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劉季倫教授.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 治 政 大 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立 ‧ 國. 學.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 The Discourse of Asianism in China and Kore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朴炳培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難以界定的「亞洲」……………………………………………….4. 第三節. 研究回顧…………………………………………………………….9. 第二章.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15. 第一節. 中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15. 第二節. 韓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22. 第三章 第一節. 政 治 大 「種戰」觀念與社會進化論的受容………………………………29 立. 晚清時期亞洲主義的展開……………………………………………29 維新派的「種戰」觀念……………………………………………35. 第三節. 革命派的「種戰」觀念與「排滿」民族主義……………………42. ‧ 國. ‧. 第四章. 學. 第二節. 韓國的「東洋」論述…………………………………………………57 《獨立新聞》與蔑視中國的論述…………………………………57. 第二節. 《皇城新聞》與「東洋」論述……………………………………69.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中韓連帶………………………………………………79. al. v i n 結語…………………………………………………………………....92 Ch engchi U n. 第五章.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參考書目……………………………………………………………..……............95.

(3) 謝辭 對於身為韓籍留學生的我而言,這是首次使用中文寫論文,過程雖艱難且 耗時,但歷經幾番修正,最後總算通過種種的考驗。然而,若只依靠我個人的力 量,實不可能完成此篇論文。 首先,最想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劉季倫老師。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教 授我許多學識,更會因應個人的不同資質而給予最合適的指導方式,非常感謝劉 老師的傾囊相授並在研究上給我許多的建議與鼓勵,更重要的是,無法忘記老師 對我無止盡的關心與付出,對此我將永遠銘感五內。同時亦十分感謝口試老師沈 松僑老師和楊瑞松老師所提出的寶貴建議,讓我發現了論文中的許多盲點,並提 供了我許多的靈感與方向,讓此篇論文得以更完整之姿呈現。還要感謝系主任呂 紹理老師總在適時對我伸出援手與不時的關心。在論文撰寫的漫長過程中,每當 適逢困難時,承蒙以上四位老師們對我的包容和愛護,才有今天這篇論文的成就。 從大學直至碩士班階段,我在每一段求學的過程中,總是受到許多人的指 導、支持以及關心。非常感謝韓國翰林大學歷史系的老師們,我在老師們的指導 下學到相當多歷史學的基礎,這奠就了我得以使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歷史的能 力。還要感謝韓國聖公會大學的老師們所給予的指導,尤其是在個人關注「亞洲」 這一概念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老師們讓我體會到「人權」與「和平」這些 價值的重要性及在「亞洲」這一地域實踐這些價值的必要性。 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這段在政大歷史所碩士班的日子,感謝老師們在學 問上的教導與引導,讓學生得以舉一反三、擦碰出更多的火花。同時也要感謝政 大歷史所李助教和黃助教對我的幫助與殷切的關心,若不是他們無止盡的勉勵, 我無法如此順利的完成碩士班課程。 感謝我人生中的伴侶雅玲在我努力攻讀碩士、撰寫論文之時,從未間斷地 在身邊激勵我,並於期間產下健康可愛的兒子宣奐,更感謝台灣岳父母的幫忙與 照顧,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撰寫論文。謹以此論文獻給妻兒與台灣家人,感謝 他們陪伴我渡過這漫長的論文寫作日子。 最後,我還要將這本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父母、家人以及成林學長,如果 沒有他們的鼓勵與無止盡的支持,當初的我恐怕難以決定來台灣留學,更遑論在 此順利完成我的夢想。願以此論文跟所有的親友師長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朴炳培 2010 年 9 月 omek2@daum.net.

(4) 摘要. 19、20世紀之交,東亞知識文化界對於「亞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值得注意 的是,各國對於「亞洲」論述凸顯出一種「我群本位」的意識型態,同時忽略與我群 一起組成東亞的複數「他群」立場。 中國知識界大體上依據「黃白種戰」論述而提出以漢族為中心的「合種」或「同 化」的構想。尤其是,中國革命派接受民族主義思考框架,而建立「將黃帝視為共同 始祖」的民族想像。有趣的是,在「文明論」的框架下,漢族似乎以中國國內少數民 族和西方之間的中間者角色自居:漢族和中國國內少數民族之間,以漢族佔有文明的 優勢作為理由,強調中國內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的必要性,反之,中國和西方之間,. 政 治 大. 中國本身認同西方文明上的優勢,而強調以西方為基準的文明開化。. 立. 另一方面,韓國知識階層,在西勢東漸的情形之下,表現出把韓中日三國看作共. ‧ 國. 學. 同命運體的意識形態。雖然如此,韓國知識階層基本上還是從西方中心的文明論出發, 依據西方對於東方的負面形象而重新建立「中國形象」 ,並將西方描述成理想社會。而 這種描述方式,有助於否認中韓兩國之間文明關連性的說法。如此一來,韓國才可以. ‧. 藉此強調「脫離中國」的急迫性與必要性,並走進文明開化的途徑而真正獲得韓國的. y. Nat. 自主獨立。. sit. 此處,我們不可忽略的是,在21世紀東亞社會裡,仍然存在著這種差別階序格局。. al. er. io. 即,二次大戰之前,在將領土擴張可以與發展劃上等號的時代,被殖民乃至次殖民國. v i n 化的發展,像韓國與台灣這樣的東亞新興國家,依據經濟發展的成果,表現出要把新 Ch U i e h n c g 世紀視為可以與強國並肩而立的時代,並展現出自國可以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唯一新 n. 家的韓中兩國,現實上無法打下差別階序格局。但是,冷戰體系崩潰後隨著經濟全球. 興強國來迎接的姿態。如韓國政府所提出的「東北亞經濟中心」1與台灣的「南進政策」2 就是代表事例,其皆蘊含著「次帝國主義」意向。如此看來,雖然韓國與台灣在近代 歷史中長期淪為現代性的受害者,但是,在達成一定的經濟發展之後,反而表現出將 經濟影響力擴張到落後地區的欲望,而這些其實正是複製著在文明論結構下所產生的 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尤其若以批判的視角去看當前台灣和韓國的社會,我們就可以 發現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即當前台灣和韓國社會對外籍勞工與外籍新娘所顯示出的. 1. 對於「東北亞經濟中心」之次國主義意向批判,可參禹晳熏,《土包子的帝國主義》(首爾:. 蓋馬高原,2008年)。 2. 對於「南進政策」之次國主義意向批判,可參陳光興,〈帝國之眼〉,《去帝國:亞洲作為方. 法》(台北市:行人,2006年)。.

(5) 蔑視與壓迫姿態即可窺見。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以「繁榮與發展」為目標來推動東亞合作,地域內的合作 必然減少民族主義對外部的抵抗力,其結果可能不是促進解放,而是增強了支配效果 的空間。正因如此,以東亞經濟發展為目的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也許會造成地域內先 進國家與後進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經濟關係。 如果我們不能消除上述的這些束縛,那麼存在於東亞各地域內與地域之間的矛 盾、對立以及差別化,恐怕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決了。. 關鍵詞:文明論、民族主義、亞洲主義、中國、韓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第一章. .1..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以 面 臨 亞 洲 金 融 風 暴 的 1997 年 為 起 點 , 東 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Asian Nations,ASEAN)與中國、日本以及韓國對於地域內各國家之. 政 治 大 制,更近一步在2001年東盟(ASEAN)加三(韓中日)首腦會議時為東亞的「和 立. 間的經濟合作感到相當之必要性,因而產生東盟(ASEAN)加三(韓中日)體. 平、繁榮與發展」提出「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展望之後,直. ‧ 國. 學. 至2009年5月3日,各國終於達成共識,決議將來設立亞洲各國所需求的亞洲 版國際貨幣基金(IMF)。即,東盟(ASEAN)加三(韓中日)的財政部長當天所達. ‧. 成 之 共 識 , 在 年 底 前 設 立 「 清 邁 倡 議 多 邊 化 」 (Chiang Mai Initiative. y. Nat. Multilateralisation,CMIM)來履行1200億美元資金互通協議。清邁倡議可滿. sit. 足參與國家的兩大主要目標,即解決區域短期資金流動困難,以及補充既有. al. er. io. 的國際金融協議。. n. 然而,若仔細深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如依照上述的「以經濟協助為. Ch. i n U. v. 中心」的「東亞共同體」,恐怕難以擔保未來東亞地區的「和平、繁榮與發 展」 。. engchi. 首先,現在「和平」一詞,對於東亞各國來說是使用在不同層次上的:1 中國大陸以通過「和平發展」的說法所追求的,是其於國際秩序上的和平。 不過在中國的國力日漸增強之下,使得攻勢的民族主義高漲,因此我們也必. 1. 關於此問題詳細討論,可參白永瑞, 〈和平想像力的條件與界限:東亞共同體論的. 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6期(台北,2007年6月)。.

