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本節首先介紹各種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再者,探討 子女知覺的教養方式,在父母自覺的教養方式與子女偏差行為關係之間的中介角色;

最後,將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分開來做討論,探討父親教養方式、母親教養方式分 別與子女的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壹、各種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父母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父母對於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社會行為等都有很大的 影響,而從 Hirschi(1969)所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研究者認為與家庭之間的依附 關係,會是預防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要關鍵之一。父母教養方式為父母藉以教養孩子 的重要途徑,因此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學者所關切的議 題。

謝文彥(1996)的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愈積極正向,則子女產生偏差 行為可能性愈低;同時,親子關係愈良好的家庭,其子女產生偏差行為之可能性也愈 低。Katainen、Raikkonen、Keskivaara 與 Keltikangas-Jarvinen(1999)的研究發現當 親子之間的關係過於疏離,彼此缺乏溝通、互動時,其子女容易發生偏差行為。國外 許多相關研究皆顯示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問題行為的確有關係,當父母採消極、負 面、甚至不適當的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子女不適應行為的出現,甚至產生偏差行為;

而當父母採取積極、正向、溫暖、關愛、支持性的教養方式,子女產生偏差行為的情 形則較少,因此建議父母應提供良好、溫暖的教養環境(Capaldi, Pears, Patterson, &

Owen, 2003 ; Hops, Davis, Leve, & Sheeber, 2003; Simons, Simons, Burt, Brody, &

Cutrona, 2005; Thornberry, 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有些學者更進一步探討各種不同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如 Steinberg、Blatt-Eisengart 與 Cauffman(2006)探討獨斷專權型、寬容溺愛型、民主 威信型、忽略冷漠型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分別與青少年行為之關係,其研究結果發 現採民主威信型的父母,其子女比同年齡的同儕更不容易發生問題行為;而採忽略冷 漠型的父母,其子女較易產生情緒困擾的問題,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較低,因而導致 偏差行為的發生。盧怡吟等人(2010)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採「專制權威」的方式,

相較於「寬鬆放任」教養方式,孩子吸菸、嚼食檳榔會有較高的比率。因此建議父母 能採關懷、溫暖、支持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相處,並適度地要求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 關係,如此較能有效減少子女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的行為。

近年來,許多研究父母教養方式之文獻皆提出一致的結論,即父母給予的溫暖

(warmth)與支持(support)對於子女的行為能帶來正向的影響。如 Goldstein 與 Heaven(2000)指出將行為偏差或犯罪的青少年與正常青少年相比,偏差行為的青少 年普遍缺少父母的關懷、照顧,而其父母對子女管教也缺乏一致性。譚子文與董旭英

(2010)研究指出父母的教養方式確實影響子女的行為,其中父母的關愛對偏差行為 發生有高影響力,而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的關愛與管教層面愈正向者,其偏差行 為發生程度則愈低,由此可見正向積極的教養態度是維持子女健康正確行為的重要因 素。Simons、Simons、Burt、Brody 與 Cutrona(2005)認為父母期望以控制與監督的 教養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時,同時須搭配溫暖與支持性的態度,如此才會 是有效的教養方式,也就是說不能只有控制,必須是支持性的控制與監督,才能夠減 低問題行為的發生;若父母試圖嚴格控制與監督,卻忽略給予子女溫暖和支持,往往 會產生反對和無視父母管教的孩子,反而造成反效果。

許多實證研究指出父母的監督教養以及嚴厲教養對孩子的行為會有影響,具體來 說即缺乏父母監督的青少年較容易發生偏差行為(Borawski, Ievers-landis, Lovegreen,

& Trapl, 2003; Eaton, Krueger, Johnson, McGue, & Iacono, 2009 ; Fulkerson, Pasch, Perr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Komro, 2008; Laird, Criss, Pettit, Dodge, & Bates, 2008; Muñoz, Pakalniskiene, &

Frick, 2011; Neumann, Barker, Koot, & Maughan, 2010),而當父母施行愈嚴重的嚴厲 教養,也容易提高子女偏差行為的發生(李文傑、吳齊殷,2004;Parent, Forehand, Merchant, Edwards, Conners-Burrow, Long, & Jones, 2011),甚至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 等行為(Chang, Schwartz, Dodge, & Chang, 2003; Xu, Farver, & Zhang, 2009)。謝沛霖

(2011)之研究資料取自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起因:一個社會學習 模型」,探討母親偏差行為、教養行為(生活監控以及嚴厲教養)與子女偏差行為間 之關係,其研究發現當母親對子女進行的生活監控越多,而對子女的嚴厲打罵的教養 越少,子女愈不容易發生偏差行為。Claes 等人(2005)探討父母監督、父母依附和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研究結果指出父母監督和青少年反社會行為、偏差行為呈現 負相關,因此建議父母須適時監控子女的行為,且當親子之間的情感能緊密地聯繫,

