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行教科書對於戰後書寫的綜合比較

第四章 《香蕉天堂》的影視教學操作分析

第一節 現行教科書對於戰後書寫的綜合比較

國家為塑造特定意識形態,往往藉著教科書編制以宣傳政府施政方向,透過 強大宣傳組織有系統將意識形態灌輸至國民心理層面。其中,歷史教科書因為主 導詮釋國家民族歷史地位的任務,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能 透過「你群」以及「我群」的畫分,使得執政者享有歷史論述的主動發言權,所 以誰掌握歷史論述的主權,便可以成為敘事中的「主詞」,誰便有權力以「我群」

的角度主導歷史論述,主導歷史闡述權。1

在以往「統編本」教科書的框架下,如民國 37 到 74 年版的歷史教科書,配 合當時以培養民族精神,鞏固基本國策為重心的政策,自然將台灣史附屬於中國 史框架之下,台灣史內容分量偏少,亦缺少如二二八事件等許多重要歷史大事。

民國 70 年代,隨著解除戒嚴,民主化浪潮席捲而來,本土意識的高漲,使 得教科書的編寫產生變革,有關台灣史的教科書書寫以及重要性,顯得更為醒 目。民國 83 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頒布後,民國 86 年,國中教科書《認識臺 灣社會篇》、《認識臺灣歷史篇》出現,臺灣史課程獨立成冊,並安排於國一階段 實施台灣史課程,可以視為歷史教科書編寫正式將台灣史納入「我群」範疇中。

及至民國 85 年底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1 關於「我群」的說法,可參考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第 9 期,頁 123-139。

65

訂定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將國中歷史科納入社會科,於民國 91 年正式推行 九年一貫課程。2各出版社依照課程標準編制「審定本」教科書,教科書編寫邁 入新的階段。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內容,與歷史科相關的「課程 目標」明確提到:透過歷史科的課程,要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 觀,以及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上述原則配合各階分段能力 指標的要求,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展開。

教科書的內容是教師授課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建立歷史意識,形塑價值觀的 關鍵。因此筆者希望透過《香蕉天堂》一片中所顯示出的「流亡經驗、外省人的 身分認同與白色恐怖」要素,對於被納入「我群」範疇之後的國中歷史科教科書 進行檢視,並將其中的相關內容的歷史書寫表列如下:

版本 內文節錄 課文補充

認識台灣 社會篇

從黨外抗爭到政黨競爭

民國三十八年,台灣、澎湖地區實施戒 嚴,隨著而來的「白色恐怖」統治,人民的言 論、集會、結社等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雷震等人先則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

其後雷震與台籍政治菁英籌組中國民主黨,台 灣警備總部以涉嫌藏匿匪諜的罪名,逮捕雷震 等人。自由中國被迫停刊,中國民主黨遂胎死 腹中。3﹝86 年 8 月試用本﹞

認識台灣 戒嚴的實施與解除 圖片:

2 甄曉蘭,《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元照,2001﹞,頁 29。

3 摘錄自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86 年 8 月試用本初版。

66

67

68

69

世。蔣經國則在蔣中正晚年時逐漸接掌大權,

並於民國 67 年起擔任總統。7

﹝雷震案編寫於邁向民主政治﹞

怖。

圖片:

2-4-4 戒嚴令 2-4-5 領導者的形 象

香蕉天堂中第一個關注的焦點是外省人的流亡經驗,綜觀各版本教科書其實 對於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敗退至台灣的歷史書寫多半一筆帶過,例如:

政府於民國 37 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又於 38 年 5 月發布戒嚴 令,宣布台灣省戒嚴。同年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8

民國 38 年,台灣省政府為穩定局勢,防止共產黨滲透與共產思想傳播,

下令戒嚴,限制人民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同年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因 國共內戰失利,撤退來台。9

因此,關於外省人的流亡經驗,教科書的著墨顯得非常缺乏。教師若透過播 放《香蕉天堂》影片,將可以具體化這一段顛闢流離的流亡經驗,使得學生深刻 體悟到戰亂的具體意象。

