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未來建議

本文之經驗研究選擇了有明顯對立性質且資料豐富的婚姻平權為例,但許 多議題在網路上的討論狀況與婚姻平權不同,例如政治上藍綠兩方勢力相當且 包含政黨、立委、議員及相關應援組織等多元性質的粉專,又或是像核能政 策,網路中擁核的組織極少,兩方強弱差距極大,甚至可能有單一事件但討論 沒有發展至有明顯對立陣營的情況。不同的討論型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群體存 在,可能是本研究的五群互相消長,例如藍綠議題網路勢力相當,可能戰場群 的數量偏多,又或是沒有明顯對立的議題中,關注的人可能是小眾又較為相 似,所以大部分是內容產製群做為發聲的方式。但也不排除可能產生其餘的群 體模式,建議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的對此檢驗。

此外,因為是初探性研究,在資料蒐集上力求完整而將門檻降低,所蒐集 到的資料有需多不具分析之意義,如邊陲群的粉專在留言數上極少,不利於討 論互動,在此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在資料蒐集時應以粉絲到訪留言數為主要的參 考標準,若有數十則以上的留言較具分析價值。最後,本文以平均數作為最主 要的集中趨勢衡量,將所有粉專一同納入討論,但粉專在各數值並非常態分 布,建議可進一步討論各粉專、各群體在中位數或眾數的分布趨勢。

第四節、研究限制

本研究研究限制有三,第一,是為了配合若干反同團體的粉絲團創立時 間,將研究期間訂在 2017 年的三月至六月,錯過了 2016 年底的重要事件,包 含挺同派的「同志遊行」與「讓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活動,反 同派的「百萬家庭站出來」遊行和購買四大報頭版及熱門時段電視廣告,以及 兩次婚姻平權的公聽會,未能在上述聲量高峰的時刻探討為本研究的缺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是經由臉書 Graph API 下載而來,比對下載資料 與實際至粉專上瀏覽時的留言,可以發現下載資料數量較少,部份在可以直接 看到的留言並沒有出現在資料中,顯現官方給予的資料並非完整,有所缺漏。

第三,研究的標的以臉書為主,指標的建構與選擇會受臉書的機制所影 響,例如在別的平台中,二層留言可能會以標記取代或是讚好內容不易取得,

所以操作化的方式並不能完全外推適用至各個社群媒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陸、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Mia(2016 年 1 月 12 日)。〈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沈默多數,反對者都是笨 蛋?〉, 《INSIDE》,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6/01/12/the-other-side-is-not-dumb(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Facebook(2017)。關於專頁【臉書幫助中心】。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help/282489752085908/?helpref=hc_fnav

王泰俐(2013)。「臉書選舉」?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社群媒體對政治參與行為 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1(1),1-52。

朱芳瑤、黃芮琪(2013 年 12 月 1 日)。〈30 萬人嗆聲反同性婚〉,《中國時報》,

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1000259-260102(上網 時間:2018 年 3 月 30 日)

自由時報(2016 年 11 月 11 日)。〈臉書假新聞助川普當選? 祖克柏激烈反 斥〉,《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884042(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自由時報(2016 年 11 月 11 日)。〈「同溫層」現象 淘汰氣象用語反成網路火熱 新詞〉,《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83367(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李又如、郭宏治(2015 年 8 月 27 日)。〈【挖寶大數據】數據抓住耳朵還揪出產 業藏鏡人〉,《新新聞》,取自: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i=TXT20150826170059NQO(上 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李坤翰(2017 年 8 月 29 日)。〈同溫層裡又暖又舒服,為什麼要刻意讓自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420(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李佳佳(2017 年 2 月 8 日)。〈「同溫層」使你更自戀〉,《FT 中文網》,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814(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李寧怡(2016 年 11 月 11 日)。〈臉書假新聞與同溫層 助川普當選?〉,《蘋果 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11/986657/(上 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杜平泉、方慧、杜鳳棋、吳鎰州、唐幼華、柴御清與蔡忠賢(2005)。自然科學 概論(第六版)。新北:高立。

