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383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3835"

Copied!
3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水番流潘俊任之手捏陶壺作品研究

The study of the art of handmade Clay Teapot of

Chun-zen Pan

研 究 生:陳文彥

指導教授:魏炎順 博士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he study of the art of handmade Clay Teapot of

Chun-zen Pan

水番流潘俊任之手捏陶壺作品研究

Student: Wen-Yen Chen

Advisor: Professor Yen-Shun Wei

(3)

水番流潘俊任之手捏陶壺作品研究

The study of the art of handmade Clay Teapot of

Chun-zen Pan

by

Wen-Yen Chen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Fine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Art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eptember 2015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Yen-Shun Wei

(4)
(5)

i

水番流潘俊任之手捏陶壺作品研究

研究生:陳文彥 指導教授:魏炎順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潘俊任手捏陶壺陶藝家的生平事蹟、及其作品表現技巧與形式, 和美學觀點與藝術涵養,及對當代陶壺創作上的影響。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內涵為取向, 研究對象為手捏陶壺陶藝工作者潘俊任,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乃以客觀且有系 統的態度對研究對象之相關文件內容及報導、和作品,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傳播內 容中各種發現和特性以及對當代陶壺創作所發生的影響,藉以推論分析內容後所產生 的價值和意義。並輔以深度訪談方法提出佐證資料,以加強研究的信效度及豐富性。 經上述說明及研究歷程,經對生平事蹟、作品形式與內容分析、及訪談分析和整理 歸納,本研究具體結論為: 一、潘俊任的手捏陶壺以水番流命名為品牌象徵。 二、潘俊任創作以觀察自然為創意來源。 三、潘俊任改革手捏製作技法、提高燒製成功率。 四、潘俊任的作品兼具實用、美感與藝術價值,具高收藏性。

關鍵字

潘俊任、手捏陶壺、水番流、茶壺

(6)

ii

The Study of the Art of Handmade Clay Teapot of

Chun-zen Pan

Student : Wen-Yen Chen Advisors : Yen-Shun Wei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Chunzen Pan’s deeds, who is a handmade Chinese teapot artiest, his techniques expression on the forms of work, and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as well as art conservation, also hi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eapot creation. The study is orient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notation, the studied artist Chunzen Pan, who is a handmade Chinese teapot artist.

The research method i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yet adopt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tudy the contents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ports of the artist, as well as to study and analysis his work. Analyzing the discovery and behavior of his disseminate content, as well as his impact occurred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eapot creation. Thereby inf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yzing content. Supplemen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method propose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ichness.

Through the above description and research course, and to his deeds, work forms, content analysis, and summariz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re:

(7)

iii

2. The creations of Chun-Zen Pan comes from observing the nature.

3. Chun-Zen Pan reforms the techniques of handmade clay teapot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ratio of firing process.

4. The creations of Chun-Zen Pan possesses high collectabl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with its practical, aesthetic and artistic values.

Keywords:

(8)

iv

謝誌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要感謝許多師長的指導與家人朋友的協助。首先感謝的是陶 壺名人潘俊任老師與潘夫人,兩位不僅全力配合訪談,還無私地提供資料照片及示範 作陶壺的全部過程,讓我記錄、掌握最真實的資料,歷時三年,同時撥冗指正並修改 內文錯誤,盡量讓論文趨於完美,過程辛苦,讓我十分感動與感謝。 指導教授魏炎順老師與黃嘉勝老師是論文完成過程幫助我最多的人,尤其感謝魏 炎順老師,指導一位已五十歲、只會創作而對行文與文書處理幾近排斥的學生,是非 常困難的。魏教授耐心引導,從主題擬定、大綱方向、文的格式等等,讓我漸漸體會 論文的結構與形式,越來越清晰,而至終能順利完成,可謂用心良苦,實質的讓我獲 益良多。而黃教授像家人一般從旁關心鼓勵,給我積極性的動力,在低潮時不至於放 棄。在此對兩位教授深深表達感謝與尊敬之意。 論文撰寫,長達三年的訪談記錄中,接受採訪的朋友都十分支持,例如陳慶炎老 師、高鎮洲顧問、陳必誠醫師、李豐曉醫師,及水番流陶藝協會各前會長劉清水、黃 俊憲、黃智瑛、林松本、王能聰等好友,積極撰文或接受採訪,使論文更加豐富,感 謝他們。而如此龐大的訪談轉成文字,都靠我的妻子每日工作家事之餘,抽空逐字打 出,真是幫了我大忙。更值得一提的是,長住澳洲的摯友高溢翔,在論文整合的這一 年中,特別滯留臺灣協助我完成論文,內心感謝之意無法以言語形容。 經過這麼多的師長、好友與家人的幫助,論文終於能順利完成。也完成了二十三 年前該完成的事情。當年出國留學之際,母親車禍重傷,於是放棄出國留下陪伴母親, 母親痊癒後時常鼓勵我再努力升學,然礙於婚後小孩出世,打消留學念頭。聽聞在職 進修班招生,母親再次鼓勵我,於是報考。可惜遺憾的是,母親在考前因病離世,臨 終前還交代我別有壓力,慢慢完成該完成的學業。 帶著如此的心情寫論文,內心愈加煎熬,但也因此特別能突顯出師長、朋友家人 給我的幫助與溫暖。最後僅以這篇論文獻給在天堂的母親與親愛的家人、朋友,感謝 你們對我的關懷、包容與支持,謝謝。

(9)

v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誌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潘俊任的成長與發展 ... 9 第一節 出生與家庭背景 ... 9 第二節 中小學至大學時期與退伍後 ... 11 第三節 與壺的緣分 ... 18 第四節 因緣巧合的發跡過程 ... 22 第五節 小結 ... 30 第三章 教學成就、團體活動、社會公益與評論 ... 33 第一節 教學狀況與成就 ... 33 第二節 團體活動狀況與社會公益參與 ... 48 第三節 朋友及外界的看法與評論 ... 55 一、朋友的看法 ... 55 二、外界對潘俊任的評論與報導 ... 59 三、社會公益 ... 61

(10)

vi 第四節 小結 ... 62 第四章 潘俊任手捏壺創作理念分析 ... 63 第一節 手捏陶壺的由來與定義 ... 63 第二節 茶壺的結構與部位名稱及其功能 ... 66 第三節 潘俊任創作的美學觀點與藝術價值 ... 78 一、潘俊任的創作美學觀點 ... 78 二、潘俊任創作的藝術價值 ... 113 第四節 小結 ... 120 一、精心彷如隨意,創作本乎自然 ... 120 二、對未來創作的展望 ... 120 第五章 潘俊任創作技法分析 ... 121 第一節 潘俊任主要技法介紹 ... 121 第二節 土的調配與燒窯 ... 130 一、土的調配 ... 130 二、燒窯 ... 131 第三節 手捏壺製作過程 ... 132 一、樹頭壺的製作過程 ... 132 二、南瓜製作過程解析 ... 155 三、葫蘆竹的製作過程 ... 170 第四節 小結 ... 1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85 第一節 結論 ... 185 一、潘俊任的手捏陶壺以水番流命名為品牌象徵 ... 185 二、潘俊任創作以觀察自然為創意來源 ... 186 三、潘俊任改革手捏製作技法、提高燒製成功率 ... 187 四、潘俊任的作品兼具實用、美感與藝術價值,具高收藏性 ... 187

(11)

vii 第二節 建議 ... 188 一、給學習陶壺的初學者 ... 188 二、給陶壺創作者 ... 189 三、給有心接續研究者 ... 190 參考文獻 ... 191 附錄 ... 193 附錄一 水番流陶藝協會立案證書 ... 193 附錄二 潘俊任作品欣賞總表 ... 194 附錄三 茶碗作品欣賞 ... 222 附錄四 訪談內容重點編碼 ... 227 附錄五 訪談內容 ... 242 一、創作時一邊採訪的對話 ... 243 二、創作的動機 ... 249 三、有關創作靈感與文化的關係 ... 252 四、善用工具 ... 260 五、從事陶壺創作的緣由 ... 272 六、有關出身背景 ... 285 七、感性、理性與工藝美感 ... 300 八、壺的意境 ... 304 九、有關主要創作的系列 ... 317 十、大病不死,豁達人生 ... 340 十一、傳承與三番燒 ... 347 附錄六 潘俊任朋友的訪談內容 ... 357 一、陳慶炎顧問訪談 ... 357 二、高鎮洲顧問訪談 ... 360 三、陳必誠顧問 ... 362

(12)

viii 四、劉清水訪談 ... 364 五、黃俊憲訪談 ... 366 六、林松本訪談 ... 367 七、李豐曉顧問訪談 ... 369 八、黃智瑛訪談 ... 371 附錄七 潘俊任授權同意書 ... 373

(13)

ix

表目錄

表 2- 1 潘俊任年表 ... 29 表 3- 1 潘俊任親自指導的教室一覽表 ... 37 表 3- 2 獲獎之學員一覽表 ... 44 表 3- 3 舉行過個展的學員一覽表 ... 47 表 3- 4 歷任會長一覽表 ... 51 表 3- 5 歷年潘俊任與學員聯展一覽表 ... 53 表 3- 6 朋友對潘俊任的看法 ... 56 表 3- 7 外界對潘俊任水番流的評論與報導整理 ... 60 表 4- 1 束柴三友壺的比較 ... 114 表 4- 2 樹頭壺的比較 ... 115 表 5- 1 樹頭壺製作過程一覽表 ... 132 表 5- 2 南瓜壺製作過程一覽表 ... 155 表 5- 3 葫蘆竹製作過程一覽表: ... 170

