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四、 超文本與理解

在超媒體瀏覽行為中,除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能影響理解之外,閱聽人在超 文本間的點擊遊歷行為,也會對理解造成影響。

相較於傳統文本,超文本對理解產生何種影響?目前並無一致的答案。

DeStefano & LeFevre (2005) 指出,超文本閱讀行為發生在工作記憶區;工作記 憶是人類在處理認知任務時,用來製碼、活化、儲存、操控資訊的區域。人類 的工作記憶可以同時處理的資訊數量有限,認知負荷的增加,會降低閱讀理解 的表現;過往有關超文本閱讀理解的研究,多由認知負荷的高低來推論學習的 成效。有學者歸納過去的實證研究結果,對超文本能否加強閱聽人的理解,大 致有以下正、負面影響兩派觀點(Salmeron, et al., 2005):

(一)超文本降低認知負荷

對超文本幫助理解觀點持正面看法者認為,從認知負荷及認知資源有限論 的角度來看,人們一次只能處理有限數量的資訊,超文本中的超連結可以將新 資訊連結到既存知識,可以增加認知的效率(Tremayne, 2008)。Zumbach & Mohraz (2008)也認為,非線性閱讀讓閱聽人付出更多的心智努力(mental effort),帶來更 精緻化的深度認知過程;超文本所帶來的互動性,更可以加強閱聽人的回憶(Lee, Tedder, Gangxin, 2006)。

1. 互動性的助益

Tremayne & Dunwoody 認為,高互動性的媒體能讓使用者根據自我的需求 即刻修正媒介環境或內容,並使學習者將新得資訊與其他資訊連結認知,並產 生有意義的回應。他們認為,互動性能幫助使用者選定閱讀方向、精緻化認知,

更有複誦的功能,進一步幫助知識獲取。提供多種選項之超文本,其互動性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高。閱聽人能夠透過介面提供的互動選項,根據自我的既存知識選擇接收資訊 的方向與內容,精緻化現存及既有知識的認知 (Tremayne & Dunwoody, 2001) 。

2. 資訊的切割與連結

完形心理學提出心理同形論(isomorphism),認為經驗的組織和作為其基礎 的生理學事實具有同樣的結構時,可以幫助人類的資訊處理歷程(Kohler,

1929/1998)。人類的記憶系統是以將小塊資訊做連結的方式運作,過去學者對超 文本的研究,發現超文本結構恰有如人類的記憶系統,都是以片段資訊的連結 所組成,超文本不但能處理認知資源有限的問題,更能幫助閱聽人資訊處理、

儲存與檢索(Kumar, 2008; Conklin, 1987)。

從資訊量來看,超文本將資訊切割成小片段,並依照次序排列,可以幫助 閱聽人降低認知負荷;從教育學習的角度來看,超文本不但能幫助閱聽人處理 資訊,更能加強閱聽人知識的架構(Evaland, Cortest, Park & Dunwoody, 2004)。

(二)超文本增加認知負荷與迷失

持負面觀點者指出,超文本非線性的閱讀方式,會讓閱聽人產生認知負荷,

不利於對文本的理解。Eveland and Dunwoody(2001)發現,相較於超文本,傳統 媒體的線性文本產生較低的認知負荷,有利於知識的獲取。

1. 導覽行為產生的認知負荷

閱讀超文本時,整合超文本資源會產生一種認知的成本,衝擊到主文論述 的接收,干擾閱聽人對訊息的整體理解(Tremayne & Dunwoody, 2001; DeStefano

& LeFevre, 2007)。DeStefano & LeFevre 指出,閱聽人在線性文本只有前進和後 退二種選擇,耗費的認知資源最少;非線性的超文本對閱聽人而言卻是一套新 的閱讀任務,會增加閱聽人對工作記憶容量的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當心智資源被導航、瀏覽任務所佔據時,就會排擠原本用來學習的心智資 源,妨礙瀏覽任務的完成(Tripp & Roby, 1990)。從點選連結的決策過程來看,在 非線性的文本中,閱聽人只要遭遇到超連結,就必頇停下來思索是否要進入超 連結的頁面,決策的行為會干擾閱聽人理解整體涵義的過程,影響情境模式的 形成;超連結的數量越多,決策所形成的認知負荷也越高,越會影響閱聽人理 解整體訊息涵義。反倒是線性文本耗費最少的認知資源。

Mesbah(2006)的研究也支持此一論點。他的研究以網路廣播作為實驗文 本,並以傳統線性、隨選播放和階層式排列資訊做為實驗操弄。結果發現,線 性結構的網路廣播組,受詴者的理解程度較佳;過度的互動性,反而降低閱聽 人對整體訊息涵義的理解。

2. 迷失

此外,超文本讀者最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迷失(disorientation)。迷失指的 是在網路環境中感到迷失,使用者對於網絡之間的關連性沒有清楚的概念,不 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在整個架構的關係位置,更很難決定下一步該點選什麼(Elm and Woods, 轉引自陳韻如(2003))。Tripp & Roby (1990)認為,迷失會增加認知負 荷。

Foss(1989)解釋兩種迷失可能發生的情境:內隱的離題(the embedded digression problem)以及美術館現象(the art museum phenomenon)。內隱的離題,

意指使用者雖依自己的意願操作瀏覽,但瀏覽的過程中卻逐漸忘記自己最初所 設定的目的,甚至被其他題材吸引。美術館現象則是指使用者在不同形態的資 訊之間遊走,但卻無法區分資訊的意義與共通性。

