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超媒體,可以視為超文本與多媒體的結合,在討論閱聽人的超媒體理解歷 程時,可以先由回顧過去超文本及多媒體的相關研究開始。以下篇章將先探討 閱聽人的理解歷程,再檢視過去學者以多媒體及超文本所做的相關研究議題。

二、 理解

閱讀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理解是最經典、最重要的測量閱讀表現的方式。

在認知科學領域中,理解是個複雜的心智歷程。過去對超文本理解效果的相關 研究,多以Kintsch(1998)所提出之建構-整合模式(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CI Model)理論為基礎。建構-整合模式指人類的閱讀理解包含兩個自動化的認 知歷程,Kintsch名為「建構」與「整合」歷程。

在建構階段,文本會引起讀者長期記憶的擴散激發過程(spreading activation process),提取出自己長期記憶中與文本相關的記憶與知識做解讀。讀者會藉由 解析字詞的意義、文法,再加上讀者的閱讀目的與激發出對字詞的理解知識,

由下往上建構一組原始、不連貫的命題。然而,這些命題之間可能有所衝突,

讀者自身的長期記憶與知識,也有可能跟文本有所衝突。

進入整合階段,讀者會將自我的相關背景知識與接收到的新資訊開始做連 結,修正原先的命題,並且將字詞、句子與通篇文章的涵義融會貫通,理解文 章。先前激發的相關知識若與文本涵義衝突,則該知識會受到抑制;涵義一致 的知識則會受到激發。

而讀者在閱讀歷程中,會產出三種層次的文本表徵:文本命題或微命題 (text-base propositions or micro-propositions)、巨觀命題(macorproposition)、情境 模式(situation model)。微命題為文本中文義的最小單位,是讀者認識字詞、解析 句型的產物;而進一步要理解文本中的數個句子所集合付表的意義,讀者頇依 據文章的主題,將微命題加以整合,形成一個高階的命題,也就是巨觀命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巨觀命題包含文本中一連串的語意命題,每個命題都由一個主述句構成。巨觀 命題提供了一個意義較淺的層次描述,但並未產生文本整體深層的意義。

巨觀命題付表該句子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局部大意。當文本中有數個句子 時,讀者還需要將前一個句子整合後的巨觀命題加入下一個句子的命題中進行 整合,以表現句子間前後的相互關係。此外,讀者也會將這些新淬取的命題資 訊與背景知識整合,開始建立比表象的字句更深層次的意義。這個建構、整合 的歷程不斷重覆,便可以整合出一個前後連貫的全文主旨,讀者便完成其理解 歷程。此文章理解歷程最早是由van Dijk & Kintsch (1983)提出,Kintsch(1988)再 為其建構出一個數學模式,並將讀者最終建構整合出來以付表全文主旨的命 題,稱為「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陳綱佩, 張寶芳, & 洪瑞雲, 2007)。

情境模式是整合全文的巨觀命題後,所產生的一個高階知識結構,情境模 式涵蓋文中各個巨觀命題的內容,及巨觀命題間的因果與關係脈絡。因此,對 微命題與巨觀命題的理解,並不等同於「情境模式」的整體理解,一個讀者是 否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的全文,必頇以他所建構整合出來的情境模式是否正確為 依據。以房屋為例,微命題好比是房屋的磚塊、瓦片,而房子的柱子、牆、屋 頂,則好比文本的巨觀命題,而柱、牆、屋頂等組合成房屋,也就是文本的情 境模式。情境模式是讀者所構築的心智世界,包含空間的配置和時間的時序、

追尋目標、事件、衝突與解決辦法與結果。(Bower & Morrow, 1990; 1998; Potelle

& Rouet, 2003; Protopsaltis & Bouki, 2005; 陳綱佩, et al., 2007)

Bower(1990)指出,讀者使用心智模式(意即情境模式)去詮釋、評價文本,

讀者記憶心智模式的能力,勝過於文本本身。他比喻,文本本身就好比是一個 劇本,但加上劇本演繹、讀者的詮釋後,整個舞台呈現的效果才是讀者的心智 模式。心智模式是動態的、隨著閱讀的進度而更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理解過程所建立的心智模式,無論在再現文本、狀態、事件結果、理解世 界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能幫助個人去作推論、預測、去理解現象以及做 決策。心智模式處理的,不只是資訊外在呈現的內容,而是讀者根據內容所做 出的推論(Herman, 2004a)。

讀者在閱讀整篇文章之後,若能正確建構出內容所要表達的主要的核心意 義,也就是情境模式,即可視為正確理解(van Dijk & Kintsch, 1983)。建構整合 模式也適用於對影像的理解;人類透過事件認知(event perception)整合時間軸的 事件而產生意義表徵。

命題不但可做為文本的分析單位,也有心理學上的意義。研究發現,人們 在讀一個句子時,並非記憶整個句子,而是記憶其核心意義,也就是命題(鍾蔚 文, 1992)。探討人在閱讀之後,在記憶中所形成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常用的方式 是自由回憶(Free recall),亦即在閱讀文章之後,請閱聽人「將剛才聽到的內容,

不拘形式與順序,儘可能地回憶出來」。由於人的記憶具有自我建構意義的能 力,文本的自由回憶內容反映的是當事人對該文本的記憶表徵,可作為評估讀 者對文章理解的一種方式(陳綱佩, et al., 2007)。

van Dijk & Kintsch(1983)提出命題分析法,藉由計算閱聽人自由回憶的內容 中的微命題、巨觀命題,及其所建構出來的情境模式,衡量閱聽人對訊息的理 解。若閱聽人回憶出文本中字詞意義的微命題、字句、段落意義的巨觀命題,

則可得知他所記憶的是文本的表徵;若閱聽人回憶出文本中的情境模式,則可 知他所記憶的是文章的要旨。透過從自由回憶內容中所作的命題分析,可以得 知閱聽人是否正確理解文本,也可以進一步窺探理解錯誤的來源是對字義(微 命題)的無法理解,或對巨觀命題、情境模式的錯誤建構(Eysenck & Keane, 2003;

陳綱佩, et al., 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