(14)

x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2- 1 潘俊任與夫人陳秀美小姐 ... 15 圖 2-2- 2 飛鏢形狀的比賽獎杯 ... 16 圖 2-2- 3 潘俊任手持保齡球英姿 ... 17 圖 2-2- 4 潘俊任當年比賽的保齡球 ... 17 圖 2-3- 1 陳鳴遠之束柴三友壺 ... 20 圖 2-4- 1 高雄電視臺採訪一 ... 26 圖 2-4- 2 高雄電視臺採訪二 ... 26 圖 2-4- 3 高雄電視臺採訪三 ... 27 圖 2-4- 4 高雄電視臺採訪四 ... 27 圖 2-4- 5 高雄電視臺採訪五 ... 27 圖 2-4- 6 高雄電視臺採訪六 ... 27 圖 2-5- 1 潘俊任創作神情 1993 年 ... 31 圖 3-1- 1 潘俊任上課情形一 ... 35 圖 3-1- 2 潘俊任上課情形二 ... 35 圖 3-1- 3 潘俊任上課情形三 ... 35 圖 3-1- 4 潘俊任上課情形四 ... 35 圖 3-1- 5 王能聰得獎作品 ... 38 圖 3-1- 6 王能聰得獎獎狀 ... 38 圖 3-1- 7 許旭倫工作照 ... 40 圖 3-1- 8 劉福先工作室 ... 42 圖 3-1- 9 劉福先 大魚小壺獎狀 ... 42 圖 3-2- 1 水番流陶藝協會的徽章 ... 50 圖 3-2- 2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一 ... 52

(15)

xi 圖 3-2- 3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二 ... 52 圖 3-2- 4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三 ... 53 圖 3-2- 5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四 ... 53 圖 3-2- 6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五 ... 53 圖 3-2- 7 水番流陶藝協會聯展現場六 ... 53 圖 3-2- 8 水番流陶藝協會年度旅遊 ... 54 圖 3-2- 9 水番流陶藝協會會員大會開會情形 ... 55 圖 4-2- 1 茶壺結構名稱 ... 67 圖 4-2- 2 壺鈕 ... 68 圖 4-2- 3 壺鈕 ... 68 圖 4-2- 4 蓋的型式 ... 69 圖 4-2- 5 氣孔底部較大。 ... 70 圖 4-2- 6 一彎流 ... 71 圖 4-2- 7 二灣流 ... 71 圖 4-2- 8 三彎流 ... 71 圖 4-2- 9 直口流 ... 71 圖 4-2- 10 單孔出水孔 ... 72 圖 4-2- 11 七孔出水孔 ... 72 圖 4-2- 12 多孔排列出水孔 ... 72 圖 4-2- 13 蜂巢式出水孔 ... 72 圖 4-2- 14 菊瓣秋水壺 ... 73 圖 4-2- 15 側把壺 ... 74 圖 4-2- 16 曲壺 ... 74 圖 4-2- 17 守財壺 ... 75 圖 4-2- 18 潘俊任作 多瘤南瓜壺 ... 75 圖 4-2- 19 平底 ... 76

(16)

xii 圖 4-2- 20 捺底 ... 76 圖 4-2- 21 圈足 ... 76 圖 4-2- 22 釘足 ... 76 圖 4-3- 1 潘俊任工作照 ... 78 圖 4-3- 2 葫蘆竹茶壺 ... 79 圖 4-3- 3 正體樹頭壺 ... 82 圖 4-3- 4 樹頭壺之享受人生 ... 84 圖 4-3- 5 樹瘤表現 ... 86 圖 4-3- 6 樹瘤表現 ... 86 圖 4-3- 7 樹瘤與把手表現一 ... 86 圖 4-3- 8 樹瘤與把手表現二 ... 86 圖 4-3- 9 樹瘤與把手表現三 ... 86 圖 4-3- 10 蝙蝠(木頭壺) ... 86 圖 4-3- 11 樹皮表現 ... 86 圖 4-3- 12 樹頭壺之逢春危機 ... 87 圖 4-3- 13 射鹿壺(樹頭壺) ... 87 圖 4-3- 14 麒麟鳳凰壺(奇木壺) ... 88 圖 4-3- 15 享受--樹頭壺 ... 88 圖 4-3- 16 樹頭壺 ... 89 圖 4-3- 17 樹頭壺 ... 89 圖 4-3- 18 福祿足(葫蘆竹壺) ... 90 圖 4-3- 19 種氣根 ... 91 圖 4-3- 20 氣根完成圖 ... 91 圖 4-3- 21 竹子分枝成形 ... 91 圖 4-3- 22 逢春(壺蘆竹) ... 92 圖 4-3- 23 隱生(竹頭壺) ... 92

(17)

xiii 圖 4-3- 24 隱生(竹頭壺) ... 92 圖 4-3- 25 福祿圓滿(圓體葫蘆) ... 93 圖 4-3- 26 隱生(竹頭壺) ... 93 圖 4-3- 27 多重福祿(葫蘆竹) ... 93 圖 4-3- 28 一竹鼠錢(一直數錢) ... 94 圖 4-3- 29 國王(葫蘆竹) ... 94 圖 4-3- 30 束柴三友壺 ... 95 圖 4-3- 31 束柴三友壺的開蓋 ... 96 圖 4-3- 32 束柴三友壺的蓋子 ... 96 圖 4-3- 33 束柴三友壺的束帶(懸空有張力) ... 96 圖 4-3- 34 束柴三友上的鈕與老鼠(竹) ... 96 圖 4-3- 35 束柴三友的壺嘴(松) ... 97 圖 4-3- 36 束柴三友的把手(梅) ... 97 圖 4-3- 37 束柴三友壺 ... 98 圖 4-3- 38 束柴三友壺枝松果與梅花 ... 98 圖 4-3- 39 束柴三友壺之俯視圖 ... 99 圖 4-3- 40 牽手情 ... 100 圖 4-3- 41 牽手情上方 ... 101 圖 4-3- 42 牽手情之底部 ... 101 圖 4-3- 43 傳統造型之佛手柑壺 ... 101 圖 4-3- 44 牽手情兩側面(右) ... 102 圖 4-3- 45 牽手情兩側面(左) ... 102 圖 4-3- 46 牽手情之後方(把手) ... 102 圖 4-3- 47 牽手情之前方(嘴流) ... 102 圖 4-3- 48 天地配(龍龜壺) ... 103 圖 4-3- 49 龍龜之龍頭特寫 ... 105

(18)

xiv 圖 4-3- 50 龍龜之背上錢幣與龍尾(鈕與把) ... 105 圖 4-3- 51 龍龜壺身之龜殼與龜足、爪之表現 ... 105 圖 4-3- 52 龍龜壺 ... 106 圖 4-3- 53 古瓶壺系列 ... 107 圖 4-3- 54 古瓶壺系列 ... 108 圖 4-3- 55 古瓶壺系列 ... 108 圖 4-3- 56 古瓶壺系列 ... 109 圖 4-3- 57 古瓶壺系列 ... 109 圖 4-3- 58 古瓶壺系列 ... 109 圖 4-3- 59 古瓶壺系列 ... 109 圖 4-3- 60 古瓶壺系列 ... 110 圖 4-3- 61 古瓶壺系列 ... 110 圖 4-3- 62 小柴窯燒窯中 ... 110 圖 4-3- 63 母與子(一) ... 111 圖 4-3- 64 母與子(二) ... 111 圖 4-3- 65 花器 ... 111 圖 4-3- 66 達摩 ... 111 圖 4-3- 67 仿鐵六角提樑壺 ... 112 圖 4-3- 68 仿鐵菊瓣乳丁邊提樑壺 ... 112 圖 4-3- 69 扁菊蓋提樑 ... 112 圖 4-3- 70 側把菊蓋壺 ... 112 圖 4-3- 71 摟空菊蓋提樑 ... 112 圖 4-3- 72 側把鐵壺 ... 112 圖 4-3- 73 陳鳴遠(馬上封侯壺) ... 113 圖 4-3- 74 陳鳴遠(英雄壺) ... 113 圖 4-3- 75 潘俊任新作樟木系列 ... 113

(19)

xv 圖 4-3- 76 潘俊任 束柴三友壺 ... 114 圖 4-3- 77 陳鳴遠 束柴三友壺(紫泥清韻。頁 149) ... 114 圖 4-3- 78 潘俊任樹頭壺 ... 115 圖 4-3- 79 范洪泉之樹段壺 ... 115 圖 4-3- 80 出水示意圖 ... 116 圖 4-3- 81 中心線示意圖 ... 116 圖 4-3- 82 結構示意圖 ... 117 圖 4-3- 83 小柴窯柴燒提樑壺 ... 118 圖 4-3- 84 小柴窯柴燒提樑壺 ... 118 圖 4-3- 85 小柴窯柴燒南瓜壺 ... 119 圖 5-1- 1 揉土 ... 122 圖 5-1- 2 指上菊花揉 ... 123 圖 5-1- 3 手捏土坂 ... 123 圖 5-1- 4 手捏土坂 ... 123 圖 5-1- 5 捏出筒身 ... 124 圖 5-1- 6 捏出碗型 ... 124 圖 5-1- 7 結合土板成球形 ... 124 圖 5-1- 8 打 T ... 125 圖 5-1- 9 縮口 ... 125 圖 5-1- 10 以手指整平 ... 126 圖 5-1- 11 土球滾動法 ... 126 圖 5-1- 12 刷出泥漿 ... 127 圖 5-1- 13 破壞整合 ... 127 圖 5-1- 14 仲介土 ... 128 圖 5-1- 15 封蓋 ... 129

