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介入 (intervention),亦稱為處置,張春興(2002)將之定義為,凡是對正進行中事 件予以干涉,以免事態繼續惡化者。也因此,為避免個體因身體活動不足所引發許多慢 性疾病之負面健康,或是為提昇健康體適能程度,許多研究紛紛採認知、行為修正或是 教育的介入方式融入用日常生活中,或是進行有組織、有計畫的身體活動課程,期望能

達到培養或維持身體活動行為。生活型態身體活動介入有很多種方式,主要是由健康促 進者提供較少次的說明或諮詢,或在生活環境中安排快速、明瞭的訊息,讓個人每天能 在生活中有自我選擇的方式,例如多爬一層樓梯,或是中午外出走路用餐取代訂便當,

陪小孩走路上學等方式累積至少 30 分鐘,包括於休閒、工作、或家事活動中,從事至 少中度或高強度之有或無計畫性之身體活動,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些身體活動的實施 皆是自己選擇,無須由專業人士特別指示或每次帶領進行 (Dunn, Andersen, & Jakicic, 1998),所以不需要投入額外生活資源,就可以將身體活動介入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型態 中。除了提升身體活動量以外,採用生活型態之介入對於特殊疾病者亦有莫大幫助,,

李淑芳、李麗晶 (2010) 認為針對退化性膝關節患者之建議處方,建立居家運動之規律 運動習慣亦非常重要,因為該族群常因為疼痛、不舒服而停止身體活動,進而導致肌肉 退化等情況,因此採用生活型態之方式,使患者能於家中能提升身體活動量。

Latimer, Brawley, and Bassett (2010) 例用系統回顧 (systematic review) 研究針對何 種訊息可以提升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進行調查,發現生活型態身體活動的介入,從 12 篇 以有效的量身訂作方式以改變身體活動行為的文獻中,發現以簡單的方式,配合低花費 的方式,例如網路平台的使用等值得考量;也發現,有持續收到量身訂做的身體活動指 引者的身體活動行為改變,比沒有收到或是僅收到一般性健康訊息者明顯的提高。然而 研究也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證據仍然不足,不足以完全支持這樣的結論。

許多為期多年之介入及後續追蹤研究也是採用生活型態方式當作介入之一 (Dunn et al., 1998; Dunn et al., 1999a; Dunn, Marcus, Kampert, Garcia, Kohl III, & Blair, 1999b;

Kohl III, Dunn, Marcus, & Blair, 1998; Opdenacker, Boen, Coorevits, & Delecluse, 2008)。

最新研究 (Goodpaster, Delany, Otto, Kuller, Vockley, South-Paul, J. et al., 2010) 針對極度 肥胖者 (severely obese) 進行隨機控制 12 個月,採用生活型態介入方式,其中一組先進 行含營養和身體活動之介入,另一組則先進行六個月的營養諮詢,之後才融入身體活動

介入,結果發現兩組分別進行 12 個月結束後,兩組之體重、腰圍、腹部肥胖, 血壓、胰 島素皆明顯有下降,表示生活型態介入對心血管新陳代謝風險因子有降低效果

美國為期兩年之大型「活躍計畫」 (Project Active) 之研究 (Kohl III, Dunn, Marcus,

& Blair, 1998) 採隨機臨床試驗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 比較生活型態身體活 動介入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以下簡稱生活型態組)和傳統結構式健 身運動處方介入 (traditional structured exercise prescription approach)(以下簡稱健身運動 組)之效果,主要探討身體活動量及心肺功能的改變,同時也檢驗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包括體組成、膽固醇、血壓)及認知及行為策略多變項。共 235 位健康、坐式生活者 之成年人,經檢測過心肺功能為中下程度者,男性 116 位,女性 116,年齡介於 30-60 歲 (46.0±6.6) 被隨機分配至生活型態組或健身運動組,前六個月採密集之介入,之後 18 個月則進行事後追蹤紀錄。生活型態組以小團體諮詢方式進行,諮詢技巧主要結合行 為修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及認知行為修正 (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 等技 巧,利用跨理論模式 (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3) 的行為改變階段 (stage of change) 構念中的階段相匹配 (stage-matched) 策略為依據,內容首先檢視個人生活型態中身體 活動阻礙,進而量身訂做,將個人喜好融入日常生活中,並以提升動機為策略。前 16 週期間採每週一次之諮詢,接著為兩週一次至六個月,從六個月之後則漸減為每月一 次,第二年為每三個月一次。健身運動組,是經由專業指導員依據 CDC 及 ACSM 所建 議之身體活動量提供處方,參與者至鄰近健康中心進行六個月的密集健身運動。在研究 開始、六個月及兩年結束時分別施測。Dunn et al. (1998) 發表六個月介入結果,顯示兩 組介入的身體活動量及心肺適能皆達顯著提昇,但兩組之間身體活動量及心肺適能皆未 達顯著提昇。另外 Dunn et al. (1999a) 檢驗六個月後有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改變 中,發現生活型態組的中等強度運動量顯著高於健身運動組,而健身運動組的高強度運

動量則顯著高於生活型態組,另外也發現 78% 的生活型態組及 85% 的健身運動介入組 皆達到或甚至超過 CDC 及 ACSM 所建議之身體活動量,也就是每日至少累積 30 分鐘 中強度之建議;在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中也發現兩組的體組成、總膽固醇、總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比、血壓皆顯著下降,但兩組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Dunn, Marcus, Kampert, Garcia, Kohl III, and Blair (1999b) 接著檢驗活躍計畫六個月 後的行為策略的改變中,發現許多的變項皆顯著提昇,包括生活型態組的自我效能、自 我獎賞、選擇替代、社會支持、自我承諾等;以及健身運動組的選擇替代、社會支持。