(7) .2..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須注意到,當中國提出和平外交戰略的同時,如此的新民族主義也導致中國 與周邊國家彼此間的矛盾對立情形,而讓周邊國家想起「中國威脅論」;日 本保守勢力主張修改「和平憲法」來追求所謂的「正常國家(普通國家)」概 念。以21世紀初東亞局勢看來,雖然冷戰時代已經崩潰,但是在東亞地區依 然極有可能使日美兩國間的同盟以及中國等國進入互相對立的新冷戰時 代。然而,日本保守勢力謀求將日本視為支持美國的小夥伴,且進而追求成. 治 政 大 樣情況下,日本即使再號召和平,對東亞人卻也沒有辦法產生任何號召力, 立 反而引起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不愉快歷史記憶;處於分裂體制的韓國之 為「正常國家(普通國家)」 ,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以求行使集團的自衛權。在這. ‧ 國. 學. 部分進步勢力所提出的「和平國家」論述,盧武鉉政府成立後,韓國政府採 納這種「和平國家」論述,因而把建立出21世紀之「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 ‧. 代」如此的新構想列為四大國策之一。在盧武鉉政府如此新穎的構想中, 「和 平」一詞的主要焦點,就是解決韓國問題(包括南北韓關係所產生的問題),. sit. y. Nat. 以及應對東北亞周邊國家統合行動的戰略。然而,對於韓國政府所認為的東 北亞構想來說,其重心放在自主國防,也就是軍事上的自主,但就過分強調. io. al. er. 軍事力量這點來說,其實很容易跟所謂的地域和平展望產生一定的衝突性。. n. v i n Ch 各國所說的「和平」一詞裡隱藏著本國中心的思考方式, e n g c h i U 「東亞」(乃至「亞. 總而言之,東亞三國所追求的和平,互相之間的步調不完全一致,其理由是,. 洲」)論述也不例外。因此,對於各國的政府而言,當國家利益與地域利益產 生相互衝突的時候,大多數都極可能優先選擇國家利益。 其次,若仔細觀察一下,作為「繁榮與發展」視角的東亞論述隱含了一 個方向性的誤區:在可以把追求「繁榮與發展」看作追求「現代化」的前提 之下,將發展時間的先後順序來作為東亞地區現代化程度的依據,然而,各 國乃至地區對於「現代化」所展現出的內容差異度卻被抹滅掉, 「西方模式」 則是以這種相同的整合形式被框架成一種既定的現代化樣本,也因此讓所謂 的現代化被固定成似乎只能呈現出一種型態,即靠工業化以及後工業化來完 成的「福利社會」的建設,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那麼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以.

(8) 第一章. .3.. 緒論. 經濟協助為中心」的「東亞共同體」構想所隱含的進化論邏輯:無論社會發 展處於何種不同階段的東亞地區,最後終將朝同樣的現代化目標前進。2在此 處,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先發達的國家與後發達國家之間「發展時間的先後 順序」,很容易成為差別的階序格局之正當化根據。反過來說,先發達的國 家以及其社會,依據繁榮(經濟力)與發展(現代化)的程度為基準來區辨他者 (Other)的地位,在如此的思考方式上又添加了人種主義,因而比較早達到一. 治 政 大 籍新娘也有資格享受和我們同等般的待遇。比如,台灣與韓國都在東亞近代 立 史中長期淪為差別主義的受害者,然而,當前台灣和韓國社會卻對外籍勞工 定的經濟水準以及現代化的社會,但其卻經常忽略這一點,即外籍勞工與外. ‧ 國. 學. 與外籍新娘,顯示出蔑視與壓迫的姿態。. 那麼,有什麼方法將上述的互相對立的局勢以及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解. ‧. 體嗎?很可惜,筆者對此問題沒有辦法回答,不過很明白,此問題是具有歷 史性的問題。本研究即是著眼於此,將以「 歷史化」(historicize)的研究取徑,. sit. y. Nat. 討論在中、韓兩國的具體歷史脈絡中特別凸出的兩項重大問題——在中韓兩 國社會內進行討論亞洲主義過程中涉及的「文明論」與「民族主義」的關係,. io. al. er. 而探討這些思考方式如何建立自我與異己(Other)互相對立的局勢,以及差別. n. v i n Ch 的文明論、民族主義以及亞洲主義三項問題,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而只 engchi U. 主義的階序格局。但是,由於篇幅與學力的限制,本文當然無法對中韓兩國. 能針對1895年至1924年期間,略作討論。由於甲午中日戰爭而造成的以中國 為中心的朝貢體制瓦解之後,基本上是在日本的議論所造成的影響之下, 「亞 洲主義」這一詞從引起了中國以及韓國知識份子關注的時期開始,迄1924年 孫中山在日本神戶舉行的〈大亞洲主義〉演講與韓國言論界對「大亞洲主義」 演講的反應為止。在本研究所設定的年限,事實上所謂的「中韓兩國」在政 治體系與民族建構論述上,都是處於巨大的變動期。在此時期,清帝國為共. 2. 上述的想法大體上參考孫歌的論述,參閱孫歌,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 , 《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台北,2008年6月),頁218。.

(9) .4..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和體制所取代;在民族論述方面,首先出現以黃帝為核心的漢滿對立的民族 論述;3此論述在革命後,又轉化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論。同時,以黃色人 種共同合作論為基礎的「大亞洲主義」也漸次出現。另一方面,視中國為中 心的朝貢體制瓦解之後,韓國把「朝鮮」此國號換稱為「大韓帝國」而彰顯 出獨立國家的姿態,然而1910年韓國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後,從此韓國獨立運 動似乎也以建立共和體制,而非復辟為目標。由此觀之,這時期的中韓兩國. 治 政 大 因為這種片面的關懷角度,本文所討論的文明論、民族主義以及亞洲主義三 項 問 題 , 基 本 上 侷立 限在近代中韓兩國民族主義運動中以國家打造 都可謂是處於變動時期,呈現不斷地對他者和我群認同的再界定現象。也是. ‧ 國. 學. (state-making)為主軸的特定層面,這種以國家為中心的論述方式,固然有助 於本文對於龐雜的史事之勾勒與開展,而其不足與扭曲之處,自亦所在多. ‧. 有。從而,本文所圖繪的文明論、民族主義以及亞洲主義三項問題,就只是 如同燦爛光彩的萬花鏡中的一小塊灰暗的碎片而已。. y. Nat. n. er. io. al. sit. 第二節 難以界定的「亞洲」. i n U. v. 討論亞洲主義,首先必須遇到的一項重大問題,便是:「亞洲」這一詞. Ch. engchi. 語的定義是甚麼?亞洲主義是以甚麼為基礎、以誰為中心的論述?中國與韓 國的亞洲主義究竟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還是一直遲至近代,才突然發現 的特出現象?. 3. 參閱沈松僑,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 《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 ,第28期(台北,1997年12月);孫隆基, 〈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 , 《 歷 史研究》 ,第3期(北京,2000);Barry Sautman, “Myths of Descent, Racial Nationalism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Frank Dikötter, ed. 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p. 75-95..

(10) 第一章. .5.. 緒論. 對於這些問題,19、20世紀之交號召亞洲諸國聯合的中韓兩國的知識份 子,往往表現出曖昧游移的猶豫態度。其實,中國傳統上立足於中華的概念 思考問題,非但把東亞地區看作是中國主導的「天下」的一部分,並為了對 「華」的周邊表現優越性,作為整體性的一環而創造了「夷」的概念,這一 概念指的是在地理上位於天下中心「華」的周邊,且文化上以較為劣等的方 式存在。但到19世紀末,由於甲午中日戰爭而造成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 治 政 大 中國知識份子的關注。梁啟超比任何人都敏銳的察覺到了這樣亞洲諸國的聯 立 合。起初,他在〈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一文中,以對抗白色人種的人 制瓦解之後, 4基本上是在日本的議論影響之下,「亞洲主義」這一詞引起了. ‧ 國. 學. 種論為基礎,將從中國、日本、韓國、蒙古、泰國到亞洲諸國以及太平洋諸 島視為黃色人種的陣營。5對於亞洲主義論述備受關注的事例,並非只在梁啟. ‧. 超身上才能瞧見,晚清的亞洲主義可以舉章太炎作代表。他亦曾經寄託希望 於日本的亞洲主義,不過章太炎對於亞洲的定義,隨著亞洲局勢的變遷,也. sit. y. Nat. 跟著不斷的調整。例如,在俄羅斯對中國威脅日漸增強之下,1897年章太炎 在〈論亞洲宜自為唇齒〉一文中,主張聯合日本以對抗俄羅斯的擴張政策,. io. n. al. er. 他的這種亞洲聯合構想,顯然以人種論為基礎。6然而,俄日戰爭結束之後,. 4. Ch. engchi. i n U. v. 將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的獲勝看作造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制瓦解之始的看法. ,可參崔碩莞,〈日本政府的東亞秩序再編政策與清日戰爭〉,《東洋史學研究》 ,第65期(首爾,1999年)(최석완,. 〈일본정부의. 동아시아질서. 재편. 정책과. 청일전쟁〉,《동양사학연구》65(서울,1999년).);朴英宰,〈清日戰爭〉,收入國 史編纂委員會編,《韓國史:清日戰爭與甲午改革》40(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2 000)(박영재,〈청일전쟁〉,국사편찬위원회편,《한국사:청일전쟁과 갑오개혁》40, (과천 : 국사편찬위원회, 2000).)。 5. 梁啟超,〈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收入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北京:北. 京出版社,1999)第1冊,頁54。 6. 章太炎,〈論亞洲宜自為唇齒〉,收入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

