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方式與教學風格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教學風格之相關研究

壹、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相關於教學風格的研究,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頗為豐碩,學者透過不同 的研究面向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子女影響,包含了子女內在信念或者外顯行為 方面都有相關詳盡的研究探討,由此指出對家庭教育重視,亦即父母教養方式所 營造的家庭環境對於子女學習發展具有莫大的影響。以下將尌父母教養方式相關 論文做內容之整理:

王鍾和(1993)在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以問卷調查研 究法,調查臺北市國小 1290 名五、六年級學童,父母採用管教方式類型不同,

子女行為表現會有顯著差異性。行為表現最佳者為採開明權威方式,表現最差者 則為採忽視冷漠方式。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及子女滿意度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子女的各項行為表現。

李雪禎(1996)在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以問卷調 查研究法,調查高雄市 1059 名國中生,研究結果指出目前國中青少年之父、母 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及忽視冷漠兩個教養方式所佔的百分比最多。不論 是父親或母親,其在「反應」部份的教養方式皆較「要求」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 的情緒經驗有更高的相關。不論是父親或母親,青少年的快樂、氣憤、悲傷、憂 懼等情緒皆會因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而產生顯著差異。

簡志娟(1996)在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以訪談 研究法進行質性分析,調查育有五歲至小學階段子女之十二對父母,研究結果指 出影響了父母的教養方式的二十四個因素:受訪者之父母的教養方式、受訪者之 父母的婚姻關係、受訪者手足、 其他親人、配偶、個性、情緒因素、心理補償 作用、子女性別、子女排行、子女 個性特質、子女年齡、宗教因素、專業教育、

同儕朋友、受訪者師長、子女老師 、受訪者職業、雜誌書籍、電視、廣播節目、

社會風氣、價值觀念、傳統文化。

黃拓榮(1997)在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 關係之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 911 位高雄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研究結 果父母採用管教方式類型的不同下,子女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不同國中生父母 管教方式其失敗容忍力有顯著差異。父母管教方式採忽視冷漠的國中生其偏差行 為較採開明權威的父母管教方式嚴重。

黃玉臻(1997)在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雄縣市、臺南縣的 745 人五年級國小學童,研究結果 指出國小學童 A 型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相關。國小學童 A 型行為與父母管 教方式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

樊聯仁(1998)在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以問卷調查研究法,

調查大學生 631 人、國中生 1981 人,研究結果指出受訪者年齡不同,知覺到不 同的父母教養方式、國中組對父母之教養比較敏感;大學組,對父母教養評價較 國中組高。

陳冠中(2000)在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 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 906 位臺北縣市之高中生,研究結果指出父母管 教方式不同,高中生之寂寞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羅佳芬(2001)在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 為之相關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臺南縣市四、六年級的 832 位國小學童,

研究結果指出國小兒童的利社會行為因父親管教類型與母親管教類型之交互作 用有所不同。

郭芳君(2003)在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 為之關係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共 822 名國中學生,研究結果指出,父、

我控制、自我韌性而對少年偏差行為產生間接影響。父母親教養方式對國中生的 自我韌性程度與內在性自我控制程度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黃英虹(2004)在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 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雄縣國中一至三年級 487 名學生,研究結果指 出不同成因的隔代教養家庭對教養者教養方式影響有顯著差異。隔代教養與非隔 代教養家庭的教養方式確有顯著不同,其中隔代教養家庭多採用忽視冷漠教養類 型;非隔代教養家庭多採用專制權威教養類型。不同的教養方式影響青少年的自 我認同發展,其中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優於忽視冷漠及專制權威的教養方式。

莊雪芳(2004)在臺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以問卷 調查研究法,調查 886 位臺中市高中職以下學生之母親,研究結果顯示愈年輕的 母親對孩子的行為規範及訓練愈重視;受教程度愈高之母親在自我情緒的調適上 愈好。母職角色信念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呈現具體相關。顯示現代信念愈強之母 親對孩子的行為愈崇尚自主;愈認同追求自我之母親在自我調節上愈容易情緒 化。

賴正珮(2004)在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 A 型行為關係之 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雄縣市、屏東縣市四、六年級 794 位國小兒童,

研究結果採「忽視冷漠」父親、母親及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兒童在 A 型行為之「努 力競爭與成尌」得分最低。

劉淑媛(2004)在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以問 卷調查研究法,調查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共 1130 名國、高中生,研究結果 指出男、女生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父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 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

王貞雯(2005)在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尌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

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雄市四、六年級國小 881 名學生,研究結果指出國小 學生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在成尌動機上有顯著的差異。國小學生不同的父母教養

方式在生涯成熟上有顯著的差異。

洪巧(2006)在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以問卷調查 研究法,調查 856 位高雄縣、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以

「開明權威型」佔最多數。核心家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顯著高於 隔代教養家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具有中、高度的正相關。父母教養 方式對社交技巧具有預測力。

黃怡萍(2006)在自我控制與父母管教方式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五年級 學童之父母為例,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家長 621 人,

父母背景變項與父母管教方式有關。「衝動性」、「投機性」、「自我中心性」、「子 女性別」、「子女排行」、「父母性別」等變項與父母管教類型有關。

張耿義(2006)在父母的人格特質、教養方式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關係 之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的 794 位父母親。父母 教養方式的權威依賴訓練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呈正相關,而獨立帄權訓練與 其體罰態度呈負相關。

吳萬春(2006)在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問卷調查 研究法,調查高雄市 1030 名國中生,研究結果指出父母親持忽視冷漠教養方式 者為最多,持開明權威教養方式者次之。父母親採開明權威教養方式,國中生在 生活適應各層面的適應均最好。父母親採用忽視冷漠教養方式時,國中生的生活 適應最差。

陳美芝(2006)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 係之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高高屏地區 1199 位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 指出開明權威之父母教養方式其子女負向情緒經驗較低,利社會行為表現較高,

是較佳的管教方式。國小高年級學童快樂情緒經驗與利社會行為呈正相關,而父 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也呈正相關。

調查研究法,調查臺北縣國小五年級及國中八年級共計 513 組兒童與家長為研究 對象,研究結果指出兒童知覺的學習自主教養行為會因父母年齡、教育程度、子 女數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年級別、性別兒童所知覺的學習自主教養行為有顯著 差異。

林維彬(2007)在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的家長教養信念、教育期望與 成尌動機之調查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 286 位基隆市立國民小學四至六 年級各 286 位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研究結果指出新移民與本籍子女家長教養信 念與成尌動機具有顯著正向相關。較高的父母參與及父母教育期望、較好的子女 教育設施之新移民子女有較高的教養信念。新移民子女在家庭環境、教養信念與 成尌動機皆顯著低於本國籍子女。

楊筱筠(2007)在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 學習關係之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法,調查抽取臺南市 510 名五年級學生,研究 結果指出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在「回應」及「要求」層面屬於中上程度。

高年級學生知覺不同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在自我調整學習上有顯著差異。高年級學 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有顯著相關。高年級學生知覺父 母管教方式對自我調整學習具有顯著預測力。

許文凌(2008)在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能力之研究,問卷調查研究 法,調查雲嘉南地區國小四、六年級名 700 學童,研究結果指出目前國小學童父

許文凌(2008)在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能力之研究,問卷調查研究 法,調查雲嘉南地區國小四、六年級名 700 學童,研究結果指出目前國小學童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