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第四節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本節首先了解兩兩變項之間的關係,包含生活壓力與心理資本、生活壓力與 憂鬱,以及心理資本與憂鬱;再來,探討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的關係模式。

一、 生活壓力與心理資本之關係

許浩蓁(2009)針對國軍組織探究工作壓力、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間的關聯,

心理資本與工作壓力呈負相關,即心理資本的程度愈高則工作壓力的程度愈低。

陳怡伶和許金田(2010)研究發現角色壓力與心理資本為負相關,亦即,當角色 壓力高時心理資本可以協助降低其壓力狀態。此外,蔡仲哲(2007)對於經理人 教練行為、員工心理資本與員工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壓力是造成 心理不健康的主因,若採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可改善工作場所的壓力及提高生產 力。在教育領域中,也發現國小教師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度具有影響力,愈「樂 觀」者,工作滿意度愈高(吳函芸,2009)

由上述研究可知,知覺壓力事件之程度與心理資本呈負相關,是以本研究假 設生活壓力與心理資本呈負相關。

二、 生活壓力與憂鬱之關係

劉若蘭與陳淑蕙(1999)研究專科學生壓力因應模式與憂鬱症狀的關係,研 究發現生活事件數愈多,焦慮、憂鬱反應也愈高;生活事件數愈多,壓力愈大時,

個體愈多採取認知處理、情緒化因應、尋求社會支持等因應方式,反而減少積極 解決問題;成就壓力愈大,個體的焦慮反應愈多,同時也愈傾向使用情緒化因應;

環境壓力、人際壓力以及成就壓力愈大,個體的憂鬱反應愈多。事實上,憂鬱症 患者通常會報告出有較多的生活壓力事件,特別是那些因為個人特質或行為所引 起的人際互動而產生的生活壓力事件(Hammen, 2006),而在人際關係上的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困難,可能會阻礙患者的治療效果(Puschner, Kraft, & Bauer, 2004)。

黃慧貞(1982)在歸因組型、生活壓力及社會支援等變項與憂鬱症的關係研 究發現,以五種不同指標所測出之客觀壓力大小與憂鬱程度成正相關;並且在生 活事件後果之知覺上高憂鬱者較低憂鬱者傾向於把生活事件看成是不受歡迎 的、影響的長久的、不可控制的及預期自己不能去應付的,此外,當個人將負面 事件愈往內在的、穩定的及概括性的因素歸因時,則其憂鬱程度也愈高。並且,

憂鬱程度愈高者,也愈傾向於將事件發生之因視為已力所不能控制者。陳清泉

(1990)在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的關係,發現客觀的生活壓力與大學生憂鬱傾向 呈正相關;此外,主觀正向的生活壓力與大學生憂鬱傾向的相關係數未達顯著,

而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與大學生憂鬱傾向呈正相關。

因而,當個體面對生活壓力事件時是否造成憂鬱之關鍵在於個體「主觀認知 評估」。憂鬱症者評估正向事件為較不愉快時,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但此種情 緒反應卻是相當重要的(Peeters et al., 2003),因為有助於對憂鬱症的觀察與診 斷。正向事件雖然可以幫助憂鬱症者注意力和行為焦點的轉變(Watkins &

Teasdale, 2001),但 Peeters 等人(2003)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當他們評估這些 正向事件是有壓力時,此時涉入生活的正向事件對憂鬱症者可能提出比一般情況 更複雜的挑戰。除了一開始會使正向情緒增加之外,爾後,壓力的正向事件會逐 漸地引發憂鬱症者負向情緒的出現,且隨著時間的增長、壓力的漸增,而使得負 向情緒會隨之增加,因而形成困擾。

綜合上述可知,生活壓力可能造成個體產生憂鬱狀況,客觀或主觀生活壓力 皆與憂鬱呈正相關,本研究依研究目的以主觀生活壓力為主進行與憂鬱兩兩變項 關係之探討。

以下以習得無助理論(Seligman, 1975)、憂鬱無望感理論(Abramson, Metalsky, & Alloy, 1989)與憂鬱復原模式(Needle, & Abramson, 1990)說明心理 資本與憂鬱之間的關係。

「憂鬱無望感」(hopelessness of depression)是指個體預期自己很希望達成 的目標不可能實現,或是個體預期事情會有壞的結果產生,但自己卻無法阻止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法改變。Abamson 認為「無望感憂鬱」形成原因有觸發近因及致病遠因兩種,

觸發近因指的是個體經歷的負向生活事件、內在歸因以及低自尊等因素,致病遠 因包含個體歸因風格(對事件因果及對自己病因的解釋)與缺少正向事件等因素

(陳昌蘭,2001)。造成個體產生無望感的憂鬱症狀現象如下:自發反應、遲滯、

悲傷情緒、自殺、缺乏動力、冷漠、心理運動遲緩、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

負向認知、低自尊、依賴等現象。一般而言,「無望感」是產生憂鬱的充分必要 條件,而「負向事件」卻只是必要非充分條件(康維芬,2006)。

Needles 與 Abramson(1990)提出「憂鬱復原模式」主張,具有提升性歸 因風格(亦即,將正向事件歸因為穩定與概括因素之傾向)的憂鬱個體,在遇到 正向生活事件時,其交互作用會導致希望的回復,並使其自憂鬱之中復原。希望 的上升以及提升性狀態歸因與情緒上揚事件之間的交互作用效果,皆能預測無望 憂鬱症狀的下降(李嘉修,2006)。