(11) .6..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日本對亞洲地域表現出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在這樣的局勢之下,1907年4 月章太炎參與「亞洲和親會」,公然反對帝國主義和強調亞洲諸國民族的獨 立自由。值得注意的是,章氏對亞洲認知上產生相當程度的變化,原因就是 他以「文化」為基準來認定亞洲的邊界。他認為,亞洲是把儒教與佛教思想 統一並以此作為基礎的文化地域。與中國相同,亞洲主義論述經由日本思想 文化界,進入韓國思維世界。基本上是在對抗白色人種的人種論之影響下,. 治 政 大 擴展到東亞與中亞所有的種族,韓國知識階層將蒙古帝國的征服史視為黃色 立 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當時韓國知識階層創 人種對白色人種勝利的歷史。. 往往表現出曖昧游移的亞洲、黃色人種概念。因此,有時候黃色人種的定義. 7. ‧ 國. 學. 造的「東洋」(指的是韓中日三國)概念內包括文化的、種族的思考框架之事, 便說: 「韓中日三國人同住在亞洲。因為同屬黃人種,所以(三國人的)身體和. ‧. 毛髮極為近似。使用同文,甚至擁有多數的共同的文化習俗。」 8 從上可知,關於「亞洲」之諸說法之間牴牾矛盾,充分流露出時人面對. sit. y. Nat. 「亞洲」一詞時左支右絀,無從明確定位的困難處境。誠如日本學者酒井直 樹所言,在北美英語界, 「我們西方人(We Westerners)」這一句話,是向對方. io. al. er. 表明自我認知意識 的日常用語,與此相比,所謂「亞洲人」,基本上並非亞. n. v i n Ch 「亞洲」這一詞,是在亞洲的外部誕生的。這樣外來的起源,明顯地銘刻在 engchi U. 洲人表明自我認知意識的日常用語,而是被外部觀察者描繪的對象物。即,. 「亞洲」這一概念裡。 9. 書局,1977)上冊,頁5。 7. 韓國言論界對於蒙古帝國征服史的論述,可參《皇城新聞》,1900年1月2日。. 8. 《獨立新聞》(漢城),1898年4月7日。. 9. 可參酒井直樹著,李圭洙譯,〈誰是亞洲人〉,《國民主義的Poiesis》(首爾:創批,. 2003) , 頁 48-49 。 (사까이 나오끼 지음, 이규수 옮김, 〈누가 아시아인인가〉, 《국민주의의 포이에시스》(서울:창비, 2003), pp. 48-49);(原文:酒井直樹,〈誰 が‘アジア人’なのか〉,《世界》,2001年1月號 (東京,2001年)。).

(12) 第一章. .7.. 緒論. 按照Hartmut Kaelble研究,從18世紀開始,歐洲人對於自我認知的意識 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變化,即歐洲人普遍自我認為歐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而歐洲文明同時也是現代和文明化的標竿,除了美國之外,尚無其他國家可 與其相提並論。 10在這種自我認知之下,歐洲不只以它的價值觀和精神氣質 與歐洲以外的文明有所區別,尤其是亞洲和非洲文明,而且這些價值觀在歐 洲人的眼中體現了歐洲或西方文明的顯著優勢。換言之,假如不存在亞洲和. 治 政 大 他地區(the Rest)本身的整體性,所以,在西方中心的世界觀裡,基本上「其 立 他地區」只代表「非西方」的意味,並不代表「其他地區」擁有的不同整體. 非洲,那麼歐洲亦不可能存在,不僅如此,因為西方(the West)尚未考慮到其. ‧ 國. 學. 性。這樣來看,在歐洲人的眼中,亞洲和非洲兩者之間明顯的差別,恐怕只 有地理位置罷了,意即「歐洲以東」的他者(亞洲)與「歐洲以南」的他者(非. ‧. 洲)。針對此問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Edward W. Said的研究,他在《東方主 義》(Orientalism)中,以反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研究立場,嚴厲地批判由. io. al. er. 究的情況,他如此寫道:. sit. y. Nat. 複數的主體(包括國家、民族以及小小地區等)組成的亞洲以單數的形式來研. n. v i n Ch 發人深思的,因為沒有人會想像出「西方學」(Occidentalism)這樣一 engchi U. 就東方學而言,把一個學術研究專業分歧作為地理「領域」來討論是. 個與之相對應的領域。這就一下子顯露出人們對東方學的態度的特殊 性,也許甚至是怪異性。因為儘管許多學術研究學科暗含著一種,比 如說,從人類現實出發的立場(歷史學家是以特殊的當代視角處理人 類歷史的),我們卻無法由此類推,對廣泛的社會、語言、政治和歷 史現實采取一個固定的、或多或少純從地域出發的立場。 11. 10. 哈爾特穆特‧凱爾伯樂著,柯燕珠譯,《歐洲人談歐洲:十九與二十世紀歐洲自. 我認識的形成》(台北:左岸文化,2005),頁10。 11. 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譯, 《東方學》(Orientalism)(北京:.

(13) .8..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要言之,所謂「東方學」乃至「東方想像」,對於西方人而言,可以說 是建立「單數的西方概念」時不可缺少的概念。不僅如此,「亞洲」在西方 知識界沒有被真正問題化(problematized),並予以深入的分析檢視。用酒井 直樹的話來說,在偶然的歷史情況之下,隨著歐洲與其他文明關係的變遷, 對於亞洲的定義也跟著不斷的調整。 12然而,Said的關注點主要為近代西方. 治 政 大 研究視野。筆者認為,Arif Dirlik所指出的「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 立 此概念能提供給我們一種頭緒。按照Dirlik解釋,雖然,所謂「東方學」乃至. 的「東方想像」,所以當我們試圖將「亞洲」真正問題化時,仍然需要另類. ‧ 國. 學. 「東方想像」,是在近代西方社會的需要之下所產生的,可是,它不只從事 建立西方整體性的工程,亦在東方知識階層進行建立「我群」整體性的工程. ‧. 中使用,並形成一種「自我東方化」的歷史現象 。即,為了達到維繋自我族 群內部的凝聚,有許多東方知識分子,從本質主義的西方「東方想像」中抽. 存西方的「東方想像」 。 13. io. sit. y. Nat. 取其合意的說法,來依此創造「我群」的整體性,進而以它為基礎來反擊現. al. er. 若仔細檢視從1895年到1924年之間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在近. n. v i n Ch 現象。本論文在討論「亞洲主義」論述這一發生於100多年前的歷史現象時, engchi U. 代中韓兩國思想文化界的歷史,將不難發現上述Dirlik所謂「自我東方化」的. 筆者所關注的焦點,除了留心於現代人對此歷史現象的現代感受 和反應之 外,亦留意此歷史現象在西方歷史脈絡中所產生的影響,並關注它在近代中. 三聯書店,2000),頁62。 12. 可參酒井直樹著,李圭洙譯, 〈誰是亞洲人〉 , 《國民主義的Poiesis》(首爾:創批,. 2003) , 頁 50 。 (사까이 나오끼 지음, 이규수 옮김, 〈누가 아시아인인가〉, 《국민주의의 포이에시스》(서울 : 창비, 2003), p. 50) 13. 詳細的內容,可參Arif Dirlik,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 in. History and Theory, 35:4 (Dec. 1996), pp. 96-118..

