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潛在類別分析

一、潛在類別分析之意義

(一)潛在類別分析之緣起

潛在類別分析(簡稱 LCA)是一種潛在特質分析的模式,最先由 Lazarsfeld (1950) 提出,其後有一系列的母數估計研究報告,直到 Goodman (1974a; 1974b) 發展了最大概似法後,一般研究者皆採用此法來進行母數估計,LCA 的應用才開 始擴展(引自吳毓瑩、林原宏,1996)。

(二)潛在類別分析在教學上的意義

而潛在類別分析主要作用在於分群,在教學上提供了兩大用途,其一是將同 質的學生分成同組,可以針對共同的迷思概念或特色進行教學,以提升學習效 率;其二則可將同質的學生打散分組,讓各組的異質性較高,以配合討論活動或 合作學習活動,達到不同認知結構的轉變與同化。

(三)潛在類別分析的研究假設與限制

Jansen & Van der Mass (1997) 強調潛在類別分析方法的潛在變數及所觀察的 變數必須為類別變數,而非一般潛在變數所要求的連續變數,更能符合實際研究 之需求。而潛在類別分析模式中的類別有些可以成為階層關係,有些則依題目特 性而平行共存,未必具有階層性。且分析模式是以試題的答對機率之觀點來看受 試者的潛在特質,並以受試者在各試題的答對機率並不受其他試題的作答所影響 的局部獨立性作為假設基礎。

而先前已提過規則評量方法缺失可透過潛在類別方法加以修正,並有Boom et al. (2001) 將LCA應用在Siegler (1981) 的槓桿問題,以求修正Siegler提出的規 則評量方法之缺失,而本研究亦然。並透過潛在類別分析,更深入地呈現各類學 生在各種解題規則的表現,除作為分群教學外,亦可做為補救教學之用。

二、潛在類別分析之方法

在本研究中,將應用潛在類別分析於學童在相關性測驗的解題規則,透過潛 在類別分析了解學童在解題規則的分群情形,並彌補規則評量方法之缺失與限 制。

潛在類別分析的過程必須估計參數,包含各類別組佔全體樣本的比例,以及 每一題在各類別組內的答對機率值,又稱通過率。而參數估計完成後,便依各潛 在類別在題目上的答對率及解題規則做各類別認知結構之描述。根據受試者的反 應組型,計算受試者的事後機率並將其歸類,從而看出受試者之反應特性以得知 其認知結構,並做為教育上之診斷與學習分組之用。

以下說明潛在類別分析所使用之符號,解釋如下:(引自吳毓瑩、林原宏,

1996)。

(一)受試者之有效人數共N人,以 為受試者代號,則i i=1,2,...,N

(二)分析的題數共計K題,以 為各題之代號,k k =1,2,...,K

(三)受 試 者 對 各 試 題 的 反 應 組 型 , 以 x 表 示 ; 記 分 方 式 為 二 分 法 (dichotomous) ,答對為 1,答錯為 0,受試者 對題目k的反應以 表示,

而對全部題目的反應向量則為 。

i xik

xi

(四)根據研究所得之反應資料,可將受試者分為C個類別,以 表示各個類別,

c ,...,C

, c=12

(五)試題k在類別 的條件下,其條件機率 (condictional probability) ,或稱通 過率為 。

c

θkc

(六)類別c人數佔全體受試人數比例為αc

今利用以上符號,並舉本研究來說明各符號之使用,本研究之測驗題目共計 18題, ,反應組型共計 種,並假設第i位受試者的反應型態 為

,代表各題的對錯情形,其中對第二題的反應值為

。又假設第二題對第一類別而言相當容易,則θ 會接近1,反之則接近0。

再者,若第一類別人數佔全體人數之30%,則

=18

K 218 =262144 xi

,1,0,1) ,1,0,1,0,1 ,1,0,0,1,1

(1,0,0,0,0

2 =0

xi 21

3 0.

α = ,且由於α 為潛在類別之比

例,故而α1 +α2 +...+αc =1。而潛在類別分析所要估計參數,即為類別比例α 及c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簡稱MLE),估計類別比例 及試題條件機率 等參數值,並以EM(Expectation and Maximization)估計法來輔助,介紹如下:

αc

針對各參數進行偏微分,可得各參數估計值。

此外,由貝氏事後機率(Bayes’ posteriori probability)可知

)

由以上 (1)、(2)、(3) 式的關係,我們可以進行EM估計法(Expectation and Maximization)的估計,此估計法之概念由Dempster, Laird, & Rubin (1977) 而來,

但應用於LCA的參數估計上,Clogg (1977) 所設計之軟體則有很大貢獻。

(二)EM估計法

此 估 計 法 之 步 驟 有 二 , 為 估 計 步 驟 (Expectation ) 及 最 佳 化 步 驟

(Maximization),呈現如下:(引自吳毓瑩、林原宏,1996)

1. 將 (3) 式中的α 及c θ 給定初始值(initial value),並得到事後機率kc f(cXi)

如此重複步驟2、3、4,不斷的重複和迭代 (iteration) ,進行估計與最佳化之 工作,直到估計達到收斂 (convergence) 。

EM估計法利用方程式間不斷地迭代,計算不繁雜卻冗長,今則可藉電腦強 大的計算能力,使該估計程序在短時間內完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