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較無關 貳、

Braunstein 和 Welch(2002)提出與大部分學者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理財 知識的增長不一定會增強理財行為,因果關係可能完全相反,人們因為儲蓄與 累積財富而獲得知識,或許有別的因素,那就是家庭經驗與經濟社會化,這兩 者同時影響了知識與行為。

Mandell(2006)從測驗樣本中選擇部分學生持續追蹤他們高中畢業之後個 人財務管理,其中一半的學生繼續接受理財課程,而另外一半則否。既然學生 們來自於相同的環境與教育系統,更能夠檢驗不同的個人財務管理課程對於後 續理財行為的影響。此項研究從學生高中畢業之後追蹤了一至五年,在他們二 十初頭時再施以測驗,結果顯示個人理財管理課程並沒有造成明顯的差異,有 修課的學生平均 68.7 分,然而沒有修課的學生分數更高,平均 69.9 分。有修課 的學生並沒有比未修課的學生更會存錢,有沒有修課對於實際的理財行為並無 相關,統計迴歸分析顯示修過課與畢業時間,對於理財行為均無顯著差異。

Jump$tart 聯盟歷年來對於高中生進行理財素養調查,接受完整個人理財管 理課程的學生,他們在理財素養測驗中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甚至低於平均值,

唯一例外的是「在課堂上玩過股票市場模擬遊戲」的學生,成績表現明顯都高 於平均成績,顯然使用可以引起學生興趣與學習動機的工具是增長學生理財素 養的好方法(Mandell, 2008)。

Valentine 與 Khayum(2005)以及 Jump$tart 聯盟多年來的研究都指出經濟 社會化(economic socialization)才是影響學生理財素養的關鍵因素,如家庭收 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每週打工的時間,這些因素在統計上與學生理財素養 呈現顯著相關。Gandel(2006)指出學校的理財課程教導學生關於金錢的知識 是失敗的,每一年花五千萬美元在理財課程上似乎沒有作用,修了理財課程的 學生在個人理財素養測驗上比沒有修課的學生高明不了多少。Mandell(2005)

也發現理財教育無法改變行為,在個人理財測驗得高分的學生,比得低分的學 生更會描述自己是愛花錢、不存錢的人。

究竟是理財素養影響理財行為,或者是因為有理財行為才增進理財素養,

目前並沒有定論,學者們抱持不同的意見,因此推論理財素養並非影響理財行

29

為的唯一因素。然而,如果說家庭經驗或經濟社會化強化了理財行為,是否意 味著教導理財素養是件浪費資源而毫無效果的事呢?Mandell(2005)認為答案 是否定的,他指出具備理財素養的學生會成為有效率的消費者,他們在商品與 理財服務上都是更好的買家;如果他們儲蓄,他們也會成為較好的存款人,在 能夠承擔的風險下尋求最佳的投資報酬率;如果他們貸款,他們比較能夠評估 且衡量各種可能的方式,選擇符合他們需求的工具。

另一方面,Bernheim、Garrett 與 Maki(2001)已經提出證據證明年輕時增 進了理財素養,到了中年比較能夠儲蓄較多的金錢,他們進行跨州、跨年代的 方式研究理財教育課程的效果,證據顯示理財課程與學生到成年所累積的資產 有顯著相關,但是效果是逐步而非立即的。Bernheim 等人的研究結果強烈支持 應該繼續推展理財素養的論述。

雖然上述文獻對於素養影響行為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有豐富的論調去做討 論,相較於台灣,針對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之間的相關性所做的研究並不完整,,

因此本研究希冀補足此方面研究的缺口,使得我國大學生的理財教育能有研究 結果來進一步作調整與改善。以下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達成如此的研究 目的。

30

31 Statistics22.0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解釋,以提供本研究實證上的解答。

研究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