(14) 第一章. .9.. 緒論. 國與韓國思想文化史中所發揮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主義」論 述盛行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前半部,正是在東亞各類國族論述的發展和論辯 的交鋒時期,無論是中國知識界或韓國知識界,均受到「亞洲主義」論述的 影響。 總而言之,在中韓兩國近代歷史演的變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的不是固 定的或典型的「亞洲」 ,而是在歷史沿革過程中保持流動狀態的「亞洲」 。值. 治 政 大 與「他者」(Other)的某些關鍵環節。 立. 得注意的是,在這樣流動狀態中,我們可以發現,中韓兩國如何建立「我群」. 研究回顧. ‧ 國. 學. 第三節. ‧. 如果仔細研究近代中韓兩國思想文化史,我們不難發現,亞洲主義論述 是中韓兩國近代歷史演變過程中,無疑佔有一席之地的思潮。二次大戰之. sit. y. Nat. 後,在冷戰體系之下,東亞知識份子難以把「東亞」當作討論主題。至1990 年代,隨著冷戰體系崩潰,關於東亞(文明)的談論開始吸引了日本、韓國學. io. n. al. er. 界之不同尋常的關心。按照韓國學者白永瑞的解釋,這種文化現象是受到許. i n U. v. 多因素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其中包含了1980年代末期社會主義國家解體而產. Ch. engchi. 生對其代替體制的要求、因後現代主義之引進而產生的抗拒西歐中心主義的 心理、以及造就東亞經濟發展而滿懷自信的儒教文化等等因素。除此以外的 原因,即是相對民族主義而采取的開放姿態。 14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韓國與 日本進入了中國社會的視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韓國與日本學界累積至今 的東亞研究,以及韓國與日本的各種基金會推動的東亞研究專案,對中國的 東亞論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5要言之,關於東亞論述,至今已經有了相當. 14. 參見白永瑞,〈世紀之交再思東亞〉,《讀書》,第8期(北京,1999年),頁7-8。. 15. 孫歌,〈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台北,2008年6. 月),頁215。.

(15) .10..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程度的累積,以至於一提到「東亞」,人們就會無意識地感受到某種既定的 對象。 在這樣氛圍之下,歷史學界開始關注19世紀末、20世紀前半期亞洲主義 的論述。Prasenjit Duara指出,20世紀前半期中國的亞洲主義論述,基本上是 在「亞洲主義」和「國家中心的思考方式」之間的競爭中產生的。 16雖然, 亞洲連帶論和民族主義皆同樣對抗帝國主義,但兩者間具體的構想不一定相. 治 政 大 兩國社會各類國族論述的發展和論辯的交鋒時期。因此,起初的亞洲主義論 立 述之焦點,不只在亞洲的問題,也在亞洲各民族自己的問題上。 韓國學者 同。換而言之,亞洲主義論述盛行的 19世紀末和20世紀前半期,正是在中韓. 17. ‧ 國. 學. 白永瑞針對20世紀前半期韓國亞洲主義論述,而點出日常生活中民眾的經驗 和知識份子理想的亞洲主義論述兩者之間的脫節,浮現出國家中心的亞洲連. ‧. 帶論構想之局限性。 18此外,孫江把近代中國的亞洲主義分為三層面:一、 以中日兩國為中心之亞洲國家間的聯合;二、亞洲被壓迫的弱小民族之間的. sit. y. Nat. 聯合;三、李大釗的新亞洲主義。尤其是,孫江深討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的李. io. n. al. er. 大釗的新亞洲主義,並循線發現建立亞洲聯邦的可能性。 19總而言之,從19. 16. i n U. v. 詳細的內容,見Prasenjit Duara, “Transnationlism and the Predicament of Sovereignty:. Ch. engchi. China, 1900-45,”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2, No.4( 1997);Prasenjit Duara,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 and Pan-Asianism,” Journalof World History, Vol.12, No.1 (Spring. 1996). 17. 參見黃東淵,〈亞洲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交叉〉,《中國現代史研究》,第7期(首爾,. 1999年)。(황동연,〈아시아주의와 민족주의의 교차〉,《중국현대사연구》7(서울, 1999년).) 18. 白永瑞, 〈韓國人歷史經驗裡‘東洋’〉 , 《東亞的歸還》(首爾:創批,2000)。(백영서,. 〈한국인의 역사 경험 속의 ‘ 동양’ 〉,《동아시아의 귀환》,서울 :창비, 2000.) 19. 孫江,〈中國人的亞洲自畫像〉,《書城》,2004年8月(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8. 月),頁32-33。.

(16) 第一章. .11.. 緒論. 世紀末開始的亞洲主義論述,難以避免被國家中心的思維方式包納之結局, 因而各國的亞洲主義論述中均展現出不同的意向。 但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即,在中韓兩國社會內進行討論亞洲主義過程 中涉及的文明論與民族主義的關係,而探討這些思考方式如何建立「我群」 與「他者」(Other)互相對立的局勢,以及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但令人感到 可惜的是,迄今針對課題之相關專著研究並不多。就目前所知,研究中國近. 治 政 大 之交叉》 , 可說是討論這些問題的專門著述。然而,基本上裴氏對於近代中 立 韓關係研究的焦點,是中國國內韓人的獨立運動團體與中國,所以時間斷限. 代史的韓國學者裴京漢2007年所出版的《孫文與韓國:中華主義與事大主義 20. ‧ 國. 學. 也是1910至1920年代,不僅如此,裴氏亦沒有討論到「文明論」這一問題。 其實,在韓國學界,對於1910至1920年代此時期中韓兩國之間的「連帶」研. ‧. 究,也不是那麼廣泛。最初關於中韓兩國之間「連帶」的相關研究,就是以 申圭植初期流亡中國時候的研究成果。 21之後,韓國歷史學界才以此研究成. sit er. io. 20. y. Nat. 果為基礎,延伸至對於中國國內韓人團體同濟社與新亞同濟社的研究。 22然. 裴京漢,《孫文與韓國:中華主義與事大主義之交叉》(首爾:Hanul Achademy,. n. al. i n U. v. 2007年)。(배경한, 《손문과 한국 : 중화주의와 사대주의의 교차》, 서울 : 한울 아카데미, 2007.) 21. Ch. engchi. 可參辛勝夏,〈睨觀申圭植與中國革命派人之間的關係─以流亡初期為中心〉,收. 入中國學論叢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學論叢:金俊燁敎授華甲紀念》(首爾:中國學 論叢刊行委員會,1983),頁593-620。(신승하, 중국학논총 편찬위원회 편,〈예관 신규식과 중국 혁명당인과의 관계– 망명 초기를 중심으로-〉, 《중국학논총 : 김준엽교수 화갑기념》(서울 : 중국학논총 편찬위원회, 1983), pp. 593-620.) 22. 可參姜英心,〈申圭植的生涯與獨立運動〉,《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第1集(. 天安:獨立紀念館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所,1987),頁225-255(강영심, 〈신규식의 생애와. 독립운동〉, 《한국. 독립운동사. 연구》1(천안. : 독립기념관. 한국. 독립운동사연구소,1987).);金喜坤,〈同濟社與上海地區獨立運動的胎動〉,《.

(17) .12..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而,這些研究成果,因為缺乏史料的因素而落入難以深入探討中韓連帶關係 的困局,並且透過單純的實證部份即可發現不少誤謬。而史料如此缺乏的問 題,直至韓國獨立運動家安昌浩的子孫,把安昌浩與1910年代海外獨立運動 家之間的書信都捐贈給獨立紀念館之後才獲得解決,且在其公開刊行其書信 資料以後,研究學者才得以逐漸勘證1910年代中國關內韓國獨立運動家的具 體活動情況。. 治 政 大 這些史料為佐證,又輔以中國報紙資料(以《民權報》與《民立報》為主), 立 才得以繼續深入探討1911年末至1913年韓國獨立運動家和孫中山、中國革命 而韓國的中國史研究者裴京漢,就是這些史料公開之後的受益者。他以. ‧ 國. 學. 派之間的交流情況。但是,裴京漢將1912年中韓兩國的民族主義者皆依照「同 胞」與「黃帝」的符號,作為確認彼此共識依據的情況,來視為其依恃著「中. ‧. 華主義」與「事大主義」而形成的中韓兩國間的共識。裴京漢更進一步以「韓 國獨立運動家朴殷植對孫中山、中國革命派批判的認識」與「徹底批判孫中. sit. y. Nat. 山的大亞洲主義演講的韓國言論」為例,把1912年以後的中韓關係看作「克. io. 角。 23. al. er. 服事大主義」的過程,且從「獨立的、自主的立場」摸索出看待中國的新視. n. v i n Ch 並不以「歷史化」(historicize)的研究取徑,討論中韓兩國之間的「連帶」 ,而 engchi U 然而,筆者認為,裴京漢所提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存在。即,裴氏. 中國關內韓國獨立運動團體研究》(首爾:知識產業社,1995),頁31-73(김희곤,. 《중국관내 한국독립운동단체 연구》(서울:지식산업사,1995),pp. 31-73.)。 23. 可參裴京漢, 《孫文與韓國:中華主義與事大主義的交叉》(首爾:Hanul Achademy,. 2007年)。(배경한, 《손문과 한국 : 중화주의와 사대주의의 교차》, 서울 : 한울 아카데미,2007.);裴京漢,〈從周邊看的孫中山〉,「近代中國國家的形塑:領導 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南投埔里: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中正文 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文教基金 會,2007年12月15-17日。.

