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管制,管制不是要規定民眾去看不想看的內容,而是盡量地讓不同的立場在線 上線下被曝光,像是街道公園、報紙或電視,當人們無法自我孤立,迴音箱的也 會較難以形成(Sunstein, 2017:13)。

迴音箱效果/群體極化理論涵蓋了電視、廣播、報紙或網路的媒介性質的 討論,注重當人們只和「與自己一樣的人或媒體」溝通時,會產生的群體極化 效果,會產生的心理機制包含加強自己的論點、不願表達自身的想法以及受他 者影響。若是將網路同溫層與群體極化結合,當人們透過自己既定的立場來選 擇自己要按讚/追蹤的粉專,在支持者的分布上,就可能就會呈現極端化的狀 態,進一步產生迴音箱效果,造成單一的論點池,例如支持國民黨的使用者,

可能僅會出現在支持國民黨或反對民進黨的粉專中,而言論刀鋒都同時指向民 進黨。

但因公開粉專並沒有留言限制,所以各個立場的使用者可以進出自如,在 這背景下僅有單一聲音的狀況還會發生嗎?有沒有被對立支持者「搗亂」的可 能性?另外,有沒有可能出現某些粉專可能同時出現兩黨的支持者並能促進對 話呢?

第三節、重構同溫層概念

從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往有哪些理論和同溫層概念相關,並指 出同溫層中可能產生哪些現象特徵得以驗證,在這節我們將以現階段同溫層詞 彙被應用的面向作為同溫層概念的構面,包含背景類似的群體、相似熟悉感、網 路的人際連結以及資訊邊界等,將過往理論所指出的特性與媒體實際應用的重 點扣連,提出同溫層內的特性指標。

一、背景相似的群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背景、理念一致,有著同質性的人群,回顧先前的理論,對於人群的同質性討 論有所不同,在想像的共同體與虛擬社群的理論中,框定共同體或社群範圍的 是共享的文化、語言、時以及興趣等同質性,讓成員中能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

達到共識(Anderson, 1983/2010;廖鐿鈤,2001;吳筱玫,2003);群體迷思中,

則指出有共同的背景,會讓成員容易同意領導人的看法,觀點因而較為單一,是 一種結構的缺陷(Janis, 1982/2004)。

上述若干理論所提出之成員同質性分別來自語言、文化、興趣及背景等,關 於成員同質性與社群網站的關聯,過往有研究指出有著相同意識形態、政治態 度或個性這類個人價值和特徵的人,在臉書也較容易成為好朋友(Lönnqvist &

Itkonen, 2016)。另外,Seder & Oishi(2009)的研究則是從種族的觀點切入,發現 較多相同種族的臉書朋友,也就是有著較高的種族同質性,就會有較高的幸福 感,可以看出若是具有同質性的使用者,較可能在臉書上有所連結,並對於此連 結抱持正面的評價。

在社群網站的環境中,背景可以透過觀察個人首頁/檔案來略知一二,

Ellison &boyd(2013)提到社群網站發展至今,個人檔案不再只是使用者個人的訊 息表達,而受使用者表達動機、所處的群體及自身與他者所提供的資料所左右。

以臉書的個人檔案,也就是台灣版中的「關於」頁面為例,使用者可以因其需要 公佈自身的頭像或是新增學歷、工作地點等,但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使用者的 朋友與共同朋友、追蹤者或是家庭成員,來了解該使用者朋友性質。

另外,臉書「關於」還包含「讚好內容」,呈現使用者按讚追蹤之公開粉專,

然按讚粉專為使用者的主動選擇,並非使用臉書時的必須行為,也因此能透露 使用者所關注與喜愛的事物,例如使用者按讚動漫相關的粉專,可以一定程度 的相信其對動漫是有興趣的。同理,追蹤了數個挺同志粉專的使用者,也能夠大 致理解他對於同志的關注與態度,對特定信念或論點的追求也就變得可視化。

總和上述的討論,本文認為,不同立場的人群,可能在各自「讚好內容」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有所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可以展現出不同的粉專的成員相似程度,進一步的 描述該粉專成員的同質性作為同溫層的指標之一。

二、相似熟悉感

同溫層也被再現於指稱熟悉的、舒適的類似事物,也可說是待在相似的環 境下所產生的結果,讓使用者被圍繞在熟悉的東西之中,進而感到習慣與舒適,

例如喜歡風格的音樂、服飾、品牌等。但若是粉專的主軸為政治、社會議題,熟 悉感受則會與成員間討論的觀點和內容有關。

虛擬社群中對於相似熟悉感的討論著重於有共同興趣與共識的網友們在網 路空間中有著互動,就會使人對虛擬社群有「黏性」,想要每天都上網相聚,因

「感受」而留在虛擬社群內部(廖鐿鈤,2001)。群體迷思則提到內聚型的團體,

會讓成員渴望得到歸屬感的團體特性,所以會為了維持團體的和諧而壓抑自身 想法(Janis,1971, 1972,1982/2004),所以會為了有追求一致的壓力而產生自我審 查、一致性的幻覺等心理徵狀,而這般對於和諧、歸屬感的追求,就是為了在能 夠持續地待在團體中。最後,迴音箱形成的其中一個心理機制即是人們想在群 體中被善意的對待,也希望群體是和諧的,所以當個體感知到群體有主要特殊 的傾向,大部份人會選擇調整修正自己的立場,最後內部會不成比例地暴露同 一 傾 向 的 論 點 , 群 體 內 就 產 生 了 受 限 的 論 點 池 , 想 法 趨 向 極 化 (Sunstein, 2001,2007)。

