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綜合研究結果,提出研究之結論,並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家長、教師、教育 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分析「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2000 年國三樣本第一波學生和家長問 卷,藉以探討親子知覺教養方式的差異,以及親子知覺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之間的關係,同時更進一步探討父母所自覺的教養方式,除了直接影響子女的偏差行 為,是否還會透過子女所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其偏差行為產生間接影響。本研究之結 論如下:

壹、最常出現的教養方式為監督教養,最少出現的教養方式則

為嚴厲教養;國中生偏差行為的發生情形不高

本研究以平均數和標準差,來了解國中生及其父母知覺的教養方式(監督教養、

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之現況,同時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和 標準差,來了解國中生的偏差行為(逃家、蹺課、故意破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偷東 西、打傷別人、勒索別人、抽菸或喝酒、嚼檳榔)之現況,以回答研究問題一、二。

整體而言,以平均數來看,在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養方式的評估上,父母自評皆高於子女所評估的。而不論是父母自評或子女評估,

最常出現的教養方式為監督教養,其中父母所自評的監督教養之平均數更大於 4 分

(平均數的範圍在 1~5 分),顯示父母相當重視對子女行為的監督;同時父母、子女 評估經常出現一致性教養及引導式教養,平均數在 3.01 ~ 4.17 之間;而父母與子女認 為很少出現嚴厲教養,平均數在 1.42 ~ 1.77 之間(平均數的範圍在 1~5 分),顯示現 今普遍家庭已不採用過於嚴厲的教養方式,如體罰、打罵等。

整體而言,國中生此八種偏差行為(逃家、蹺課、故意破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偷東西、打傷別人、勒索別人、抽菸或喝酒、嚼檳榔)的發生情形皆不高,即「沒有」

發生偏差行為的比率在 76.8% ~ 97.1%之間,且此八種偏差行為的平均數在 1.04 ~ 1.32 之間(平均數的範圍在 1~5 分),其中以蹺課的平均數最高(1.32),故意破壞不屬 於自己的東西(1.27)、抽菸或喝酒(1.26)的平均數則略高,而勒索別人的平均數 為最低。

貳、親子雙方所知覺的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採用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來了解親子雙方所知覺的教養方式是否具有顯 著差異,藉以回答研究問題三。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母子或是父子,親子雙方在監 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等四大教養方式的評估上均達顯著差異,

表示子女與父母之知覺的確有差異。

進一步事後比較發現,在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上的評 估,父母自評皆顯著地高於子女所評估,表示父親、母親自己所評估在監督教養、一 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的施行情形皆高於子女知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親子知覺之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結構關係模式獲得支持

本研究依據文獻理論,提出以「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和「父親知覺的教養方式」

為自變項,中介變項為「國中生知覺母親的教養方式」和「國中生知覺父親的教養方 式」,和以「國中生的偏差行為」為依變項,也就是親子知覺的教養方式(監督教養、

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與偏差行為的結構關係模式,並將母子與父子 分開討論。經過整體適配度考驗的驗證,顯示均有良好的適配標準,表示本研究所假 設的模式可以獲得實徵樣本資料的支持。

本研究用結構方程模式,討論親子知覺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同 時更進一步探討父母所自覺的教養方式,除了直接影響子女的偏差行為,是否還會透 過子女所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其偏差行為產生間接影響,藉以回答研究問題四、五、六。

下面將進一步做深入討論:

一、親子知覺監督教養的程度愈高,子女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愈低,而 父母知覺的監督教養,亦會透過子女知覺的監督教養,對子女偏差 行為產生顯著的效果

綜合國中生及其父親、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偏差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者提出 以下結論:

