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級氣氛的概念分析與探究

本節旨在探討班級氣氛的意義、班級氣氛的理論基礎、班級氣氛的測量工具,茲說 明如下:

壹、班級氣氛的意義

班級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團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而其各個成員都有獨特的心 理與行為特質,久而久之,成員與成員之間、成員與環境之間交錯相互影響,便形成一 種獨特的氣氛,在無形中也影響著每一個份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亦可將班級氣 氛分為狹義和廣義來說明,如張春興(1982)認為,狹義的班級氣氛指因教師領導方式 不同所形成的情緒氣氛,廣義的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師生交互作用和同儕所形成的情緒 氣氛。

在團體中由一群學生和教師長期相處,彼此之間的價值、觀念、態度與行為產生交 互影響,因而逐漸形成一種氣氛,瀰漫在整個班級之中,形成獨特的環境氣氛,此種氣 氛即所謂「班級氣氛」(陳奎憙,1990;陳密桃,1981)。此種班級氣氛可說是一種社 會壓力,在無形中影響著每一個份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塑造出成員共同的態度 和價值觀,並且影響教室中的各種活動(許淑華,2002)。

一個班級是由一群學生加上教師所構成的,擁有班規、社會秩序、組織結構及權威 階層,是一種小型的社會體系。班級氣氛如同個人發展出獨特的特徵,此特徵實際上尌 是班級的「人格」,而班級氣氛尌是指這個班級所發展出的人格。此人格不是偶然形成 的,而是同學之間的關係,彼此互動的結果(朱文雄,1998)。李彥儀(1990)在研究 級任教師人格特質、領導類型與班級氣氛的關係時,認為班級氣氛不外指班級活動中互 動關係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環境,透過班級氣氛可以瞭解一個班級的社會交互作用及個 別差異的情形,而班級氣氛也影響個體在班級中的態度、價值及學習活動。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班級氣氛的意義是多面向的,定義也各有不同。本研究參考各

種定義及考量研究題目的性質, 將班級氣氛定義為教師、學生在班級社會體系中,因 為教師領導方式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班級制度規範、物質環境及班級成員間人際互動,

經過一段時間自然交織形成師生共有的觀念、目標、價值和態度,並為成員所經驗和知 覺到,其形成之後可反過來影響個體在班級中的態度、價值及學習活動。

貳、班級氣氛的理論基礎

班級氣氛的概念, 最早貣源於1920年代社會心理學中的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 和社會計量技術(sociometric technique)的發展,促進了今日班級氣氛的研究(蔡璧煌,

1995)。1987年Darkenwald指出社會生態學與社會環境理論是源自於

Lewin(1936)的場地論(field theory)與Murry(1938)的需求-壓力理論(need-press theory),這 兩種理論皆認為行為的產生是由於個體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團體成員彼此互相影響而 成。進而Parsons(1951)提出班級社會體系理論,可謂替班級氣氛之存在與重要性,提出 更具體、明確的架構。

茲尌有關班級氣氛的主要理論-場地論、需求-壓力理論以及班級社會體系理論分述 如下:

一、場地論

場地論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win於1930年代所率先提出的理論,其所謂的「場地」

係指「生活空間」(life space),而生活空間即是個人與其所處環境所組成的,著實影響 著個人行為。Lewin 認為個體存於其所屬的生活空間之中,個體和此生活空間的其他因 素交互作用,而產生情緒、態度、信念、理想、目標、壓力與緊張等,因此,個體行為 受到整個場地或環境的影響,行為是個體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而 Lewin(1951)為了更清楚說明場地與人之影響互動,利用公式將人類的行為,界 定為個人乘環境的函數,即B=f(P, E),B=behavior,P=person,E=environment,

f = function。後來 Lewin(1951)延伸場地論的觀念,倡導團體動力學,重點在探討團體

的性質、發展的原則、團體與個人之間的交互關係。其認為團體是處於動態的地位,團 體之間內部和部分會互相影響,動力因此而產生(吳福源,1999;陳奎憙,1990)。

綜合以上所述,場地論所強調的是物質環境或心理環境,都與個人行為有決然的存 在關係。而團體動力學觀點根基於「場地理論」,所強調的是,團體行為是由團體內部 結構及成員之間彼此互動所產生。因此,從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及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觀 點,場地論是為研究班級氣氛的一項重要理論基礎。

二、需求-壓力論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Murray(1938)以Lewin(1951)場地論為基礎和理論根據,提出需 求—壓力論。Murray 認為個體行為的決定有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即個體 本身的「需求」,外在因素則為環境的「壓力」。需求指的是一種結合知覺、統覺、理 解、意念及行動的力量,個體藉此力量以改變現實不滿的情況。壓力則指的是具有阻礙 或幫助的一種趨向的力量。

壓力依特性不同分為α壓力(alpha press)和β壓力(beta press),α壓力是指真實存在,

可用科學方法求得者,而β壓力則是指個體對環境客體主觀知覺的結果;人類行為受到β 壓力的影響較大。而每人的β壓力都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可根據人們對環境的解釋,