(18) 第一章. .13.. 緒論. 是依據假象的整體性來研究,因而充斥著本質主義論述模式的謬誤。如此本 質主義論述模式,從裴京漢所提出的「韓國人的視角」中即可顯示出,其內 容如下:. 「韓國人的視角」,指的不是在中國國內而是在中國周邊觀察中國的 視角。所謂周邊的視角,其周邊不是指的單純地理位置上的周邊,而. 治 政 大 下擺脫出來為實現自主獨立而努力的經歷,並且不是中國對自己的, 立 而是將中國和韓國都看作為第三世界的一環的,這樣來看中國的,包 是指同樣具有殖民地乃至半殖民地經歷,也同樣有過試圖從這種狀態. ‧ 國. 學. 含了所謂「第三世界的視角」的「周邊的視角」。不僅如此,韓國人 的周邊的視角包含了許多與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相比更加有利於理解. ‧. 中國的多種觀點。從傳統時代開始,韓國就持續接受了中國文化乃至 中國歷史的影響,且較諸中國給予其他任何周邊國家的影響,都更加. io. sit. y. Nat. 強大而深遠,因而韓國在理解中國方面有許多有利條件。 24. al. er. 但是,這種「韓國人的視角」,並不是真正的韓國人的視角,而是假象. n. v i n Ch 是,他卻忽略了現在大部分韓國人不懂漢字的事實,以及現代韓國人與傳統 engchi U. 的韓國人的視角。例如,雖然他強調過去的韓國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可. 時代韓國人之間存在的情緒上或思考方式上的差異。這樣來看,裴京漢所謂 的「韓國人的視角」,實際上是其透過「模擬韓國人的視角」來提出看法, 而這只存在於中國與韓國雙方經由互相比照之下才能夠彰顯出的說法。換言 之,他雖然聲稱韓國為與中國最接近的他者而提出評判,但是透過如此非實 際性且受限的前提之下而被評論的中國,只能視為裴京漢個人單方面的狹隘 看法,並無法真正帶動中國與韓國之間互相交流的可能性。除此以外,裴京 漢的研究還忽略了近代以來持續激變的中國與韓國的思想潮流以及許多其. 24. 參見裴京漢,〈從周邊看的孫中山〉,頁3。.

(19) .14..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他要素,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會留予人相當多批判的餘地。要言之,裴氏所謂 的「韓國人的視角」,乃是非歷史且抽象理想化的看法。 由於前述諸文多缺乏原始資料或檔案予以佐證,所述內容也相當有限, 且不乏錯誤之處。不僅如此,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是目前學界尚未深入討論 的問題。因此,本論文將以「歷史化」 (historicize)的研究與反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的研究為主,深討在中韓兩國社會內進行討論亞洲主義過程中. 治 政 大 (Other)互相對立的局勢以及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期望讓後人能以體悉東亞 立 地域內「我群」與「他者」互相對立的局勢以及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進而. 涉及的「文明論」與民族主義,這些思考方式如何建立「我群」與「他者」. ‧. ‧ 國. 學. 去關心「和平」與「和解」的重要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0) 第二章. .15..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第二章 第一節.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中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1897年,與變法論者有交流的宋恕〈《朝鮮大事記》自序〉一書中寫道:. 政 治 大 為文明之域,或言唐虞時已開化,世莫能上詳。要之,萌芽姚前,華 立 昔我叔祖箕子遭受喪師,不愿臣姬,乃王朝鮮。學者多言朝鮮由是始. 實姬代,誠亞細亞洲一古國歟!……嗚呼!昔者朝鮮之學源出震旦(指. ‧ 國. 學. 的是中國),日本之學源出朝鮮,今乃朝慚日、震慚朝,感不絕於余心, 獨愴然而涕下!夫天未欲興儒拯黃(指的是黃色人種),其庶震旦、朝、. ‧. 日相師相愛以免奴於歐羅巴歟!嗚呼!其或有時也哉!其或有時也. sit. y. Nat. 哉! 1. al. er. io. 將「箕子朝鮮」視為韓國古代文明之始的說法,恐怕引起韓國民族主義. n. 者的批判,然而,仔細玩味宋恕的這一段話,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 Ch. i n U. v. 社會的實況,毋寧更透露了當時中國知識階層亟欲動員將韓中日三國視為共. engchi. 同命運體的意識形態以及其所蘊含的特定價值,以對抗西方帝國主義威脅的 迫切意圖。另一方面,值得我們注意的說法是,何如璋的日本起源論。明治 維新之後日本的急速變化還沒引起中國人關注的1877年,何如璋得李鴻章推 薦,成為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氏當時在〈使東述略〉一書中說:. 1. 宋恕,〈《朝鮮大事記》自敘〉(1897年10月),胡珠生編,《宋恕記》(北京:中華書. 局,1993)上冊,頁282-283。.

(21) .16..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因計周秦以前,東海群島,皆蝦夷所居。中土人泛海東渡,九州始有 流寓。迨徐君房來,挈男女數千,生聚蕃殖,遂成都邑。逐蝦夷,立 君長國於日向。其傳國之器曰劍、曰鏡、曰璽,稱君曰尊,臣曰命、 曰將軍、曰大夫,皆周秦之制也。其立教者,首重神祇,則方土之遺 規也。爾後漸拓而西,徒國橿原。橿原者,幾內大和境也。唐德宗時,. 治 政 大 猶屬蝦夷;數百年間,芟艾驅除,悉成郡國。近復跨海闢荒島,設開 立 拓使治焉。島名北海道。詢之日官,島中蝦夷現僅二千,遲之又久, 復遷都大和之北,曰平安城。平安為今西京。其東北邊為陸奧,唐時. ‧ 國. 經營,或有工有拙耶? 2. 學. 恐無復噍類矣。將所謂一盛一衰者,物理之常耶?抑轉移在人,人所. ‧. 從上可知,何如璋的日本起源論,乃依據徐福東渡的記載,把徐福東渡. sit. y. Nat. 之事看作日本的起源,進而強調過去日本的發展上中國文化、制度以及思想 對其之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何如璋目睹蝦夷的「滅種」危機之後,沒有顯. io. al. er. 示出「優勝劣敗」的社會進化論看法,反而對「蝦夷」的衰退表現出同情心。. n. v i n Ch 法,對於現代韓國人與日本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不過,對本論文而言,卻 engchi U. 由於前述諸記載,顯示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思考方式而忽略周邊視角的說. 不可忽略掉這些記載。誠如許多相關研究的學者指出:每一種社會群體都有. 「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它將如文物、圖像及文獻等作為媒介,來 強固社群內部的凝聚與連續意識。然而,這種「集體記憶」不一定依據事實 而建構,往往是依照扭曲的或是錯誤的事實而建構,甚至像民族國家如此般 近代的產物,也是依然根據這種「過去」的記憶,來發現自群的共同傳統以. 2. 何如璋,〈使東述略〉,羅森等編,《早期日本游記》,王曉秋點、史鵬校(長沙:長. 沙人民出版社,1983),頁55。.

(22) 第二章. .17..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及邊界,並維繋群體內部的凝聚。3就此角度而論,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很有 可能從西方輸入「亞洲」(Asia)這個概念之後,在此概念之上又添加了傳統 中國華夷之分的天朝中心觀,因而中國知識分子所關心的亞洲範圍,主要為 中國和曾經屬於中國天朝體制內的東亞周邊國家。如此看來,若仔細檢視近 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歷史 觀,將不難發現,有許多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 ,依 據中國中心的「集體記憶」投入對於「亞洲想像」的論述工程,而形成一種. 治 政 大 文,必須把前近代中國對於韓半島的論述納入討論的重點,以求盡可能站在 立 不同的角度與立場上來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 「自我東方化」的歷史現象。那麼 ,以「中韓兩國」作為主要討論對象的本. 4. ‧ 國. 學. 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 ‧. 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 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異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暢,則道. sit. y. Nat. 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爾。其後遂通接商賈,漸交上國。而燕人衛. io. n. al. er. 滿擾雜其風,於是從而澆異焉。 《老子》曰: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3. Ch. engchi. i n U. v. 參見王明珂,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晟文化出版公司,1997),. 頁50-51。 4. 也許以中國的立場來說,這種以「中韓兩國」作為主要討論對象的文本之研究視. 角並不夠公正。因為,雖然對韓國而言,(作為一個複雜性系統的)「中國」是在韓 國近世歷史上幾乎佔有獨一無二的「他者」地位,可是對中國人來說,韓國並非獨 一無二的「他者」 ,而只不過是許多周邊的「他者」之一而已。然而,由於學力與篇 幅的限制,本文難以深論此問題,待日後有機會時筆者會再加以進行討論。此外, 關心中國歷史上「中外關係」乃至「我者與他者之間的互動」的讀者,可以參見許 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文化,2009)。在此感謝 劉季倫教授,推薦此書供筆者參考。.

