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品質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隨著國家經濟穩定、醫療進步,促使人類對生活品質的重視,本節將針對生 活品質理論與相關研究做探討,內容分成兩部份,包括生活品質的意義以及生活 品質的相關研究。

一、生活品質的意義

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的概念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當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從快樂的角度來描述生活品質,他認為心情愉快的人,面對任何事情自 然就可以處之泰然且生活良好 (Fayers & Machin, 2007)。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生 活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感受程度,這種感受與個人的目 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有關;它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 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等六大方面的主觀感受。」(世界衛生組織生 活品質問卷臺灣版問卷發展小組,2000)。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及社會學 家早已涉入相關的研究,常使用的詞彙為「幸福感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 心 理 幸 福 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快 樂 (happiness)」、「生活滿意度 (life satisfaction)」等 (姚開屏,2002)。劉雪娥 (2001) 指出,生活品質受到文化、宗教及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概念,

會隨著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Veenhoven (2000) 認為生活品質就是一個人對於其環 境的適居性、個人生命的能力、外在生活的效用及內部生活的評價。Sarvimaki 和 Stenbock - Hult (2000) 認為生活品質除了環境要素,包括生物與社會文化因素等外 在條件,更著重個人內在條件,例如健康、功能狀態、調適機轉、人格特質,現 今健康照顧方面越來越重視「人」,亦即是重視全人的照顧 (holisticapproach)。

由此可知,這概念是跟人類一起存在著,人人都想追求健康幸福與安康樂利 的生活,而且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認知標準不一,會隨生活的時空與生命的階段、

層次而改變,故本研究想試著從特殊需求兒童家長的自我感受,去了解其自覺家 庭生活品質的現況。

二、生活品質相關研究探討

表 2-3 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 2-3 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 2-3 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 2-3 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 2-3 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蓉、林金定,2009;張惠玲、陳啟勳,2012;蕭小菁、羅鈞令,2007; Aznar, &

Castanon, 2005; Chou, Lin, Chang, & Schalock, 2007; Verdugo, et al., 2005),其 次依序為發展遲緩幼兒家長 (唐紀絜等,2005;許素彬 2007;鍾燕宜等,2012)、

身障兒童本身 (劉文瑜等,2009)、銀髮族 (胡巧欣,2011;蔡明春、鄭青展,

1.性別

大多數的研究 (唐紀絜等,2005;胡蓉、林金定,2009;孫嘉玲等,2005;

許素彬,2007;劉文瑜等,2009;蕭小菁、羅鈞令,2007;羅淑芬等,2002;

Chou et al., 2007) 在性別層面顯示,主要照顧者以女性為大多數;趙善如 (2006) 的研究顯示男性單親家長之子女教育面向生活品質明顯高於女性。男 性銀髮族對生理範疇之重視程度高於女性 (蔡明春、鄭青展,2006)。中風病 患的女性照顧者比男性照顧者在整體、家庭、親密、環境、心理社會等層面 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孫嘉玲等,2005)。胡蓉與林金定 (2009) 的研究顯示,女 性照顧者在照顧身心障礙孩子的壓力比男性高。

2.年齡

蔡明春與鄭青展 (2006) 針對銀髮族的生活品質研究發現,55-59 歲之銀 髮族對生理範疇、社會關係及環境之重視程度高於 70-74 歲,55-59 歲之銀髮 族對社會關係及環境之重視程度顯著高於 60-64 歲。中風病患的照顧者的年齡 在 40 歲以下其家庭層面的生活品質方面,優於 61 歲以上的照顧者 (孫嘉玲 等,2005)。

許素彬 (2007) 在探討特殊幼兒家庭生活品質的研究顯示父親年齡在 49 歲以上的家庭產能分數顯著低於其他父親年齡群的家庭。羅淑芬等 (2002) 研 究發現,當燒傷病患年齡愈低,需要照顧者協助日常生活愈多,其照顧者整體 生活品質就愈差。智能障礙兒童年齡每增加 1 歲,主要照顧者心理範疇生活品 質會隨之上升 (胡蓉、林金定,2009)。唐紀絜等 (2005) 研究也指出遲緩兒年 齡是「整體家庭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

3.經濟狀況

整體而言,家庭收入越高,其生活品質也會越佳 (胡蓉、林金定,2009;

唐紀絜等,2005;鍾燕宜等,2012;Chou, Lin, Chang, Schalock, 2009),家庭固定 收入「低於 15,000 元以下」其生活品質遠低於其他收入者 (羅淑芬等,2002)。Aznar

& Castanon (2005) 的研究亦顯示,家庭收入及社經地位偏低其生活品質也偏低。

收入小於支出的家庭,在「家庭居住環境」及「整體性家庭生活品質」的滿意度 較低 (許素彬,2007)。

4.婚姻狀況

唐紀絜等 (2005) 研究顯示家長婚姻關係是「整體家庭生活品質」之影響 因素。中風病患照顧者的婚姻狀況,在健康層面、親密層面,已婚者有較佳的 品質 (孫嘉玲等,2005)。

5.教育程度

多數研究 (孫嘉玲等,2005;蔡明春、鄭青展,2006;Chou et al., 2009) 顯 示家庭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生活品質越佳,學歷越高其重視生活品質程 度也越高。許素彬 (2007) 也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國中,在「整體性家庭生 活品質」的滿意度較低。

6.子女障礙類別

胡蓉與林金定 (2009) 的研究顯示,特殊需求學生為多重障礙者其照顧者 壓力明顯高於沒有多重障礙學生之主要照顧者。林琦華等 (2005) 的研究顯 示,「孩子的缺陷總數」可預測患孩父母親「來自患孩照顧的壓力」以及母親

「來自社會環境與經濟上的壓力」。 7.子女障礙程度

當幼兒健康狀況不好的家庭,其對「家庭產能」的滿意度較低 (許素彬,

2007)。所以,孩子失能程度越嚴重、日常生活依賴程度越高,家庭照顧者的 生活品質越差 (Chou et al., 2009)。

8.精神或實質支持

孫嘉玲等 (2005) 的研究發現,參與支持團體的照顧者在整體、家庭、環 境等層面,都優於沒參加團體的照顧者。有宗教信仰的主要照顧者其生活品質 優於無宗教信仰者 (羅淑芬等,2002),且家庭支持程度越差,整體健康相關生 活品質會越差 (胡蓉、林金定,2009)。Verdugo, et al. (2005) 的研究亦指出,

對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服務是解釋西班牙家庭生活品質的最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參考相關文獻發現,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將會影響研究的結果。因 此,本研究將針對特殊兒童年齡、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月 收入、宗教信仰等人口背景變項,做為家庭生活品質的議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