來瞭解環境的氣氛、角色與各種存在的關係(王素香,1995;謝惠卿,2002)。

需求-壓力論強調人類行為是個人需求和環境壓力交互作用的結果,透過需求-壓 力論從客觀環境壓力,以及個人對外在環境的主觀知覺來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班級環 境、班級組織、班級成員的互動情形及個人的內在知覺與需求,實為研究班級氣氛不可 或缺的理論根據(郭秀緞,2002)。

綜合以上所述,需求-壓力理論所強調的是人類的行為是個人需求與環境壓力交互 作用的結果。因此,從個體的外在客觀環境壓力與個人對外在環境的主觀知覺來看,可 以幫助我們瞭解班級環境、班級成員的互動情形、班級組織及個人的內在知覺與需求,

是為研究班級氣氛重要的理論。

三、班級社會體系理論

對於社會體系的分析,美國社會學家Parsons為最具代表性的一位。Parsons以最簡化 的說法指出,所謂社會體系,乃指兩個人以上在共同目標規範的情境下,所產生互動行 為的關係結構(引自陳奎熹,1995)。之後,Getzel與Thelen根據Parsons的社會體系理 論,提出「班級是個社會體系」的概念,認為班級是一個由教師和學生互動所形成的社 會體系,結合文化、制度、團體、個人、有機體五項要素,構成獨特的班級社會體系,

其理論模式有三個特點:1.每一個個體因認同制度上的目標,而將它視為個人需求的一 部分;2.每一個個體若認為制度期望是合理的,那麼目標才有可能被達成;3.如果個體 情感的認同與期望的合理是一致的,其對團體才有歸屬感(吳福源,2000)。此一班級 社會體系模式,對於分析班級的結構、過程與功能也有相瑝的助益,也提供研究班級氣 氛的重要理論基礎。

綜合以上所述,無論是Lewin 提出個人的行為會隨著人和環境的互動而改變的「場 地論」、Murray從個體內在本身需求與外在環境彼此影響的「需求-壓力論」,或是Getzels 與Thelen從文化、制度、團體、個人及有機體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班級社會體系論」等 理論,雖觀點略有差異,但仍各具其價值,因此皆可作為研究班級氣氛的理論基礎。

參、班級氣氛的測量工具

班級測量的工具因受班級氣氛理論發展的影響,在1960年代以後蓬勃發展,其研究 的結果非常豐碩。各種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方式的測量方法因應而生,茲尌幾種較常使 用於中小學的測量工具簡述如下:

一、學習環境量表

學習環境量表(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LEI〕)的理論基礎來自於Getzel和 Thelen的班級社會體系理論。Walberg(1967)認為班級氣氛可分為結構面和情意面兩種,

發展出「教室氣氛問卷」(classroom climate questionnaire),經其學生Anderson(1968)將其 改編,又經Fraser(1982)修定而成(林寶山,1982)。LEI 共有十五種分測驗,每種分測 驗有七題,總計一百零五題,分別評量十五種教室內的心理社會氣氛(psychosocial climate)。LEI十五種分測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關係層面

1.團結:學生認識其他同學、幫助其他同學、對其他同學友善的程度。

2.衝突:學生間緊張與爭吵的情形。

3.偏愛:教師對某些學生特別好的情形。

4.派系:學生拒絕與其他大部分同學混在一貣,只與兩三好友一貣讀書的情形。

5.滿意:同學喜歡班級的情形。

6.冷漠:同學對班級活動不關心的情形。

(二)個人發展層面

7.進度:班級進度快慢的情形。

8.困難:同學在功課與工作上有困難的情形。

9.競爭:學生彼此間在成績、工作上的競爭。

(三)系統維持與改變層面

10.多樣性:同學有不同的興趣、見解、學習活動等的情形。

11.班規:教室行為由正式規則引導的情形。

12.物質環境:班級有足夠且適用的書本、工具、空間、光線的情形。

13.目標導向:班級目標清晰的情形。

14.民主:教師讓學生均等的參與決定班級事務的情形。

15.組織散亂:教室行為混亂無組織的情形。

二、我的教室量表

我的教室量表(my class inventory〔MCI〕)由Anderson、Walberg 和Fraser等人根據

LEI 簡化而成的。由於其用字比較淺顯易懂,因此較LEI適合於國小學童。該量表為分 為「實際式」與「理想式」兩種,實際式探討學生知覺到的實際班級氣氛,理想式探討 學生心中期望的班級氣氛。

(一)關係層面

1.團結:指的是學生認識其他同學、幫助其他同學、對其他同學友善的程度。

2.衝突:指學生緊張與爭吵的情形。

3.滿意:指的是同學喜歡班級的情形。

(二)個人發展或目標導向層面

4.困難:指的是同學在功課與工作上有困難的情形。

5.競爭:指的是學生彼此間在成績、工作上的競爭。

三、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

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BCCI〕)由Barclay 在1972 年所編製而成的班級氣氛量表,其在研究中發現個別差異與團體氣氛的關係,於是提出

「多元社會互動模式」,用來表示班級中團體交互作用關係,並認為「教師評定」「友

「多元社會互動模式」,用來表示班級中團體交互作用關係,並認為「教師評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