何英煒(2017 年 7 月 20 日)。〈臉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FB 要助台灣 電商 前進東南亞〉,《工商時報》,取自:

http://ctee.com.tw/News/Content.aspx?id=731876&yyyymmdd=20160720&f=07 07659f474df0d4a8e4b6dfbc5f84d8&t=thn(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何佩珊(2016 年 12 月 6 日)。〈360 度圍攻,PChome 不讓 AI 追著消費者跑〉,

《數位時代》 ,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2208/pchome-marketing-strategy(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祁立峰(2016 年 4 月 18 日)。〈看展打卡錯了嗎?〉,《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8401/1637116(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吳珮瑜(2015)。Facebook 品牌粉絲專頁使用者不持續使用因素之研究。臺灣 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筱玫 (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文化。

吳崢(2014 年 11 月 30 日)。〈國民黨掰掰!青年世代的反撲〉,《新頭殼》,取 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11-30/54287(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近(2014)。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

林建江(2016 年 11 月 15 日)。〈川普當選後,同溫層又紅了起來〉,《數位時 代》 ,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850/after-us-president-election-social-media-stratosphere-is-popular-again(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林曉雲(2017 年 4 月 1 日)。〈連假首日 反同、挺同學生團體教育部前陳抗〉,

《自由時報》,取自: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23206(上 網時間:2018 年 3 月 30 日)

柯昱安(2017 年 1 月 19 日)。〈唐鳳:與其遏止 Line 假消息 破除同溫層更重 要〉,《新頭殼》,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1-19/81168(上 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高閔琳(2011)。社群網站與台灣地方選舉之關係—以 2010 年高雄市長候選人 陳菊 Facebook 經營個案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炳宏(2017 年 5 月 25 日)。〈未允同婚屬違憲 幸福盟:啟動公投!〉,《自由 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78595(上 網時間:2018 年 3 月 30 日)

陳秋宏(2011 年 12 月)。社群網絡訊息傳遞研究—制約沉默效應:

以 Facebook 社群網站為例。「第十七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陳怡靜(2015 年 12 月 21 日)。〈【熱血壓】漫畫《多桑》-重現被遺忘的台灣

「父さん」〉,《民報》 ,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cfb05bf3-a38e-44f9-8d8c-d4777ecec4e0(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陳宜加(2015 年 3 月 22 日)。〈「後同志」出面:我曾是同志 我不要同婚!〉,

《中國時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322003221-260405(上網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孫秀蕙(1994)。民意理論中的「死硬派」之研究-以「興建核四廠」議題為 例。新聞學研究,49,P157 - 190。

張泉湧(2015)。圖解大氣科學。臺北:五南。

張庭瀚(2014)。臉書粉絲專頁經營方法之研究。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 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瀚元(2016 年 12 月 28 日)。事實查核——「後真相」時代,第四權的進 化〉,《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196851(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黃厚銘(2004)。真實的謊言: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載於張維安(主 編),網路與社會(89-140 頁)。新竹:清大出版社。

黃厚銘、黃上詮、林意仁、蕭煒馨與李紹良(2016)。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 民的 PTT 進化史。台北:群學。

黃哲斌(2017 年 1 月 2 日)。〈黃哲斌:臉書同溫層是如何煉成?〉,《財訊雙週 刊》,取自: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9553&pg=2(上網 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新媒體世代(2015 年 5 月 15 日)。〈誰該為 Facebook 的「過濾氣泡」現象負 責?〉,《泛科學》,取自:http://pansci.asia/archives/79504(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楊晨欣(2017 年 6 月 28 日)。〈成立 13 年,Facebook 用戶數正式突破 20 億!〉,《數位時代》,取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5104/facebook-maus-surpasses-2-billion(上 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楊雲竹(2011)。企業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成功關鍵因素之探討。中國文化 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鄧凱元(2015 年 7 月 21 日)。〈停止販賣可憐 公益商品也吸睛〉,《天下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誌》