《香》片的第二個焦點為外省人的自我認同問題,根據目前所歸納的教科書 歷史書寫,筆者發現所有版本皆欠缺對於此方面的敘述。自我認同錯亂或冒名頂 替身分的議題多半存在於中下階層的來台外省人,而這個問題遭到政府及社會大 眾長期的忽視,漸漸成為來台第一代外省人的集體精神上的裂縫與傷口,民族、

國土分裂的命運荒謬及掙扎求生的困頓的無奈被亦被長期壓抑。10教科書所欠缺 的書寫,若經由教師引導觀賞《香》片,確實可以適當擴充學生的歷史觀念。至

7 摘錄自國中社會翰林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8 摘錄自國中社會翰林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9 摘錄自國中社會康軒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10 梁新華,〈《香蕉天堂》:分裂時代的心情故事〉﹝台北:唐山,1991﹞,收錄於氏著《新電 影之死》,頁 213。

70

少,學生可以藉此了解到身邊許多社會中來台外省人,他們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 程。

《香蕉天堂》的第三個議題就是片中所表現的白色恐怖經驗,這是目前台灣 近代史上重要的議題,各版本敘述如下:

民國三十八年,台灣、澎湖地區實施戒嚴,隨著而來的「白色恐怖」統治,

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等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11

三十八年五月,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為了維護治安,宣布全省戒嚴,長期 限制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而備受輿論的批評。12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在戒嚴體制下,許多民眾若思想、嚴刑觸犯當局,

多遭情治單位以「涉嫌叛亂」、「包庇匪諜」等罪名逮捕判刑,形成「白色恐怖」。

由於情治單位往往不依法律程序逮捕民眾,也未經正常、公開的司法審判便予以 定罪,使多數民眾避談政治相關議題。13

同時,在全島戒嚴的體制下,情治單位常以「反叛政府、「為匪宣傳」等 藉口,不依法律程序逮捕異議份子,造成許多冤獄。當時一般人民畏懼參與一般 政治,也不願談論國事,此即民國四十、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14

此後,蔣中正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掌握黨政軍大權,控制了國家政治資源,

在台灣長期執政;並藉由戒嚴體制,壓制反對意見,造成「白色恐怖」。15 由以上整理可觀之,除 89 年版的《認識台灣歷史篇》內容未用到「白色恐 怖」一詞,以下列敘述書寫:

三十八年五月,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為了維護治安,宣布全省戒嚴,長期 限制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而備受輿論的批評。

11 摘錄自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86 年 8 月試用本初版。

12 摘錄自認識台灣歷史篇教科書,87 年 8 月正式本初版。

13 摘錄自國中社會南一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14 摘錄自國中社會康軒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15 摘錄自國中社會翰林版教科書,99 年 2 月初版。

71

這裡筆者無法得知該版本編寫者為何未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但從其文字 敘述仍可看出政府實施威權統治,限制人權的政策。除此之外,各版本皆有出現

「白色恐怖」一詞,顯現這是一個普遍受到教科書作者重視的議題,各版本教科 書多半有一定篇幅介紹民國 40、50 年代的戒嚴體制下的威權社會體制。另一方 面,教科書所提到的白色恐怖案件多以「雷震案」為實例,這也是值得關注之處。

雷震等人先則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其後雷震與台籍政治菁英籌組 中國民主黨,台灣警備總部以涉嫌藏匿匪諜的罪名,逮捕雷震等人。自由中國被 迫停刊,中國民主黨遂胎死腹中。﹝認識台灣社會篇﹞

在當時政治緊張的情勢下,仍有少數知識份子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民國四十 九年,雷震等人在自由中國雜誌上撰文批判時政,甚至試圖成立中國民主黨,因 而遭政府逮捕判刑,是謂「雷震事件」。﹝南一版﹞

民國 49 年,雷震等人多次在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倡導民主與致黨政治,

並試圖籌組中國民主黨,但遭到政府的壓制。﹝康軒版﹞

這一代的國中生的生活經驗早已遠離白色恐怖,但國民黨政府曾經實施過的 極權統治對於許多台灣人卻仍是一段無法遺忘的恐懼幽靈。教師透過《香》片裡 白色恐怖相關情節,讓學生知道台灣曾經也經歷過這些泯滅人性,踐踏人權的時 代,並適時協助學生建立民主觀念,尊重差異,這同時也是人權教育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