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理心定義及相關研究

本節研究者針對同理心的定義與相關理論作探討,將同理心的定義、理論及 相關研究依序分述如下:

壹、 同理心的定義

同理心(empathy)源自於希臘文 empatheia,即進入他人內心情感或知覺之 意。至 1897 年德國心理學家 Kartz 則提出德文 Einfuhlung 代表為外在事物吸引而 投入其中,但其事物並未包含在人物對象之內。而後 Tichener 將 Einfuhlung 意義 翻譯為英文 empathy,自此 empathy 一詞開始使用。直到 Allport 提出對事、對自 己及對他人瞭解的三種知識,其中對他人瞭解的知識即代表同理心(齊隆鯤,

1999)。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Rogers 於 1957 年理論中,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認為同 理心乃自他人情緒及觀點去知覺其內心架構,將自己感覺「好像」是他人的狀態 下,感受當事人之情緒與認知,但並非「認同」(洪儷瑜,1986)。Gendlin(1962)

則認為同理心是當事人在某時間點上,所經驗到之感覺,此種感覺可協助當事人 掌握自身感受(引自周麗金,2008)。

Hogan(1969)將同理心界定為未曾親身經驗對方之感受,但能以思考與想 像方式瞭解其想法與感覺。Batson(1987)等人認為同理心是目睹他人受苦時,

心中湧起之憐憫心態。黃月霞(1989)認為同理心乃持開放心胸接納對方表現,

尊重體驗他人的態度,以對方觀點瞭解對方。

Albee 指出同理心乃是一種瞭解他人情感,並支持分享其想法及情緒的感受

(引自周麗金,2008)。曾莉雯(2009)將同理心定義為能跳脫自己的情緒,以 他人立場體會他人想法與感受。張德聰(1993)認為同理心係指個體具有將心比 心,站在他人立場著想。

Hoffman(1984)認為同理心乃體諒與知覺他人情感之能力。蔡惠如(2009)

則將同理心定義為個體能設身處地去了解對方想法、感受與情緒。黃惠惠(2006)

認為同理心係指瞭解他人情緒與想法,並將其所認知的想法與態度表達給對方,

使當事人能有被他人瞭解之感受。

研究者綜合上述論點,將同理心定義為當事人能跳脫自身情緒感覺,站在他 人立場思考與感受,設身處地覺察他人情緒感覺之心理歷程。

貳、 同理心的理論

研究者將學者提出之兒童同理心發展理論與同理心層次理論加以歸納整 理,茲分述如下:

一、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Piaget 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理共分為四期,依照成長次序分為感覺動作期(0-2 歲)、前運思期(2-7 歲)、具體運思期(7-11 歲)以及形式運思期(11 歲以上)。

其中前運思期階段,該階段兒童其中一樣特徵乃具有自我中心傾向,此時期的兒 童只會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事物,而不會考慮他人不同的觀點與看法。直到至國小 中低年學童認知法展階段進入具體運思期,此時期的學童具有「去中心化」的特 徵,面對問題時,不再依據直覺與眼見之片面事實做判斷,逐漸脫離自我中心,

開始以他人的立場看待事物,因此「去中心化」亦象徵此時期學童同理心開始發 展。一般人認為進入形式運思期的學童,隨抽象思考與推理能力的成熟,生活經 驗的增加,會使學童利用抽象替代的觀點看待事物,使同理心發展逐漸趨於穩定

(張春興,1996)。

故本研究依據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選取應進入形式運思期而但卻缺乏同理 心而具霸凌傾向之國小五年級(11-12 歲)學童做為實驗對象,以觀察書目療法 對於增進當事人之同理心是否具有成效。

二、Hoffman 同理心發展理論

Hoffman 以情感與認知觀點提出同理心發展模式,茲敘述如下(王雅君,

1998;周麗金,2008;曾莉雯,2009;Hoffman,1984):

(一)同理心的情感發展模式(modes of empathic arousal)

情感方面的發展模式並非階段式發展,而是依據個人經驗與認知及受刺激程 度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共有六種反應模式,詳述如下:

1、最初循環反應(primary circular)

屬於最原始的本能反應,如:新生兒聽見其他嬰兒哭聲會隨著哭即屬之。

2、直接聯想(direct asssociation)

當看見他人情緒、表情與動作所傳達的訊息,直接與自身過去經驗做連 結,故產生同理心。

3、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此類的同理心是觀察他人所受制約刺激而產生制約的反應,而感受如親身 經驗一般,爾後接觸此制約刺激亦會產生相同制約反應或感受。

4、模仿(mimicry)

模仿他人外顯情緒反應之同理心,藉由觀察並仿效他人外在表情、姿勢的 情緒表現,透過內心的回饋,體驗、知覺並瞭解他人情緒。

5、象徵聯想(symbolic association)

類似古典制約,但媒介屬於象徵性或非語言的事物,如照片、圖片、文章…

等都能成為產生同理心的媒介,用以同理他人的情感狀態。

6、角色揣摩(role taking)

又稱角色取替或角色代替。即將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與感受對方 的內心世界,屬於最高層的同理心。

