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空間概念之普遍性與特殊性

空間由物理空間、認知空間和語言空間組成的這一觀點是西方及東方的語言學 家、心理學家以及認知科學家的共識。空間由物理空間、認知空間和語言空間組成。

物理空間是客觀世界的空間形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知空間是人類對物理空 間的感知的結果;語言空間是人類利用特殊的語言結構所表徵的認知空間,及空間 語言的描寫以認知為基礎。這種關係表現為:物理空間→認知空間→語言空間。

一般來說,客觀空間關係經過人的感知之後通過一定的語言結構表達出來,這 就是語言空間。客觀空間關係在語言裡表現表示為形狀知覺的詞語、方位詞、定向 詞。

彭聃齡(2003)認為人的空間定向可以借助各種客觀參照物,如太陽的位置和地 球的磁場已成為人們判斷東、西、南、北的參照物,天空和地面已成為人們判斷上、

下的參照物,人體與客觀物體的關係也成為人們判斷前、後、左、右的參照物。

Levinson, S. C. (2003),齊振海導讀(2008)《語言與認知的空間-認知多樣性探 索》中,概括西方與東方對空間的認知時,指出不同語言社團的人們所面對的物理 空間是共同的,在同一個觀察點上對統一個三維空間所感知的認知空間也都相同,

但是感受這個認知空間的過程和方式卻不相同,這種不同表現為方位參照體系的不 同。這個參照體系由方位詞、敘述者、觀察者、方位參照點四個要素組成。

Levinson, S. C. (2003)也認為,語言是一個輸入系統,受語意參數的制約。這 種語意參數的制約過程包含了對參照系的選擇。

綜合二人的看法,可以說同樣的客觀空間經過不同的參照體系而認知、感受不

同。語言又受語意參數(包括參照體系)的制約,故所表達出來的客觀空間是不同的。

中國和越南文化、宗教以及思想都較為相似。公元九世紀之前,越南被中國侵 占,改成郡縣,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時期叫做北屬時期。這段時間,越南都 使用漢語以及用漢字為文獻記載工具。九世紀後雖已獨立,但越南朝廷仍然用漢字 記載文獻。隨著時間的變遷,越南文的發音系統逐漸與漢語脫離關係。到 18-19 世 紀,越南已經完全脫離漢字,使用拉丁字做為記載工具。不過,越南語詞彙裡大約 還有 60%是漢越詞。用最簡單的解釋是:漢越詞是越南人念漢字的音的詞語。

不過,越南的發展歷史、擴張領土的過程、地理環境特徵等與中國不盡相同,

故越南人對空間的認知感受及其語言中的表達除了各種語言間的普遍性以外,還具 有越南歷史、文化空間等特殊性。

越南語有 12 個趨向動詞,表示向上移動的有「dậy」、「lên」兩個詞;表示向下 移動的有「xuống」一詞;表示由寬敞處到狹窄處的是「vào」;表示越過路徑上的地 物的是「sang」、「qua」等。

表示向下移動、由高山到平地的越語語趨向詞是「xuống」,漢語則是「下」;表 示由寬敞處到狹窄處的越南語趨向動詞是「vào」,漢語則是「進」等。這就是漢越 語趨向動詞空間概念的普遍性。

不過,漢越語趨向動詞之間不完全相對應,包括趨向義以及引申開來的語意,

比如:在越南語 12 個趨向動詞中找出「đi(去)」、「lên(上/起來)」、「dậy(起床/起來)」

「ra(出)」、「vào(進)」、「lại(來)」等 6 詞的語意(本義或引申義)與漢語趨向補語「起 來」的一部分語意是相對應的。但是,這 6 個詞的語意中,只有本義或引申義的一 部分義素與趨向補語「起來」是相對應的,而不是全部。反之,漢語趨向補語「起 來」的語意在越南語中相對應的成分很複雜,包括越語 6 個趨向動詞的一部分語意 和其他一些結構。

總而言之,漢越語趨向動詞語意之間的不相對應,只近似而不盡相同等因素對

以越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漢語趨向補語「起來」的語 意不僅本身本來很複雜,而且越語中相對應的成分也不單純,又似乎尚未有人做過 漢越語對比。這就是本論文針對漢越語趨向補語「起來」的研究動機之一。

二、漢語趨向補語「起來」之研究歧異

現代漢語詞類中,趨向動詞用來表達空間中的移動動作與方向。其中,趨向動 詞「起來」是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其語法、語意也較為複雜。「起來」

擔任主要謂語的時候,其語義有二:一為表示通過動作使人或事物由下而上、由低 到高的意思;另一為表示起床的意思。「起來」也可以置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後當補語,

表示動作的趨向、起始或完成、結果等。這兩個功能中,後者佔大多數,也存在著 很多分歧爭議。

(一)「起來」後置的功能

漢語研究學界大部分認同動結式、動趨式、動介式等的述補結構是短語,是句 法結構,屬於漢語補語系統。「起來」在這系統中做複合趨向補語。代表這種觀點的 有呂叔湘(1980)、劉月華等(1983)、陸儉明(1992)、朱慶明(2005)等和其他眾多學者。