由以上研究可知,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在希望與樂觀的部份顯示與憂鬱 為負相關;在自我效能與復原力部分,需再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依正向心理的觀 點,心理資本為個體擁有之正向能力,透過培養與激發正向力量可使個體獲得美 好的生活,亦即,心理資本的建構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挫折、困境時,以正向情 緒與正向能力共處面對之,是以本研究假設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間的關係為負相 關,即為當心理資本能力愈高,憂鬱程度愈低。

四、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以下以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與Ellis 理情行為治療法說明生活壓力、心理資本 與憂鬱之關係。

(一)壓力認知評估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在壓力認知評估理論中指出當個體面對壓力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在沒有任何實際的反應之前,個體內在會對此刺激進行主觀的認知評估

(cognitive appraisal)工作,而在評估後才會採取一些壓力因應策略,所以,認 知評估可視為壓力來源的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一個調節變項,緩衝壓力立即性 對個體的傷害。有關壓力的評估,當壓力的威脅性評估超乎個體負擔之外,及可 能產生一種「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亦即客觀上能解決的 事件,結果可能真的導致失敗,此外,個體也可能將壓力視為一種挑戰,進而產 生激勵的效果,此種對壓力正向的詮釋又可稱為「良性壓力」(eustress)。

Lazarus(1990)將壓力認知評估分為兩個階段,分述如下:

1. 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此階段在判斷該壓力源是否造成壓力。若個 體評定此事件為具有壓力性的,可能造成傷害/失落或威脅的負面情形,但 也可能評估為是一種挑戰,接下來即考慮是否有採取行動的必要。

2. 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當個體對壓力源在初級評估階段的結果為 具壓力性的,並且決定採取行動時,即進入次級評估階段。此階段詢問自己 的問題為「面對此情境我該怎麼辦?」。主要為評量自己對此壓力來源所擁 有的因應資源和可以採取的因應方式,包括物質資源、社會支持、正向信念 等。

(二)Ellis 理情行為治療法

Ellis(1986)提出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認為個體情緒主要來自於其信念、解釋、評價,以及對生活的反應。透 過治療過程,可以讓當事人學到一些技術來駁斥那些「自我灌輸」

(self-indoctrination)過程所形成的非理性信念。Ellis 也主張每個人天生就有朝 向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傾向,但常因為扭曲思考的傾向與學習自我挫敗的模 式,妨礙自我成長的邁進。

此治療法強調認知、情緒、及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中的核心為ABC 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論。Ellis 指出,A(activating evrnt)為一個事實、事件、刺激或個體的行為,C

(consequence)為事件引起的認知、情緒、或行為後果。表面上,A 是導致 C 的 起因,實則不然真正導致C 則為 B,也就是個體的「信念」(belief),它才是直 接造成C 的主要因素。個體信念(B)有許多種,包括正向或負向的想法,當個 體產生情緒困擾時,我們可以使用D「駁斥」(disput)挑戰個體的非理性信念

(iB),用以摧毀任何不實際又無效的假設,然後,進入 E(effect)階段,即有 效的理性哲學是以取代不恰當的思考,最終創造一個新的良好感覺型態F

(feel),不再感受到嚴重的焦慮或憂鬱,此 ABCDE 模式如圖 2-8 所示。

Seligman(1990)將 Ellis 發展的理情行為治療法中 ABCDE 模式,運用在治療 悲觀解釋風格者的想法歸因上,藉以改變悲觀傾向歸因方式,朝向學習對負向事 件做樂觀傾向的歸因思考。

本研究是以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與Ellis 理情行為治療法說明生活壓力、心理 資本與憂鬱之關係。透過壓力認知評估理論發現,壓力來源或情緒刺激與個體反 應間尚有認知評估作為中介變項,經由個體的認知評估的過程,壓力或情緒刺激 被賦予意義後,才會對個體產生影響,亦即,相同刺激經由不同個體內在評估的 過程,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可能大相逕庭。而在Ellis 提到的 ABCDE 模式裡,可

圖2-8 ABCDE模式

資源來源:出自 G. Corey(2001:3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透過駁斥非理性信念,出現理性的邏輯思維取代不適當的信念,進而出現良好的 感受。是以本研究假設在駁斥的過程融合心理資本的觀點,經由自我效能、樂觀、

希望與復原力等取向進行對非理性信念的駁斥,根據Luthans 等人(2007)對心 理資本的界定,自我效能在心理資本中為藉由開放性態度面對挑戰,願意盡最大

希望與復原力等取向進行對非理性信念的駁斥,根據Luthans 等人(2007)對心 理資本的界定,自我效能在心理資本中為藉由開放性態度面對挑戰,願意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