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伍、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合多媒體及超文本的特性,探討超文本中媒介表達模態不同對學習 的影響,不僅從受詴者理解判定影響效果,更從超文本瀏覽行為中尋求解釋。

而過往多媒體學習相關研究多為測詴影片、文字的組合、排列方式學習的影響,

較少結合超文本閱讀行為一起分析;超文本閱讀理解研究則多以文字做為實驗 素材。

本章節將由研究結果參照文獻與研究問題逐一說明,並提出對超文本內容設 計的建議。此外,也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可能議題。

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探討表達模態、超文本瀏覽行為、理解三者間的關係,結果發現,

表達模態會影響受詴者的理解,也會影響超文本瀏覽行為,但理解與瀏覽行為 間並無相關。

相同的內容,影片結合文字表達、及以純文字表達,就整體內容的巨觀命 題、情境模式理解而言,二組受詴者的理解並無差異。然而,若將影片、文字 內容的巨觀命題理解分開計算,則可以發現收看影片結合文字組的受詴者對影 片內容所花的瀏覽時間較多,理解程度也較高。若只計算文字內容的理解,則 發現收看網頁文字組的受詴者對文字的理解程度較高。

不同表達模態的影響受詴者的瀏覽時間分配與瀏覽行為。當文字內容加入 影片時,受詴者在影片的瀏覽時間增加;其餘文字內容瀏覽時間則較短。若內 容只有文字單一種表達模態,受詴者的瀏覽行為會更依賴大綱來幫助在頁面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前後移動;文字組受詴者的大綱瀏覽頻率、瀏覽總頁數高於網頁影片結合文字 組。

本研究同時探討網路與紙本不同媒介對理解的影響。結果發現,此二媒介 對巨觀命題理解無影響,但對受詴者理解整體概念有影響。網路超文本的受詴 者,概念圖的回憶表現優於閱讀傳統紙本文字者。

以下就研究發現對照文獻提出幾點討論:

(一)超媒體模態間的互動與理解

第二章有關模態效果的文獻指出,人的視覺、聽覺感官認知資源有限,同一 時間能處理的資料有限;因此視覺、聽覺感官並用,學習效果會比單用視覺感 官來得好(Mayer, 2003)。因此,本研究假說一推測,就整體內容而言,影片結合 文字組的受詴者理解優於純文字組。結果發現,這兩組的巨觀命題理解、情境 模式及概念圖均相當,假說一不成立。

然而,若將實驗文本中的影片與文字內容分開計算,則可以發現影片結合文 字組受詴者,對影片內容所花瀏覽時間較多,理解程度好;純文字組對其餘文 字內容的理解較好,所花瀏覽時間也較多。

模態效果單就影片內容而言仍然成立。同樣的內容,收看影片的受詴者,理 解優於看文字者。過去研究也發現,不管以再認、自由回憶方式測驗,都有圖 像理解高於文字的圖優效果(picture superior effect)(汪曼穎 & 王林孙, 2006; 陳 烜之, 2007)。

本研究也發現,文字結合影片,讀者對影片該部分的理解雖然增加,但付 出的付價是對該頁面的其他文字資訊理解程度下降,此現象與Schnotz(2005)所指 相符。Schnotz(2005)由圖、文表達模態本身的特色,推論圖文互動的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Schnotz(2005)指出圖、文二元素的互動,因圖像提供了文字無法給予的額外資 訊,假設以同樣心力處理資訊,同樣的內容,加入圖像後,受詴者會認為文字 較不重要;相較於純文字的版本,圖文版對文字的解讀會變得較表面,記憶程 度也下降(Mayer & Gallini, 1990; Schnotz, 2005)。

Mayer的多媒體學習理論係由Paivio(1971)所提出之雙碼理論奠基而成,假 定圖像與文字有分開的處理通道。Schnotz & Bannert(2003)則將圖像、文字的表 徵系統視為兩個「認知模組」(modules),在資訊處理的過程中,模組並非分開 運作,而是持續互相影響。因此,除了探討圖文並用對受詴者理解整體內容的 影響外,也應由微觀角度探討個別元素在互動過程中對理解產生的影響。

此外,不同模態各有擅於表達的媒介特性,如文字、口語擅於說明抽象的、

有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圖像、影像則能立即記錄大量資訊,表現物件、實體 之間的空間關係(Kress, 2004)。模態對讀者的影響也不同,如圖像可提昇閱讀樂 趣,幫助讀者視覺化與記憶、理解文本等(Mayer & Gallini, (1990)。

在實驗文本設計時,本研究將部分文字內容直接轉換為影片,欲避免冗餘 (redundancy)的情形,因此同個頁面中的影片與文字內容並不重覆。本研究發現 影片結合文字內容似乎產生瀏覽時間集中於影片,因而排擠文字閱讀時間的現 象。文字與影片內容如何能相互輔佐,視覺化內容動態的歷程,增強讀者對抽 象文字的理解?而何種內容適合以視覺圖像來表達意義?文字與影像的結合度 如何相互調整?都需要後續研究探討。

(二)模態影響閱讀心理

Koehler 等(2005)學者指出媒介因符號系統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建構、表達意義 方式,讀者也會產生相應的學習行為。本研究也發現不同的模態影響讀者的閱 讀心理,影片結合文字組的受詴者較少在超文本頁面間移動,大綱的點選次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也較少。模態影響讀者的閱讀行為與理解,超文本內容設計者在運用多種媒材 組合時,應注意模態的使用與瀏覽行為、學習間的關係。

此外,本研究比較不同媒介(紙本與網路超文本)影響受詴者的概念圖理 解,發現網路超文本能幫助受詴者建立概念圖。超文本不管使用影片、文字何 種表達模態,受詴者的概念圖表現都高於紙本組;使用含大綱的超文本做為教 學媒介,可有效增近讀者對整體訊息要旨的掌握。

(三)瀏覽行為記錄提供佐證

相較於由上而下的從理論演繹受詴者的理解行為,Scheiter & Gerjets(2007) 認為,超媒體的研究方法更要能夠由下而上的歸納出使用者運用資訊的行為,

從實證資料解釋超文本幫助學習理解的方式。Amadieu et al. (2009a)也指出,紀 錄導覽行為有助於推論受詴者認知的過程。

在本研究中,二組超文本受詴者的整體內容巨觀命題、情境模式、概念圖表 現沒有顯著差異,但檢視瀏覽記錄,卻發現二者所採取的閱讀策略大相徑庭。

過往有關學習、理解的研究僅比較不同組間測驗結果的差異,判定變項操弄對 受詴者理解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若無瀏覽資料配合分析,則難以發現受詴者 閱讀策略的變化。

此外,瀏覽時間記錄也可解釋受詴者的理解。在本研究中,以命題分析法分 析,可以發現影片結合文字組受詴者對影片的理解較好,純文字組受詴者對其 餘文字的理解較好。將瀏覽時間加入比對,則可以發現影片結合文字組受詴者 花在瀏覽影片的時間較多,純文字組瀏覽文字的時間較多。瀏覽時間與理解的 結果相符;讀者花的時間多、理解的成效也較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