(23) .18..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其得聖賢作法之原矣!」. 這是劉宋時期范曄所編撰的《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之記載,也 顯示出,將「東夷」與「朝鮮」視為同體的想法。由此觀之,中國對東夷的 親密感尚且勝過西戎、南蠻以及北狄,即劉宋時期中國社會認同孔子的「欲 居九夷」之說 5以及「箕子朝鮮說」 6,而將東夷看作深受中國文明影響的夷. 治 政 大 歷史意識形態的依據。而最彰顯這樣歷史意識形態的,就是明朝萬曆年間嚴 立 ,此書中如此寫道: 從簡所纂述的《殊域周咨錄》. 族。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將這種與韓國之間的宗藩關係,作為中韓兩國之間. ‧ 國. 學. 朝鮮,周封箕子於此,同三恪不臣。“朝鮮”云者,以其在東,取朝. ‧. 日鮮明之義也。秦屬遼東。漢初,燕人衛滿據其地。武帝平之,置真 蕃、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公孫度開府行牧事於遼東,並有. sit. y. Nat. 其地,三傳而為魏所滅。晉永嘉之亂,扶餘別種酋長高璉入據其地, 稱高麗王,據城,始列化外。唐征高麗,拔平壤,置安東都護府。其. io. al. er. 國東,距鴨綠江千餘里。五代唐時,王建代高氏,闢地益廣,並古新. n. v i n Ch 亦常朝貢遼、金。歷四百餘年,其主未始易姓。元至元中,西京內屬, engchi U 羅、百濟而為一,建都松岳,以平壤為西京。其後子孫遺使朝貢於宋,. 置東寧路總官府,畫慈嶺為界。 7. 上述的記載內容,雖然只寫到元末時期,卻是傳統中國對韓半島地區國 家最典型的敘述方式。不僅如此,《殊域周咨錄》此書,是在19世紀以前中. 5. 《論語‧子罕第九》。. 6. 《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 7. ﹝明﹞嚴從簡著,〈朝鮮〉,《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頁8。.

(24) 第二章. .19..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國知識界對韓半島記載中,描述最詳細的一書。特別是,韓半島對中國儒教 文化、制度以及思想吸取之情況,讓當代中國知識份子對「箕子朝鮮說」倍 加關注,從而形成「深收儒教文化的夷族」形象。其內容如下:. 大學士李東陽贈順詩曰:聖代山川盡海隔,朝鮮東面一藩如。冠裳舊 入周王制,文字全通漢詔書。……祁順序曰:余仕中朝,聞外國之有. 政 治 大. 文獻者,以朝鮮為稱首。其人業儒通經,尊崇孔聖之道,匪直守箕子 遺教而已。. 8. 立. ‧ 國. 學. 對於朝鮮這樣的態度,甚至亦顯現於中國明朝的外交關係上:. ‧. 大率朝鮮附近,中土聲明文物日寖有斐,不類與夷,國家復加有禮,. io. sit. Nat. 則其被聖明之隆遇為四鄰之仰慕可知已。 9. y. 錫賚瀕渥,他蕃不敢望焉。故安南嘗請如朝鮮例給衮冕,而英宗不允,. al. er.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人對於韓半島的態度,也出現和「深收儒教. n. v i n Ch 者認識。 《三國志‧魏書三十‧東夷‧高句麗》一書中,將高句麗描述成「其 engchi U. 文化的韓半島」完全不同類型的「凶暴又淫亂的韓半島」——另一類型的他. 人性凶急,善寇鈔」 ,如此描述方式,到明朝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殊域周. 咨錄》依然引用《漢書》 、《北史‧高句麗傳》,寫道: 「俗多遊女,夜則男女 聚群為戲,相悅即婚,無財聘禮。」或說「病不服藥,好祀鬼神,惡殺,崇 釋,以十月祭天。」當然,當時朝鮮的習俗並非如此;反之,在16世紀朝鮮 社會已經盛行儒教,而且將以它為基礎的生活規範漸次成為朝鮮時代的典型 生活方式。換言之,對於韓半島「凶暴又淫亂的」描述符合事實與否,對於. 8. ﹝明﹞嚴從簡著,〈朝鮮〉,《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頁22。. 9. ﹝明﹞嚴從簡著,〈朝鮮〉,《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頁46。.

(25) .20..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前近代中國而言並非太過重要,反而是「如何強化中國文化的優越形象」這 個問題才重要。因此,中國表揚朝鮮時,經常留下如「其俗自箕子施八條之 約,乃邑無淫盜,柔謹成風」 、 「朝鮮素秉禮教,有箕子謨範之遺化」等作為 結語,以強調中國文化的優越性。 10 但到了19世紀,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描繪產生了漸進的變化:依據華夷 論的文化差別,前近代中國人廣泛地認為中國文明為天下文明的標竿,但是. 治 政 大 人種觀念,因而向黑人種和東南亞原住民顯示出一種系統性的化約和醜化的 立 認知偏見 ——被形容成「如豕鹿」 ;對比之下,起初被視為「白夷」的白人 中英戰爭前後,部分知識份子在傳統華夷論之上又添加了以膚色界定人種的. ‧ 國. 學. 種社會,反而漸進被視為和中國可以相提並論的社會。然而,當時種族歧視 的人種觀念,只不過是在和西方接觸中所得到的片面概念而已,還沒成為時. ‧. 代思潮的主流。 11. 在這樣情形之下,中國對朝鮮認知上,亦顯示出些許變化。1843年徐繼. sit. y. Nat. 畬所纂述的《瀛寰志略》書中,將朝鮮與新疆、青海、西藏、內外蒙古這些 地區看作同屬於「皇清一統輿地全圖」的地區,意圖把朝鮮以及清朝中國的. io. al. er. 直接支配地區等同歸位。與此相比,中國則把日本和琉球國視為「東洋二. n. v i n Ch 亞地域秩序框架從「以禮為基礎的朝貢體制」發展為「以公法為基礎的條約 engchi U. 國」;把越南視做「東南亞諸國」。 12清朝對朝鮮以如此視角看待,以致於東. 體制」之過程中,產生要把朝鮮作為清朝殖民地的姿態。比如,薛福成分析. 關於琉球問題戰略決定的失誤,強調對於朝鮮不要再上演像琉球問題般的錯. 10. 參見﹝明﹞嚴從簡著,〈朝鮮〉,《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頁46。. 11. 參見坂元ひろ子,《中國民族主義の神話》(東京:岩波書店,2004),頁28-35。. 12. 車泰根,〈‘中國’的視角:朝鮮、大韓帝國還有‘日本的朝鮮’〉,《中國學論. 叢》 ,第16集(首爾,2003年),頁141-142。(차태근, 〈중국의 시각 : 조선, 대한제국 그리고 ‘ 일본의 조선’ 〉, 《중국학논총》제16집(서울, 2003년), pp. 141-142.).

(26) 第二章. .21..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誤。 13 清朝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在1880年〈主持朝鮮外交議〉上提出了(像蒙古 舆西藏一般)把朝鮮併入清朝的政策 14;在朝鮮發生壬午軍亂(1882年)時,帶 清軍進入漢城的馬建忠綁架了(朝鮮國王的父親)大院君,並解送天津。15上述 連帶事件破壞了傳統朝貢關係上的內政不干涉原則。清軍進入朝鮮以後,朝 鮮的財政與海關以及外交部分決定權被清朝控制,在這樣情況下,清朝與朝. 治 政 大 「章程」),而其並非屬於平等國家間締結的條約。基本上清朝在此章程中對 立 朝鮮闡明了清朝的宗主地位,並包括對朝鮮有關經濟的、戰略的、外交的特 鮮締結了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朝清水陸商民貿易章程》(1882)(以下簡稱. ‧ 國. 學. 權條款。就這一點來說,西歐列強的行為與清朝的行為差別甚微。 16因而有 些韓國學者將如此的清朝行為看作「亞流帝國主義」17或「正統帝國主義」18。. ‧. 13. 柳長根,〈東亞近代史與中國之位相〉,收入白永瑞等編,《從周邊看的東亞》(首. Nat. sit. y. 爾:文學與知性社,2004),頁47。(유장근, 〈동아시아 근대사와 중국의 위상〉,. io. 14. er. 백영서 등 엮음, 《주변에서 본 동아시아》(서울 : 문학과 지성사, 2004), p.4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n. al. 研究院編,1972),卷2,頁439-440。 15. Ch. engchi. i n U. v. 詳細內容可參權錫奉, 《清末對朝鮮政策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86),頁211-245。. (권석봉, 《청말 대조선정책사 연구》(서울 : 일조각, 1986), pp. 211-245.) 16. 詳細內容可參金正起,〈清的朝鮮宗主權問題與內政干涉〉,《歷史批評》,季刊3. 號(首爾,1999年冬季號),頁111-112。(김정기, 〈청의 조선종주권 문제와 내정 간섭〉, 《역사비평》계간3호(서울, 1988년 겨울호), pp. 111-112.) 17. 金基赫,〈李鴻章與清日戰爭─外交的背景之考察〉,收入柳永益等編,《清日戰. 爭的再照明》(春川:翰林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1996),頁48。(김기혁, 〈이홍장과 청일전쟁──외교적. 배경의. 고찰〉,. 한림대학교. 아시아문화연구소. 편,. 《청일전쟁의 재조명》(춘천 : 한림대학교 출판부, 1996), p. 48.) 18. 柳長根,〈東亞近代史與中國之位相〉,收入白永瑞等編,《從周邊看的東亞》(首.

