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拉威爾與《鏡》

第一節 生平

1875 年的三月,莫里斯‧拉威爾出生於法國與西班牙邊界山─庇里牛斯山腳 下的西布爾港(Ciboure),父親是瑞士人皮耶爾-約瑟夫‧拉威爾( Pierre-Joseph Ravel),母親是生長於西班牙的巴斯克人( Basque)17瑪麗‧德魯阿特( Marie Delouart)。受到工程師與業餘音樂家的父親的鼓勵下,拉威爾開始接觸音樂,而 其音樂才華開始被發掘,開啟了他的音樂人生;自母親那裏得到巴斯克與西班牙 的文化陶冶,對於西班牙文化的熱愛展現於日後的作品中。

1882 年拉威爾在亨利‧吉斯( Henry Ghys, 1839-1908)開始他的第一堂鋼琴課 程,之後開始學習和聲,且學習將前輩的作品改寫為變奏曲。1889 年在巴黎高等 音樂院( Conservatoire de Paris)的教授埃米爾‧德孔布( É mile Decombes,

1829-1912)門下學習,同年 11 月通過考試進入了學院的鋼琴先修班。1891 年贏得 了學院內鋼琴比賽的第一獎,繼續學習鋼琴與和聲,在班上結識了畢生的摯友維 內士( Ricardo Viñes, 1875-1943),也接觸了對其日後影響深遠的的老師們。1893 年,拉威爾被介紹給艾曼紐‧夏布里耶( Emmanuel Alexis Chabrier, 1841-94);同 年又因父親的關係認識了性情古怪、卻在拉威爾的音樂創作上有極大影響的埃里 克‧薩悌。年僅二十歲的他決心踏上作曲之路,此時已經創作出《古風格小步舞 曲》( Menuet Antique, 1893)、《哈巴奈拉舞曲》( Habanera, 1895)等作品,而這些 作品都都表現出超齡的成熟度,對拉威爾之後的創作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他自述:

「我認為這個作品(哈巴奈拉舞曲)蘊含了一些元素,將成為我後來作品最突出的

17 巴斯克族群主要分布於位於西班牙與法國邊界庇里牛斯山,至今此處有巴斯克自治區。

特點」。181897 年他開始跟隨蓋布里爾‧佛瑞以及安德烈‧傑達吉爾( André Gédalge, 1856-1926)學習作曲與對位,這兩位老師在拉威爾的音樂創作上有相當的 影響。這段期間他大量創作,作品有《天方夜譚》( Schéhérazade, 1899)以及在樂 壇上嶄露頭角的《故公主巴望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1903)。

除了學院內的知識吸收外,拉威爾也積極拓展自己的文藝視野,累積日後創 作,也受到波特萊爾與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等詩人的影響,逐漸培 養了他的美學思維。此外,與好友維內士的互相切磋,帶動拉威爾提升自身的藝 術涵養,兩人積極的涉獵音樂與文學知識,藝術、文學等皆是他們的談話內容。

1902 年,兩人加入了名為「暴徒聯盟( Club des Apaches)」的藝術團體,裡面成員 皆為藝術家、作曲家、作家、指揮家等等,團員定期聚會,對於當時的文學、音

19 Mawer, Deborah,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vel.(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

二、境遇與轉折

於 1900 年開始,拉威爾接連幾年地嘗試角逐羅馬大獎( Prix de Rome),卻意 外引來了一次「拉威爾事件( Affair Ravel)」:1905 年,拉威爾第四度參加競賽,

此時,其作品《水之嬉戲》( Jeux d'Eau, 1901)、《弦樂歌曲集》( Quatuor, 1902-03)、

和《天方夜譚》( Shéhérazade, 1903)等已在樂界受到讚賞,卻又於此次的競賽中 遭到淘汰。事發之後,在巴黎學術界引起一陣譁然,大眾都替拉威爾感到不平,

音樂界不論樂評、甚至連身為保守派代表的作家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 1866-1944)都為這位在音樂界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作曲家在無法角逐羅馬大獎。

在各方壓力之下,院長迪伯瓦( François Clément Théodore Dubois, 1837-1924)辭去 了他在音樂院院長的工作,而由拉威爾的恩師、也較有改革意圖與包容心的佛瑞 來接任,此事才宣告落幕。

雖然角逐大獎失敗,拉威爾表現出的不是受到重挫的消極面,反而在此時進 入了他創作的黃金時期,許多此時期作品成為日後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作,例如:

鋼琴作品《小奏鳴曲》( Sonatine, 1903-05)、《鏡》、《加斯巴之夜》等作品,而

《加斯巴之夜》更是承接《鏡》在所開展的步伐,邁向鋼琴作品的巔峰。

1907 年,拉威爾進入西班牙創作時期。自幼耳濡目染於母親,作品中表現出 對於西班牙文化的熱愛。繼 1905 年於《鏡》中的〈小丑的晨歌〉外,此期間的作 品包括《西班牙時光》( L'heure espagnole, 1907-09)、《西班牙狂想曲》( Rhapsodie

espagnole, 1907-08)。

另一個重要的創作機緣來自於芭蕾舞音樂,1909 年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領導者 狄亞格烈夫( Sergei Pavlovich Diaghilev, 1872-1929)委託創作俄國芭蕾舞劇達夫 尼與克羅埃( Daphnis et Chloé, 1909-10)。這次的創作除了接觸芭蕾舞音樂,意外

