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特教巡迴輔導服務之探討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國內外巡迴輔導的緣起與發展、巡迴輔導的困 境,以及金門縣巡迴輔導的實施現況進行相關探討。

一、國外巡迴輔導的緣起與發展

最早的巡迴輔導始自於1970年英國伯明罕地區所進行學前視障兒童巡迴訪 視實驗計畫,由Sunshine House School的專業教師提供免費服務,計畫實施之 後,由於各界的需求增加因此改由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RNIB)接管,並推廣至全國(Mason&McCall, 2003);美國則是受到94-142 公法之影響,希望將所有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之下;且在1988 年美國學者Strumwasser於相關的研究中亦指出,視障兒童的主要教育服務的模 式為巡迴輔導教學。其中所指的巡迴輔導服務模式即為因應郊區學校和低發生率 之障別所發展出來的,而服務型態為由受過專業訓練之特教巡迴教師到有身心障 礙學生所在之各學校提供服務,提供個別或小組方式進行教學指導等直接服務或 是協助申請相關服務、相關資源以及給予教師支持諮詢等間接服務(McQuivey

&Thorson, 1994;Strumwasser, 1988;王振德,1998,賴怡君,2006)。

二、我國巡迴輔導的發展

我國最早之巡迴輔導安置模式為民國56年開始推行實施之「視覺障礙學生混 合教育計畫」,由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巡迴輔導教師定期前往輔導(教育部特殊 教育工作小組,1999),當初政府在推行此項計畫時有四個考量(毛連塭,1967;

王亦榮,1997):

(一) 在住宿式學校中的視覺障礙學生,離家背井又缺乏親人之照顧。

(二)視障兒童若安置於普通學校,與明眼學生在一起,明眼兒童可能會傳遞所見 的訊息,可增廣視障兒童的見聞。

(三) 視障兒童自小與明眼兒童在一起學習成長,可增加明眼學生對視覺障礙學 生的接納程度,同時亦可增加視覺障礙學生適應主流社會的能力。

23

(四) 在離家較近的學校將視覺障礙學生安置就讀,可增加視覺障礙學生之就學 率。

之後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從民國76年起推行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提 供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的國民教育階段重度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此 時學生類型大多為重度肢障、智障及多重障礙類;其後民國81年台北市中山國小 設立自閉症資源班,以巡迴輔導為主要型態,協助普通班教師認識自閉症兒童,

了解其學習狀況與需求,幫助自閉症兒童順利適應學校生活(黃素珍,1998);

此後民國82年起在家教育服務的類型更擴及自閉症、植物人及其他類的嚴重障礙 生;及至現今,國小教育階段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其巡迴輔導類別包括聽障巡 迴輔導、視障巡迴輔導、自閉症巡迴輔導、情緒行為障礙巡迴輔導、聽語障巡迴 輔導、及不分類巡迴輔導班,而巡迴輔導教師可依據每位學生的個別需求,對他 們進行特殊(或稱附加)課程的輔導(李永昌,1998;教育部,2013)。至於國民 教育階段畢業後就讀於普通高中職的特殊學生,於民國74年起由啟明、啟聰等特 殊學校教師提供巡迴輔導服務。

現今許多縣市為因應縣內小班小校居多,且縣市幅員遼闊,校內雖有特教生 但人數不足以設立資源班,於是開始有提供巡迴輔導的服務方式;如花蓮縣於民 國91年起調整部分特教班成為巡迴輔導,讓輕度障礙生不必跨區安置能夠就近入 學並接受特教服務(羅燕琴,2003;陳志平等,2008)。爾後其他縣市如:台中 縣、苗栗縣,高雄縣也開始逐漸嘗試辦理資源式巡迴輔導來解決特殊生分散和幅 員遼闊的特殊需求(Harris&Schultz,1986;胡永崇,2000)

(一)巡迴式資源教室:資源教師定期到學區(或責任區)內有障礙學生的 學校進行各項支援服務。

(二)駐校式資源教室方案:資源教室方案設於普通學校內,資源教師隸屬 該校,而服務對象也僅限於校內。

因此,可以將巡迴輔導服務模式視為資源教育服務型態之ㄧ,當有特殊學習 需求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哪裡,巡迴輔導服務模式的教師就前往哪裡。所以,安置

24

25

三、巡迴輔導的實施困境

Harris 和 Schutz (1986)將巡迴輔導模式定義為「一種在輪子上的資源方 案」(a resource program on wheels),由巡迴輔導教師游走於數個學校之間,

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直接教學服務,或為學校普通教師提供教學建議、解決特殊 需求問題。而Barrage 和 Erin(1992)則認為是巡迴輔導模式可使身心障礙學 生就近社區就讀,由特教專業教師定時前往協助輔導,並有諮詢服務及特殊輔 具、教材的提供。

陳姿君(2008)指出巡迴輔導因其服務對象分散於各校,巡迴教師因此面臨 更多的挑戰,也有許多經營上待解決的困境;近年以來多位國內學者曾探討關於 巡迴輔導的成效(廖永堃、蔣明珊、何雅玲、胡軒瑜、黃子容,2006)、巡迴輔 導的發展與困境(陳志平等,2008)、巡迴輔導的實施現況(王亦榮,1997;吳 國維,2004;莊慶文,2001;張小芬,2006;黃俊瑋,1997;黃昱綾,2009;黃 國禎,2006),以及融合班教師對巡迴輔導的看法等(金祈君,2006;陳怡甄,