(27) .22..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清朝如此的「背信」 ,強化了朝鮮的自主獨立意向;這造成中韓兩國之間「以 朝貢主體為基礎的共同命運體的意識形態」之結局,並使得中韓兩國重新尋 找具有共識的特定價值,以對抗西方帝國主義迫切威脅的意圖。. 第二節. 韓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政 治 大 下,我們可以大致描繪出已達成某種共識的東亞視角輪廓。即普遍的東亞視 立 角,是以傳統儒學為其視角,而這種視角是以「儒學」為框架,把中國、韓. 按照孫歌的解釋,把前近代東亞韓中日三國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之. ‧ 國. 學. 國、日本統合成一個整體,且極力證明儒學在上述地區中已普遍傳達了如 「仁」 、「中庸」等的抽象價值觀。因此,若把儒學看待成過去某個歷史時期. ‧. 的產物,那麼我們將不能迴避以下的問題:在東亞不同地區裡,儒學以不同 的歷史形態呈現出來,不管在任何時期,即使是儒學的鼎盛時期,儒學亦無. Nat. sit. y. 法以單一意識形態完全的涵蓋住三個區域。意即,在不同社會裡,儒學不可 能孤立存在,因為它具有不同的內涵,同時也受當時社會的歷史制約。而儒. io. n. al. er. 學在近代東亞不同社會中所產生的潛在功能亦更加不同,而這部份目前已有. i n U. v. 許多個案研究以供佐證。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假如觀察東亞的出發點是儒. Ch. engchi. 學視角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能從儒學在各個社會中的類似性出發,而必須關 注各社會間的差異性,那需要調動的則是對於歷史結構的想像力,而非依靠 直觀的經驗。其實嚴格說來,儒學視角並非全然等同於東亞視角。對於儒學 而言,東亞框架並不重要,但以這個後來形成的歷史論述框架的東亞來說, 儒學卻成為了重要的黏合劑角色。若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待儒學,其功能 不在於讓我們認識「東亞的歷史」,而是可以印證東亞乃存在著內部的結合 力。若仔細觀察現有的「東亞儒學」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其論述功能在於利. 爾:文學與知性社,2004),頁49。(유장근, 〈동아시아 근대사와 중국의 위상〉, 백영서 등 엮음, 《주변에서 본 동아시아》(서울 : 문학과 지성사, 2004), p.49.).

(28) 第二章. .23..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用「儒學」來建構一個統一的敘事結構,並依此消弭東亞(基本上是中、日、 韓為主)的內在差異。 19 在這樣情形之下,本文必須觀察前近代韓國儒學的獨特性,再者韓國儒 學的發展型態和近代以來韓國亞洲主義論述密切關聯,所以本文就更不可忽 略這一點。在韓國歷史上,與中國維持最密切的關係的時期,就是朝鮮王朝 時期(1392-1910)。此時期的中國與韓國,基本上是在朝貢體制框架下成立宗. 治 政 大 途徑。然而,當代朝鮮人對中國的認識,卻不是透過直接的接觸或實地見聞 立 獲得的,而是通過儒教經典、史書或文集等圖書形成的。雖然,作為外交官 藩關係,因此,對於朝鮮王朝而言,「燕行使節」是獲得中國情報的最重要. ‧ 國. 學. 的「燕行使節」的主要任務是探問中國情勢,但對於作為儒教知識分子的「燕 行使節」而言,主要關心的是中國的學問和文化。 20換句話說,對朝鮮時代. ‧. 韓國知識階層而言,他們主要推崇的中國,並不是作為政治體的中國,而是 作為文明體系的中國(乃至「中華」)。因為如此,誠如孫歌所言,對於近代. sit. y. Nat. 以來的中國人來說,前近代韓國的「小中華意識」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為, 對於當代韓國的知識階層來說,他們認為中華文明的正統性並不在於它的發. io. al. er. 祥地而是在韓半島。 21如此意識形態的產生,基本上是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 n. v i n Ch 明朝滅亡以後,統治中國的清朝雍正帝提出了「華夷一家」的「大中華 engchi U. 體制瓦解所造成的。. 主義」。雍正帝將華夷論的思考框架擴大解釋,並以此當做非漢族皇帝支配 中國的正當化基礎。不過,朝鮮卻縮小華夷論的思考框架,以此表現出了克. 19. 孫歌,〈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台北,2008年6. 月),頁216-217。 20. 參見高柄翊, 〈李朝人的對外觀〉 , 《東亞史的傳統》(首爾:一潮閣,1976)。(고병익,. 〈이조인의 대외관〉, 《동아사의 전통》(서울 : 일조각, 1976).) 21. 孫歌,〈亞洲論述與我們的兩難之境〉,《讀書》第2期,(北京,2004年),頁52。.

(29) .24..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服朝鮮現實問題的姿態。 22其原因是,對朝鮮而言,因為朝鮮將女真視為夷 狄,所以對清朝降附此事代表著被夷狄恥辱。不僅如此,明朝的軍事援助以 助其克服豐臣秀吉的侵攻以後,朝鮮朝廷為了維持政權以及穩定國內,將明 朝如此的軍事援助視為「再造之恩」,並以明朝的權威做為朝鮮政權正當化 的基礎。在這樣情況之下,朝鮮絕對不能接受以清朝為中心的秩序而產生了 排清意識。因此,明朝滅亡以後的朝鮮在排清意識上又添加了「華夷觀」,. 治 政 大 義」)。要而言之,朝鮮以「小中華主義」企圖抵消恥辱的現實。 關於這樣 立. 因而將清朝看作「夷」,反而自稱自己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即「小中華主 23. ‧ 國. 學. 22. 關於「大中華主義」和「小中華主義」比較,可參朴鴻圭,〈17世紀德川日本的. 華夷問題〉,《韓國政治學會報》,3輯4號(首爾,2001年12月),頁282-285。(박홍규, 덕천. 일본에. 있어서의. 화이문제〉,《한국정치학회보》제35집4호. ‧. 〈17세기. (서울, 2001년12월), pp. 282-285.). Nat. y. 關於朝鮮的「小中華主義」 ,可參鄭玉子, 《朝鮮後期朝鮮中華思想研究》(首爾:. sit. 23. io. er. 一 志 社 , 1998 年 )(정옥자, 《조선후기 조선중화사상 연구》(서울 : 일지사, 1998).);閔斗基, 〈東亞的實體與它展望〉 , 《與時間的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集》(首. n. al. i n U. v. 爾:延世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민두기, 〈동아시아의 현실과 전망〉, 《시간과의. Ch. engchi. 경쟁 : 동아시아 근현대사 논집》(서울 : 연세대학교 출판부, 2001).)。尤其是, 韓國學者閔斗基指出,在中華(或中國)中心的天下秩序裡存在(朝鮮、日本、越南等 的)「小中心」秩序,因而將前近代東亞地域的多層的秩序看作在「中心」和「周邊」 之間能動的互相轉換下產生出來。此外,與此類似的概念而言,被中國看成夷狄的 周圍國家,對它反撥而學中華思想,因而中國和周圍國家之間形成了「中華思想共 有圈」(古田博司,〈東アジア中華思想共有圈の形成〉,收入駒井洋編,《脱オリエ ンタリズムとしての社会知―社会科学の非西欧的パラダイムの可能性》(ミネルヴ ァ書房,1998年)。);濱下武志也指出,在朝貢體制框架下,朝鮮、日本、越南等 與它的周邊國之間形成了「小朝貢體制」 。(可以參照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と近代 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30) 第二章. .25..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的心態,從明朝與清朝時期的朝鮮使節所留下的「使行記」名稱變化上也可 以窺見。所謂「使行記」,是朝鮮使節在中國見聞、紀行和創作的文獻,值 得注意的是,在明朝時期朝鮮使節留下的「使行記」大多稱為《朝天祿》, 這名稱意味著朝鮮使節將明朝視為「天朝」的意識與心態,但是到了清朝時 期, 「使行記」則多稱之為《燕行錄》 ,意即往來於「燕京」(「北京」的別稱) 的記錄。 24對於如此名稱上的差異性,象徵了朝鮮知識份子對於滿洲族所統. 治 政 大 識形態,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他們不將清朝視為作為文明體系的中國而推 立 崇,反而以此來強化朝鮮本身的小中華意識。. 治的清朝文物及制度等維持批判的態度。而且,透過這樣朝鮮知識階層的意. ‧ 國. 學. 但到了18世紀,出現了從事實出發看中國的風潮,開始客觀的認識中國 的長處和缺點,即部分朝鮮儒教知識分子因認同清朝文物的先進性而提倡學. ‧. 習清朝的文物(即「北學論」)。在這樣情況之下,18世紀後半部的朝鮮直接 面對且接受以清朝為中心秩序的現實。然而,如此意識形態的變化,很容易. sit. y. Nat. 造成與以往認知的「小中華意識」的衝突。於是,集朝鮮後期儒學大成的丁. io. 「小中華主義」,其內容如下所言:. al. er. 若鏞(1762-1836),因重新看到「小中華意識」而提出了以「東夷」為軸心的. n. v i n Ch 陸象山曰:“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此儒者之言。雖然風氣所鍾, engchi U 其氣質之性,有大不同者。北方之人,大抵強悍,故匈奴突厥蒙古之. 屬,莫不嗜殺戮習殘暴。而西羌,亦詐薄多變。獨夷狄之在東方者, 皆仁厚愿謹,有足稱者。拓跋魏,鮮卑也。其入中國也,崇禮樂,獎 文學,制作粲然。契丹東胡也。阿保機(原註:遼太祖),敦於天倫, 刺葛三叛而三釋之,此虞舜以來,所未有也。其制治之盛,歷年之久. 24. 可參閔斗基,〈熱河日記所反映的清朝的漢人統治政策〉,《中國近代史研究》(首. 爾:一潮閣,1973)。(민두기, 〈열하일기에 비친 청조의 한인통치책〉,《중국 근대사 연구》(서울 : 일조각, 1973).).