,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378-%E5%81%9C%E6%AD%A2%E8%B2%A9%E8%B3%A3%E5%8F%AF%E6%

86%90%E3%80%80%E5%85%AC%E7%9B%8A%E5%95%86%E5%93%81%

E4%B9%9F%E5%90%B8%E7%9D%9B(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端傳媒社媒組(2016 年 3 月 26 日)。〈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 變?〉,《端傳媒》 ,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6-notes-facebook/(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新北:揚智文化。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翟本瑞(2004)。連線社會:真實世界中的虛擬連結。載於張維安(主編),網 路與社會(141-166 頁)。新竹:清大出版社。

翟本瑞(2011)。 從社區, 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 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 會研究,21,1-31。

趙甫嘉(2014)。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 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1,57-83。

潘弘愿(2011)。品牌與社群因素對 Facebook 書店粉絲團成員購買意願影響之 研究。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樊祖燁、劉芳梅、陳怡秀(2013)。社群網站之網站品質與網路互動性對購買意 願影響之研究-以燦星旅遊臉書粉絲網為例。蘭陽學報,12,P21 – 29。

劉維公(2017 年 3 月 31 日)。〈同溫層併發症〉,《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375633(上網時間:2017 年 10 月 10 日)

二、翻譯書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nderson, B.)。臺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83)

宋瑛堂(譯)(2013)。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原作者:Pariser, E.)。臺北:左 岸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張清敏、孫天旭與王姝奇(譯)(2016)。小集團思維:決策及失敗的心理學研 究(原作者:Janis, I. L.)。北京:中央編譯。(原著出版年:1982)

董璐(譯)(2013)。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原作者:Noelle‐

Neumann, E.)。北京: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1980)

三、英文文獻

Bakshy, E., Messing, S., & Adamic, L. A. (2015). Exposure to ideologically diverse news and opinion on Facebook. Science, 348(6239), 1130-1132.

Bessi, A., Coletto, M., Davidescu, G.A., Scala, A., Caldarelli, G.& Quattrociocchi ,W.

(2015). Science vs Conspiracy: Collective Narrative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Plos one ,10(2).

Ellison, N. B.&boyd, d.(2013). Sociality through social network sites.In Dutton, W.

H.(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et Studies (pp. 151-17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L. C. (1978).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3), 215-239.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1380.

Guerra, P. H. C., Meira Jr, W., Cardie, C., & Kleinberg, R. (2013, July). A Measure of Polarization on Social Media Networks Based on Community Boundaries. Paper presented at 7th Int’l AAAI Conf.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ICWSM 2013), Boston, M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aai.org/ocs/index.php/ICWSM/ICWSM13/paper/viewFile/6104Pe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ro/6360

Hanneman, R. A., & Riddle, M. (2005).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methods.

Riverside,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 published in digital form at http://faculty.ucr.edu/~hanneman/ )

Janis, I. L. (1971). Groupthink. Psychology today 5(6), 43-46.

Janis, I. L. (1972). Victims of groupthink: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Lee, J. K., Choi, J., Kim, C., & Kim, Y. (2014). Social media, network heterogeneity, and opinion polariz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4(4), 702-722.

Lee, F. L. (2016).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opinion polarization in varying time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1(1), 56-71.

Lipsman, A., Mudd, G., Rich, M. & Bruich, S. (2012) The Power of “Like” How Brands Reach (and Influence) Fans Through Social-Media Market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52(1), 40-52.

Lönnqvist, J.-E. and J. V. Itkonen (2016). Homogeneity of personal valu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in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0, 24-35.

Malaspina, C. (2014).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social media: analysing Noelle-Neumann's phenomenon application on the web during the Italian political elections of 2013.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vailable at:www.lse.ac.uk/media@lse/research/mediaWorkingPapers/MScDissertationSeri es/2013/msc/Malaspina.pdf

McDevitt, M., Kiousis, S., & Wahl-Jorgensen, K. (2003). Spiral of moderation:

Opinion expression in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inion expression in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