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趨向補語「起來」之語法功能

第二章 漢語趨向補語「起來」之語法、語意功能

第一節 漢語趨向補語「起來」之語法功能

趨向動詞「起來」可以充任主要謂語,也可以用在其他動詞或形容詞之後。其 中,置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趨向義以及其他引申義佔大多數。根據漢語補語 系統的分類,當動詞或形容詞後置成分的「起來」稱做複合趨向補語。不過,因為 漢語研究學界對漢語補語系統的範圍、分類等的認識都存在著分歧的意見。90 年代 以來,有些研究學者提出重構補語系統的設想,如柯彼德(1990)、馬慶株等(1998)、

張旺熹(1999)、呂文華(2001)以及陳怡靜(2004)等。這問題促使我們要對「起來」後 置時語法功能的認知進行反思:「起來」後置時到底應該像傳統補語所稱「複合趨向 補語」?還是像陳怡靜(2004)所重構的「動詞後置成分」,表示時相義、動作的達成、

施事者的變化以及受事者的變化?

以下,我們先回顧傳統補語系統及其所存在之爭議;再探討漢語研究學者對補

語系統的重構設想,最後是本文針對補語系統及其包含「起來」在內的語法功能進 行反思。

一、現代漢語補語及其所存之爭議

現代漢語中的補語系統因其本身的複雜性歷來是語法學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漢 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補語的定義及語法功能基本上各家都有統一的看法:把動詞 或形容詞後的補充說明成分叫做補語。但是,其實補語不只補充說明動詞或形容詞,

而且還補充說明施事者及受事者。各家對補語的分類在形式上、語義上所把握的側 重點不同,導致分出的小類多少不一,內涵亦不盡相同。補語的範圍廣泛,用法、

結構又複雜,例如:結果補語否定形式是在謂語動詞前加「沒」,程度補語的否定形 式卻要加「不」到「得」字後等。此外,小類之間的語意,例如趨向補語引申時也 有結果、完成義等。漢語語法研究學界對補語的概念、範圍以及分類的認識都存在 著爭議。現在,我們先回顧一下傳統補語系統的定義、範圍及其小類,再看看補語 系統還存在著什麼爭議、分歧?

(一)現代漢語補語系統

向來漢語語法學界皆認為像「吃飽、站起來、做完、學得好」等皆是動補或述 補結構,加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的補充說明成分叫做補語。接著,按後置成分的意 義或詞類定名。不過,同樣的語言現象各家的分類不盡相同:小類的數量、名稱及 其內涵的語義不盡相同。範圍最廣的補語系統要算劉月華等(1983),陸儉明(1992) 以及諸多對外漢語教科書,如朱慶明(2005)。

劉月華等(1983)分出六類: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情態補語、數量 補語、介賓短語補語等。

陸儉明(1992)按結構將補語分成:A.帶結果補語的述補結構、B.帶趨向補語的

述補結構、C.帶程度補語的述補結構、D.帶可能補語的述補結構、E.帶狀態補語的

從以上的表格中可看出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以及介詞短語補語等四 類,三人皆是統一的,剩下的補語小類不盡相同。三人之中,劉(1983)的補語系統 範圍最廣,分類法的概括性很高,亦是一般最為通行的,故本文採用做為補語系統 的代表。劉月華等(1983)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裡根據補語成分的意義及結構特 點等將補語具體地分為:

1.結果補語:表示動作或變化所產生的結果,由動詞和形容詞充任。例子:吃 完,洗好,賣光,找著,打掃乾淨等。

2.趨向補語:指用在動詞後由表示趨向的動詞「來」、「去」和「上」、「下」、「進」、

「出」、「回」、「過」、「起」、「開」、「到」等充任的及用在動詞和形容詞後的由「上」、

「下」、「進」、…「到」與「來」、「去」一起構成補語。前者叫簡單趨向補語,後者 叫複合趨向補語。例如:買來,拿去,走進去,爬上去,舉起來,跳起來等。

3.可能補語:A 類「得/不+結果補語/趨向補語」;B 類「得/不+了」;C 類「不 得」。例如:吃得完,寫不了,捨不得等。

4.情態補語:指動詞或形容詞後用「得」、「得個」、「個」連接或由「極了」、「透 了」、「死了」、「壞了」充任的補語。例如:說得很流利,累極了,唱得不好等。

5.數量補語:表示動作、變化的數量,數量補語有三:動量補語、時量補語、

比較數量補語。例如:關三天,來五次等。

6.介詞短語補語:由介詞「於」、「向」、「自」組成的介詞短語,用在動詞或形 容詞後做補語。例如:生於 1979 年,走向勝利,來自台灣等。

從以上的分類,「起來」屬於複合趨向補語。以下根據其語意分成本義和引申義。

本義表示動作的趨向,看例(1-2)。引申義有三:一是表示使事物由分散到集中,看

例(3-4);二是表示動作或情況開始並繼續,看例(5);三是表示說話者著眼於事物的 某方面進行估量或評價,看例(6)。

例子:

(1) 誰有問題請把手舉起來。

(2) 突然間第一課信號彈升起來了。

(3) 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4) 把頭髮系起來更好看。

(5) 姑娘說著說著突然哭起來了。

(6)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88 年,劉月華在一篇論文題目為〈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進一步歸納指出趨 向動詞的語意皆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趨向義,表示人或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移動。