(31) .26..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原註:二百餘年),實中國之所菫獲也。女真,再主中國,而其在金 也,虜宋之二帝,而終不加害。將相和附,規模宏遠,非海陵之狂昏, 未易亡也。凊之得國也,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而貴盈哥(指的是多爾 袞)以來,有泰伯仲雍之風者數人,不亦韙哉。史稱東夷,為仁善,真 有以哉。況朝鮮處正東之地,故其俗好,禮而賤武,寧弱而不暴,君 子之邦也。嗟乎,即不能生乎中國,其唯東夷哉。 25. 治 政 大 從上可知,丁若鏞以「東夷」的「仁厚愿謹」之氣質與「仁善」來作為 立 認同屬於「東夷」的清朝主導秩序的正當化基礎,並肯定朝鮮在諸東夷中保 ‧ 國. 學. 有地理優越性(即正東之地)的存在價值,也因而表現出了朝鮮文明的優越性 (即君子之邦)。但如此一來,似乎即否定了以地理位置(中原)與種族(漢族)作. ‧. 為華夷區別唯一標準的思考方式。如此脫離現成「華夷觀」的思考方式,在 丁若鏞的〈拓跋魏論〉中更顯而易見。他否決了以地理位置為華夷區別的唯. sit. y. Nat. 一標準思考模式,轉而肯定以道與政為華夷區別的標準,並進而嚴厲批判現. io. n. al. er. 有正統論而認同北魏的正統性。 26. 25. i n U. v. 丁若鏞,〈東胡論〉,收入朴錫武、丁海廉編譯,《茶山論說選集》(首爾:現代實. Ch. e n g〈c동호론 hi 〉 ,. 學 社 , 1996) , 頁 396 。 (정약용,. 박석무‧정해렴. 편역,. 《다산논설선집》(서울 : 현대실학사, 1996), p. 396.) 26. 聖人之法,以中國而夷狄,則夷狄之,以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與夷狄,. 在其道與政,不在乎疆域也。…跋其本未,何遽不若牛金之子(原註:東晉實牛氏), 一隅偏安,終爲強臣所篡者哉。何不進之為中國,而必擯斥而不予統也。史家之偏 隘如是,故後世自外國而入主中國者,無所勸焉。服胡服,言胡語曰:“汝既不欲 中國我,寧我夷狄汝矣。”,率堯舜禹湯之遺民,而夷狄汝矣。其故何也?有慕中 國為中國,如拓跋氏,而史家,猶不肯中國之故也。雖然拓跋氏,自中國矣。彼區 區史筆之予奪,何足輕重於我哉。唯魏有二疵焉。方伐宋之時,嬰兒貫槊,而世宗 之時,佛法再行,已矣。何國無此疵哉。(丁若鏞, 〈拓跋魏論〉 ,收入朴錫武、丁海.

(32) 第二章. .27.. 中韓兩國亞洲主義的傳統根源. 不僅如此,若把上述丁若鏞的視角擴展到對日本的認識尚且適用。雖 然,丁若鏞似乎不把日本看作保有「仁厚愿謹」與「仁善」氣質的「東夷」 成員,但除了地域情勢以外,根據當代日本儒學興起,他確信日本不再攻擊 朝鮮。其所述內容如下: 日本,今無憂也。余讀其所謂古學先生伊藤氏所為文,及荻先生太宰. 治 政 大 間有迂曲,其文勝則已甚矣。夫夷狄之所以難禦者,以無文也。無文 立 則無禮義廉恥,以愧其奮發鷙悍之心者也,無長慮遠計,以格其貪婪. 純等,所論經義,皆燦然以文。由是知日本,今無憂也。雖其議論,. ‧ 國. 學. 攫取之欲者也。如虎豹狼,怒則囓之,饞則啗之,復安有商度可否於 其間哉,斯其所以為難禦也。斯其所以可畏也。 27. ‧. 要言之,按照丁若鏞的解釋來說,朝鮮、清朝以及日本曾經歷過「用夏. sit. y. Nat. 變夷」 ,換句來說,「華─夷」之間的區隔意識及邊界,往往是透過重新調整 集體記憶而不斷的改變,以適應現實變遷。因此,丁若鏞的這種視角包括了. io. al. er. 把這些主體看作連帶或合作對象的可能性,而對於這樣的看法,19世紀中葉. n. v i n Ch 即,19世紀初在朝鮮海岸有「夷洋船」出沒以來,朝鮮政府對清朝禮部 engchi U. 的朝鮮似乎曾試探其可行性。. 報告情況,並通過東來(現在韓國釜山市境內)倭官(擔當對日本關係的行政機 關)對日本幕府發出書契,來展現出企圖共同對抗「夷洋船」的姿態。 28朝鮮. 廉編譯, 《茶山論說選集》 ,頁395。)(정약용, 〈척발위론〉, 박석무‧정해렴 편역, 《다산논설선집》, p. 396.) 27. 丁若鏞, 〈日本論〉 ,收入朴錫武、丁海廉編譯, 《茶山論說選集》 ,頁392。(정약용,. 〈일본론〉, 박석무‧정해렴 편역, 《다산논설선집》, p. 392.) 28. 《朝鮮純祖實錄》,32年7月21日;《朝鮮憲宗實錄》,11年9月15日;鄭容和,〈從. 周邊看的朝貢體制〉,收入白永瑞等編,《東亞的地域秩序》(首爾:創批,2005),.

(33) .28..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朝廷如此的積極對應態度,乃因朝鮮朝廷的危機意識而造成。 29雖然因未收 到日本的回覆,而導致連帶構想失敗的結果,可是朝鮮這般提議,從以中國 為中心的秩序裡的「周邊」主體所展現的積極對應態度來看,實具有重大意 義。同時,對非東亞勢力挑戰依靠東亞地域秩序來對付的姿態來說,亦具有 其不小的意義存在。另一方面,丁若鏞所提出的以「東夷」為軸心的「小中 華主義」和19世紀中葉朝鮮朝廷之原始的聯帶構想,在甲午戰爭之後所討論. 治 政 大 以至於部分韓國知識份子提倡以韓中日東亞三國為軸心的「東洋論述」 。 立. 的亞洲主義論述中,成為具有重要性的歷史意識形態(ideologies of history),.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頁 93 。 (정용화, 〈주변에서 본 조공체제〉, 백영서 등 엮음, 《동아시아의 지역질서》(서울 : 창비, 2005), p. 93.) 29. 可參朴賢謨,〈勢道政治期(1800-1863)朝鮮的對外政策研究〉,《國際政治論叢》,. 第44輯4號(首爾,2004年)。(박현모, 〈세도정치기(1800-1863) 조선의 대외정책 연구〉, 《국제정치논총》제44집4호(서울, 20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目前數學家所採用的集合論稱為 ZFC 集合論, 這是基於 Zermelo 和 Fraenkel 在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的 ZF 集合論, 再加上 C 所代表「選擇公設」(axiom of

• 最早敘事理論: 1920 年代卜羅普 (Vladimir Propp, 蘇聯 民俗學者 ) 、蘇俄的形式主義批評學者。..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在 15~16 世紀中,義大利數學家帕西歐里(Luca Pacioli)、塔爾塔利亞 (Niccolo Tartaglia) 和 卡爾連奇 (Fillipo Carlandri)

人類文明的發源 近代歐洲的興起 20世紀的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