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召募居住臺北市,30 至 60 歲之健康男、女成年人,半年內沒有打算搬離目 前居住者,研究對象共 60 人,包括生活型態身體活動介入組(以下簡稱生活型態組)

20 人,健身運動介入組(以下簡稱健身運動組)20 人,及控制組 20 人。研究對象符合 下列條件,方列入本研究之收案對象,

一、目前無懷孕、或暫時不打算懷孕(針對女性)。

二、近期內無發生心肌缺氧、中風、血糖控制不良、嚴重骨關節炎或骨質疏鬆症。

三、通過身體活動準備問卷篩選。

四、無肢體或心理障礙者。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omas, Nelson, & Silverman, 2005) 。將介入視為自變項,將身體活動行為與認知(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行為改變 階段、運動自我效能、決策平衡),及體適能(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

度)視為依變項,研究進行三個月密集介入,分別為生活型態及健身運動兩種介入,依 據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提出研究架構,並於介入後六個月,也就是第九個月進行後續追 蹤。研究架構如圖 1 所示。

圖 1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市民運動中心(以下簡稱運動中心)為健身運動組之介入地點,

該運動中心位於臺北市內湖區,緊鄰內湖科學園區。本研究首先徵得運動中心經營者之 同意,九月份研究者以文宣稿,詳述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資格、研究期程等張貼於內湖 運動中心一樓櫃檯、五樓健身中心樓梯口、佈告欄及男、女更衣室進行召募。健身運動 組研究對象召募簡章內容如附錄一所示。有興趣者皆是透過電話方式與研究者聯繫,電 話中研究者首先以詢問方式,篩選符合本研究之收案對象,之後與研究對象約在運動中 心進行第一次的會談。生活型態組的召募則於士林區進行,同樣以張貼方式張貼於天母 運動公園附近設施,生活型態組研究對象召募簡章內容如附錄二所示。大部分該組的研

自變項 生活型態介入

健身運動介入

介入後依變項 身體活動行為 身體活動認知

體適能

後續追蹤依變項 身體活動行為 身體活動認知

體適能

究對象來自某學院之職員。控制組則因則採方便取樣,主要召募來自中山區某國小及某 國中之學生家長。三組之研究對象彼此不認識,而健身運動組中除了一對姐妹、一對母 女,其餘彼此之間也都不認識,生活型態組主要來自某學院不同單位之職員,彼此認識,

控制組有一半是同一所小學及國中之家長,另一半則來自此些家長所介紹。

因研究人力有限,再加上三組於不同區域進行,因此正式之介入期程由民國 99 年 10 月份陸續進行至同年 11 月中,所有研究對象以完成第一次之檢測為正式開始,因此 每個人的三個月介入結束日期也不同,三個月的介入期程則於民國 100 年二月中正式結 束,而六個月的後續追蹤則於民國 100 年八月正式結束。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進行 三個月之密集介入,此期間,控制組僅接受提供一次之運動文宣品,全體研究對象於研 究開始前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由於三組之介入內容不同,故分別填寫不同版本之同意 書。三組之參與研究同意書詳附錄三、四、五。研究開始、介入結束後(三個月)及後 續追蹤(第九個月)分別進行相同之變項評估,變項包括:(一)身體活動行為與認知

(七日身體活動量回憶量表、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段量表、自我效能、決策平衡),及

(二)體適能(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生活型態組由研究者提供 每週一次面對面之身體活動諮詢,而健身運動組則由本研究提供每週三次免費進入運動 中心,然該組研究對象如果於介入期間,每個月的出席率未能達到 70%(8 次),亦即 以每週 3 次×4 週=12 次,為當月 100%之出席率計算,則必須終止本研究。研究流程圖 如圖 2 所示。為感謝研究對象之參與,本研提供精美禮物作為回饋。

圖 2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介入內容

本節針對研究所設計之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介入內容及進行方式,為避免流失 率,提高介入依附性,也提供獎勵辦法,說明如下:

一、 生活型態組

生活型態組之介入主要以每週一次個人面對面諮詢方式,結合以個人行為階段相 匹配為依據,採用配適 (Patient-centered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for Exercise, PACE) (Patrick et al.,1994) 為諮詢工具,於每月的第一、三、四週進行,另外並於每月第二週

篩檢合適對象

個案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

三個月後測:檢測依變項和前測項目相同

第九個月後續追蹤:檢測依變項和前測項目相同 前測:基本資料、身體活動行為及認知、體適能

健身運動介入組 控制組

生活型態介入組

召募研究對象

採居家健身運動指導方式進行。

每月的第一、三、四週以配適所進行之諮詢方式,是由受過配適系統諮詢及健身 運動專業訓練之研究員進行,每次諮詢時間約為 10 分鐘左右。配適諮詢系統主要結合 認知修正 (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 及行為修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技巧,利 用 Prochaska and DiClemente (1983) 所發展的階段相匹配 (stage-matched) 策略為諮詢 工具,配適是一套採行為改變階段理論基礎所發展,內容主要檢視個人生活型態中身體 活動之阻礙及利益,進而採取量身訂做,也就是將個人喜好融入日常生活中,並以提升 動機為策略。配適亦可以採電話溝通方式進行後續行為的追蹤,研究員在 10 分鐘內,

