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生技產業及政策發展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技產業及政策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生技產業及政策發展與文獻探討

本章先整理生技產業及政策的發展,將對國內生技製藥產業政策的發展依年 代時程,歸納出不同型態的產業政策及演進發展。其次,針對政府產業政策(特 別針對租稅利益相關產業政策)對整體產業及企業經營的影響進行文獻蒐集及探 討。第一節為生技產業及政策發展;第二節為政府政策對產業及企業發展影響之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技產業及政策發展

生技產業源於1970 年代基因重組技術之發明,利用這個重要的技術發明,

胰島素及賀爾蒙可以用基因重組的技術製造供醫療使用此方法製造,以供醫療使 用。而後,美國 1980 年拜杜(Bye-Dole)法案通過,生技產業在美國誕生並且 蓬勃發展,包括Genentech、Amgen 等知名的生技製藥公司都是當時成立的(2012 生技白皮書)。生物技術在商業化後,最主要發展於醫藥衛生領域,而隨著技術 不斷的創新與精進,成為不可或缺的高科技項目。其具有高知識密集、價值鏈長、

高風險、高附加價值之特性(張基峰等,2009),促使各國將生技產業列為重點 發展項目。

Michael Porter(1990) 指出,一個國家是否能提昇現階段科技與生產力,

是其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致勝的關鍵。在21 世紀開始,生技產業發展迅速,各 國紛紛投入生技製藥產業,主要因兼具「創新研發」與「價值創造」的產業特性 的產業特性(陳昌禮,2004),其高附加價值,對其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扮演著 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可以擁有關鍵性資源,進而掌握產業發展。

國際生技製藥業開始將商品鏈切割開成一連串的製藥供應鏈,國際大藥廠將 研發與製造外包的趨勢,為後進國家生技廠商提供了發展契機(王振寰、陳琮淵,

2009)。在此同時,亞洲國家隨著經濟蓬勃發展,各國大力扶植生技製藥產業,

後進國家從事科技追趕,及邁向創新的轉變(湯谷清等,2008)。後進國家是以 國家機器在工業化過程中擔任領導的角色,認為透過國家機器介入產業發展,例 如租稅優惠,保護政策,甚至以成立衍生公司等方式直接參與產業的推動,才能 使該國產業得以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參與國際競爭 (王振寰,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例如南韓與印度,以掌握預算及政策制定實權的高層部會,直接指揮調動相關單 位達成國家機器的內部統合,確保各機關能共同完成產業發展目標(Chibber, 2002)。然而,國家的介入並不代表產業順利的發展,高度協調且有效率的國家 機器,如新加玻,也不必然是產業成就的保證。Tsui-Auch(2004)對新加坡政府 推動生技產業的考察便指出,高度統合的國家機器猶如一把雙面刃,既能促進也 可能妨礙產業發展。

台灣自1982 年起政府就將生物技術列為國內八大重點科技產業之一,之後 為了有效整合國內資源,陸續執行多項措施,無論是「兩兆雙星」,「生醫科技島」,

「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甚至是「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都希望台灣在21 世 紀在生技產業上不會缺席。以下將歸納各項產業政策依「設立生技研發機構」、

「建置生技園區及育成中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法規之修訂及國際接 軌」等重大里程碑,檢視國內近35 年來的生技產業發展。各項政策及措施其規 劃及實施的時間,參照附錄一:台灣生技製藥發展里程碑。

一、 生技研發機構設立

1980 年代在當時經濟部部長李國鼎先生開始規畫生技政策時,這個時候正 是美國Amgen(安進)創辦初期,也是遺傳工程在各國才剛起步。當時認為台灣 並未落後太多、仍有機會可以搶得先機。同年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便在全國科 技會議中宣布,將生物技術列為我國發展「八大重點科技」之一,並隨後於1984 年成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擔任橋樑角色,協助生技的上游 學術研發,銜接、技轉到下游的廠商,類似工研院之於電子業的角色。

1993 年,吳大猷接任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長,發起「分子生物研究所」和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成立的計畫,兩所分別負責尖端生物科學和醫學的研究 同時,也肩負培育人才的責任。「分生所」主要著墨在遺傳、免疫、藥理、病理 等基礎科學領域,「生醫所」則鎖定新血管疾病、感染、癌症、神經疾病和新陳 代謝疾病的研究,並和台大、榮總、三總成立臨床醫學中心,結合臨床與基礎研 究,使前瞻研究可往應用層面延伸。

隨著製藥產業發展,國內製藥廠的素質及研發人員不足,因而在1993 年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8 年受吳大猷先生延攬回台擔任生醫所所長吳成文,旅美時曾在美國國 家衛生院(NIH)擔任研究員,他認為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單位,負責重要疾病、