地透過狄亞格烈夫結識斯特拉溫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兩人在之後交 情甚好,也因為斯特拉溫斯基的鼓勵,拉威爾開始接觸荀貝格( 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作品,並研究無調性音樂。

為了對抗當權保守派音樂勢力─以歌唱學校( Schola Cantorum)所把持的國家 音樂協會,1909 年的一月,他寫信給查爾斯‧柯屈林( Charles Koechlin, 1867-1950) 表明其欲開闢一新的組織以對抗保守勢力,之後獨立音樂協會( Société Musicale Indépendente)的成立,拉威爾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獨立音樂協會的成立替拉 威爾與他的好友、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演出舞台,為法國當時樂壇的新勢力。

三、大戰爆發

拉威爾在大戰中仍然有音樂的創作,這段期間他創作的作品種類很多,包含 了鋼琴協奏曲、歌劇、交響詩等等。然而,之中只有鋼琴組曲《庫普蘭之墓》、以 及交響詩《圓舞曲》( La valse, 1920)有完成。如同德布西,拉威爾也關注於法國 傳統音樂,傳統曲式及法國古代風格的沿用與革新,可從其大戰中的作品中觀察 到,如《庫普蘭之墓》。

與多數的藝術家雷同,拉威爾極欲在大戰中為他的國家效勞,也投身軍中。

戰場上的危險與被迫中斷創作令他感到沮喪,更令他憂心的是遠在他鄉的母親。

1916 年的 9 月,除了病痛的折磨,關係是最為親密的母親也於此時逝世,心中的 支柱沒了,拉威爾過得孤單悲傷。這些負面壓力的存在,使得拉威爾的創作不若 之前的精采,在他的在戰後所創作的鋼琴小品《詩的樂序》( Frontispice, 1918)中 不完整的曲式與調性架構,即可顯現出他不論在情緒或創作上皆為不穩定的狀 態。

四、戰後的國內與國外 50 公里外蒙特佛爾─拉莫里( Montfort-l'Amaury)處,一棟被命名為望遠樓( Le Belvédère)的住屋。

相較於在法國的孤寂,拉威爾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的認同,得到了許多外國 頭銜例如 1928 年的牛津大學榮譽博士、以及許多來自於歐洲其他各國的文憑。在 國外發展較活躍的時期是在 1920 至 30 年間,例如 1928 年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四個 月的旅程,拉威爾指揮、演奏、接受許多採訪,且在德州的萊斯學院( Rice Institute) 進行以當代音樂為題的講演,另外,對於藍調與爵士樂的熱情在美國媒體界引起 了相當大的關注。

1928 年受到俄國舞蹈家伊達‧魯賓斯汀( Ida Lvovna Rubinstein, 1885-1960) 的邀請譜寫一首芭蕾音樂,因而創作了《波雷洛》( Bolero, 1928),一個被他無情 地描述為「沒有音樂」21的作品,但在當時備受矚目,直至今日還被稱作是拉威 爾的代表作品。另外一個委託案是受了在戰爭中失去右手的獨臂鋼琴家保羅‧維 特根史坦( Paul Wittgenstein)的要求,拉威爾於 1929 開始創作了《左手鋼琴協奏曲》

20 成員包括路易士‧杜瑞(Louis Durey, 1888 -1979)、阿瑟‧歐內格( Arthur Honegger, 1892 -1955)、達流士‧米堯( Darius Milhaud, 1892 -1974)、熱爾梅娜‧戴耶費爾( Germaine Tailleferre, 1892 -1983)、法蘭西斯‧浦朗克( Francis Poulenc, 1899 -1963)、喬治‧歐立克( Georges Auric, 1899 -1983 年)。他們以薩悌為師,在法國樂壇掀起一股風潮。

21 “il est vide de musique ”David Burnett James, 1995, 138.

( Concerto pour la main gauche, 1929-30)。1932 年拉威爾前往下個旅程,和瑪格麗 特‧隆(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前往歐洲,目的是於巴黎首演他的新作《G 大調鋼琴協奏曲》( Concerto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1929-31),拉威爾親自指揮,

由隆女士來擔任鋼琴的部分。另一方面,在電影於世界掀起的旋風下,拉威爾也 被受邀寫作電影音樂,例如作品《唐吉軻德的杜希妮》( Don Quichotte à Dulcinée, 1932-33)。

在《自傳素描》( Autobiographical Sketch)中,拉威爾聲稱薩悌、夏布里耶與 德布西對他有深遠的影響,此外還有恩師佛瑞與傑達爾吉:佛瑞帶給拉威爾的是 豐富卻含蓄、不過度氾濫的歌唱性與情感性;在影響他最深的夏布里耶22身上汲 取其作品中的西班牙風情、舞曲曲式、歌唱性等特質,為其日後創作元素;透過 薩悌的引導,拉威爾進行對古老的希臘調式的研究,並得到新穎的創作方式、以

22 “influenced above all by a musician: Chabrier”from Deborah Mawer 2000,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