(20)
(21)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幾年臺灣現代壺藝蓬勃發展,尤其在造型與風格上更是百家齊鳴,竭盡所能尋 求陶壺創作的各種可能性。在劉鎮洲(2004)文中說明了這現象: 「茶壺的製作隨著現代陶藝創作風氣的影響,也引起了相當大的變化。茶壺的實 用功能已不是唯一的造型目的,而被視為藝術家創作表現的主體。隨著創作者的意念, 對茶壺做出不同的詮釋,成為現代陶藝創作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劉鎮洲(2004)。茶壺在現代陶藝中的造型表現 。造型藝術期刊,2,頁 1) 筆者多年前曾在畫廊工作,所以對於展場中展出的作者特別注意。在眾多的展出 場次,眾星雲集、百花齊放的年代,發現一位造型獨特、作法精緻,重視表現風格與 內涵的陶壺作者潘俊任。每逢展出時,不管聯展或個展,場場萬頭鑽動熱鬧非凡,電 視台、報章雜誌爭相採訪,受到觀眾肯定與讚賞。作品每每吸引觀賞者的目光,久久 無法移去,而要求能親手觸摸把玩者,更是驚訝其精工巧手,愛不釋手,因此收藏者 眾,造成一股風潮。 此非科班出身的作者,如何經歷養成過程而到達如此境地,其作品創新但不失傳 統,重美感也重實用功能,精細繁複確氣韻生動不呆板,在多變的造形中成功做出完 全密合的壺蓋、順暢出水與好握好拿符合人體工學的壺把,如此優秀作品的創作理念 與技法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 經過許多場的觀察與對作者訪談,瞭解了潘俊任的創作理念與技法,潘俊任表示, 為了能做出隨心所欲的造型,還須考慮壺蓋、壺嘴、壺把設計與技術上的困難,所以 這些年他克服困難開發出許多技法與對茶壺新的觀念。

(22)

2 筆者深深認為潘俊任的製壺理念與技法,完全符合臺灣本土現代創作觀,若能將 其二十五年來累積的寶貴經驗彙集整理,讓陶壺創作後進參考,或能對未來臺灣壺藝 創作有所助益,這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壺藝創作在陶藝的領域中是非常精密與獨特的形式,通常是獨立出來討論的。創 作陶壺者沒有深厚的功底及對茶道的深入了解,是無法創作出好的茶壺。 臺灣本土陶壺創作,近二十年來作者與收藏者互動熱烈,透過這種關係雙方都希 望能開創出新的格局與多樣的面貌,有別於傳統。 潘俊任非美術科系出身,他無師自通,創作時幾乎以收集資料、自行研究與工作 過程中所得經驗加以思考整理,突破困境,達到想要的效果。 本研究希望透過深度訪談、及記錄其作品創作技法,加以整理而達到幾項目的: 一、 探討創作者潘俊任的成長、發展與水番流創會過程。 二、 探究創作者潘俊任的教學成就與水番流社團活動。 三、 分析創作者潘俊任作品之風格、形式與藝術精神內涵。 四、 解析潘俊任的創作技法和紀錄其創作過程與技法,以彰顯其藝術價值。

第三節 研究方法、工具與流程

本研究旨在透過作品形式、資料內容及訪談內容的編撰分析和歸納,探討了解潘 俊任手捏陶壺的表現技巧、形式與創作觀念。

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涵括陶壺創作者潘俊任的成長與發展過程、水番流團體活動 狀況、潘俊任教學成就、外界報導與評論、創作理念與技法、作品形式與風格之探討。 在研究方法上,擬採用「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兩種方法進行研究。

(23)

3 (一)

、內容分析法

乃以客觀且有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傳播內容中各種語言 和特性及所發生的影響,藉以推論分析內容產生的環境背景和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報章雜誌及網路資源搜尋潘俊任相關報導作為初步資料、查閱、展覽陶藝、 畫冊、相關論文、期刊、拍攝、作品圖片、與對照文字說明。將蒐集的作品照片以創 作年代、題材、尺寸編號歸檔,再以其作品風格區分出系列,並將每個系列以一件或 二件作品為內,嘗試在茶壺的條件下做視覺、意念、工藝,壺體或形、開蓋、壺把型 作等相關相關技法內容做分析以蒐集本研究目的所陳述之內容。

(二)、訪談法

訪談法也是收集資料的一種策略,研究者對潘俊任成長與學習、創作理念與技巧、 主題與靈感來源、作品形式與內涵、社團成立過程與活動等進行採訪、錄音錄影。逐 一記錄訪談內容並整理為重點稿,經過訪談對象過目,確定貼近原意後進行撰寫的動 作。訪談大綱重點如下: 1、潘俊任的成長背景與陶藝創作的緣起。 2、水番流手捏陶的形成過程。 3、水番流手捏陶藝協會創立過程。 4、潘俊任的創作觀。 5、潘俊任的創作技法解析。 目的務求對其理念與技法能準確剖析、清楚描述。撰寫過程中,若遇交待不清楚 或新的疑問產生、則隨時去向潘俊任提出問題,隨時修正。

二、研究工具

在訪談過程中,使用錄音機記錄交談過程, 在創作技法示範過程中,以照相機及

(24)

4 攝影機拍攝,紀錄影像及聲音,事後再加以整理撰寫。每到一個階段再請指導教授指 證有關的內容陳述重點有無缺失。每個環節都請潘俊任本人確認事實無誤後始定稿。

三、研究流程

本文的研究重點將著重在潘俊任的作品。潘俊任手捏陶壺創作二十五年來,大略 估計逾三千件作品,每件都是以手捏方式一件一件製作出來,數量相當可觀,其製作 茶壺之熟練度與工作精神非常驚人,二十五年來平均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熱衷陶藝 創作的心情也非一般人可想像。所以研究者先行翻拍其畫冊與潘俊任有記錄下來的照 片,加以整理,進行有系統的編碼。再從雜誌期刊書籍等等,蒐集陶壺相關資料,對 陶壺作文獻上概略性探討,再將其作品與古今中外作比較。可以了解潘俊任手捏壺的 創作特色。 其中在不影響其創作與教學情形下,再以深度訪談了解潘俊任的創作理念與思想, 以訪談逐字稿整理出書面文字。並以照相機及攝影機記錄他所親自示範的創作過程。 預計有三種類別,樹段、竹子、南瓜這三種不同造型所需的不同開蓋方式與作法,所 以本研究除了研究潘俊任的創作思想以外另一個重點將以作品創作技法解析為主軸, 仔細記錄下創作的每一個過程,解析每個步驟與技法,以利陶藝創作後進參考。 研究流程圖如下:

(25)

5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6)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研究當代作者,能直接訪談本人不但在蒐集資料時能直接與作者商討研究,甚至 更進一步取得同意記錄下創作過程,如此將沒有作品真偽疑慮,也沒有意念表達之臆 測,直接確實,可信度高,有別已故作者之研究,只能從文獻資料上拼湊,若遇斷簡 殘篇難以查證時,其質性研究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研究者以實際訪談及得到作者同意記錄下其創作過程。除了深入探討創作理 念之外,也忠實呈現創作技法,此為本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以潘俊任從事陶壺創作至今約二十五年的創作成長過程及其手捏陶 藝所有作品為對象,以陶壺為主,研究過程與內容也涵蓋陶塑、茶碗、柴燒等。 一位製壺者也須深入了解茶的特性,才能製作出好的陶壺。然而對於茶道的部分, 因為是另一個專業領域,本研究注重在泡茶時茶壺與茶葉發茶的互動關係,所以在此 不做另外的探討。

二、研究限制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潘俊任早期創作展出時,在展場受到收藏者歡迎,收購之 後隨即帶走作品的機率很高。當時展約很多,在創作的時間上常常捉襟見肘,無法負 荷,所以時常沒有機會拍照作下紀錄。因此本文所能取得的資料照片限制在潘俊任本 身所存或是畫冊上的照片,以及還有聯絡的收藏者手上擁有的作品。草創時期作品不 多,在其成長演進脈絡上略有所缺損,實屬可惜。

(27)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水番流

水番流是陶藝團體的名稱,因創始人姓潘,將「潘」字拆成「水」、「番」二字, 成立「水番流陶藝協會」,自成一格,自 1995 年成立後,經歷 20 年,會員人數超過 180 人,會員全數是職業或業餘的陶壺創作者,且在 2015 年正式登記為內政部立案團 體。

