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ㄧ、1948-1967 年沙國與以色列之外交關係:權力平衡的序曲—從戰

爭到改革

1948-1967 年,沙以首先遭致外約旦的威脅,然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戰敗的外 約旦已無力威脅沙以。然而,隨後卻由於埃及的崛起,同時被沙國與以色列視為 改變現狀的威脅,雙方對於現狀改變的認知一致。埃及的崛起對沙國與以色列均 構成威脅,因而促使沙以採取合作以制衡日漸強大的埃及。此時沙以兩國漸漸形 塑出秘密的合作關係,為沙以合作之路揭開序幕。

(ㄧ)內部因素

從 1948 年至 1979 年止,埃及憑藉其雄厚的實力領導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

沙國身為阿拉伯國家的一員自然與埃及站在一起,出於對以色列侵佔巴勒斯坦的 不滿,沙以均反對以色列建國。儘管身為對抗以色列的一員,沙國此時並沒有太 多積極的行為,主要受限於沙國自身軍事力量的限制。沙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前,並沒有所謂的現代化軍隊,沙國國內的軍力來源主要依賴境內各部落,沙國 國王伊本紹德(Ibn Saud)8會定期向各部落徵兵,以補充軍事人力。然而,由各部 落徵召來的軍人,對沙國的國家認同卻遠遠小於對原生部落的認同(Kenneth, 2002)

因此,沙國雖然投入大量的資源用於推動軍事改革,但效果卻有限。沙國軍 人仍較依賴自己的原生部落。對於沙國國王來說,軍事現代化絕對有利於沙國的 發展。但軍事現代化也同時意味著,沙國必須將軍權集中到國家手中,杜絕其他 非官方武力。然而,國內各部落對沙國國王的效忠,更加攸關於伊本沙烏地的統 治基礎,若強勢削弱部落的實力,根本無益於部落與沙國的團結(Kenneth, 2002)。

沙國國王更擔心,給予部落現代化的武器,會增加部落反抗的機會,而且沙國在

8 沙烏地阿拉伯開國國王,統治時期為 1932-1953,於 1932 年建立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CIA factbook)。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sa.html

此當時的總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9嚴禁任何的獨立武裝組織,並開始鼓 勵施行徵兵制,此舉引起當時的國內武裝組織伊爾貢(Irgun)10不滿,他們認為總理

9 以色列建國後第一位總理,在為期間為 1948-1953 年,1955-1963 年。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is.html

10 以色列的地下武裝組織,成立於 1931 年,多次使用恐怖攻擊對抗英國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background-and-overview-of-the-irgun-etze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雖然以色列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卻也付出很大的代價,約有六萬三千名軍 人與平民死於戰爭當中,約佔當時總人口的一成(Zeev, 2009)。大部分的以色列國 民,在戰爭期間都被動員從事與戰爭有關的事務,因而造成經濟生產嚴重停滯民 生凋敝(Zeev, 2009)。

第一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對照表

圖 2,資料來源: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military-casualties-in-arab-israeli-wars

經歷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打擊後,沙以兩國隨即施行一系列的改革,雙方自 1950 年代起,分別開啟國家內部發展的高速階段。特別在經濟發展與內政改革方 面,兩國均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因而能蓄積足夠的能量為日後的外交發展奠定 基礎,以下將分述沙以的內部改革與意義。

沙國在 1950 年代開始,首先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沙國從遊牧社會轉變 為定居型社會。沙國當局更提供貸款、牲畜與土地作為定居的誘因(Wynbrandt, 2010)。此外,沙國當局大力整建交通基礎建設,加速各地區的聯繫。沙國引進汽 車、電視等現代化物品,用以推動沙國人民的現代化改革。另一方面,石油資源 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視,沙國開始出口原油賺取外匯。石油工業的發展 徹底改變沙國經濟發展的結構,越來越多人選擇定居生活,逐漸形成規模巨大的 城市,沙國產業結構由傳統的農牧業轉型為石油工業(Wynbrandt, 2010)。儘管當 時的石油工業主要仍被西方企業所掌握,相比之下,沙國從石油獲得的收益非常 微薄。然而,這樣的轉變仍為沙國奠定堅實的工業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治方面,由於人口不斷的增加並聚集在城市地區,沙國政府面臨更巨大的 治理問題,因此開始創建許多政府部門,利如 1951 年創立內政部、衛生部,甚 至中央銀行(Wynbrandt, 2010)。沙國當局的權力隨著社會變遷變得越來越具有中 央集權的特徵,國家職能隨著經濟發展變得逐漸龐大。沙國政府在 1960 年代進 行多項改革,更加推進沙國的現代化進程。沙國政府建立起強大的社會福利制度,

