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潘俊任創作的美學觀點與藝術價值

第四章 潘俊任手捏壺創作理念分析

第三節 潘俊任創作的美學觀點與藝術價值

圖 4-3- 1 潘俊任工作照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於 2013 年)

「我選擇以手捏方式做陶,重點在 於「築構式」的成型法,可以使壺身或作品本 身有如建築般強韌,且造型 千變萬化可隨心所欲,唯有此法可滿足多方位的陶藝表 現。」

(節錄自。潘俊任。2006。水番流手捏陶藝,頁 4)

一、潘俊任的創作美學觀點

潘俊任對於創作手捏陶壺的美學觀點,崇尚以自然界為創作題材,以樹木、南瓜、

竹子、佛手瓜、等等,為主軸,老鼠、蜥蜴、蝸牛、青蛙、蜘蛛、鳴蟬等等,昆蟲、

79

動物為軸線,旋轉出傳統或現代範疇,亦或組織成生活中,普遍可見的用具、器材,

去對應有關人文、寓言、神話等等,各種面向的個人浪漫。其作品造型多變,壺嘴、

流多彎卻出水順暢,壺把符合人體工學,好拿、好倒茶,在不規則的造型壺身上,壺 蓋仍能緊密不變形,幾乎沒有間隙,壺鈕上所點綴的昆蟲、小動物,栩栩如生、動態 十足、精巧可愛。在茶壺中的多重嚴苛要求下,整體上仍能渾然一體,氣韻生動。珍 貴的是,如此複雜的作工,從頭至尾,完全以手工製作,不以機械器具或是模具代勞,

整體以手指及透過簡單的手工具捏製而成,所以潘俊任稱之為手捏陶,來區別其他作 法的陶藝。

圖 4-3- 2 葫蘆竹茶壺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潘俊任表示,為了能做出隨心所欲的造型,還須考慮壺蓋、壺嘴、壺把設計與技 術上的困難,所以這些年,他克服困難,開發出許多技法,與對茶壺製作上新的觀念。

在創作手捏壺時,他並非避開或排斥別人做過的東西,他的特長是深入了解要做 的對象,只要能更深入了解創作對象,所作出來的作品,會與一般作者所做的有所不 同。潘俊任的方式是,在思考的時候,透過精細觀察,徹底了解其結構與特性,更深 入想一想,多方位考量,結構與美感之間的平衡關係。有時退回原點再思考一次,這 樣就會比較容易接近完美,接近自然,邏輯上很多時候會有陰陽面,看到的可能陰面、

80

81

自然的生命力,於茶壺裡面。潘俊任相信這點,超越了工藝的範疇,創作壺,不只是 在表現工藝而已。

他藉由大自然的東西當基本,去寫一篇內心感受的文章。希望世人能看懂、能有 所體悟。不管在情感、在人與人、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甚至人與宇宙間是如何互 動,人該有所領悟。所以大自然的東西,經過他的安排改造,外表是原來的表相,但 整體架構,甚至內涵,都能呈現美感,這才是他做壺的精神初衷,也可以說是水番流 陶藝的奧義。

經過筆者整理,就潘俊任主要的幾個系列,分別來看他主要的創作理念,與他對 他的創作壺所賦予的情感藝韻。

(一)樹頭壺

顧名思義,樹頭壺就是以樹頭為壺的基底,以樹頭為壺身,分枝為壺的嘴流、壺 把,整支壺為樹頭所有的現象、狀況、生態等等,加以整理安排,賦予美感的一個系 列的壺。

他將整棵樹所具備的,所有局部美感,整合在樹頭這個區域。為何要選擇樹頭,

因為樹在根部,有豐富的美感與狀態。例如,延展出的根部,所展現扭斜的力道,樹 本身受日照與否,所產生腐朽現象的差異,樹皮龜裂與脫落,青苔、靈芝、藤類等等,

生長的不同,動物、昆蟲在此居住型成的生態。每每充滿故事、充滿美感。在表現上,

可以游刃有餘,自由發揮,它可以是最簡單的入門款,卻也是最困難體會的壺款,因 為它在創作時的自由度最高,做得好不好,單看作者內在美感修為高不高。

在他的樹頭壺創作中,又有幾個階段的類別,分別為正體樹頭、斜體樹頭,扭斜 樹頭及樹瘤樹頭。當然,以此類推,最困難的就是,斜體帶扭的樹瘤樹頭壺。而潘俊 任強調,他的斜體樹段的設計,不單單是外型的解說,而俱有更深的功能意義。

82

圖 4-3- 3 正體樹頭壺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泡茶時,熱水沖下去,斜體樹頭的壺身造型,讓茶葉轉起來,就是說壺身裏面溫 度,要有所謂的循環系統,斜體的造型設計,可以造成它的局部體積有分大小,就是 裡面的內容量,它後面大、前面小,所以它的冷卻散熱就不一樣。

就是面積大,會比較容易散熱,面積小就比較聚熱。所以它熱一旦達到一個高點,

跟冷的地方,就會去做熱交換。所以壺裡面內部,我們沖茶下去,他會作一個內循環。

自然把茶葉翻滾,然後可以泡出好茶湯,這是我比較重視的地方。為什麼樹一定要把 他作成斜的,為什麼把他作成扭的,不是為了搞怪、或美感而已。當然這部分還是有 它的道理,而且這部分還是一個困難的工藝。

(摘自附錄。訪談內容。九之五,頁 348。 )