二、潘俊任

本研究是以潘俊任個人之生平、手捏陶藝創作、陶藝教學與成就、陶藝展覽、社 會善行與貢獻之種種歷程為主軸作探討,由此分析紀錄其對臺灣陶壺的地位、影響與 成就。

三、手捏陶壺

在製造過程完全以手捏方式成形,以手指捏、搓、揉、接土、塑形,僅借助少許 的手工具,不以機器或大型工具輔助。有別於其他成形法,例如手拉坯成形法,陶板 成型法,土條圈繞成型法(俗稱倒退嚕),模具灌漿成型法,土塊挖空法,宜興紫砂的 檔胚成型法、車胎成型法…等等。與大陸宜興的純手博成型法效果接近,但仍不同。 手搏以拍打成土板圍繞成壺身再借拍打成形,而手捏完全以手捏直接形成壺身。緊實 效果接近,但手搏在壺身的變化上比較侷限,手捏在壺身變化上比較大比較自由。 茶壺以手捏製作,其特色在於造型變化是多元的,形體多變,造型自由度開闊, 每一把都是獨一無二的,且能使它的結構緊實,有利於泡茶。可精細可樸拙,是多方 位的陶壺作法。

(28)
(29)

9

第二章 潘俊任的成長與發展

一位在專業領域靠著自學努力不懈,而有相當成就的人,在其成功的光環下,我 們應該去探討,其成功的背景與歷程、個性與思想。並加以整理、分析、歸納,找出 努力與成功的途徑與軌跡,加以參考,當成努力上進的參考。本研究介紹的潘俊任的 努力成功過程,實有許多值得學習與探討的地方,本章從出生成長到發跡分為四大節 來介紹。

第一節 出生與家庭背景

本節內文資料,主要以潘俊任口述,採訪時以回憶口述的方式,研究者重新加以 整理、分析、排序,再請潘俊任確認後的整理文,其中適時放入潘俊任的感想,按年 代先後順序重新撰寫閱讀較順暢,也較能理解。

一、家庭背景與環境

潘俊任的生平應從他的祖父說起,因他的基本個性與幼時教育養成,與他的爺爺 有相當大的關係。 在日治時期,人們需自立自強,平安度日已不容易,而臺中「文化城」仍是人文 薈萃、文風鼎盛,是日據時代文化教育先驅,也是全省文化重心。尤其在中山路與中 華路,一直是木雕、金工等手藝齊聚的街道,古老卻充滿了生命力與未來性。 潘俊任的祖父潘傳金與其祖母潘羅以,年輕時就相識,祖母臺北人家境優渥,讀 到臺北第三高女,後來在臺中當老師,另一個身分是位助產士,早年婦產科還沒那麼 發達完整,婦女生產藉由助產士的幫助來生產。潘俊任的祖父母年輕時因家中反對他 與潘傳金的婚事,獨立自主的潘祖母就與潘祖父自行搬至臺中,因潘祖父當過木工所 以就選擇在臺中市繼光街上定居,工作之餘,祖母鼓勵祖父讀書,經過努力很快的高 考及格,在當時日治時代考上「司法代書」一職。在日治時代,司法代書的工作主要

(30)

10 是幫司法案件寫狀紙,接近現代公家的司法官書記,此職位的人必須為人守法公正, 一絲不苟,那個時代個人的為人風評代表一切。在日治時代成長的潘祖父,受日本教 育,坐臥端正、行不由徑,飲食清淡節制、注重養生,運動武術、一生硬朗,凡事皆 由自己處理,一直到 92 歲壽終正寢前,由椅子上床的過程都不要人扶,到最後一次躺 下安息為止。也因這種獨立自主的言教、身教,深深影響了潘俊任長大後,為人做事 的人生基礎觀念。 司法代書一職,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沿聘,至民國 61 年才註銷此職務,那時潘祖 父還有去抗議,結果被拘留 4 小時,要求他無條件接受註銷職務才放他出來。那時候 想年紀也大了,加上他兒子潘父潘聰照當代書,發展的不錯,潘祖父也就退休下來。 潘父聰照,臺中高工機械科畢業,當時也算知識份子,代書事業從事相當不錯, 演而優則導,因常接觸到建設公司代書工作,建築圖都能理解,於是自行繪製建築圖, 經過建築師校正修改後,便自組公司發包蓋起房子。俗稱「起販厝」。因其眼光獨到, 地點選擇正確,例如當時臺中北屯路剛要開發,北屯路旁整排蓋起透天店面,價值不 菲,事業如日中天,蓬勃發展。 閒餘,潘父會繪製油畫,至臺中公園寫生,做做木雕鐵雕,也曾與同好聯展,對 藝術非常喜好。欣賞音樂,對音樂器材也非常講究,更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模型飛機, 自行打造飛機,因是本科所學,所以其所製作的模型飛機性能十分優越,曾為了能鎖 住引擎不受震動而脫落,發明了「十字與一字」同體反牙互攻螺絲,當時也申請專利。 可是當局不予回應,事後發現別人攔截去申請專利了,當時制度不那麼完整,事情就 不了了之,不然潘父後來可能成為螺絲界鉅子了! 飛機玩到一個程度,越來越專業,模型飛機已經滿足不了對飛行的渴望,在一次 機會中,潘父將真實飛機拆成零件,以廢料名義進口,組裝起來後試飛成功,但是很 快地就被空軍攔下來,官方很驚訝民間有這樣的能力,當然私人飛機在當年是不被允 許的,但也無前例可判違法,當時潘父與臺中駐台美軍交情深厚,潘父潘母因此成了 美軍航空雜誌採訪的焦點,常常上美軍空軍雜誌的封面。而潘母也是資深貴婦,上流 社會交際活動多,時尚對她而言可說稀疏平常,在那個美援的年代,崇尚歐美風,可

(31)

11 從潘母常常喜歡戴太陽眼鏡圍著圍巾,自行駕著遊艇在日月潭兜風,可見一斑。又因 夫妻二人皆通英文,在與外國人溝通沒有障礙,頓時成了美軍俱樂部的寵兒,大家爭 相與之認識結友,蔚為風尚。 當時潘俊任時年高中,也跟著玩起模型飛機,對於父親對品質與工藝的要求,耳 濡目染,感受很深,例如飛機的機翼,要輕且光滑,所以選擇以木質當支架,以絹布 上樹漆當板金。在上樹漆的過程中,上完漆、等乾、打磨,在加上第二層,如此反覆 十幾二十次的工序,如此嚴格要求製作水平,然而展現在成果,飛機的飛行速度在比 賽時可能只能比原來的快了一秒。為這點進展,就要付出許許多多的精力。他說他的 父親曾說,工藝設計在科技材料或技術能達得到的已知領域,就要將它做到最好,而 還未知的領域就等待未來研究突破。這精神深深植入潘俊任心中。影響甚大,創作之 餘時常在研發技術,探討各種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潘父建設公司當時發展得很好,在建築界的推薦,接下臺中 知名飯店「全國飯店」的建築工程。為了這工程,還另外成立一個子公司去實現這個 案子。可惜,工程快結束前,潘父意外中風倒下,後來公司被股東暗中虧空,留下許 多債務,面臨許多困難,當時潘俊任人在軍中,家裡不希望他操心,沒告訴他狀況, 等到他退伍回到家,已經今非昔比了。

第二節 中小學至大學時期與退伍後

潘俊任在民國四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環境,因出生在一 年中的最後一天,天一亮就是一年新的開始,代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含意,爺爺於 是將他取名「俊任」,代表有特別使命要實行的意涵。而幫他取名的祖父也是影響他最 深的人。 潘俊任回憶說當時祖父常提到養生的觀念,他說人生活吃的要簡單,水果與味增 湯是每天人必須吃的,其他簡單就行,要運動,人不可不動,越不動人體狀況會越來 越差,越運動體能就越好,不容易生病。做事情須守正善良,有慈悲心,這樣心情會

(32)

12 好,身體也會跟著好起來。所以他小時候常常跟著爺爺做運動吃飯。爺爺教他如何鍛 鍊堅強的意志。他認為祖父對他的影響,有句話最令他謹記在心。「每次的挫折都是推 動你邁向成功的助力」。潘俊任時時將這句話當成他的座右銘。

一、小學中學美術啟蒙

小學就讀臺中師範學院附小,就他的回憶中,影響他畫圖的是美術老師,但並非 是鼓勵他,而是不希望他畫的太自由。經過老師指正,從小叛逆的他,仍執意盡情揮 灑。後來老師也沒辦法,就所幸隨他,甚至改變態度往他的方向指導,讓他更加奔放 大膽作畫。後來老師還將他的畫作送國際兒童繪畫比賽,得了名次,但因年代久遠, 潘俊任記不得幾年得獎了。當年師範附小在倪朝龍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屢屢得獎,也 在臺灣舉辦了許多屆的世界兒童繪畫比賽,差不多那個年代前後,潘俊任可能是受培 植的學生之一。 國中就讀第一中學附中,也就是後來的臺中市居仁國中。如同一般學生一樣,除 了上課外,就是城市中街道跑來跑去、游泳、騎車,甚至開車,小時候就偷開老爸的 車子,闖禍撞了人,車子也毀損一部分,被警察押送回家。當時人情味濃,進口的大 汽車警方都知道是那幾戶人家所擁有,所以警察伯伯,將人車送回家,和解了事,對 於小孩部分,希望家長多加管教。 於是觀念開放的潘母,想這種事情茲事體大,她了解潘俊任叛逆的個性,不如教 會他如何開車,就不會闖禍撞傷人。於是乾脆正式教導潘俊任開車,希望他正式學會 開車而不闖禍。在潘俊任十六歲時買了第一部屬於潘俊任自己的汽車,希望他好好練 車不要再闖禍。在某種虛榮心的促使下,潘俊任面對新車開始真心產生了興趣。對那 機械結構、複雜的機械美感與速度感,深深敲擊潘俊任的神經,對汽車的喜愛一直延 續至今。 高中就讀立人中學。除了上課,下課後還在潘父的建設公司擔任監工,對建築結 構感到十分興趣。跟著建築師實地工作幾年下來,對建築工法及物理結構有著相當程

