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社會背景

第二節 音樂發展

法國音樂早在中世紀即有相當發展,十二、十三世紀的聖母院樂派( Notre Dame)與吟遊詩人( Troubadour、Trouvere)的流行、十四世紀新藝術( Arts Nova)的 音樂革新、至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 Renaissance)等等,皆顯示出法國於歐洲 音樂發展佔有一席之地;在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 Baroque),法國作曲家舉凡拉 摩(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 1764)、盧利(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庫普 蘭( François Couperin , 1668 -1733)等等,更是將法國音樂發展至巔峰,歌劇、聲

樂曲、或是器樂曲等曲種皆有豐碩的成果,之後的洛可可風格( Rococo)更展現出 法國的宮廷藝術,這股風潮持續至十八世紀中;然而,在十八世紀維也納古典樂 派時期( Viennese Classical),歐洲音樂的創作重心移至德奧地區,法國音樂發展已 不若先前,境內以喜歌劇( Opéra Comique)14的創作為主,器樂音樂逐步式微;到 1871 年,樂界人士諸如聖桑(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打著「高盧藝術」( Ars Gallica)的旗幟成立了「國家音樂協會」,這個組織為復興法國音樂與提供了平台,

也是支持當代法國音樂家創作的後盾。

振興器樂音樂種類亦是國家音樂協會對法國音樂助長的另一個成就。在之前,

流行於巴黎民間的音樂節目多以歌劇為重,且來自國外歌劇作品為當時法國民眾 音樂的主流,器樂音樂受重視的程度很低。即便在音樂院的教育中也是偏重於歌 唱的講授,對於器樂音樂的課程也相對輕忽。雖然白遼士( 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 1869)在交響曲上已經有所突破,卻也是在他逝世一陣子才後受到巴黎人的 重視。然而後繼音樂家對於器樂音樂的復興並不氣餒,經過聖桑、拉羅( É douard Lalo, 1823-92)、法朗克( César Frank, 1822-90)等人的努力之下,從交響樂到室內 樂,帶領巴黎市民逐步培養出品味這些曲種的能力與涵養,器樂樂種又重新在法

14 受到義大利喜歌劇( Opera Buffa)的傳入而開始發展,特色為使用說白來代替宣敘調,音樂 則取自於民間所熟悉的曲調,屬於較為平民大眾的藝術形式。

國社會中蓬勃發展。

此時期法國音樂開始起飛,進而衍生出新潮流:15 一、法國傳統學派( The French Tradition)

此派音樂帶有簡約、單純、含蓄的特質。傳承了早由庫普蘭、晚至古諾( Charles Gounod, 1818-93)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特點,如抒情、精煉、含蓄、不張揚情緒等 特質。此派重視音響層面,音樂非個人情感的表現、也不是對於標題的描述,而 是細膩的音符、節奏與音響色彩的排列組合;沒有浮誇、高潮迭的起戲劇性,取 而代之的是抒情風格。聖桑、馬斯內( Jules Massenet, 1842-1912)、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等為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即是將上述特質與十九世紀浪漫音樂 的元素融合。

二、國際派( Cosmopolitan Tradition in France)

此派以法朗克為首,以及其門下的子弟丹第( Vincent d'Indy, 1851-1931)等人 為代表,作品中表現出受到外國作曲家的影響,例如法朗克融合了傳統對位、李 斯特( Franz Liszt, 1811-86)的主題變形( thematic transformation)曲式、華格納 ( Richard Wagner, 1813-83)的和聲、浪漫時期的循環曲式( cyclic form)等等手法,

成為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上述的特點可於其鋼琴作品《前奏曲、聖詠與復格》

( Prelude Chorale and Fuge, 1884)中窺見。

三、由德布西開展的新氣象

德布西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開起了新的里程碑,儘管他不喜歡「印象派大

15 此處引用美國音樂學者 Barbara Russano Hanning (1940-)所編纂之《西洋音樂簡史》

( Concis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4th ed, 2010),509。

師」這個稱呼,其曲風與印象派繪畫風呼應,以景物與氛圍的描繪為主,與過去 浪漫派以人的內心世界為題材很不一樣。除了繪畫了感染外,德布西也受到象徵 文學的刺激,此特點可在其作品中的取材方面看出。

由於德布西師承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49)的得意門生─馬提夫人( 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生卒年不詳),因此在其鋼琴音樂的創作上,利用鋼琴技巧表 現出細膩的音樂、裝飾音的使用等等特質,和蕭邦作品略同。16此外,透過萬國 博覽會而接觸到甘美朗音樂、中國旋律、日本浮世繪等遠東的音樂元素,對其日 後創作有重大之影響,例如五聲音階與全音音階的使用。除此之外,德布西對於 法國音樂的復古也著墨極深。在法國音樂上,承接法國傳統、加上其他文化的感 染如東方音樂等元素的融合,在音樂上開展出一片新氣象。

除了德布西外,另有拉威爾、薩悌( Erik Satie, 1866-1925)等作曲家的出現更 加推動了法國音樂的發展。薩悌在其作品中展現他的前衛風格,反對過去浪漫派 的矯揉造作,其前期作品中的調式與非功能和聲的手法,略有印象主義的影子在 內;後期作品之創作元素趨於精簡單純,略帶有嘲弄諷諭的意涵。而拉威爾獨特 的音樂風格,將於第三章中作探討。

16 林淑真,《德布西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研究》(高雄:頌音出版社,1997),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