不過,也有不少著名學者對動結式、動趨式、動介式等的述補結構有不同的看 法,如下:

1.將其看成複合動詞,如湯廷池(1977)、趙元任(1981)等。湯廷池(1977)稱之為

「結果式動詞」,是複合動詞的一個附類。他們的觀點較獲得歐美國家的漢語研究學 界及漢語教學界的支持,如 Li&Thompson(1982)、李英哲等(1990)、柯彼德(1990) 等。趙元任(1981)稱之為「動補複合詞」,他指出漢語的複合動詞與德語中的「可分 動詞」十分相似。而漢語的「拿去、帶來、看見、聽見、進來、過來」分別相當於 英語的「to take, to bring, to see, to hear, to come in, to come over」。從這例子可看出與

漢語的動結式、動趨式等相對應的成分在英語裡是動詞或動詞加副詞。因此,把動 結式、動趨式以及動介式等的述補結構看成複合動詞施教,可讓歐美國家的學生容 易接受,為很多歐美的漢語語法著作和漢語教科書所採用。

2.將其視為詞與短語之間的過渡成分,是短語詞,如呂叔湘(1979)、史有為(1992) 等。呂叔湘(1979)說:「由於漢語缺乏發達的形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變而不是頓 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中間狀態』……劃分起來都難以處理為一刀切,這 是客觀事實,無法排除,也不必掩蓋」,且提出「短語詞」概念。史有為(1992)也認 為它們是「詞與短語之間的中間狀態成分」,應叫做「粘連短語」。呂文華(2001)亦 很贊成呂叔湘的觀點,且採用「短語詞」這概念。

3.陳怡靜(2004)將動結式、動趨式等的述補結構重新劃分成動助詞、時相、結果 語等三類。這樣,「起來」被分成時相詞、結果語等兩類詞。

若按照以上第一、二看法,「起來」只是詞素,是動詞、短語詞的一部分,故不 用建立教學語法點。若按照第三類看法(陳怡靜),「起來」被分成時相詞、結果語等 兩類詞。這幾種觀點中,哪一種較為正確、合理呢?

(二)「起來」後置的語意

「起來」是漢語趨向動詞中較為特殊的現象,當補語的時候,其語意既豐富又 複雜,花了研究學界的很多心血,如呂叔湘(1980)、劉月華等(1983)、吳浩敏(1984)、

劉月華(1988)、張慎敏(1994)、余足雲(2004)、朱慶明(2005)等。漢語語法研究學界 對補語「起來」所建立的語意架構不盡相同。

1.從結構特點劃分「起來」之語意,如呂叔湘(1980)、余足雲(2004)。兩人都根 據置於「起來」之前的詞性為動詞或形容詞作劃分。不過,架構所涵蓋的語意次類 不完全相同,比如余足雲(2004)在動詞後置時的語意中沒有包含評價估計之義。

2.從語意功能劃分,如劉月華等(1983)和劉月華(1988)、吳浩敏(1984)、張慎敏 (1994)、朱慶明(2005)等。這幾位學者有人以條列性分類,有人以關聯性分類建立「起 來」的語意架構。「起來」的語意架構裡的語意次類不盡相同,系統性、歸納性也不 統一。

總而言之,漢語研究學界對「起來」所建立的語意架構的系統性、關聯性以及 所涵蓋的語言現象不但不統一,而且尚有不盡完善之處。

三、越南漢語教學現況及「起來」之習得概況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有中國(大陸、香港、

澳門)、台灣等國。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大部份人民是華人,其母語為漢語。

從 90 年代以來,這些國家對越南投資的總金額以及投資案越來越多,特別是台灣的 投資總金額以及總投資案排名第一,大陸公司也各地都有。在越南投資,他們需要 大量的中文口譯人才,口譯人員很容易找到工作。因此,越南漢語教學開設蓬勃起 來。諸多大學院校皆建立中文系,開中文課程,很多外語中心成立開中文課程招生。

此外,研究者在 1994 年念高中的時候,整個越南只有兩所外語高中開設漢語班。目 前,越南教育部已經在每省市都選出一兩所高中進行開漢語課程,甚至越南首都河 內地區有些國中也開設漢語課程。漢語的地位僅次於英語。越南所使用的對越漢語 教材大都是中國編寫的。

學生赴臺留學之前為越南國家大學所屬外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的專任講師,

擔任漢語初級階段的教學工作。漢語初級階段教學使用楊寄洲(1999)主編的《漢語 教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教程中雖然較為完整地列舉「起來」的語意,且 每課之後老師都給學生做作業練習。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本人發現越南學習者做 作業的時候,仍然出現偏誤現象或者迴避使用「起來」現象。到底哪些原因導致這

些偏誤現象呢?

綜合而言,以上所提出的三大方面促使本人學生對這問題進一步研究討論,希 望可以為對越漢語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