(33)

13 度的了解。這也是為何潘俊任後來會選擇以手捏方式作陶的主要原因。 「我選擇以手捏方式做陶,重點在於「築構式」的成型法,可以使壺身或作品本 身有如建築般強韌,且造型千變萬化可隨心所欲,唯有此法可滿足多方位的陶藝表現。」 (潘俊任,2006,水番流手捏陶藝。頁 4)

二、大學輟學為事業

到了大學,在文化大學就讀,雖然請了多位家教,潘俊任對建築事業的學習心勝 過學業,在建築業若不兢兢業業,就算是老闆的兒子,沒實力仍會被同業看輕,所以 他一心想充實這方面的實作經驗。於是辦理休學,回臺中上班,隔年應召入伍,想服 完兵役,好好回公司服務。服兵役時,受了許多訓練。尤其狙擊訓,使潘俊任成了射 擊高手。在筆者採訪過程中還露了一手,當時潘俊任因感冒而頭腦昏脹,仍以 BB 彈 的玩具槍一發就打掉 10 公尺外站立著點燃中的煙頭。 時不我予,在潘俊任退伍前。潘俊任的父親中風倒下,公司頓時停擺。待潘俊任 退伍回到家中,公司已被股東掏空,還得將家中擁有的房地產售出來償還材料商的貨 款。塵埃落定後,不幸中之大幸,雖家道中落,但也不至於負債。 潘父母為人慷慨有大家風範,在處理債權過程中,怕耽誤商人貨款期限,而有所 損失,甚至多補償些給對方,以求和氣解決。

三、開始上班、結識夫人

潘俊任家逢巨變,退伍回到家中的潘俊任見公司瓦解,幫忙處理善後完之後,便 至某鞋廠上班,負責生產線管理的職務。上班之後,他見工廠的生產線流程阻塞、前 後進度不順,影響產量。雖看出問題,心想自己是新進員工,雖負責管理卻也不好隨 意指使。於是個性積極的潘俊任便以身作則,下場幫忙前段生產線提早半小時準備, 讓前段生產線能一開工便有物品可交給下段生產線,於是漸漸的順暢了生產流程,進

(34)

14 度不落後,讓每位同事感到輕鬆。連中午的午休都願意跟隨潘俊任,犧牲午休時間做 銜接工作。整個工廠氣氛融洽。兩三個月下來,公司產量豐富、業績可觀,公司方面 也能了解他的用心,給了潘俊任優渥的獎金回饋,甚至要升他當主任。結果因這職務 牽扯到行政問題,主管們有了紛爭。潘俊任不喜引起紛爭,於是自行請辭離開鞋廠, 前後只待了約三個多月。 可是這短短三個月已然改變了工廠的生產文化,與員工間的和諧、工作氣氛,證 實了他的領導統御能力。而之後他在作陶的工序上非常講究,從這可見一斑。 離開鞋廠之後他再找工作,去了金車企業當飲料部的外務。這工作又考驗了潘俊 任的交際能力,潘俊任與其他的外務不同,每到一家經銷商,他就很有禮貌地打招呼, 且主動幫忙打掃商家的飲料架與倉庫,甚至擺冰飲料的冰桶,弄乾淨之後再將飲料整 齊上架。還會幫老闆招呼客人,在當時一九八五年間,飲料市場競爭激烈,商場如戰 場,飲料經銷商店態度很高傲,潘俊任這做法讓每位老闆感覺很能接受。常常請潘俊 任坐下泡茶,增加訂貨量,貨款好收不拖欠,使潘俊任業績長紅。成為炙手可熱的外 務。 那段時期,在金車公司這時期認識了陳秀美,展開追求攻勢,排除萬難,終於結 婚,就是後來的潘太太。因為潘俊任在年輕十八歲時,就了結婚,育有一女,後來離 婚。所以剛開始陳秀美的娘家有點反對這婚事,後來看潘俊任做事態度各方面表現很 好,加上陳秀美對這段戀情很執著,所以就同意了。潘俊任與陳秀美育有一女,是二 女兒。 在潘俊任的陶藝創作的背後,有隻充滿溫暖的推手,就是潘俊任的夫人陳秀美。 陳秀美個性溫和、秀外慧中。本來是職業的家庭主婦,照顧公婆與小孩,後來潘俊任 工作室忙,她就在教室幫忙,一方面學習手捏陶藝,成為助教,幫忙基礎教學。另一 方面在他上課的過程,能就近照顧潘俊任的飲食生活。因為潘俊任對於飲食十分講究, 所以必須由她來處理,別人很難處理。除了在外餐廳吃飯,在中部教室都由潘太太親 自下廚。在教室品嚐過潘夫人的廚藝的學員,皆讚不絕口,感到十分驚訝。而他厲害 的廚藝竟然是潘俊任一手調教的,這點更令人吃驚,原來潘俊任真的不但懂吃,且他

(35)

15 的廚藝更是飯店大廚等級的功力。 圖 2-2- 1 潘俊任與夫人陳秀美小姐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四、喜歡技術競爭、難改闊少習性

潘俊任自小過著優渥的生活,早已成為一種習性。例如喜歡美食,為了瞭解美食, 他母親就開了間餐廳,聘請高人來教潘俊任美食,所以不管中西餐他都有了深入的了 解。 後來潘俊任也因此成為了美食專家,時常穿梭在各大餐廳,有熟識朋友開餐廳, 推出新的菜色時,都會請他先品嚐指正。另一方面,潘俊任愛好交友,也時常光顧朋 友的餐廳,請朋友吃大餐。每月餐廳結帳時,常常高達二、三十萬。為此,潘太太也 為款項,時常得擔心,如此的豪氣,至今仍然保持著,潘俊任時常喜歡宴請學生或朋 友,他喜歡與許多朋友大家一起吃飯的感覺。 退伍之後的潘俊任除了喜歡美食之外,平時喜歡射飛鏢活動,他還經營飛標的生 意,為了瞭解自家產品,每天練飛每款飛鏢幾小時,持續一兩年,練就神射手的工夫。 當時他另外有個主要目的,是要打敗一些外國選手,因為這些外國選手技術很好,但 是相當瞧不起臺灣的選手,每每與臺灣選手比賽,臺灣選手都潰敗下來,於是這些外 國飛鏢手認為,臺灣沒有教練可以訓練出像樣的選手來跟他們比賽。在那期間,這些 外國飛鏢手,穿梭在臺中、臺北、高雄的酒吧,到處挑戰飛鏢,目中無人、相當囂張。

(36)

16 潘俊任也曾見過這批外國選手,的確相當厲害,於是他將當時他所代理的各種廠牌的 飛鏢,每一種都花許多時間練到駕輕就熟,一定要讓外國飛鏢手輸得心服口服,五體 投地。 練成後,潘俊任在公開賽中連續打敗一群國內外選手,進入能與最強的外國飛鏢 手爭冠亞軍的決賽。這時候,外國人嗆他,如果潘俊任能贏他,就以最高禮儀五體投 地的方式臣服。潘俊任很有自信的接受挑戰了。經過激烈較勁,果然實力相當強,在 幾場加場賽後,潘俊任憑藉過人的耐力、意志力與穩定度,在最後關鍵維持住水準, 沒有失誤,終於打敗外國選手。而外國飛鏢手也不得不服氣,且履行了承諾五體投地 臣服,對潘俊任稱讚有加。這一幕讓全館的人員都大聲鼓掌歡呼,讓潘俊任也十分感 動,從此這批外國飛鏢手,再也不敢輕視臺灣選手。潘俊任經過這事情之後告訴自己, 只要努力,保持真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這段人生經驗成了他的一生重要的座右銘。 圖 2-2- 2 飛鏢形狀的比賽獎杯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那年打敗外國飛鏢手,也得到了冠軍,後來慢慢的淡出飛鏢比賽,漸漸專注於從 小就有訓練的保齡球。潘俊任從十二歲就開始學習保齡球,是經過日本教練正式訓練 過的選手級的程度。在十六歲開始比賽,二十幾歲時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他們那 群時常待在保齡球館,卻找不倒對手願意跟他們比賽。在地人知道他們都是高手,並 不願意冒險與他們比賽,因為半職業選手比賽,場外賭錢的風氣算是很尋常,勝的一 方有彩金可拿,是選手收入來源。所以潘俊任跟隊友們常常要假裝狀況不好、失分連 連時,才找得到對手願意跟他們比賽。當時球館又少,有時球館客滿或是沒對手願意 比賽,就要從臺中跑到高雄或是臺北去打球,一方面尋找對手比賽,常常一晚下來贏

(37)

