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韓國的「東洋」論述

第一節 《獨立新聞》與蔑視中國的論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韓國的「東洋」論述

第一節 《獨立新聞》與蔑視中國的論述

19、20世紀之交,在韓中日東亞三國社會「亞洲主義」的呼聲漸高,與 明治維新的成功有關。即,明治維新的成功以後,日本知識界認為,作為東 亞國家中唯一達到文明化的國家日本,應該背負起「東洋」文明化先驅的責 任。而以作為「新興文明國」的日本來說,實際上在東亞社會裡確實亦起到 了普及文明開化的作用。

例如,福澤諭吉在〈脫亞論〉(最初發表於1885年3月16日的《時事新報》) 一文中,顯示出「謝絕」與落後的鄰居中國及韓國往來的心態,但若按照孫 歌的解釋,則難以把福澤諭吉的這一段話看作他心中真正的本意。當初,福 澤諭吉在《文明論的概略》此著述上表現出以進化論為基礎的歷史認識方 式,進而以東洋各國進行國內文明開化為前提,大力主張「東洋連帶論」。

他的「東洋連帶論」並非只是一個理想,而是一個實踐的口號,這點可從福 澤諭吉支持韓國「甲申政變」即可看出1

1 1876年朝鮮開港影響朝鮮朝廷內形成兩股勢力對立,就是把日本明治維新看作改 革模式的開化派與依託清朝中國力量維持自主的守舊派。這樣對立格局在清朝中國 對朝鮮進行內政干涉的情況下更加激化,因而到1884年激進開化派和日本軍結合展 開排除守舊派的武力行動,並掌握政權,是為「甲申政變」。但三天之後,開化派遭 到守舊派和清軍的反擊而失敗,部分激進開化派人士逃到日本。甲申政變後的1885 年,中日兩國簽訂《天津條約》,明示在朝鮮發生政變乃至重要事件時中日雙方的派 兵權利,此條約強化中國對朝鮮內政干涉,後來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然而如此般的抱負卻在清朝中國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介入之下使其政變遭到失敗,這樣的結果讓福澤諭吉感到極大的挫折感。因 為,福澤諭吉認為達成文明開化的東洋鄰國與日本之間達成「連帶」,才可 能對抗西方列強。但是,甲申政變的失敗似乎毀滅了福澤諭吉對於東洋鄰居 的指望,在這樣情況之下,福澤諭吉在〈脫亞論〉文中透露出對於民族生存 的危機感以及把亞洲視為野蠻、落後的價值觀,而且最讓福澤諭吉擔憂的,

是日本被西方視為與東洋鄰國一樣的「野蠻」國家。2

2 參見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台北,1999年3 月),頁6-9。

易言之,福澤諭吉雖然 強烈質疑對於「文明」西方白人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可是他依然肯定以「文 明開化與否」來界定「他者有沒有資格與 (達成文明開化的)我群成立對等關 係」的思考方式。在這種心態之下,所謂亞洲的同盟,當然不能不以日本為 盟主,因為日本在東洋的文明化進程中已經是理所當然的盟主和領袖。這種 思路與西方列強的關係變化相對應,並演變出所謂「興亞」和「脫亞」的變 奏。

然而,仔細檢討這種觀念,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無法忽略的問題,就是異 己的「落後性」很容易成為文明者對非文明者支配的正當的理由。這種概念 隱藏著帝國主義造成的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政治、經濟領域的不平等,不 僅如此,把對發展上的問題所需承擔的責任從支配者身上轉移到被支配者。

即,先進的歐美(以及日本)對落後地區所施行的壓迫行為能得到免罪符,反 之,落後的被壓迫者,因為比先進的侵略者還落後,所以連對先進侵略者所 展現的抵抗行為也無法得到認同。反過來說,被視為「落後」的民族(或國家),

為了消除滅亡的危機感以及表現自主獨立的自信,必須達成「發展」的目標。

19世紀末以來,東亞社會被「文明開化」、「變法」、「富強」等這些「發展的 理念」所支配。尤其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讓中國知識界重新看到達成

「發展」的日本,並且從在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尋找中國內部改革的可能性。

這樣的心態,在宋恕對日本進步的描述中,可謂表露無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醫學、畫家、警察、陸軍、工業尤為西洋人所服。近英國派人至東京 學警察,又擬派人至東京學醫,以白種先進國而轉求師于黃種後進 國,亦奇極矣!日本進步之速為地球歷史所無,此由於天氣及地理,

日本天氣與英、法略同,至地理之秀絕則世界所無,西人著書評定者 不少云。3

但是,對於大部分中國知識份子而言,為了恢復作為東亞中心的地位,

總是不能一直推崇日本的進步而默認以日本為中心而建立的東亞秩序。4

根據Benedict Anderson研究,印刷資本主義的勃興和本國語報紙的發 行,可成為民族誕生的契機。

而與 其相反的,1880、90年代韓國部分知識界人士卻抱持著相反的看法,他們經 由日本思想文化界的媒介,受到日本這種「文明論」的影響,尤其在甲午戰 爭以後,提倡以日本為東亞盟主的亞洲連帶論。而其原因在於,甲午戰爭之 後,清朝中國在《馬關條約》中承認韓國為獨立國家之地位。在這樣情形之 下,韓國知識分子高度關注日本的勝利和清朝軍事敗北的原因,並從此開始 質疑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域體制。

5然而,Partha Chatterjee批評,在民族主義研究 上,Anderson等學者忽略了民族主義內部的意識形態。Chatterjee認為,若不 去理解民族主義內在的意識形態,就難以解釋民族主義運動。6

3 宋恕,〈致孫季穆書〉(1903年10月1日),胡珠生編,《宋恕記》下冊,頁728。

4 更為仔細的內容,可參葛兆光,〈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 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台大歷史學報》,第30期(台北,2002年12 月),頁198-200。

5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f the Orij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 London: Verso, 1991).