針對被諮詢者提供快速、有效的身體活動提昇動機之諮詢系統,近幾年來常被研究認為 是非常有效的身體活動介入,配適中文版是由劉影梅(2004)翻譯並發展,適用於健康 成年人。配適中文版使用同意書詳附錄六所示,中文配適諮詢相關內容詳附錄七所示。

另外,生活型態組於每月第二週所進行之個人居家健身運動諮詢,主要是研究者 依據 ACSM 健身運動指導原則及運動處方為依據,採面對面方式,針對研究對象之個 人體能現況及目標需求,提供不同強化心肺訓練及線條雕塑之技巧,包括教導正確健走 方法、利用椅子、毛巾、彈力繩、彈力帶及徒手設計適合研究對象之動作,提供安全、

有效的個人運動進行要領,該次所需耗費時間約為 20 分鐘。

二、 健身運動介入

健身運動介入之實施地點為市民運動中心五樓之健身中心,研究對象可於每天營 業時段免費進入,每週不限時段,可享每週三次免費使用設施及運動指導,第四次則需 自行付費。健身運動處方由研究者邀請兩位健康體適能專家及學者,以 ACSM (2006) 所 建議之運動處方設計為原則共同研擬,主要目的為強調全面性體適能要素。本研究首先 主動與健身中心主管提案,經同意後說明研究目的及開立運動處方之原則,並討論研究 對象現場運動之流程,讓所有服務於健身中心之行政櫃檯人員、全職與兼職健身教練皆 了解該研究之進行方式,以協助本研究更順利進行。研究對象於第一次進入運動中心 時,由研究者說明研究目的、流程、期程、內容,確認研究對象充份了解後,簽署參與 研究同意書、身體活動準備度調查表、七日身體活動量回憶量表、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 段量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決策平衡量表,並進行相關健康體適能檢測,包括腰圍、

體重、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之測量,將該測驗結果記錄於健康體適能檢測紀錄 表中(詳如附錄八)。接著說明健身運動流程、如何進行暖身、使用器材或非器材之操 作方式、並於心肺訓練後進行緩和,由於有些研究對象已經是該中心之使用者,因此研 究者僅需花一至二次完成以上所有檢測及器材使用說明;然而研究對象中也有未曾造訪 該中心者,研究者則需花至少兩次以上指導研究對象完成以上內容,確認研究對象可以 很自在的使用該中心之所有器材。之後研究對象個自進入設施,依據研究者所擬定之運 動處方進行,如有不清楚則可諮詢現場運動指導員,提供當日運動內容。依據個別差異 及每位研究對象當天健康狀況及出席率狀況,本研究之運動之處方秉持彈性及個人基於

化之原則,期望能提昇或維持出席率。其流程包括 8-10 分鐘的暖身活動、15-40 分鐘的 心肺訓練,8-10 分鐘肌力訓練,及 10 分鐘的緩和活動。研究對象進入該中心時須出示 由本研究所設計之學員卡進入(詳附錄九),該次結束時亦必須填寫由研究者所設計並 教導之運動記錄表(詳如附錄十)。以下針對健身運動流程分別陳述內容:

(一)暖身活動

包含 7-10 分鐘的全身性心肺暖身,例如原地踏步、抬膝、雙手擺動等,或者依據 研究對象所喜愛,或是較具安全感的心肺器材進行;最後進行 8-10 種肌肉伸展活動,

每一個伸展肌群,採靜態方式持續 5-10 秒。伸展動作由研究者依據運動中心伸展區之 海報圖示進行,逐一說明每一個動作之目的、正確方法、呼吸及所停留時間。

(二)主運動

主運動包括心肺訓練及肌肉適能訓練。依據每位研究對象體適能檢測結果,考量研 究對象的體能個別差異,因此訓練原則採漸進式,第一個月心肺訓練的時間約從 15 分 鐘開始,漸進至 20 分鐘;第二個月之心肺訓練時間進行 15-30 分鐘,第三個月則增加 為 30-40 分鐘;心肺訓練強度以中等強度 (moderate intensity) 為目標,指導員將於研究 對象進行心肺訓練過程中,至少監測一次運動強度,其監測方式有三種可以選擇,一、

依據事先所計算之最大心跳率的 60-80%之範圍,計算當時運動心跳率 15 秒,再乘以 4

依據事先所計算之最大心跳率的 60-80%之範圍,計算當時運動心跳率 15 秒,再乘以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