17 得不少,贏來的彩金甚至還可以貼補生活開銷。 圖 2-2- 3 潘俊任手持保齡球英姿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圖 2-2- 4 潘俊任當年比賽的保齡球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在這時期,潘俊任心裡也非常清楚家裡經濟已然不像從前,父親中風行動不便在 家養病,母親開委託行,賣國外時尚的精品店,店的生意還算不錯,然而潘俊任自覺 已經長大成人,應該幫家裡分擔家計,這是他心裡一直期盼的心願。所以潘俊任工作 非常努力,表現十分出色,內心十分希望能夠闖出一片天,早點讓自己擔下養家的責 任。 然而天生喜好交朋友的個性,讓他每天與朋友聚會時,吃飯喝酒常常由自己做東, 當時的觀念就是希望這樣做能夠有更多的朋友或是得到朋友的肯定。後來從事陶藝創 作之後,他體會到這樣式交不到真正知心的朋友的,只會拉攏一堆吃喝玩樂的酒肉朋 友,而這樣的行徑,也常常將自己辛苦賺的薪水吃喝玩樂花用殆盡。朋友中對他海派 的作風,有褒有貶,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潘仔」,臺語中的意思是容易被占便宜的人。 朋友間還流傳一句話,跟潘仔借錢不用還。這句話其實深深刺傷潘仔的內心,心想朋 友好像真的當他是傻子般,沒能互相尊重、誠懇相待。可是為了能有朋友,一方面他 也珍惜、疼惜朋友,這一切他都容忍下來了,不想跟朋友計較。但後來還真的有許多 朋友欠他錢拖欠不還,他都不好意思去要。他自嘲,我還真的是一個「潘仔」。

(38)

18

第三節 與壺的緣分

一位除了上班,整天打球飛鏢,吃高等餐廳為樂的闊少,如何會轉變成做茶壺的 陶藝工作者,經過潘俊任的回憶轉述,對於茶與茶壺由興趣變成職業,其過程也是耐 人尋味、步步精采。

一、接觸茶道、迷上茶具

除了打球之外,潘俊任還迷上了喝茶,早期只喝咖啡或酒,在某次朋友那裏喝到 講究的泡茶方式的茶藝,那茶的清香與層次,就像是喚醒了潘俊任的靈魂一般,悠悠 的震撼著他。在他的回憶哩,那天開始幾乎不想喝任何飲品,只想喝茶。於是到處找 茶與跟茶有關的資訊,他發現茶這種飲品,經過深入了解之後,背後隱藏的學問真大, 深深吸引他。他對這種隨著四季變化,就會產生不同口味與風格的植物產生了極大的 興趣,春天摘的茶稱為春茶,清香迷人,冬天採的是為冬茶,渾厚香醇。夏天採的夏 茶、秋天採的秋茶又有不同的樣貌,加上不同產區不同高度,不同的師傅作茶的方式、 功夫派別有所差別,就又顯示不同的味道,這複雜的交錯情形,演變出某種神秘感。 潘俊任喜歡有深度的事物,便一頭栽進茶的世界,沉浸其中,樂不思蜀。 一段時日之後,潘俊任發現老一點的喝茶前輩,喝茶泡茶時非常注重茶壺的選擇, 詢問之後原來茶壺與泡茶有相當大的關係。茶壺的土胎、茶壺的造型、壺蓋密合度甚 至出水好不好都可能影響茶湯的品質。這可是一門與製茶幾乎一樣大的學問,還直接 影響泡茶品質,喜歡研究的潘俊任開始注意起茶壺,收集起茶壺,所謂俗稱的「玩壺」。 潘俊任收集茶壺過程中,注意到一般玩壺的人,崇尚中國大陸宜興地區所出產之 紫砂土所作成的壺,通稱為紫砂壺。他用了許多心力去探討研究,包括紫砂壺的土質、 造型、作工、燒製等等。各種類別都努力收藏,在短短不到兩年內,不知不覺就已經 收了近兩千隻不同的紫砂壺,以非商家的玩家而言,這收藏速度實屬瘋狂。 因為十分喜愛茶壺,潘俊任每日都會泡上好幾壺茶,整天高朋滿座,茶就不停的

(39)

19 泡,到了半夜整理茶壺,以乾布或刷子輕擦輕拋茶壺的表面,使之油亮,這種行為稱 為「養壺」。期間泡茶時所談論的都是茶與茶壺,到後來幾乎變成養壺才是泡茶的目的 了,可見喜愛茶壺的程度已然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收集的壺越來越多,潘俊任甚至覺得這樣泡養茶壺太慢,為了讓壺的表面養成加 速,於是開始想了好幾種方式去加速壺的養成。例如用大鍋子裝茶葉,裡面放多支茶 壺去煮,就像煮茶葉蛋的方式。還有將濃縮的茶葉水塗在加熱中的茶壺上,讓他吸收, 一層又一層塗上,到達茶漬堆滿,整個表面洗乾淨後,重新泡養,第二次的泡養就按 照泡茶的標準方式泡養。將泡完茶的茶壺洗乾淨後在架上晾乾,在壺是乾的狀態下再 用乾布或是毛刷輕輕擦拭壺的外表,這樣作法時間累積久了,會讓壺的表面呈現非常 溫潤的光澤,像把玩過的古玉般耐人尋味的色澤,而且熱水越燙越美,呈現一股寶氣。 若只是用茶水擦塗壺的表面而已,雖然壺的表面會呈現光澤,但熱水一燙就會消失, 一般玩家通稱這種暫時的光澤為「和尚光」,不算真正的寶氣。

二、開茶藝館為了追求完美茶壺

潘俊任為了讓茶壺呈現最美的狀態,可以與朋友分享,除了很努力照顧茶壺,甚 至茶葉也買價位很高的茶,一方面喝起來舒服,另一方面好茶的茶油比較濃,泡養茶 壺所呈現的表面油光也比較溫潤,寶氣十足。想當然耳,他對茶也就十分了解與內行。 在一個機會下就與一位陶藝創作者陳慶,一起在臺中科博館斜對面合開了一家茶藝館, 讓朋友可以正式有比較好的空間享受泡茶的樂趣。 館內裝潢由潘俊任設計主導,在屋內建造蘇州黑色屋頂與白牆,加上竹籬笆與樹 木搭配,還有像瀑布般的流水,呈現十足的東方風味與禪味,所賣的茶以茶席的方式 泡茶為主,有別於後來才興盛起來的春水堂泡沫紅茶的方式。其中店裡面所使用的茶 壺都是由潘俊任細心挑選的茶壺,每支造型都不同,目的是讓客人每次來消費,都能 體驗不同茶壺所帶來的感受,提升茶道的文化氣息,企圖將商業性降到最低,也因為 這樣的做法,吸引許多愛壺人士前來消費,時常因為壺的話題而結交新的同好。漸漸

(40)

20 的愛壺朋友越來越多,聊茶壺的深度也越廣越深。 潘俊任回憶當年,想要做壺的想法是,有天在報紙上看到刊登一支名為束柴三友 壺,深深震撼他的內心,大為驚豔,百看不厭,讓他讚歎不已。認為這種壺的表現是 包括了很多涵義且美感十足的作品。仔細追查知道是清康熙年間名家陳鳴遠的作品。 於是藉由報章雜誌開始收集有關陳鳴遠的作品資料,開始研究如何製作茶壺,一心想 尋找像陳鳴遠一樣的茶壺,可惜這是古人的作品,真跡在博物館,到處尋找類似的壺, 一般名家所作的束柴三友壺,並未達到陳鳴遠的水平與味道。這種遺憾之感一直困擾 著他。 關於「陳鳴遠」在黎淑儀與謝瑞華(1997)「紫泥清韻」提到有關陳鳴遠。陳遠, 字鳴遠,號鶴峰亦號壺隱,清康熙時期製壺名家,乾隆時期的吳騫強調陳鳴遠的壺藝 由於和當時的文人學士相結交而突出了一個「雅」字,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 當時陳鳴遠製壺工藝上雖不是最頂尖,但在美感表現上做法纖巧、氣質高雅,非常受 到文人的歡迎,大家都想讓他為自己做一支文人氣質的壺。要是以現代說法來說,就 是當時文人希望擁有一支藝術表現的壺,且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圖 2-3- 1 陳鳴遠之束柴三友壺 (資料來源:翻拍自紫泥清韻,陳鳴遠之陶藝研究。頁 149)

七、念頭興起、開始創作

(41)

21 某天他興起一個想法,要是無法尋找到一支如此水準的壺,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 在自己的控制下生產出來,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做茶壺,尤其是如何做出一把像陳鳴 遠這樣的茶壺,尤其這樣水準的壺,上面的落款如果是自己的名字,豈不更加美事一 樁。 他自己在家摸索,做出一些自認為有造型的茶壺,有南瓜、金字塔、樹瘤壺、樹 段等等。等燒出後發現問題一大堆,出水不順、蓋子鬆動或是打不開、把手大小重心 不對等等問題,這段時間的心血都白費了,這些作品連擺飾都覺得不夠漂亮,這讓潘 俊任感到十分懊惱。 一般人遇到這些挫折,會覺得陶藝很難,就放棄了。可是潘俊任心裡想的卻是果 然陶藝是困難的,值得研究,要是我能做出好的作品、做出自己喜歡別人也喜歡的作 品,那豈不是件偉大的事情,這樣也才值得人家花錢收藏。這種想法讓他感到興奮, 想起祖父從小對他做事的教誨,不怕失敗、持續思考,必會成功。每次的挫折都是推 動你邁向成功的助力。於是他將作品逐一審視,重新思考,將茶壺的要點列出,將每 個要點需要的技術與觀念想辦法建立與克服,過程中對自己的要求絕不放鬆。 漸漸的他感覺他認識土了,他可以透過指尖與土對話,土的軟、硬、乾、溼,黏 著與分裂,平滑與粗糙,每每對他訴說,在挑燈夜戰的深夜,安靜無人打擾,潘俊任 卻正與土對話,熱鬧非凡。他內心深深愛上陶土,他非常清楚會陪伴他好長的一段時 間,甚至一輩子。