所以樹頭壺本身的凹凸肌理,加上斜體或扭體的造型,除了美感之外,潘俊任更 重視它所賦予的實用功能。樹段壺它的蓋子,普遍設計為平蓋,所以缺少一般壺的壺 蓋鼓起的氣室,氣室會有與壺身茶湯熱交換的功能,所以將樹頭壺設計成斜體與強烈 的凹凸肌理,目的就是加強沖茶時,茶葉在壺裡面翻滾、容易開展的效果。彌補了缺

83

少氣室的缺點。

而樹頭複雜的外型,會是藝術表現很好的題材,潘俊任提到,一棵樹讓人覺得美 的地方很多,包括各種樹皮,腐朽的樹洞,斷掉的分枝,從根部向上延伸的肌理,互 相交錯安排,可以無限變化。樹頭壺在他認為,是可完全自由變化的系列,也可以單 純表現樹木的質感,也可深入安排,所觀察到的所有有關樹木的美感,集中在一支壺 上,甚至考慮到季節、雨、風、昆蟲與動物所產生的生態,都可表現上去。

細看一棵樹,通常生長在一邊持續受光,另一邊也就很可能持續不受光,不受光 也不受風的話,比較潮濕,潮濕容易長菌,菌類會腐蝕木頭本身,造成腐爛,昆蟲與 小動物,就會在此陰暗面活動求生,形成生態。觀察這樣的生態,便有豐富的題材,

反觀受光面,因光線充足,生長趨光性,也會比較堅硬,菌類不易生長,不易隱身,

動物、昆蟲不喜在此活動,所以在表現上會比較簡單,生態比較少了。

樹生長快慢,會影響其本身的硬度,生長緩慢的硬木與生長快速的軟木,在表現 手法上是不一樣的,尤其年輪分佈的細與疏,更可直接代表了樹的類別。要是環境不 良或樹反覆受傷、癒合,會長成樹瘤。或是染了菌、生了病,都可能會長樹瘤,就像 人得癌症一樣,奄奄一息的樹才珍貴,一般健康的樹,一棵直直的,美感不多。對於 栽植盆栽的人而言,扭曲生長的樹、不好照顧的樹,才珍貴。生病又不會死,那個樹 才是珍貴。人們會想要去照顧它,要把它照顧起來,那個精神,生命互相交融的那個 精神,那個才是生命力的味道。生命節奏太平淡了,沒有跳動,那產生的東西就不珍 貴。

以潘俊任來說,他對樹頭的表現,已幾乎到達化境,目前他追求的是時間在樹木 上留下的痕跡。他在做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作出效果,層層疊疊,有時輕、有時 重,企圖在茶壺製作過程中,留下時間的痕跡,一如時間在老樹身上,留下的滄桑斑 駁一般。這個意念表現十分特殊。

84

就是這個時間我想的是什麼?跟下一個時間可能衝突的重疊,讓他們又可以融合 能夠在一起,那代表的時間是這樣,可是下一段時間可能想的是那樣,這裡有這樣、

有那樣、有這樣、有那樣,它的重疊性,看起來的立體才是真的立體。有生命的立體

(摘自附錄。訪談內容。九之五,頁 351 )

圖 4-3- 4 樹頭壺之享受人生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潘俊任對樹頭的表現路線,與一般作者,喜歡將「禪」帶入作品中的路線不同。

他認為硬是要將禪帶入作品,必須真的有那種層次的修為。並非不好,只是一般作者 只是表面講禪,但作品並未達到那種層次,那為何要這樣欺世盜名呢?

我講的是內涵,這棵樹的生命是什麼?他在那裡生長?在斜坡、或是在平地、或 是在東方、或是在北方。他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啊!皮的厚薄有不一樣,就算相同樹種 都會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它是生物,它會受地球每個環節的影響,那你要表現那個 的環節,你就是要用這樣的樹來代表。 (摘自附錄。訪談內容。九之五,頁 350 )

85

所以他喜歡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去體會、分析這大自然與宇宙間的律動,仔細用 心觀察所有生物的成長狀態與結構,這態度像一位科學家一般,客觀地認知了結構與 生態,再經過他的感性粹取,重整安排,使之符合美感,符合他所要的感覺,最後將 之表現出來。創作過程是理性中卻又十分感性。

我要實際它有的東西,及它可能發生的動作,我去把他萃取出來,然後用我自己 的想法,我想表達什麼,去做出來的樹,但是這棵樹就代表了我的語言,我的思維,

而不是一個隨便做出來的、沒有想法的東西。

(摘自附錄。訪談內容。九之五,頁 351 )

潘俊任認為,其實人的思維,就是受整個宇宙的影響。不管是誰再厲害,都要受 這方面的影響。他體會到,順天是比較容易的,不管什麼事情都一樣,假如逆天行的 話,會比較困難。凡事若強求,就會有困難。例如某個東西,自然的到手中的,已經 擁有的~就珍惜它,那比硬要得來的幸福啊!來的容易呀!因為自然而然就擁有什麼 東西,是不是自然覺得很滿足。所以順天做事情就會比較容易,逆天不是不可,可是 要花費更大的努力,才能夠成功。這個也是他創作理念的其中一部分~就是順天行。

我做陶藝,陶藝的樸實感,讓我最大的獲得,就是真實。一切都求得真實。我也

我做陶藝,陶藝的樸實感,讓我最大的獲得,就是真實。一切都求得真實。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