2010;陳姿君,2008);而國外學者也對各類巡迴輔導進行研究,探討工作現況

(Daly&Edwards, 2001;Kluwin,Morris&Clifford, 2004;Luckner&Hanks, 2003;Reed, 2003;Sadler, 2001)、師資培育訓練(Correa-Torres&Howell, 2004;Luckner&Howell, 2002)和服務模式(Rex, 1995)等。研究者整理國內 外文獻,歸納出巡迴輔導常面臨的困境如下:

(一)巡迴輔導教師服務時數與次數不足,個案負荷量大:

根據國內針對巡迴輔導做的研究皆指出巡迴輔導教師的個案負荷量大,導致 提供諮詢與教學的時數不足,如:莊慶文(2001)調查台南縣視障巡迴服務現況 發現平均1名巡迴教師要負擔17名個案,且教學時數也不足。黃國禎(2006)也 提出服務時間與次數明顯不足是因為巡迴教師巡迴校數太多、服務人數過多;而 Correa-Torres和Howell(2004)研究發現巡迴教師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多花費在 書面報告、交通以及課程調整,只有48%的時間用在直接教學上,其原因之一也 是個案量大導致時間不足;同樣的Rex(1995)訪談巡迴方案的執行教師幾乎全

26

部都表示時間不足;由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外巡迴輔導服務品質不佳的現 象,皆肇因於個案負荷量大以及過多的文書作業導致服務時數明顯不足;綜上所 述,個案負荷量大以及服務時數與次數不足是巡迴輔導普遍的問題所在

(二)學生障礙多元與服務定位不清:

張小芬(2006)曾指出巡迴輔導學生類型多以智能障礙類、視覺障礙類及學 習障礙類為大宗,且多以直接服務為主,平均到校服務約 19 節,每位教師負擔 個案量約為 15 人,學校約 6.6 所;而國外學者認為學生障礙及年齡多元是巡迴 輔導的最大困擾(Correa&Howell, 2004),另外 Dinnbeil, McInerney 和 Hale

(2004)則認為外界對於巡迴輔導產生許多誤解是因為無法直接了解直接教學或 是間接諮詢的差異;綜上所述,巡迴輔導班可以說是移動式的資源班,相較於常 駐校內的特教班或資源班而言,巡迴輔導面臨的挑戰更多,像是輔導區域過大、

負擔個案量大、障礙類型多元、受巡迴學校多希望提供直接教學服務以及巡迴教 師需要在相同時間內奔波於巡迴的各校;而受巡迴的學校往往忽略巡迴教師可以 提供間接諮詢以及其他專業的協助功能,也因此造成了巡迴輔導的定位仍待釐清 之困境。

(三)行政支援與相關專業團隊合作欠缺、與相關人員(家長、導師)溝通不足:

從諸多國內外研究可以看出「行政支援與相關專業團隊合作欠缺、與相關人 員溝通不足」是一大困境;如廖永堃與魏兆廷(2004)曾列出巡迴輔導前三項的 困境為學校師生配合度、服務次數與排課,以及交通問題;蔡瑞美(2000)也在 高中職身障生巡迴輔導研究中指出,巡迴輔導教師與普通班教師接觸太少;金祈 君(2006)訪談融合班教師對巡迴輔導的結果也指出融合班導師和巡迴教師之間 對於訂定固定諮詢溝通時間有歧異;以上研究都顯示巡迴輔導與普通班教師互動 不良。另外張小芬(2006)指出學生接受專業團隊的比例為 69.9%,賴怡君(2006)

研究結果也指出學校給予巡迴教師的支持不足且配合度不夠。黃俊瑋(1997)的 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成效研究則發現,巡迴教師和家長都希望建立專業團隊,以提 供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諮詢或協助,同樣地,Luckner 和 Hanks(2003)也在聽

27

障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指出,不滿意的是與專業人員和家庭間協調時間不足。所 以綜上研究所述,無論是分類或不分類巡迴輔導,在相關人員溝通、行政支援以 及專業團隊合作部分都有待加強以增進巡迴輔導的服務品質和成效。

(四)巡迴教師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流動率高:

Yarger和Luckner(1999)曾在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中提出巡迴教師沒 有自己的教室,上課地點不固定,常常沒有適當的教學環境導致難有良好的教學 成效;且張小芬(2006)研究也發現教師巡迴於各校,其所需的交通協助以及保 險需求甚殷,但學校甚至行政單位極少主動協助交通問題,為教師投保的比例只 有16.3%,同樣的,黃昱綾(2009)在高屏地區巡迴教師工作現況與滿意度研究 中也發現,教師認為行政單位有幫教師保意外險的義務;半數教師於巡迴輔導學 校更換過教學地點,顯示對巡迴輔導教師之行政協助仍有改進空間。

整體而言,研究者認為巡迴教師整日在外,與自己所屬學校互動較少,常常 覺得缺乏完善而安心的工作環境,也可視為導致巡為教師流動率高的原因之一;

且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巡迴教師巡迴各校需要面臨輔導區域範圍廣、時間有限、

且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巡迴教師巡迴各校需要面臨輔導區域範圍廣、時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