八、初試啼聲、受到青睞

於是他埋首於陶壺的製作,在茶藝館的一張桌子上就做起來了。作的過程中,許 多客人為了欣賞他作壺的過程,從下午就叫了飲料與餐點,一直看到凌晨,潘俊任要 休息打烊了才悻悻然離去,對潘俊任的手藝不無感到新奇與讚嘆,第二天開店又來報 到,無形中也增加了茶藝館的營業額。 當時知名陶藝茶品知名廠商「春稻藝術中心」負責人陳春稻小姐透過朋友介紹得

(42)

22 知潘俊任茶壺作的不錯,希望他能參加春稻藝術中心當時在龍心百貨的陶壺新生代的 聯展。潘俊任欣然答應展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或許能嶄露頭角,須準備十支茶 壺,於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他比較擅長的壺型參展。 他一開始也沒很大的自信,心中也十分擔心怕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交件後, 他便又著手製作新的壺,想說萬一客戶不滿意要換件,也有作品可換。過了兩三天, 春稻的經理來找潘俊任了,他心裏想果然有意見了,還好有準備其他作品。結果沒想 到竟然是作品被客人一掃而空,應客人強烈要求,希望潘俊任再補作品進去。這種結 果,讓潘俊任到莫大的鼓舞,帶走新作品後,春稻藝術中心經理強烈交代,還要繼續 創作,生怕收藏者又要更多作品。潘俊任只好努力創作,日夜趕工,果不其然又過兩 三天,新作品又賣掉了,藝術中心一直催著要作品,如此來回幾次,一個月不到的展 期,潘俊任已然售出超過三十支壺了。訂單開始排隊。在春稻藝術中心,潘俊任算是 一夜崛起的新進創作者,作品成熟、精細、栩栩如生、韻味十足,以玩賞茶壺的收藏 者而言這是首次見到的創作壺,每每愛不釋手,讓人不由得想擁有。而且泡茶好拿好 用,雖然造型複雜,卻非常順手,絕非好看而不實用的「觀賞壺」,所以受到收藏者歡 迎。 之後在春稻藝術中心的展場中,隨時可看到潘俊任的作品,他成為場中的常駐作 者,維持常態展出,對潘俊任而言,創作的路又往前邁進一大步。此時他的創作靈感 也像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冒出來,整天埋首創作,生怕靈感來不及實現而消逝,在後來 自己開的茶藝館中,角落那一桌是他的工作桌,工作時一堆人在旁觀賞已經成了習慣, 不過他說真正能有好的想法與構思還是得在夜深人靜時,才有好的進度。以致日夜顛 倒的生活習慣在此已經養成,至今沒變。

第四節 因緣巧合的發跡過程

潘俊任創作慾很強,每天埋首工作,另一方面是生活所需。此時有商家在銷售他 的作品,更讓他兢兢業業,剛好鍛鍊他的技術與量產之間的關係,畢竟用雙手一支支

(43)

23 捏製出來的手工茶壺,在速度上是比較慢的,但是他想如果非常熟練,使速度可以加 快,是否能比的上手拉坯的量產速度?於是他將火力集中在速度量產的鍛鍊上。

一、經過推薦、舉辦首展

潘俊任本身沒有電窯,初期創作都交給好友陳洸杰老師燒陶。陳老師是聯合工專 畢業的專業陶藝老師,本身致力於幼教陶藝方面的工作,有自己的陶藝教室,在中部 是有名的教師,以拉坯為主,一九九四年創立「聯合陶藝中心」,有固定展期展出創作 者的作品。陳洸杰老師個性開朗熱心,聯合陶藝中心展出以聯合工專畢業的作者為主。 潘俊任為了不讓陳老師在燒陶有壓力,他在作茶壺時盡力將作品做到一次燒窯即 可完成的狀態,且使作品能非常簡單地,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的作品一起燒,而不至於 有問題,所以長期下來,開發許多技法去克服在燒窯過程的問題,而在一九九四年陳 洸杰老師認為潘俊任作品已經十分成熟,鼓勵他舉行個展。於是在一個機會下,與陶 藝名人李淳雄一起在臺中文化中心,舉行雙個展。一位是拉坯茶壺,另一位是手捏造 型壺,相得益彰。這是影響潘俊任很大的首次個展。 潘俊任回想當時為了準備這個第一次個展的心情提到,那時候陳洸杰老師早已經 送出去申請了,而他的內心還在擺盪、還沒完全接受現實。雖然他那時作茶壺作的很 順手,思緒也很清楚,但是舉辦個展是大事情,看那個展場雖然兩人同展,仍然還需 要三百件以上的作品,這壓力感覺跟以往不同。加上平日還有客人的訂單要作,而且 對自己作品的成熟度也感到憂心,實在沒有信心應付。這樣擺盪著一天過一天,到展 前不到兩個月,陳洸杰老師來關心時,手上只有不到十支壺。陳老師表示已經不能退 展了,必須破釜沉舟、一股作氣,有多少件就展多少件。他聽完真的整個頭皮發麻, 只好認真面對這個展覽,誠心接受這個人生的大挑戰。省掉睡覺的時間,一天工作十 八至二十個小時,一天作出三支至五支壺。到展出前作出一百八十九支壺,加上從收 藏者那借展的總共兩百六十五支壺,以此數量勉強上陣展出。 因緣際會,剛好這次的展覽經過陳洸杰老師的邀請,由筆者幫忙布置會場的,也

(44)

24 因此當年筆者才有幸認識潘俊任老師的。 一九九四年開展之後,展場反應意想不到的熱烈,觀眾對此風格的茶壺表現感到 新奇,會場在參觀動線上,發生壅塞現象。群眾在每一件作品前圍觀,對作品的的寫 實造形與擬真質感,議論紛紛。是否以真實的木頭、竹子或鐵去結合,還是全部以陶 做出這擬真的質感,爭論不休。 當時在文化中心第一展覽館,為了展出作品的安全,所有茶壺全部鎖在玻璃櫥櫃 中,觀眾只能隔著玻璃窗欣賞而無法碰觸,單靠肉眼觀看,才會有這樣的質疑。個性 害羞的潘俊任面對展覽非常緊張,剛開始躲在角落偷看展出現場,內心十分擔憂,原 因是為了這次展出所需作品的數量,有一陣子都沒賣作品,所以沒有收入,要是這次 展出沒有成功,可能就要負債度日了。另一個原因是他對自己的作品在這第一次大型 個展,其實信心不足,怕得不到觀眾的肯定。此時看到現場觀眾的反應如此熱烈,才 像吃了定心丸一般提起勇氣,走向群眾,開始親自解說介紹作品。現場熱度膨湃,於 是他將作品從玻璃櫥櫃中拿出,讓觀眾觸摸把玩,證明他的作品不管是鐵、木、竹、 石等等材質,都是以陶土捏製而成的,並非以不同的真實材質來結合。 這技術引起現場不小的驚呼,竟然有如此巧手,能將各種材質以陶土表現的唯妙 唯肖,肉眼難辨,令人炫目。尤其拿上手之後,把玩一下,好提好拿,蓋子都設計在 很巧妙的地方,且密合度很高,幾乎蓋上壺蓋之後,就不會搖動。現場取壺泡茶,出 水順暢,泡出的茶湯清香順口,如此奧妙,觀眾齊聲鼓掌,現場氣氛沸騰,潘俊任獲 得群眾高度的肯定與認同。 既然認同,當然就會反映在市場上。除了觀賞者收藏之外,現場有不少是經營茶 壺買賣的商家,馬上詢價後開始選件,每位都訂購三十支壺以上,生怕別人搶走。萬 一中意的作品已經被別人收藏,就以訂製的方式貼上紅點,請他再製作相同的形制。 潘俊任的作品都是一件一件純手工製作出來,所以雖型制相類似但不會完全一樣的, 商家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也希望有些許的差異才能突顯其單一獨特性。現場幾乎每件 作品旁邊都貼了二、三十個紅點。 就這樣,這次展覽結束後所訂的茶壺件數,在日後他做了三年之後才陸續交件完

(45)

