對平穩,且水氣與含 塵量皆低,因此客機多在同溫層飛行。(張泉湧,2015;杜平泉等,2005;光復 書局編輯部,2005)此外,同溫層的上部也是臭氧濃度較高的地方,是一般俗 稱的臭氧層所在之處,也因臭氧會吸收太陽輻射(紫外線),所以同溫層會相對 的高溫。(張泉湧,2015)

係因同溫層這般平穩、不易攪動的特質,「同溫層」一詞便開始成為一種譬 喻,然而在網路上同溫層的意義並沒有固定,不同文章間的使用方式也略微不 同,目前有明確點出同溫層的定義的報導包含自由時報〈「同溫層」現象 淘汰 氣象用語反成網路火熱新詞〉一文中指出同溫層「是一個人所能接觸到的社交 圈,在某些特定主題上,有共同或類似的信念、立場及主張時,會讓人以為多 數人都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因而容易誤判情勢」(自由時報,2016.11.11);聯 合新聞網〈同溫層併發症〉中指出同溫層是「被用來比喻當代社會彼此平行沒 有交流的社群關係……對成員來說,同溫層就是應許之地,同溫層以外的地方 全都是化外之地。」(劉維公,2017.03.11);天下雜誌〈「同溫層」使你更自 戀〉則指出,同溫層是「在技術的幫助(比如臉書的推送算法)和主觀的選擇 下,人們往往會不斷接受強化本已持有的觀點,對於相反立場愈向排斥。信息 的流動方向與同溫層大氣非常相似。」(李佳佳,2017.02.08)

上述三個媒體的定義,有的著重於同溫層引發的現象、有的是關注社群互 動,亦有人將訊息作為主要描述對象,顯現同溫層一詞使用的多元性,為了理 解該詞在媒體實踐中被再現的方式,本文在閱讀所有同溫層的報導後將「同溫 層」一詞所指涉對象分為四類:

(一)背景類似的群體

同溫層的第一個類別指的是有共同目標或是背景相似的人群,像是 201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崢所寫的專欄中就提到:

「社運團體們的訴求究竟具不具備民意正當性,抑或是少數人的同 溫層在這次選舉得到了驗證,喚起大眾對於政治的關心並不是一個 虛假的辭彙,而是實質的對台灣政治參與一事產生了改變」(吳崢,

2014.11.30)

該文中的同溫層是作為社會運動團體們的譬喻,表示對於政治的關心已經 脫離以往社運團體們的範圍,而拓展至了大眾。另一篇公益團體販售公益商品 的新聞中提到「以往,身障團體對話的對象,多半都是長期關心社福領域的民 眾,很難接觸到『同溫層』以外的社會大眾。」(鄧凱元,2015.07.21)該文則 是用相同的概念,將關心社福議題的民眾及公益團體是為同溫層,而一般的社 會大眾則在同溫層之外。

另也有人用「階級同溫層」、「醫療同溫層」等詞彙表示相同社會位置或是 專業背景的人。在這個分類中,同溫層指涉的對象是「人際關係」,概念類似於 Granovetter(1973)年所提出的強連結,在該文中,連結的強度會受相處時間、情 感強度、親密度及互惠行為等影響,會分為強連結(Strong tie)、弱連結(Weak tie)以及無連結(absent),強連結的團體成員會彼此熟悉、同質性高、結構穩定但 資訊傳遞時容易重複、效用較低。同溫層在此類再現中,也著重於關心相同議 題、有相同背景等同群體,亦討論資訊如何從同溫層內傳遞出去。

(二)相似熟悉的事物

新聞用同溫層字面上的意思,將之譬喻為個人喜好、熟悉的事物,強調的是 舒適感與熟悉感,在這個範圍之內充滿了自身的「溫度」,也依此決定推薦的名 單,讓消費者不容易遇見意料之外、不習慣或不喜歡的事物,例如《新新聞》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則 KKBOX 新聞中提到消費者容易去聆聽自己已知、習慣的歌曲,這樣的

