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可從三部分闡述,第一部分是身體活動、健身運動及體適能內 涵,第二部分是國際身體活動指引及建議發展趨勢,第三部分是身體活動的評估。

一、身體活動、健身運動、體適能的內涵

身體活動、健身運動及體適能三者經常被混合交替,然而,就其定義及內容而論,

三者之間是有明顯的區分,根據 Casperson et al. (1985) ,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帶動,

導致身體產生移動和消耗能量,因此廣泛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休閒、工作和 家務等都是歸屬身體活動的範疇;健身運動 (exercise) 則是指一種有計劃、組織、並且 重複進行的身體活動,其目的為維持或增進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例如20分鐘的健 走、500公尺游泳、或是有氧舞蹈課程,由此可知,健身運動是在身體活動的範疇中,

並且大多數的中等或激烈強度的身體活動即是健身運動。體適能是一種可評估的結果,

Clark (1967) 認為體適能是一種能夠以充沛的能力應付一整天的工作以及同時享有休閒 活動,並且能夠應付生活中潛在的緊急能力。Bouchard and Shephard (1994) 進一步將體 適能分為兩種領域,亦即與表現相關的體適能 (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與健 康相關體適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表現相關的體適能主要評量個體是否有足 夠的能力展現運動表現,其要素包含動作技巧、心肺功能、身體組成、敏捷性、協調性、

反應時間等;而健康相關體適能則跟個人健康相關有極大關係,Pate (1988) 則認為良好 的健康相關體適能,應該是指能否執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而且此能力必須是一種穩定 並且能長期維持的狀態。一般而言,健康體適能的要素包含良好的心肺耐力

(cardiorespirtory endurance)、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 、柔軟度 (flexibility)、肌力 (muscular strength) 及肌耐力 (muscular endurance),其中,肌力及肌耐力亦可合稱肌肉 適能 (muscular fitness) 。以上五項要素都可藉由有計劃的運動訓練達到提昇效果,進而 改善健康。所以,身體活動涵蓋範圍最大,而健身運動則是具有目的與有計劃之身體活 動,因此這兩個名詞是不完全相同,另外,體適能則是必須透過有計劃健身運動方可達 到的一種結果,而身體活動量和體適能皆可以採用合適工具,藉以測得其過程變化或結 果。

二、國際身體活動指引及建議發展趨勢

早期的身體活動策略或指引,強調明確的身體活動型態、頻率、強度及時間,ACSM (1978b) 便提出一份宣言,針對健康成年人發展及維持體適能的質與量建議中,強調心 肺耐力及良好體組成的重要性,內容建議身體活動應採有氧性、大肌群,配合節奏性的 型態,如慢跑、走路、游泳或划船、越野滑雪等,每週實施三至五次,每次的運動強度 需達到最大心跳率 (Maximal Heart Rate, MHR) 的 60-90%,每次最好能持續 15-60 分 鐘。ACSM 於 1990 年發佈更新宣言,內容增加肌力及肌耐力兩項體適能要素執行上的 建議,在肌力及肌耐力指引中,建議每週至少實施兩次、每次強化 8-10 個不同肌群,

每個肌群反覆 8-12 次。而在心肺耐力方面的建議,雖然在身體活動型態、時間、強度 看似大同小異,仍然有一些差異,例如心肺適能實施時間從原先 15-60 分鐘,增加為至 少 20-60 分鐘;在 1978 年和 1990 的 ACSM 指引中,最大不同便是目標不再僅是提升 體適能程度,而是著重於強調與健康有關層面的提昇,意即希望以較低的強度,較長的

持續時間來鼓勵人們參與運動。另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和 ACSM (Pate, Pratt, Blair, Haskell, Macera, & Bouchard, 1995) 在共同發表的身 體健康與公共健康之建議中,進一步將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從之前的較高強度 (MHR 60-90%) 修改至中強度,但每天實施,至少每週五天,每一天能有累積式的 30 分鐘身 體活動,每次以 8-10 分鐘為單位,之後指引建議不再強調於身體活動強度及時間上的 要求,在執行上也比較容易達成,同時也可以達到健康的基本需求。另外,ACSM 和美 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askell et al., 2007) 綜合醫生、流行病學家、

運動科學家及公共衛生專家共同討論,針對 18 至 65 歲年齡層,提出適合的身體活動建 議量,已達最基本維持健康的身體活動量,內容為每週應有五天,每天至少達 30 分鐘 的中等強度 (moderate intensity) 或是每週三天,至少 20 分鐘的激烈 (vigorous) 之身體 活動量,也可以將此兩者採合併的方式進行;例如可以進行每週兩次的 30 分鐘快走,

另外兩天則是慢跑 20 分鐘,總之,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量也可以採分段式進行,但是 每段必須至少 10 分鐘為一單位。該份報告也強調,這樣的建議僅為達到一般健康基本 需求而擬定,然而如果目標是強化個人體適能,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或是預防不健康的 體重,超過以上的基本身體活動量有必要性。在最新的美國身體活動指引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 中也呼應每日的身體活動採分段或累積式的趨勢;該 指引係由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USDHHS, 2008) 發佈,主要提供給決策者及健 康專家參考,目的是針對全美國六歲以上國民,設計引導達到如何達到足夠的健康效益 之身體活動型態及量;該指引透過 2006 年的「身體活動指引發展之證據適當性」

(adequacy of evidence for physical activity) 研討會的結論中,強調每週的身體活動時間可 採取分段式進行,每段至少 10 分鐘;此份指引針對在兩個重要的概念進行,亦即(一)