25 成。當然也讓他一舉成名,化解了他的經濟危機,不但如此還讓他在展後經過統計, 約賣了五百萬,讓他初嚐成名作者的味道與辛苦。

二、一舉成名、開班授徒

卸展後接下來的那三年,工作室時常座無虛席,除了自家好友之外,大多是茶壺 商家,原因是要等待他的作品出窯,擔心若不守著,作品出窯就被別人捷足先登了, 競爭空前激烈,有時潘俊任準備要開始做一件新作品時,揉好一坨土,一擺桌上商家 馬上出聲說這件他要了,旁邊商家時有不服,說他也等很久了,於是以猜拳方式來解 決收藏作品的順序。這種形勢,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買的到潘俊任的作品。偶而,好不 容易拿到作品了,走出門口,就有人上前想要加價希望物主能割愛,形成僧多粥少的 局面。 這期間潘俊任整天埋首做壺,來看他做壺的觀眾越來越多,供不應求的狀況下, 有人索性拿起土來跟著潘俊任做壺,發現非常好玩,雖做不好但是捏陶樂趣讓人心情 愉快。做不出一支好壺,做個杯子或簡單的茶壺落上自己的名字當紀念,不亦悅乎。 越來越多人希望潘俊任開班授徒,終於在 1994 年正式開始開課教手捏陶藝。 剛開始在自己陶淵手捏陶研究中心開課,報名者眾,兩大張桌子都坐滿,多的學 生得分兩個班次,甚至後來星期三星期日兩天分為四個班次來上課。潘俊任教學認真, 希望大眾能了解他的理念與做法,對他而言教學是一種對他的手捏陶藝的推廣。很快 的鶯歌、臺北、嘉義、高雄等地方,因為展覽或是朋友介紹的關係,都來邀請他到當 地去教學。 於是,臺北、鶯歌、臺中、嘉義、高雄,陸續成立了捏陶的教室。於是潘俊任全 國南北每星期跑教室上課,至筆者採訪為止共 21 年,期間除非身體不適與颳颱風無法 上高速公路,不然從不隨便請假休息。這是他的態度與精神。 1999 年臺灣逢 921 大地震,潘俊任在臺中,無水無電,學生天亮趕過去關心時看 他老神在在,點著蠟燭,這一晚還做了個葫蘆竹茶盤。事後看到國人罹難人數如此之

(46)

26 高,傷痛之餘號召所有學員捐出作品義賣募款,捐助救難單位。

三、接受使命、成立協會

潘俊任學生越來越多,一段時間之後在臺中文化中心舉辦了首次的師生聯展。收 藏者茶餘飯後與他聊天時提到,你們這一派,不管比賽或是展覽,常常受到排擠,不 如成立一個團體,自己辦比賽自己辦展覽,省得看人眼色。於是就將潘俊任的姓氏「潘」 字拆成「水」、「番」兩字。正式成立「水番流手捏陶藝協會」,希望學員在學習的活動 上能更有系統更有組織,而且在學員間能彼此認識、增進感情互通有無。 有一年,潘俊任率領學員約三十人做臺中、彰化、高雄文化中心巡迴展。到了高 雄文化中心時,引起當地民眾莫大的迴響,高雄媒體爭相報導,記者會當天來了數十 位記者來做專訪,一時應付不來,時間有限,只好請資深的學員四名依其上台受訪, 一人負責十名記者,剩餘由潘俊任自己負責受訪。現場參觀民眾也十分熱情,不斷的 發問,絡繹不絕,以行動來表示對作品的認同。這種風光的場景讓潘俊任與全體展出 學員感動不已。當天,高雄本地最大電視媒體邀約了潘俊任到棚內做一個小時的節目 專訪。節目名稱是打狗有約,介紹他的創作理念與成長經歷。潘俊任回憶,當時第一 次進電視臺的攝影棚,非常緊張,一直 NG,花了 一整個下午,終於完成節目的錄影, 直呼,還好這不是現場轉播,不然就糗了。 圖 2-4- 1 高雄電視臺採訪一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圖 2-4- 2 高雄電視臺採訪二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47)

27 圖 2-4- 3 高雄電視臺採訪三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圖 2-4- 4 高雄電視臺採訪四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圖 2-4- 5 高雄電視臺採訪五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圖 2-4- 6 高雄電視臺採訪六 (資料來源:截圖於高雄電視臺打狗有約錄影帶。潘俊任提供)

四、大病不死、達觀知命

潘俊任長年胃不是很好,時常上課時胃痛發作,但他非常敬業,總是在痛苦中捧 著肚子堅持繼續上課。喘著大氣、冒著冷汗,一邊還指導著如何作壺。學生希望他上 樓休息,他就是不肯,認為學生都來上課了,甚至有遠途的學生,身為老師不能怠惰。 在第一次腹痛發燒經過治療康復後又過了兩年,終於有一天他在課堂上病倒了, 發高燒且反覆退了又燒,趕緊送急診室,醫師診斷類似急性腹膜炎,又怕胰臟出問題 就決定馬上安排開刀,醫師說慢些時候病情就不好收拾了。住院開刀,他還是強顏歡 笑,一直關心學生在創作上有沒有問題。手術是將整個腸子搬出來,清洗腹腔,檢查 胰臟沒問題後,再將腸子放回去,醫生診斷之後,判斷是過勞引起臟器發炎,開刀洗 淨之後就康復。在開刀前交代徒弟,萬一有事,必須將未完成的壺完成。開完刀在恢 復室,醒來第一件事情便問:「我的壺如何了?」。出院回到家看到作品,以為最親近

(48)

28 自己的徒弟可以幫忙完成作品,結果大失所望,真是胡亂交差,當下潘俊任就有一個 想法,凡事親力親為,他人無法取代。 住院期間學生朋友去探病,他都是在談論那些新造型的茶壺,他非常亢奮,無奈 人在醫院無法動手,幾天沒摸土作陶,便令他坐立難安。因為做壺時的平靜、安詳境 界,一直敲擊他的靈魂。經過兩星期的住院時間,騷動難耐,但是潘俊任心中卻有了 結果,他要盡快將住院期間,新體會的壺做出來。 之後舉辦進階風格的潘俊任第二次個展,整個面向往上提升,作品趨於更複雜、 更精緻,但卻更為寧靜、穩定、安詳。似乎對著人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才有此領悟,此 次展出,仍然得到相當大的迴響。尤其是老朋友老客戶,稱讚不已,而潘俊任總是微 笑點頭示意,因為他胸有成竹,對自己的創作與體會更具信心。但內心深處卻也存在 著一股些許的焦慮。他回憶當時,這種焦慮是來自於,這深入的體會領悟,是否能流 傳下去,由誰來傳承,他想人終將會離開世間,而這技法與精神要留下來,這次的病 痛讓他對時間也相對的感到緊迫。所以他當每天都是可能最後一天來過,努力創作、 努力教學,希望能傳承的人早日出現。 在 2013 年還經歷了三叉神經痛的奇怪病症,在吃完食物的一分鐘後,靠近下顎根 部顏面神經會痛到眼淚直流、抱頭打滾,每回都要痛十分鐘。這十分鐘對他而言似乎 是永無止境的地獄。於是越來越害怕吃東西,真的餓得受不了還是得吃,等待面臨吃 完東西的劇痛更是折磨著他。尋遍名醫,也差點去作矯正牙齒,或考慮拔掉臼齒,就 這樣折騰了半年,有天中國醫藥學院的陳必誠博士來找他泡茶聊天,他是知名中醫師, 也是針灸協會理事長,他知道這情形後,幫潘俊任灸了三針,將病情控制下來了。之 後持續治療,終於解決這個問題。 2014 年又發生腸阻塞病情,住院治療之後康復了,醫生懷疑可能咀嚼不良產生的 問題,潘俊任決心整理牙齒的部分,現在植牙已趨成熟,在植牙過程感覺還算順利, 本來就講究美食的潘俊任,現在吃東西比以前輕鬆了,咀嚼也比之前更細心,不但可 體會美食的深層滋味,更改善了身體健康。 一位成名作者,以創作為生,其實工作起來也是十分辛苦的。早年一天工作持續

(49)

29 十幾個小時,幾乎不休息,除了過人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因為陶藝帶給他十足的樂 趣,現實面更可以解決生活負擔。潘俊任現今在創作時,改變作風,累了就休息片刻, 喝喝茶、說說話,感覺精神上、生理上都輕鬆許多,多出來的體力可以思考更多的東 西。潘俊任認為,這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了。經過生命的波折,在五十歲以前,他隱 約會因為他父親年輕就中風倒下,而擔心自己或許會有遺傳的關係,也很年輕就中風。 現在看到自己的生命過程,他將自己交給上帝,認真走創作這條路,繼續創作,為這 世間留下作品給後世欣賞收藏,水番流陶藝技法理念,若可以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當然是他樂見、所期望的。

將潘俊任生平及展覽重要紀事,統整於下表: 表 2- 1 潘俊任年表 年代 重 要 紀 事 備 註 1957 出生於臺灣 臺中 1964 就讀臺中師範學院附小,曾獲國際兒童畫獎項 1970 就讀臺中第一附中(居仁國中) 1974 就讀臺中立人高中,參與父親建設公司工地監工,學習建設結構 與物理觀念。 1977 從文化大學輟學,到金門服兵役 1980 退伍進入社會工作 1984 與陳秀美小姐結婚,育有 2 女 1986 開始從事陶藝創作 1988 成立陶淵手捏茶壺工作室 1994 臺中市龍心百貨「臺灣陶」聯展 臺中市春稻藝術坊個展 1995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當代臺灣本土陶壺觀摩展」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手捏壺個展」 1996 高雄市春稻藝術坊陶壺潘俊任個展 臺中市聯合藝術中心「群壺迎新–福到」聯展 臺中市聯合藝術中心雙人壺展 1997 創立「水番流」陶藝協會

數據

圖 4-3- 12 樹頭壺之逢春危機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圖 4-3- 14 麒麟鳳凰壺(奇木壺)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圖 4-3- 16    樹頭壺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圖 4-3- 28  一竹鼠錢(一直數錢)  (資料來源:潘俊任提供)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