上述各理論中對於相似熟悉感的討論,虛擬社群以共同興趣出發,使用者 是因熟悉與舒適的感受,主動的「黏」上社群。群體迷思及迴音箱效果的理論 中,個人會為了在團體中待的舒適、擁有歸屬感,而選擇壓抑或調適自己不同的 想法。前者的黏上社群主因可能是源自粉專中的正向發言環境與互動(張庭瀚,

2014),但後者這般為了維護群體內部的和諧而壓抑自身想法的概念類似於 Noelle Neumann 在 1970 年代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論,他指出人們有感覺意見氣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能力,稱之為準感官統計(quasi-statistical organ),能夠意識到社會中的多數意 見與少數或身處的公眾環境中的意見傾向,不論任何題目、主張,總是會有持不 同意見的人陷入沉默,該沉默是源於對孤立的恐懼,所以個體會選擇沉默或接 受,也可能把公眾的意見視為判斷權威,所以去修正並適應這樣的觀點,因而產 生優勢意見佔明顯主導的地位,其他的意見從公眾景圖中完全消失,並且緘口 不言的現象,更可能造成沉默的意見才是多數人的狀況。(Neumann,1974 ; Neumann,1980/2013 ; 孫秀蕙,1994)

而害怕被孤立的心態也與前述群體迷思和迴音箱效果中人們不願表達自己 的心態相似,但是 Neumann 的沉默螺旋假設是奠基在大眾傳播的脈絡中,而非 網路時代(Malaspina, 2014),像是著名的「火車測試」要檢驗實驗者能否在面對 面、公眾環境下表達意見,所以模擬公眾場合變成要件之一。然與面對面的公眾 環境不同,在網路中可以避免掉眼神接觸或是其餘身體訊息,因為匿名性與有 一定實體距離,所以降低社會制裁的風險,進而缺乏涉入義務(involvement obligation) 與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研究發現,在電腦中介的聊天室中,

少數意見者可能因為缺少社會壓迫而更願意發言,而多數意見者則是因為沒有 社會臨場感而減少動機去表達自身意見(McDevitt, Kiousis, &Wahl-Jorgensen, 2003)。

林近(2014)檢驗像臉書這類社群網站對於沉默螺旋理論的適用性,發現使 用者在社群網站中較不會因意見不一致而害怕受到孤立,但因為害怕孤立而表 達意願下降的假設依舊成立,該研究進一步的發現,對議題的涉入及可以觀看 的權限也會影響表達的意願,涉入愈深的使用者愈傾向表達,有調整隱私設定 也會增加表達意願。但臉書有實名制加上大部分連結來自線下的人際關係(boyd

& Ellison 2007)這些性質,造成匿名性下降並存有受到孤立的威脅,在社群網站 上發表的意願就或有所降低(陳秋宏,2011)。

Malaspina(2014)的研究則比較了不同種類的社群媒體,包含社群網站(推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臉書)、新聞討論區、部落格或是其他討論區(youtube、yahoo 奇摩知識+)等,

發現雖然網路上人們會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立場,但卻是負面的意見表示 偏多,另外,社群網站的性質會有明顯的影響,像是新聞討論中會有較高比例的 侵略式討論;不同平台的匿名性不同,發表意願也會有所影響,像匿名性高的 youtube、yahoo 奇摩知識+的公開立場發表較多,臉書、推特的則相對較低,與 陳秋宏(2011)的研究發現較近。

回到本研究所關注的臉書粉專,其性質為管理人發文,而粉絲們則可以在 下方留言互動,若是以期望在社群中感到熟悉與舒適的觀點出發,留言的一致 性高低則可能影響使用者在場域內的態度表達,並進一步的形塑對議題的想法。

部份粉專的氛圍可能造成使用者不論是否贊同該粉專的主題或是發文內容,都 因臉書的非匿名性及沉默螺旋理論減少提出異議,呈現出所有回覆者的觀點一 致。但也有粉專會大量出現兩方的意見,甚至產生筆戰,使用者觀點則有可會因 而有所轉變。所以,本文推論,場域中的留言意見一致性高低可以呈現粉專中使 用者在場域內部的舒適、熟悉感受,作為同溫層的指標之一。

三、網路的人際連結

部份使用同溫層詞彙的報導中,指的是使用者的朋友、追蹤的社團等人際 連結,並可能與使用者有所互動或互相影響。虛擬社群的理論同樣地將成員定 義為會有透過螢幕中的文字寒暄、交換知識、情感支持、有愛恨情仇或是討論八

部份使用同溫層詞彙的報導中,指的是使用者的朋友、追蹤的社團等人際 連結,並可能與使用者有所互動或互相影響。虛擬社群的理論同樣地將成員定 義為會有透過螢幕中的文字寒暄、交換知識、情感支持、有愛恨情仇或是討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