第一,父親、母親、子女所知覺的監督教養皆對子女的偏差行為有顯著的直接負 向效果,表示父親、母親、子女知覺監督教養的程度愈高,子女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 愈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本研究發現父親、母親所知覺的監督教養,不只會直接對子女的偏差行為 產生影響,同時亦會透過子女知覺的監督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產生顯著的間接負向 效果,表示父親、母親知覺的監督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影響效果,有部分是透過子 女所知覺的監督教養而來。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發現不論是母子部分或是父子部分,親子雙方所知覺 的監督教養皆會直接影響子女的偏差行為;而父母所知覺的監督教養,不只會直接對 子女的偏差行為產生影響,同時亦會透過子女所知覺的監督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產 生顯著的間接影響。

二、子女知覺嚴厲教養的程度愈高,其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也會愈高,

而父母知覺的嚴厲教養,則是完全透過子女知覺的嚴厲教養,對子 女偏差行為產生顯著的效果

綜合國中生及其父親、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偏差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者提出 以下結論:

第一,子女知覺的嚴厲教養對其偏差行為具有顯著的直接正向效果,表示子女知 覺嚴厲教養的程度愈高,其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也會愈高。

第二,雖然父母所知覺的嚴厲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直接影響效果並無顯著,但 是會透過子女所知覺的嚴厲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產生顯著的間接正向效果。由此可 知,子方知覺的嚴厲教養,在父母的嚴厲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影響中,扮演重要的 中介角色。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發現子女所知覺的嚴厲教養會直接影響其偏差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父母知覺的嚴厲教養對子女的偏差行為則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會透過子女知覺 的嚴厲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產生顯著的間接影響,也就是說當子女確實感受到父母 的嚴厲教養時,父母所實施的嚴厲教養對子女的偏差行為才能產生影響。

三、母子知覺引導式教養的程度愈高,子女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愈低,

即母子部分皆達顯著效果,然而父子部分則皆無顯著效果

研究者發現母子部分、父子部分的研究結果有兩點相異處,以下詳述之:

第一,在母子部分,母親、子女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有顯著的直接 負向效果,表示母親、子女知覺引導式教養的程度愈高,子女發生偏差行為的情形愈 低;而父子部分,父親、子女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直接影響效果則無 顯著,表示父親、子女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的偏差行為不具預測力。

第二,母親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同時亦會透過子女所知覺母親的引導式教養,對 子女偏差行為有顯著的間接負向效果,表示母親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 影響效果,有部分是透過子女所知覺的母親引導式教養而來的;而父親知覺的引導式 教養,透過子女所知覺父親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間接影響效果則無顯 著。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發現在母子部分,母子雙方所知覺的引導式教養皆會 直接影響子女的偏差行為,而母親所知覺的引導式教養,不只會直接對子女的偏差行 為產生影響,同時亦會透過子女所知覺母親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產生顯著 的間接影響。而在父子部分,父子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影響效果皆無 顯著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發現父親、母親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在影響子女偏差行 為的結果上有差異,即母親知覺的引導式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影響效果,較父親來 的更為顯著、重要,顯示母親為引導孩子發展正確行為的重要角色。

四、親子知覺的一致性教養對子女的偏差行為沒有顯著的預測力

綜合國中生及其父親、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偏差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者提出 以下結論:

第一,父親、母親、子女知覺的一致性教養對子女偏差行為的直接影響效果皆無 顯著,表示父親、母親、子女知覺的一致性教養對子女的偏差行為不具預測力。

第二,父親、母親知覺的一致性教養,透過子女所知覺的一致性教養,對子女偏 差行為的間接影響效果也未達顯著。

整體而言,親子知覺的一致性教養皆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沒有顯著的預測力。

五、父母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知覺的教養方式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果

綜合國中生及其父親、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對偏差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者提出 以下結論:

父親、母親知覺的教養方式(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 分別對子女知覺的教養方式(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引導式教養)呈現顯 著的直接正向效果,表示當父親、母親知覺教養方式(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 教養、引導式教養)的程度愈高,子女知覺教養方式(監督教養、一致性教養、嚴厲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小結

就整體分析結果來看,監督教養、嚴厲教養等因素,為影響國中生偏差行為發生 的重要因素,引導式教養則在母子部分的研究才有顯著影響效果,而一致性教養則不 具影響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