「『個人化歌單』是最典型的數據分析應用,根據使用者聽歌的品味推薦類似的 歌曲,卻容易助長同溫層。」(李又如、郭宏治,2015.08.27)

在此助長同溫層則變為稍微負面的意涵,為了要有更多的利潤,音樂公司的 挑戰是讓消費者「跳出同溫層」,接納更多類型的音樂。而同樣是營利單位的電 商 Pchome 也用一樣的概念再現同溫層,因為精準推薦會使消費者都待在同溫層 內,所以更多的商機就要透過消弭同溫層才得以達到。

「蔡凱文不否認,他們也曾考慮過是否要根據消費者習慣資料,主動 提醒購物,或是在物流下單做一些更智能化的設計等等,「但我不喜歡 Profile 我的使用者。」蔡凱文希望在購物這件事情上,應該是消費者 主動,而非平台主動。此外,他們認為精準推薦,其實可能會打造出 一種同溫層,反而降低消費者採購其他商品的可能性。」(何佩珊,

2016.12.06)

(三)網路的人際連結

近年社群網站的興起,讓同溫層一詞也擴展至社群網站之中,與第一類的 差異在於同溫層一詞在此僅表示社群媒體中有連結的人,也就是會出現在生活 時報、塗鴉牆上的朋友、追蹤對象、按讚的社群等。

「做為一個看漫畫比電影多的六年級末段班生,我必須慚愧地舉手 承認,其實我沒看過吳念真導演的電影《多桑》。大抵因為這樣的心 虛,在臉書同溫層熱烈轉發電影改編為漫畫的訊息時,我默默入手《多 桑》漫畫,再默默在咖啡館中頁頁爬梳,一格一格走出我對九份的誤 會。是了,那不是只有芋圓、階梯與多雨的山城。」(陳怡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5.12.21)

「最近有篇看蜷川實花攝影展的心得文,在臉書被瘋轉。作者形容 自己才踏入展場,還未及深入,動線即被打卡自拍的人潮給阻塞。女孩 自拍完換朋友拍,朋友拍完換男友拍,有拍當拍直須拍,拍到深處無怨 尤。而作者身為資深蜷川實花粉,認真看展卻幾經受阻被嘖,當下是寶 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回到自己臉書同溫層才一瀉千里大爆氣,結論是

『台灣人根本不在追求美感的提昇,而是追求眼前的虛榮感』。」(祁立 峰,2016.04.18)

上述兩段文字中,同溫層一詞都僅在表示在臉書中的朋友們,不論是單向 的觀看到好友們不斷地推薦電影改編漫畫的訊息,或是發文抱怨看展打卡的情 況,這些舉動可及的對象,也就是引文中所指的同溫層,就是在社群網站中有 所連結、熟悉或是有共同志趣的人或社團,也代表了此時同溫層內的對象會經 過社群網站使用者的主動選擇,諸如點讚、追蹤等,因而產生互動或連結。

(四)資訊傳遞的邊界

隨著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等與主流媒體預測相反的事件的相繼發生,許多 報導將同溫層比擬為因為社群網站的演算法,而產生「無法得知自己偏好之外 的資訊」的現象。例如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的專訪中就曾提到:

「要怎樣遏止外地傳入的假新聞、假消息?唐鳳認為,台灣開放的 網路言論空間,本來就不會禁止世界各地的人來參與。不過,她也 強調,「與其打擊假消息,培養基於事實的討論文化是更重要的」, 而這一點,破除臉書、Line 群組成員同質性高、所造就的「同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層」現象便是重點。……同溫層的建立,讓很多真相無法穿透族 群、有效傳遞,連帶也讓假消息得以不斷被轉貼散布。「同溫層是一 個彼此排除的情況」,唐鳳說,假設看到關鍵字就覺得不要跟這一個

層」現象便是重點。……同溫層的建立,讓很多真相無法穿透族 群、有效傳遞,連帶也讓假消息得以不斷被轉貼散布。「同溫層是一 個彼此排除的情況」,唐鳳說,假設看到關鍵字就覺得不要跟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