當閱聽人面對超媒體時,選定閱讀方向是最重要的認知行為;超文本的訊 息介面中,不良的導航閱讀方向會造成迷失,使閱聽人不知道自己在資訊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的何處,無法選定閱讀方向。在一個包含越多節點、連結的超文本中,認知超 載的問題會越發嚴重。

此外,建立情境模式是一個整合文意的過程,資訊的安排次序會影響到資 訊的整合。Salmeron 等(2005)指出,如果整體的文章大意散落在不同的節點之 中,要形成情境模式,就需要多餘的資訊處理過程來搭建所謂的「橋梁」。反 而訊息中的節點越少,越不會干擾閱聽人的理解,越能幫助閱聽人建立訊息中 的情境模式。

(三)個別差異中介變項

Dillon & Gabbard(1998)指出,不同實驗間的測量的自變項、依變項不同,

未考慮個別差異,以及樣本數太小,限制了過往部分研究的概化能力,是不同 研究間結果有所出入、難以互相比較的原因。Salmeron 等人(2005)回顧了

1998-2003 年有關超文本理解的相關研究,發現過往討論超文本與理解的影響實 證研究,結果正面與反面均有。他們推論實驗結果歧異的可能原因,認為過去 研究沒有控制好影響超文本閱讀策略的潛在原因,例如:超媒體文本設計、實 驗方法、測量工具及受詴者程度的不同,都可能導致不同的資訊處理歷程,造 成過去研究實驗結果不同。

Dillon & Gabbard 總結,超文本對學習的幫助並不是絕對的,只有在特定情 況下才有益於學習。也因此,研究的目標開始轉向探討個人差異等中介變項 (Dillon & Gabbard, 1998; Scheiter & Gerjets, 2007) 。過去研究者提出不少中介變 項,以解釋過去實驗結果,如個別差異、導覽行為、超文本的架構、大綱的有 無、連貫性(coherence)等(Antonenko & Niederhauser, 2010; DeStefano & LeFevre, 2007; Salmeron, et al., 2005; Salmeron, et al., 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前述文獻多半從資訊處理觀點出發,探討超文本之非線性閱讀對瀏覽行 為、認知負荷的影響,但卻將閱聽人視為同質,忽略閱讀理解歷程中其它因素 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後續開始有較多研究討論個人特質如先前知識、認知風 格等與超文本之間的關係。

1. 先前知識與超文本結構

Herman(2004)指出,理解文本是一個建構與整合的過程,讀者必頇將文本 中資訊與既存知識結合,以產生心智模式、幫助讀者詮釋情境脈絡。因此,讀 者的先前知識在理解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是過往研究忽略的主要變項 (DeStefano & LeFevre, 2007; Hatch & Grossman, 2009; Salmeron, et al., 2006)。過 往研究發現,讀者的先前知識程度不同,閱讀的超文本結構、文本連貫性、大 綱偏好也要配合產生相應的改變,才能幫助閱讀理解。

Kozma(1991)分析超文本的媒介特色,推論超文本可能造成新手學習者學習 困難。相對地,對於專家型讀者而言,閱讀超文本比較不會有問題。Kozma 認 為,非線性的結構需要讀者自己決定閱讀順序,對新手讀者來說可能不容易;

反而傳統的作者決定的文本順序可以成為一種情境線索,幫助新手讀者了解其 結構上的關連。此外,新手讀者沒有周延的基模幫助他們歸類、定位新資訊;

缺乏相關的領域知識,讀者可能會看一堆跟閱讀目標無關的東西。

前述章節提及超文本的架構分為線性、階層及參照三種結構。有學者認為,

超文本雖然沒有既定的閱讀方向,但若將內容以語意關係做階層式排列架構,

可以引導讀者、幫助低先前知識者理解。Rouet(1992)認為,在有明確架構的超 文本環境下,超連結及其架構會成為一種組織文本的工具,幫助指引閱讀順序,

並提供摘要、預覽文本的功能,特別是在文本很長的時候,差異尤其明顯(Potelle

& Rouet, 2003)。反之,無明確語意結構、無階層式組織的超文本,則可能造成 閱讀方向的迷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Amadieu, Tricot & Marin (2009a)就發現,對低先前知識者而言,階層式的 超文本架構有助於理解、幫助連貫閱讀順序及降低迷失感。多數研究指出,超 文本的架構對高先前知識者雖然沒有影響,但對低先前知識讀者而言,架構宛 如基模(schema)一樣,扮演了幫助組織內容、呈現意義的功能。(Amadieu, et al., 2009a, 2009b; Calisir & Gurel, 2003)

在高先前知識者則正好相反。高知識者因為腦海中已經有了基本的知識地 圖,作者如無給予內容架構知識架構,反而能帶來更多的因果關係刺激、增進 心智呈現中的連結性。相對地,階層式架構並未提供高先前知識讀者未知的新 資訊,無法提供適度的認知負荷,幫助讀者思考(Foltz, 1996; Potelle & Rouet, 2003;

Salmeron, et al., 2006)。因此,無結構的文本,可以幫助、刺激高知識的讀者建 立情境模式。(Salmeron, et al., 2005; Salmeron, et al., 2006)。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現象並非發生在所有文類。Kamalski, Sanders &

Lentz(2008)發現先前知識與文本結構的交互作用只發生在解釋性文本中,在勸 服性文本中並未發現此一現象。

2. 超文本節點連貫性

連貫性,即是相近兩個段落意指同樣的人、事、概念。Foltz(1996)指出,

連貫性,即是相近兩個段落意指同樣的人、事、概念。Foltz(1996)指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