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圖 5 實驗素材介面

此外,在頁面中,受詴者還可以用「上一頁」、「下一頁」的連結在頁面之 間移動。而上下頁的順序安排,是根據大綱的順序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如上 頁圖 4),依序為導論、情緒、噁心、恐懼、影響情緒的其它因素、視覺與知覺、

臉部辨識、物體辨識、注意力、忽視、視覺與想像。

此外,所有受詴者的瀏覽行為都會被儲存。包含瀏覽過的頁面、瀏覽時間。

二、 變項操作定義

(一) 自變項

本研究欲探討媒介與不同表達模態對閱聽人超媒體瀏覽行為、理解的影 響。依研究目的,設計了三組實驗組互相對照:網頁影片結合文字組、網頁文 字組、紙本文字組。網頁影片結合文字組,實驗文本由文字與影片組合而成,

網頁文字組則為同樣的內容,但全部皆以文字表達。網頁影片結合文字組、文 字組皆有超連結前往大綱頁面,外觀設計也完全相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第三個實驗組紙本文字組,用來比較傳統紙本、網路超文本此二種不同媒 介對閱讀所造成的影響。紙本文字組素材與網頁文字組完全相同,文本的最前 面也附有大綱。紙本文字組將內容印在A4紙上裝訂,唯輸出時使用黑白輸出。

(二) 應變項

應變項為閱聽人的理解,本研究採命題分析法,從閱聽人的自由回憶內容 中分析閱聽人記憶的文本表徵記憶及情境模式,以得知閱聽人對訊息的理解程 度。在命題分析法中,研究者先將實驗文本分別建立巨觀命題陳述與情境模式,

並比對受詴者自由回憶的內容,內容與巨觀命題相符者,付表巨觀命題的理解 效果越好;受詴者自由回憶內容與研究者所建構之情境模式相符者,付表理解 訊息整體要旨程度越佳。

在 van Dijk & Kintsch(1983)的命題分析法中,命題分為微命題、巨觀命題、

情境模式三種。文本的微命題是文本中一個句子的逐字逐句的意義分析,而微 命題回憶量是指在受詴者自由回憶的內容中,其意義與研究者建構之文本微命 題相似之命題數量。不過,過去命題分析法通常被用來處理文字訊息的回憶效 果,在本研究之富含影片、文字的文本中,不但研究者不易建立影片文本的微 命題比對量表,在有限的回答時間中(30 分鐘),受詴者更是難以鉅細靡遺的回 答到微命題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僅建立巨觀命題及情境模式陳述,並做比對 分析。

1. 巨觀命題陳述

巨觀命題是以文本中的段落為單位,進一步建構的段落大意。研究者整理 出文本中每一段落的主要意義,然後將段落大意以陳述句表示,並將段落中未 寫出的文意補齊,再依文本內容的順序,將付表段落重要意義的命題編號,做 成該篇文本的巨觀命題之評分依據(陳綱佩等,2007)。本研究共建立 37 題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正確總命題數、錯誤巨觀命題回憶數量的多寡將被視為對文本表徵記憶程度的 指標。

2.1 正確巨觀命題

正確巨觀命題指受詴者自由回憶的內容中,含有在意義上與巨觀命題列表 上的意義相同之命題數量。在比對命題時,可以忽略形容詞及副詞、從屬子句,

且大意相通即可,不需精確指明。例如:以為服下安慰劑的受詴者會產生負面 的感覺,以為服下興奮劑的會有正面的感受,顯示人對情境的主觀解讀也會改 變情緒。

2.2 部分正確巨觀命題

指受詴者的自由回憶內容中,寫出影片內容的命題,但是在內容上並不完 整的命題。例如,以為服下安慰劑的受詴者會產生負面的感覺,以為服下興奮 劑的會有正面的感受。

2.3 正確總命題

受詴者回憶的內容中,不完整的巨觀命題是表示受詴者對文本的內容掌握 未盡完整,而不是理解錯誤。因此,將受詴者回憶的正確命題數與部分正確的 命題數相加,可以得出受詴者回憶正確的總命題數。

2.4 錯誤巨觀命題

指受詴者自由回憶的內容中,含有與原內容意義不相同或錯誤的命題數 目。例如:只有化學藥物會影響人的情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3. 情境模式的衡量

情境模式是文本的中心思想及結論。根據 Kintsch(1998)的建構整合理論,

理解指的是指受詴者在觀賞完整內容之後,能正確建構內容要表達的主要命 題,如果受詴者充分理解文本的主旨,自由回憶的內容中應該含有該篇報導的 情境模式。自由回憶之評分方式為,研究者先整理出文本之中心思想,作為情 境模式自由回憶的評分依據。然後,研究者再根據受詴者自由回憶的內容中,

與研究者設定之情境模式之相符程度,給予評分。評分依受詴者的回憶內容分 五等級:完全掌握文本主旨,得五分;掌握部分文本要旨,得三分;完全沒有 掌握到文本要旨,得一分。

4. 概念圖

概念圖,是指以節點表示概念、以附加說明的連結線段指出概念間關係的 圖形。概念圖通常從一個關鍵概念出發,漸漸分支由上層概念逐步發展至下層 概念,亦即從抽象到具體地呈現出具階層性的組織圖形(林達森, 2003)。

Anderson(1995)從認知的角度指出,概念圖能夠具體呈現人類的認知結構與 思考歷程。概念圖最早被用於科學概念學習的相關研究,藉以了解學生的認知 結構,後來也被用做課程教學設計、評量概念理解等用途。林達森(2003)也指出,

傳統使用的評量工具如是非題、選擇題,問句的情境會影響受詴者的反應,使 研究者無法掌握受詴者的認知架構;概念圖則可外化讀者的認知架構。

本研究也根據文本的核心概念畫出概念圖,並請專家修正後,做為檢定受 詴者是否掌握情境模式的評分依據。本研究採整體性計分法,對概念圖做整體 審視,比對研究者與受詴者所建立概念圖之相似程度,並以一到五分做分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受詴者建立的概念圖架構太過簡略或幾乎無內容,如只畫出「大腦」,得 一分;有列出基本架構"情緒"及"視覺",並列出第三層概念如六種基本情緒、分 工、注意力等,唯數量不多,可得二分;能列出基本架構,且第三層次的概念 幾乎都有列出,可得三分;能更細分更下層的概念,如恐懼下層的扁桃體及皮 質、海馬等,可得四分;所有概念幾乎都未遺漏,且標明概念之間的關係,如 皮質關閉扁桃體,可得五分。

(三)編碼員相互同意度信度檢定

本研究編碼方式為先隨機抽出 20 份受詴者答題卷後,由研究者及另一位編 碼員對巨觀命題、情境模式的自由回憶內容及概念圖進行評分,並計算相互同 意度。評分標準如有出入之處,則先討論取得共識後,再行編碼。編碼員的相 互同意度為 0.91。剩餘 61 份則由研究者繼續編碼完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