則更能有效防止子女偏差行為的發生。

林俊瑩、許順宗、林淑華與蔡郁臻(2005)以臺北市高中職生為研究對象,其研 究發現當子女和家庭互動關係愈良好,子女愈不會發生翹課行為。但若父母採取緊迫 盯人,過於嚴格的管教方式,子女較無法適應,對減少翹課行為並無太大效果。詹宜 華、張楓明與董旭英(2012)探討衝動性格、父母監督及接觸偏差同儕對國中生偏差 行為之影響,研究發現低父母監督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效果,即缺乏父 母監督的青少年,其偏差行為的發生率也較高,該研究更進一步表示現代父母難以拿 捏教養的尺度,容易導致過度高壓或是過度放縱的負向監督,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納 入負向的監督教養共同做討論,了解其對於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當的父母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子女產生行為上的問題,甚至發生偏 差的行為。本研究分析「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的資料,期望探討教養方式中的 四個面向,包含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 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子女知覺的教養方式,在父母自覺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偏 差行為關係之間的中介角色

早期的學者大多從親方的角度,探討父母自覺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林惠雅,

1999;廖經台,2002;Bugental, Brower, & Reiss, 1996),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的教養方 式確實會影響子女的知覺、行為等;然而,愈來愈多研究開始將研究的重點轉為子方,

提出對子女的行為真正產生影響的,應該是子女主觀對父母教養行為的認知與解讀,

而非父母自己的教養知覺(朱瑞玲,1989;高淑芳、陸洛,2001;許婷婷、林惠雅,

2011;陳富美,2007;陳婉琪、徐崇倫,2011;Demo, Small, & Savin-Williams, 1987)。 因此,研究者欲探討,當子女察覺到親方所施行的教養方式時,是否會因此影響到子 女的偏差行為?

綜合上述的討論,本研究希望能同時討論親方與子方雙方的教養知覺,並分別了 解其與偏差行為的關係,除此之外,更進一步探討父母所自覺的教養方式,除了直接 影響子女的偏差行為,是否還會透過子女所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其偏差行為產生間接 影響。

參、父親、母親的教養方式分別與子女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另外,有些學者認為父親的教養方式與母親的教養方式對於子女的行為會分別造 成不同的影響,因此特別將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分開來做討論,探討父親教養方式、

母親教養方式分別與子女偏差行為的關係之研究(Claes, Lacourse, Ercola, Pierro, Leone, & Presaghi, 2005; Thornberry, Freeman-Gallant, Lizotte, Krohn, & Smith, 2003;

Vazsonyi, Hibbert, & Sinder, 2003 ; Vieno, Nation, Pastore, & Santinello, 2009)。Vazsony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ibbert 與 Snider(2003)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父親或是母親,其教養方式中的親密、

支持、監督、溝通等向度,皆與子女偏差行為有關係,而當父母提供子女愈多支持與 關愛,則青少年愈不容易發生喝酒、吸毒、學校不適應等偏差行為。蔡松瑜與林瑞欽

(2006)研究不同家庭型態的國中生對於父親、母親在教養知覺、家庭知覺與偏差行 為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當子女所知覺的父親教養知覺愈正面,則母親教養知覺與家 庭氣氛也會愈良好,子女偏差行為將會愈少。Sandhu 與 Kaur(2012)探討青少年問 題行為與情緒自主、親子關係之關係,該研究將父親與母親分開討論,研究指出母親 的過度保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是正相關,而母親的關懷和父親的過度保護與青少年偏 差行為則呈現負相關,因此建議母親可做為提供溫暖、關懷的角色,而父親則可扮演 監督孩子的角色。

有鑒於此,本研究也試著將父親與母親分開來討論,並分別與其子女對應,藉此 探討父親教養方式、母親教養方式分別與子女偏差行為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五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介紹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 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則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使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資料做分析,探討親子知覺的教養方 式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親子知覺教養方式的差異。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母 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和「父親知覺的教養方式」,中介變項為「國中生知覺母親的教 養方式」和「國中生知覺父親的教養方式」,而教養方式之內涵則包含監督教養、一 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等;依變項則為國中生的偏差行為。

研究者依據前述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並透過文獻探討之結果,提出以下研究 架構,以呈現各變項之內涵與關係。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國中生知覺的教養方式

1. 監督教養 2. 一致性教養 3. 嚴厲教養 4. 引導式教養

國中生的偏差行為 1.逃家

2.蹺課

3.故意破壞不屬於 自己的東西 4.偷東西 5.打傷別人 6.勒索別人 7.抽菸或喝酒 8.嚼檳榔 父母知覺的教養方式

1. 監督教養 2. 一致性教養 3. 嚴厲教養 4. 引導式教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資料來源採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2000

本研究資料來源採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