第二類是結果義,表示動作有結果或達到目的。

第三類是狀態義,表示動作或狀態在時間上的展開、延伸、或進入新的狀況。

這樣也就是說可以把複合趨向補語「起來」的語意歸納為三類:趨向義、結果 義以及狀態義。

(二)現代漢語補語系統所存之爭議

漢語研究學界對補語系統的分歧爭議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三點即補語的概念、

範圍和小類。以下從這三方面描述各研究學者的分歧。

1.補語概念之爭

劉月華等(1983)「補語是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後,主要對動詞或形容詞進行補充

說明的成分。雖然賓語也位於動詞後,但賓語與補語的區別是明顯的:賓語一般表 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因而大多數是名詞性的;補語主要是對動詞加以補充說明,因 而除數量補語外,大多數是非名詞性的」。

2004 年,陳怡靜在她的碩士論文裡認為「補語」這一概念不完全確切,或許是 受了英語的「complement」-述語的影響。英文的「complement」(補語)成分包括 主語補語(subject complement)和賓語補語(object complement)兩大類,兩者基本功能 是對主語或賓語起定語性的描寫或限制作用,例如:

(7) The girl is now a student at a large university.

(8) His brother grew happier gradually.

(9) They make him the chairman every day.

英語的「complement」(補語)成分在句中是不可缺少的,若缺少句子就不合語 法了。但是在漢語語法中的補語成分並非不可或缺,省略後稍有差異,但並不是不 合語法,如:

(10) 弟弟吃飽了。→ 弟弟吃了。

(11) 你來早了,會還沒開始呢。→ 你來了,會還沒開始呢。

其一,漢語的補語照劉的定義是補充說明謂語動詞,且不包括賓語。這樣一來,

漢語的補語和英語的「complement」(補語)是不同的。因此,漢語的「補語」這概 念若是從英文的 complement 直接翻譯過來是不合理的。

其二,陳指出漢語語法研究學界都一致解釋補語是補充說明動詞和形容詞,但 實則不然。除了動詞或形容詞外,還說明施事者或受事者。陳舉例子:

(12) 他喝醉了。(是「他醉」,說明施事者)

(13) 我不小心壓壞了筆。(是「筆壞」,說明受事者)

其三,「補語」的「補」意思是補充說明之意,表示的是非訊息焦點,也就是非 必選的成分。不過,漢語裡有些現象所稱補語的成分是不可省略的。若省略,句子 就不合語法了。他舉例:

(14) 他折斷了幾根木條。→ *他折了幾根木條。

本文亦補充兩個範例:

(15) 戰士們撲滅了火山。→ *戰士們撲了火山。

(16) 嫦娥飛上了月宮。→ *嫦娥飛了月宮。

陳怡靜舉出了以上三個理由,並肯定「補語」一詞其概念及定義不完全確切,

不適於置於動詞後的原因。

2.補語範圍之爭

1 動結式、動趨式、動介式是短語、短語詞還是複合詞

漢語語法研究學界對漢語述補結構中的動結式、動趨式以及動介式等三類述補 結構仍存在著歧見:或說是句法結構-是動詞與補語構成的短語;或說是複合動詞;

或說是詞與短語之間的過渡成分-是短語詞。

觀點一:將其視為句法結構,如劉(1983)所定義「補語是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後 主要對動詞或形容詞補充說明的成分」。這也是主流的看法,且沿襲了幾十年一直到 現在。

觀點二:將其看成複合動詞,如湯廷池(1977)、趙元任(1981)等。湯廷池(1977) 稱之為「結果式動詞」,是複合動詞的一個附類。他們的觀點較得到歐美國家的漢語 研究學界及漢語教學界的支持,如 Li&Thompson(1982)、李英哲等(1990)等。趙元

任(1981)稱之為「動補複合詞」,他指出漢語的複合動詞與德語中的「可分動詞」十 分相似。而漢語的「拿去、帶來、看見、聽見、進來、過來」分別相當於英語的「to take, to bring, to see, to hear, to come in, to come over」。從這些例子可看出與漢語的動 結式、動趨式等相對應的成分在英語裡是動詞或動詞加副詞。因此,把動結式、動 趨式以及動介式等看成複合動詞施教,可讓歐美國家的學生容易接受,亦多為歐美 的漢語語法著作和漢語教科書所採用。

觀點三:將其視為詞與短語之間的過渡成分,是短語詞,如呂叔湘(1979)、史 有為(1992)等。呂叔湘(1979)說:『由於漢語缺乏發達的形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 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中間狀態」……劃分起來都難以處理為 一刀切,這是客觀事實,無法排除,也不必掩蓋』,且提出「短語詞」概念。史有為 (1992)也認為它們是「詞與短語之間的中間狀態成分」,應叫做「粘連短語」。呂文 華(2001)亦很贊曰呂叔湘的觀點,且採用「短語詞」這概念。

2 數量補語是賓語

漢語學界大部分一致認為動詞後的數量詞是補語。有人將其分成時量補語、動 量補語和數量補語等三類,又有人把它歸為一類數量補語。在傳統的補語系統中,

唯一充任數量補語的數量詞是名詞性的。因此,有人認為數量補語應該歸入賓語,

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是趙元任(1981)和朱德熙(1982)。趙元任《國語語法──中國話 的文法》稱之為「自身賓語」,其中包括動作的次數、動作的延續時間、動作的幅度、

行動的路程或目的地等;朱德熙也肯定數量詞在動詞後不是補語,而是「準賓語」。

行動的路程或目的地等;朱德熙也肯定數量詞在動詞後不是補語,而是「準賓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