19、20世紀之

6 Partha Chatterjee,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A Derivative Discours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正是韓國開始發行報紙的時期,研究韓國民族主義的金珉煥 則根據這時 期,分析《漢城旬報》、《獨立新聞》、《皇城新聞》、《大韓每日申報》等報刊 社論對於主要強國的論述態度。有趣的是,當時這些報紙對中國大體上發出 了否定的論調,其原因為兩點:一、清朝中國對西方列強及日本軍事的敗北,

讓韓國社會感到中國國力的衰退;二、19、20世紀之交,經由日本思想文化 界的媒介,文明論迅速流傳於韓國知識文化界。在如此的情況之下,隨著中 國不積極於文明開化,韓國知識層對於中國的評價也隨之降低。具體而言,

官報《漢城旬報》發行時期(發行期間:1883─1884),雖然清朝中國在與西方 列強關係上一度處於劣勢,不過還是維持東亞中心國家的地位,因而《漢城 旬報》與其他三個報紙比起來,對中國的論述態度多少還持正向看法。反觀,

甲午戰爭之後所發行的《獨立新聞》(發行期間:1896─1899)和《皇城新聞》

(發行期間:1898─1910),則依據文明論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中國,因為如此,

《獨立新聞》和《皇城新聞》對於中國的論述態度,與《漢城旬報》相比,

便明白彰顯出強烈的負向看法。後來在俄日戰爭中獲勝的日本,企圖對韓國 進行保護國化的情況下發行《大韓每日申報》(發行期間:1904─1910),雖然 有關中國的社論大幅度減少,但是卻保持了較為中立的論述態度。7由此可 見,甲午戰爭結束的1895年,就是韓國近代歷史上的轉折點。從此開始,韓 國不但從以中國為中心的天朝體制脫離出來,並且依據社會進化論的文明觀 念而重新看到「中國」。因而,以前廣為韓國知識界所崇拜的中國傳統文化,

此時卻反過來成了蔑視的對象。8

依據現有的文獻資料,《獨立新聞》是在當時發行的刊物當中,擺出最 (London: Zed Books, 1986), pp. 40.

7 金珉煥,《開化期民族報紙的社會思想》(首爾:羅南,1988),頁375-412。(김민환,

《개화기 민족지의 사회사상》(서울 : 나남, 1988), pp. 375-412.)

8 可參李完宰,《初期開化思想研究》(首爾:民族文化社,1989),頁145-177。(이완재,

《초기 개화사상 연구》(서울 : 민족문화사, 1989), pp. 145-1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顯蔑視中國的論述態度。9

所謂漢文書籍,大部分是清國所出版的書籍,已經經過數百年,雖然 這些書籍在當時對清國百姓有益,但其學問現在則不僅對朝鮮人民來 說有害無益,而且對清國人民來說也是貽害無窮,看看今天的清國就 可以明白了。

而主導此報紙的人士即是曾經因「甲申政變」失 敗而逃到日本的激進開化派人士,他們從文明論的觀點進行蔑視中國的論 述,這種論述態度是為了消除開港後國內改革產生的緊張感以及表現對實現 文明化的自信,而展開了對中國文明批判的行為。其部分內容如下:

10

由此觀之,《獨立新聞》的知識份子將清朝(以及它文明)視為阻礙韓國文 明開化之傳統象徵。以上述的文章登刊的時間點來看,明顯是針對中國在甲 午戰爭被日本打敗的事情而提出的。此文可反映韓國知識界對「文明」的概 念意識乃從此時期開始產生了根本的變化:甲午戰爭以前,中國為天下文明 中心的意識成為韓國人自我言詮的特色,韓國人廣泛地認為中國文明(或稱為

「中華」的文明體)為教化和「華」的標竿,只有韓國是中國以外可以被視為 是相提並論的社會。在這種自我認識之下,韓國不只以它的價值觀和精神氣

9

韓國學者白永瑞,將《獨立新聞》對於中國蔑視的論述態度稱為「賤之清」認識,

關於比較詳細的內容,可參白永瑞,《東亞的歸還》(首爾:創作與批評社,2000)

,頁174-178(백영서, 《동아시아의 귀환》(서울 : 창비, 2000, pp. 174-178.)。此文 的中譯,白永瑞,《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09),頁178-182。

10 《獨立新聞》(漢城),1896年4月25日。此外,將「四書三經」及中國文明視為無 用之物的論述,可參《獨立新聞》(漢城),1898年1月13日;《獨立新聞》(漢城),1898 年7月27日;《獨立新聞》(漢城),1899年3月1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與中韓兩國以外的文明有所區別,尤其是「倭」(日本)和非儒教文明圈,

而是這些價值觀在韓國人的眼中體現了中韓兩國或中華文明的顯著優勢。然 而,《獨立新聞》卻正面質疑中國文明的優勢,並將開放港口以前的韓國比 喻成「井底之蛙」,悲嘆地訴說:

大韓(指的是韓國)雄據在偏蔽的東海,數千年閉關鎖國。因此,韓國

大韓(指的是韓國)雄據在偏蔽的東海,數千年閉關鎖國。因此,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