醫藥衛生政策和醫藥科技的發展研究,培養醫藥人才。而後便將國家衛生研究院 納入推出的「國建六年計畫」項目中,並在1996 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國家衛生 研究院,由衛生署主管,吳成文擔任首任院長。

而後,工研院也在1999 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中心,進行與產業進行生物醫 學工程等研究。

 

二、 建置生技園區及育成中心

在生技製藥專業分工下,生技聚落的形成一直是各國發展生技製藥的方向,

不但可以集結人才,串聯各階段及不同功能的產業供應鏈。再加上鼓勵新創事業,

育成中心扮演著前期的推手,是各國生技製藥新創事業的搖籃。2002 年南港軟 體園區規劃成立生技專區,2004 年於南港軟體園區設立了南港生技育成中心。

2012 年通過開始規劃,斥資逾 200 億元的國家生技園區,南港國家生技研 究園區(簡稱國家生技園區)於2018 年 4 月 30 日正式 BOT,形成南港生技產 業聚落。首個入駐的單位是經濟部旗下的法人機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生 技中心);未來,該園區將招商進駐的生醫新創公司,預估將有50 到 70 家,可 望成為台灣生醫產業的搖籃。

新竹生醫學園區於2003 年核定,建構以新竹生醫園區為核心,並結合學研 及產業之創新醫材聚落,包括臨床及園區醫院。

 

三、 法規修訂及國際接軌

生技製藥法規規範多,各個國家政策及法規形成進入障礙,要如何提升國內 製藥水準及減少進入他國的障礙,和國際法規接軌是各國生技製藥的不二法門。

這當中,形成他國進入障礙也是各國要保障或扶植當地產業的重要手段。

法規的制定修改,如何與國際接軌,影響國內傳統製藥廠甚大。而法規相關 演進,以下部份說明:

1. 審查單位的設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8 年成立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主要負責國內生技醫藥產品的審查 作為衛生主管機關的幕僚單位。

2010 年,衛生署轄下的食品衛生處、藥政處、藥物食品檢驗局、管制藥品管 理局先行整併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後來於2013 年配合衛生署改制為衛福部,食 藥局也變為食藥署。要成立食藥署,是希望可以加速新藥和醫材的審查流程,讓 兩岸的醫藥可以互相認證,並針對重大或特殊疾病治療的藥物,提供輔導及建議。

2. 相關製藥法規制定及修改

- 製造(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為提升國內製藥廠的水準及品質,一連串的製造法規修正,不外乎階段 性的提升國內製藥廠,過程中的淘汰無法符合國際水準的製藥廠,進而 提升製藥廠的國際競爭力。分別在1982 年頒布 GMP (優良製造規範), 並在 1999 年提升為 cGMP (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更於 2013 年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成為 PIC/S 國際組織 會員,進而在2015 年實施 PIC/S GMP 認證制度,讓國內的製藥廠幾乎 拿到國際通行證。

- 臨床試驗執行

因應國內新藥開發的需求,建構臨床試驗執行的環境,法規單位在結合 國際製藥大廠,於1998 年開始實施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實地 查核,2011 年頒布人體研究法,2006 年設立台灣藥品臨床試驗資訊網,

開放國內臨床試驗研究資訊,2014 年簽訂海峽兩岸藥物臨床試驗暨審查 合作協議,建立臨床試驗合作機制。

- 國際法規接軌

2013 年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成為 PIC/S 國際組織 會員外,2018 年正式成為 ICH 會員(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ICH association; ICH)。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政府產業政策

不同年代,也因執政者的不同,這35 年來台灣的生技製藥產業政策也有不 同階段的發展。早期(1999 年) ,以促進企業開發產業技術辦法,獎勵企業投 資研究發展。直到2004 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行程,組成成立具國家政策位階的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Bio Taiwan Committee)。2018 年 BTC 會 議於9 月 4-5 日舉行,以「聚焦生醫新智慧,共創產業新格局」,從全球產業發 展之前瞻趨勢,檢視我國生醫產業發展之現況,並就我國生醫產業格局、法規環 境、跨域人才與科技整合、以及招商引資策略等議題,與產官學界進行溝通討論。

2007 年 7 月 4 日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2009 年「生技起飛鑽石行動 方案」成立生技創投基金。

在眾多的政策當中,「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於2007 年 6 月經立法院三讀 通過,被認為是影響生技製藥產業的重大突破。相關配套施行辦法包括2008 年 公告的「生技新藥公司研究與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及「營利 事業適用生技新藥公司股東投資抵減辦法」,提供生技新藥公司研發補助與研發 獎勵等優惠措施。希望透過租稅減免,刺激投資,提高生技新藥公司在開發前所 需要的活水。

 

圖2-1:台灣生技產業重要發展里程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結來說,生技製藥產業特性,因跨領域而複雜的產業分工與結構,產品的

總結來說,生技製藥產業特性,因跨領域而複雜的產業分工與結構,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