上述六種同理心反應,前四項反應由無意識至自主性,至於第五與第六項模 式則屬高層級的同理心。

Hoffman 另提出三大同理心發展面,茲分述如下(王雅君,1998):

1.情感性同理心:指能知覺他人情緒與感受,進而出現替代的情感性反應。

2.認知性同理心:能站在他人觀點瞭解對方的處境、想法、思考與認知狀況。

3.行為性同理心:當事人能對他人展現關懷、尊重接納與為人服務等三大面向。

(二)同理心的認知發展模式(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ense of others)

認知發展亦影響個體同理心的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人我融合(self-other fusion)

個體在一歲之前,尚不具備區分人我不同之能力,故常將他人之感受視為 自身的感受。

2、物體永恆(person permanence)

個體於一歲之後,逐漸能區別自己與他人屬不同之個體,開始區分他人與 自己生理上的不同,但卻還無法區辨內心不同的感受。

3、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

個體發展約在二至三歲開始,能以他人觀點瞭解他人的想法、感覺與行為,

逐漸能同理他人內心感受與狀況,此階段持續發展至七、八歲。

4、個體認同(person identity)

個體認知發展逐漸成熟,能意識人我具有連續性,並能同理他人過去之經 驗及內在情緒。

(三)同理心四階段發展模式

兒童同理心發展情感與認知並存,因生活經驗增加,因此依序出現四個階段 歷程分述如下:

1、籠統的同理心(global empathy)

一歲之前的嬰兒時期,因無法區別人我關係,因此會使用最單純的覺醒模 式感覺外在的感受,將他人情緒視為自己的情緒,此為與他人情感產生社會

性連結之始。

2、自我中心的同理心(egocentric empathy)

一歲左右的孩童,開始區別人我,但只能覺察外在的條件以自身的觀點同

理他人,卻無法真正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感受與想法,如:孩童以為安慰他人 就可以消除當事人的難過,但此安慰並非當是人所想要的。

3、對他人感覺的同理心(empathy for another’s feelings)

大約二至三歲,個體開始發展角色替換的能力,開始感覺他人與自身感受 的不同。三四歲的兒童開始懂得運用象徵聯想,能瞭解除表面外的動作行為 外,也開始能感受到內在的他人情緒。

4、對他人生活情況的同理心(empathy for another’s life condition)

發展期大約自六至十三歲,此時期的學童逐漸能視每個人為獨立且獨特的 個體,逐漸瞭解每個人之生活經驗與情況不同,進而發展出更高階的同理心。

由上述可知對他人生活情況的同理心階段正值學童國小學習階段,故此時期 的兒童開始與同儕接觸與交往,此乃培養同理心的重要時期,故本研究則以書目 療法方式以提升研究對象的同理心。

三、同理心的層次理論

研究者將多位學者論述同理心分析為不同層次與等級之同理心理論加以歸 納,詳述如下:

(一)Carkhuff 的同理心層次理論

Carkhuff 依據同理心的表現方式,將其分為兩個層次(引自周麗金,2008;

黃惠惠,1995):

1. 初層次同理心(advanced level of empathy):包含最初的直覺同理反應與以自 身觀點投射於他人的同理心,瞭解設身處地的感受、經驗與行為。

2. 高層次同理心(primary level of empathy):除具有將心比心,以他人觀點看事 物的同理心外,甚至能覺察隱喻與不易察覺的感受與想法,此種同理心需建立 在相互信任的關係上。

(二)Gazdaz 同理心層次理論

Gazdaz 則針對諮商與輔導人員對當事人展現同理心之反應,將同理心區分為 四個層次(洪儷瑜,1986):

1. 第一層次 冷淡/冷漠

此層級的輔導員與當事人未建立信任感,雙方想法與行為皆有相當大的差距,

甚至產生冷漠、消極與不關心的情況。

2. 第二層次 表面理解/曲解內容

輔導員只針對當事人表面情緒做理解,並非真正了解當事人內心感受,在未 了解當事人觀點前,就以自身觀點曲解其意,只是表面溝通罷了!

3. 第三層次 內容理解

輔導員能反映當事人說話的感受,並能瞭解其背後真正內容意的意涵。以開 放坦承態度彼此相互溝通。

4. 第四層次 引導問題解決

此時期的輔導員除了真正瞭解當事人的感受與想法之外,能進一步表達其熱 切的關心,並引導其正確問題解決的方向。

研究者相當於輔導員立場,於課程之初對當事人展現第三層次,以建立互信 與溝通之良性關係,並於課程中利用文本與影片,進行問題思考、反省並藉由詰

問法與活動,以引導研究對象對霸凌行為的解決之道。

參、 同理心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國內同理心相關研究

本研究針對國內之國中小學童同理心之相關研究加以歸納,茲分述如下:

曾莉雯(2009)以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設計進行十週,每 週兩次之統整取向繪本活動之班級輔導方案。以兒童同理心量表為研究工具,以

曾莉雯(2009)以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設計進行十週,每 週兩次之統整取向繪本活動之班級輔導方案。以兒童同理心量表為研究工具,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