「基準活動」(baseline activity),指每日的輕度活動,例如:站立、慢走、舉輕重量之

物品等 ,以及(二)「提升健康的身體活動」(health-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將身 體活動加入基準活動中,同時將此兩個概念融合為一體,例如快走、跳繩、舉重、攀岩、

瑜珈等,進而產生健康上的好處,該指引對象包括孩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孕婦、

停經後及產後婦女、罹患糖尿病及慢性疾病之患者。相較於 CDC 及 ACSM (Pate et al., 1995) 的指引,Haskell et al. (2007) 和 USDHHS (2008) 發佈最新的美國身體活動指引的 最大差異僅在於,分段式的身體活動從原來的 8-10 分鐘的時間,提升至至少持續 10 分 鐘的時間。然而 ACSM (2011) 最新針對健康成年人維持及發展心肺適能、骨骼肌肉及 神經動作適能 (neuromotor fitness) 之建議和 Haskell et al. (2007) 所發表宣言類似,則認 為,即使是累積的方式,也應該採中等強度之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五天,每天至少三十 分鐘,每週累積至少 150 分鐘,或是從事激烈強度的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三天,每天至 少二十分鐘, 每週累積至少 75 分,亦可採合併之方式,也就是結合中等與激烈強度進 行,以達到每週總能量消耗大於 500-1000 MET 以上。.

由以上許多宣言或指引得知,早期為因應身體活動不足所提出的原則或指引,主要 提供人們如何藉由明確的身體活動型態、強度、頻率、時間來提升體適能為目標,近年 來這樣的指引更具彈性,提供有較多選擇性的方式進行,可以是轉移成融入日常生活較 容易執行的形式以維持基本的身體活動量,或是進行採中度及激烈強度之合併方式亦 可。身體活動量和體適能的程度尚未有相關,也就是個人如果於日常生活當中累積維持 健康基礎所必須之身體活動量其體適能程度未必和良好的心肺適能或是肌肉適能有高 度相關,因為明確的結構式健身運動具有某種程度的運動劑量 (dose) ,可以強化體適 能,例如每天散步 30 分鐘,每週進行五天,維持兩個月之效果是可以消耗熱量並達到 基礎建康門檻,然而如果每天慢跑 30 分鐘,也是每週五天,則效果不僅是消耗熱量,

而且對強化心肺適能具有良好,同時可以更有效達到體重控制效果,對於下半身肌耐力

也有不錯的效果。

總之,基由專業權威或公部門所提供的建議或指引之目的,是提供人們對於身體活 動執行有目確的方向及目標。然而從全世界球身體活動不足的趨勢來看,身體活動認知 與實際付出行動之間仍然有一段距離,尚待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因為人類的行為尚未能 被單一理論或模式所解釋的複雜過程,也因此當人們嘗試達到身體活動指引目標的過程 中,有高比例的退出率 (drop-out rate),有 50% 開始參與身體活動者,於活動進行至不 到六個月便因為許多不同原因而退出 (Dishman, 1982),這些原因便是人們參與或中斷 身體活動的阻礙 (barriers)。

三、身體活動的評估

臨床上經常使用代謝當量 (metabolic equivalent, MET) 來解釋身體活動量或是運動 強度的高低,1 MET 表示安靜時 1 分鐘所消耗的能量,因此假設一個人運動的強度是 5 MET,則表示所消耗的能量是安靜時的五倍。1 MET 相當於 3.5 毫升/公斤.分鐘之耗 氧量,耗氧量與熱量的消耗有緊密關聯,耗氧量與熱量消耗的換算在絕對單位 (L / min) 時,卡路里的消耗為 1 L / min = 5 Kcal / min;若為相對單位 (ml / kg / min) ,卡路里的 消耗為「METs × 3.5 × 體重(公斤)」 ÷ 200 = Kcal / min;而運動強度絕對能量 (absolute energy expenditure) 會因個人體重不同而有差異;體型較大者其安靜時之攝氧量大於個 子較小者 (Harris, Adams, & Keith, 2006)。以一位 70 公斤的人而言,1 MET 代表每分鐘 消耗 1.2 大卡的能量 (Kcal/day)(每日所消耗的能量)。

如此的概念便延伸出許多不同測量身體活動量的評估方法,相關健康體能檢測便是 其中一種,國內外用來評估健康體適能的工具亦有不同,端視場地的可得性、年齡的適 合性以及檢測器材的預算考量等,總之心肺功能被視為體適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其評估 方式亦可以採最大 (maximal) 及次大 (submaximal) 心肺功能評估方式,最大測驗的目

的主要是要計算出研究對象的最大耗氧量 (VO2max) ,請研究對象盡力完成至耗竭或疲 憊為止,例如在跑步機上跑到個人至耗竭程度,其風險較高,ACSM (2005) 針對被篩選 為中度風險族群者 (moderate risk),在進行激烈運動訓練課程前,建議要進行體檢或是 運動測試,而針對最大測驗時則需要醫師在場;如果是高風險族群者 (high risk),則於

的主要是要計算出研究對象的最大耗氧量 (VO2max) ,請研究對象盡力完成至耗竭或疲 憊為止,例如在跑步機上跑到個人至耗竭程度,其風險較高,ACSM (2005) 針對被篩選 為中度風險族群者 (moderate risk),在進行激烈運動訓練課程前,建議要進行體檢或是 運動測試,而針對最大測驗時則需要醫師在場;如果是高風險族群者 (high risk),則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