涵括健康以及教育的推展,甚至更將教育拓展至女性。另外,沙國成立司法部門,

由沙國國王指派有權詮釋法律的烏拉瑪(ulama)11 (Wynbrandt, 2010)。這意味著沙 國政府將司法權收歸中央,政權高於宗教權,不再給予宗教干預政治的機會,沙 國王權將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以色列進入 1950 年代後,也開啟了一段穩定且高速增長的時期。首先,以 色列從 1948 年獨立戰爭中獲勝,確立國家生存的前提條件。儘管仍與阿拉伯國 家維持緊張關係,但此時的以色列已正式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以色列的獨立吸 引大量的猶太人遷移至此,來自東歐、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紛紛移民至 以色列,導至以色列人口激增,為國家經濟發展打下根基(Reich, 2008)。此外,獨 立初期的以色列相對貧窮,因而主要從三個管道獲取國家發展的資金,分別為美 國政府的貸款、海外離散猶太社群的大量捐款以及戰後德國政府的賠款(Reich, 2008)。以色列將這些資金用於基礎建設、農業發展、工業發展以及電力系統的整 建等,為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色列的工業產值已 經達到 1950 年代的二倍(Reich, 2008)。以色列政府更大力推廣教育,實施五歲至 十四歲孩童的義務教育。政治方面,以色列的議會民主制度運行的很順利,儘管 政府的組成過程頻繁的發生黨派的裂解與重組,以致必須常常重新組成大聯合政 府,但整體來說,以色列的政治體系與發展仍然呈現十分穩定的情形。

11 在伊斯蘭社會當中,對於神學或伊斯蘭法學具有一定學識涵養的人,均被稱為烏拉瑪。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ulam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分析後可發現,儘管雙方在 1948 年初期都處於軍事上的弱勢,但 內部因素的差異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是否有效統合國家軍事」發揮關鍵的作 用。沙國由許多部族所組成,若要實施軍隊國家化,必定得削弱各部族在軍事上 的權力。沙國國王顧忌此舉會引起強烈的反彈,反而更不利沙國的統合。因此,

沙國並未進一步地採取激烈的措施統一國家的軍權。相反地,以色列面臨阿拉伯 國家的威脅,總理本-古里安深知統一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因而強力掃蕩非 官方的軍事力量。儘管因此樹立敵人,卻迅速整合以色列的軍事實力,對以色列 的國防發展奠定基礎。

經歷戰爭摧殘後,沙以兩國無暇在以巴問題的意識形態上做對抗,反而明確 致力於國內經濟與內政的改革,試圖重振國力擺脫戰爭的負面效應。因此,儘管 意識形態上仍維持對立,但雙方並未爆發更進一步的衝突。沙國自 1950 年代後,

國家的內部發展的主要特點是農牧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工業社會,經濟發展也隨 著快速的現代化而大幅成長。與此同時,沙國王室在政治上的權力更加穩固,國 家職能擴張更進一步將政府的影響力散播至各領域,政治權力的分布漸漸從部落 型社會轉變至中央集權的現代國家。這樣的轉變也意味著國家對社會的掌控與動 員能力漸增,明確顯示沙國已徹底轉型為現代國家。

以色列在獨立戰爭獲勝後,拜人口發展與良好的基礎建設所賜,以色列的經 濟發展迅速成長,國家內部發展由戰後的百廢待舉轉變為工業發達的社會。這段 時期的繁榮也替以色列的生存發展打下深厚的根基。基此,在 1948-1967 年這段 期間,沙國與以色列分別進行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與內政改革,國內政局也相對處 於安定。雖然沙以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仍然存在,兩國卻多致力於厚實國家經濟 實力與內政改革。沙以深知經歷戰爭摧殘後,已無力掀起另一波戰爭,如何復甦 國內的發展才是當務之急。

當時阿拉伯世界分為二大陣營,分別是由哈希姆(Hashimite)家族12所統治的外約 旦、伊拉克,對上與哈希姆家族保有敵意的沙國、埃及、敘利亞(Walt, 1990)。整 個阿拉伯聯盟呈現鬆散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大陣營的相互對抗,特別是沙 國與哈希姆家族之間的猜忌與不信任(Tal, 2004)。沙國王室與哈希姆家族,在過 去二十世紀漢志(Hijaz)地區13和內志(Najd)地區14的領土爭奪上保持高度競爭關係,

13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側,鄰近紅海的區域。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Hejaz

14 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間,主要是荒漠和山脈組成的區域。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Naj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重要性,此舉並未與沙國的國家利益相違背。沙國更可藉由埃及的壯大,共同對 西方殖民勢力施加壓力。因此沙國與埃及在巴格達公約(Baghdad Pact)15一事上保 持合作關係,除了能壓制伊拉克的壯大外,也成功說服多數阿拉伯國家拒絕加入 此公約(Walt, 1987 ; Podeh, 1999)。

埃及初期的外交政策並不違背沙國的國家利益,沙國與埃及採取結盟共同制 衡伊拉克(Walt, 1987)。而且納瑟剛奪取政權後尚未站穩腳步,還不至於對沙國造 成威脅。另外,由哈希姆家族所統治的伊拉克,一旦與美國勢力結盟後,國力勢 必會高於沙國,倘若所有阿拉伯國家均加入巴格達公約,沙國在阿拉伯世界的領 導地位也將被削弱(Walt, 1987)。因而沙國選擇採用埃及的主張,拒絕加入巴格達

埃及初期的外交政策並不違背沙國的國家利益,沙國與埃及採取結盟共同制 衡伊拉克(Walt, 1987)。而且納瑟剛奪取政權後尚未站穩腳步,還不至於對沙國造 成威脅。另外,由哈希姆家族所統治的伊拉克,一旦與美國勢力結盟後,國力勢 必會高於沙國,倘若所有阿拉伯國家均加入巴格達公約,沙國在阿拉伯世界的領 導地位也將被削弱(Walt, 1987)。因而沙國選擇採用埃及的主張,拒絕加入巴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