而在認知策略的改變中,僅知識的提昇一項在健身運動組中達顯著提昇。兩組的自我效 能皆達顯著提昇;而利益/阻礙指數的顯著提昇僅發生在生活型態組。以上所有變項之差 異在兩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而兩年的後續追蹤 (Dunn et al., 1999b),發現兩組的研究 對象體重沒有顯著減低,但是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血壓、體脂肪皆達顯著改善效果。

Sevick et al. (2000) 評估活躍計畫的成本效益 (cost-effectiveness),至六個月為止,生活 型態組和健身運動組每人每月所需成本分別為 46.5 美元及 190.2 美元,至第 24 個月止,

兩組每人每月所需成本則分別為 17.2 美元及 49.3 美元,由結果得知生活型態組的成本 效益是健身運動組的三倍,無論是在密集介入或是後續追蹤階段,生活型態組的成本效 益皆高於健身運動組。

從活躍計畫之長達兩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以行為改變為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介入所 得到的提昇身體活動量及心肺適能、降低血壓、改善體組成之正面效果和健身運動的結 果相同,然而從成本效益考量來看,生活型態組則具有高成本效益,對於坐式生活者面 臨參加健身運動所遇到的許多阻礙,例如時間不夠、不喜歡激烈強度或是缺少運動設施 等,此研究結果的意義對於坐式生活者而言,有莫大的貢獻,許多健康照護者在諮詢類 似身體活動不足的個案時,亦可以提供除了健身運動處方的另一種選擇。

Opdenacker, Boen, Coorevits, and Delecluse (2008) 在比利時進行一項類似的研究,

對象為老年人(共 186 位),研究對象被隨機分配至生活型態組、結構式健身運動介入,

或是控制組,介入為 11 個月,隨後追蹤至第 23 個月。生活型態介入組是採居家融入身 體活動之方式,研究對象會收到如何運動的宣導手冊,同時也會由運動教練進行數次的 敎導,依照研究對象的個人喜愛選擇適合的運動內容,並敎導如何將這些喜好融入居家 式的心肺、肌力、平衡及柔軟度的訓練,以及如何使用計步器及自我監測心跳率等,另 外也由健身教練進行隔週電話訪問一次,之後漸降為每月一次,至 12 個月共計 16 通電 話訪問。在結構式健身運動介入方面,研究對象以 10 人為一組,由兩位健身指導員進 行每週三次,每次 60-90 分鐘之體適能課程,其課程內容包括耐力、肌力、柔軟度及平 衡訓練,心肺訓練則採跑步機上步行、慢跑、固定式腳踏車或是階梯機之操作,前 24 週進行 10 至 40 分鐘,強度介於心跳率保留值的 70-80%,之後的 20 週則仍維持 40 分 鐘,不過方式改為間歇訓練,結果顯示,11 個月的介入結束時,生活型態組及結構式 健身運動介入之身體活動量皆顯著高於控制組,而第 23 個月的後續追蹤結果發現生活 型態組在交通及行走步數上皆顯著高於控制組及結構式健身運動介入;而控制組及結構 式健身運動介入之間則無顯著差異。從此份研究發現一年的介入後,生活型態組和結構 式健身運動介入有相同的提升身體活動量之效果,表示居家式的生活型態介入方式對於 不活躍老人具有潛在運動價值。

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介入,不僅有從面對面方式,也有延 伸為至電腦線上教學或是互動模式,此類介入多是以理論基礎而發展出類的諮詢系統。

便是採行為改變階段 (stage of change) (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3) 理論基礎所發 展,讓健康照護者在簡短幾分鐘內,提供被諮詢者快速、有效的提昇身體活動量方法,

比如「病患為中心的運動及營養評估」(Patient-centered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for

Exercise and Nutrition, PACE) (Patrick, Sallis, Long, Calfas, Wooten, Heath, et al., 1994) 諮 詢系統便是採用面對面或是電話之相關運動或營養評估諮詢系統的一個成功例子。

PACE 近幾年來常被研究認為是非常有效的身體活動介入 (Pinto, Friedman, Marcus, Kelley, Tennstedt, & Gillman, 2002; Proper, Hilderbrandt, van der Beck, & Twisk, 2003)。

Proper et al. (2003) 採用 PACE 為介入,應用於職場員工,進行九個月,229 位參與者隨 機分派至介入組或控制組,介入組接受共七次 PACE 的諮詢,結果發現介入組的能量消 耗及身體活動量皆顯著提昇。Pinto et al. 利用電話諮詢的方式,將坐式生活者隨機分派 為身體活動組及健康飲食組,結果發現三個月後身體活動組的能量消耗顯著高於健康飲 食組,而且幾乎達到中度身體活動量之,然而至第六個月,身體活動組的能量消耗提高 並沒有維持,而且使用電話諮詢的人數也下降;研究認為未能持續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因

Proper et al. (2003) 採用 PACE 為介入,應用於職場員工,進行九個月,229 位參與者隨 機分派至介入組或控制組,介入組接受共七次 PACE 的諮詢,結果發現介入組的能量消 耗及身體活動量皆顯著提昇。Pinto et al. 利用電話諮詢的方式,將坐式生活者隨機分派 為身體活動組及健康飲食組,結果發現三個月後身體活動組的能量消耗顯著高於健康飲 食組,而且幾乎達到中度身體活動量之,然而至第六個月,身體活動組的能量消耗提高 並沒有維持,而且使用電話諮詢的人數也下降;研究認為未能持續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