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綜合討論

本節將分為兩部分,針對前述二節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討論,首先探討背景 變項在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上之差異情形;再來,對生活壓力、心理資本 與憂鬱的最終模型結構進行討論。

一、背景變項在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上之差異

(一)不同性別在各變項上之差異

生活壓力方面,在「生活壓力總分」與「人際壓力」分量表上男女生皆沒有 顯著差異,但是,在「課業壓力」分量表達到顯著,顯示本研究男生的課業壓力 大於女生。施建彬(2004)指出在整體壓力感受上,男性較女性有較高的壓力感 受,而李金治(2003)與賴建志(2005)指出不同性別未必在生活壓力上呈現顯 著差異,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推論男女生生活壓力的差異,可能依據施測 母群體而改變,尚待未來進一步的探究。

「心理資本」方面,在「心理資本」總分、「希望」、「自我效能」、「樂觀」

與「復原力」分量表上,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就各分量表而言,

男女生平均得分差異很小,顯示性別對本研究心理資本影響無顯著差異。

臺灣憂鬱症量表方面,在「憂鬱」總分、「情緒」、「身體」與「人際關係」

分量表上男女生皆沒有顯著差異,惟在「認知」分量表上達到顯著差異,即本研 究男生的平均得分在皆顯著高於女生的平均得分,不同於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的研究指出女性憂鬱症終生盛行率

(20-26%)高於男性(8-12%)與國內研究中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的憂 鬱傾向明顯高於男性(楊延光、鄭淑惠,2006)。

(二)不同年級受試者在各變項上之差異

「生活壓力」方面,在「生活壓力」總分及「課業壓力」與「人際壓力」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量表上,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此研究結果符合賴建志(2005)

的發現,其客觀與主觀生活壓力總分在各年級上皆沒有差異的影響。細部探究「生 活壓力」平均得分發現,大一、大三及大五生在生活壓力上的得分高於大二與大 四生,研究者推估大一生因新生入學在生活適應上較其他年級具有較高壓力,且 在「人際壓力」平均得分較其他年級高;而大三通常為課業負擔最沈重的年級,

在「課業壓力」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年級;大五生在「人際壓力」方面得分高於其 他年級,而「課業壓力」卻低於其他年級,由此可知大五生可能因為其他因素(當 兵、研究所或就業考試等)暫緩畢業,但在人際方面存有高度壓力,此結果可做 輔導大五以上延畢生之參照。

「心理資本」方面,在「心理資本」總分及「希望」、「自我效能」、「樂觀」

與「復原力」分量表上,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細部探討各分量 表得分發現,高年級學生較低年級在各分量表上具有較高得分,顯示高年級學生 可能在大學階段透過不同層面的學習與建構個體心理資本的能力。

「憂鬱」方面,在「憂鬱」總分及「認知」與「人際關係」分量表上,不同 年級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情緒」與「身體」分量表上達到顯著,

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情緒」與「身體」憂鬱得分有明顯差異,進一步進行事 後比較發現大四學生的「情緒」憂鬱得分明顯低於大一新生。就表4-4 而言,可 以發現各年級憂鬱得分趨勢,由大一漸增至大五下降,比較大五生的心理資本與 憂鬱得分發現,大五生心理資本得分為各年最高,反之,憂鬱得分為最低,此一 現象符合本研究心理資本與憂鬱之假設關係,當個體存有心理資本能力愈高,其 憂鬱程度愈低。

(三)不同年齡受試者在各變項上之差異

「生活壓力」方面,在「生活壓力」總分及「課業壓力」與「人際壓力」分 量表上,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理資本」方面,在「心理資本」總分及「希望」、「自我效能」、「樂觀」

與「復原力」分量表上,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憂鬱」方面,在「憂鬱」總分及「認知」、「情緒」、「身體」與「人際關係」

分量表上,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探討表4-6 發現,20 歲以下與 21-30 歲的學生其得分差異大不,而 21-30 歲 學生在「生活壓力」、「心理資本」量表上得分皆高於20 歲以下學生,顯示年齡 愈大,其生活壓力愈高、心理資本愈好,此外,21-30 歲學生憂鬱量表得分低於 20 歲以下,此結果符合上述高年級學生其憂鬱程度低於低年級學生,由此可知 年齡愈大並非為憂鬱主因。

(四)不同學院受試者在各變項上之差異

「生活壓力」方面,在「生活壓力」總分及「課業壓力」與「人際壓力」分 量表上,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但由表4-8 得分,發現理工學院 不論在「課業壓力」或「生活壓力」得分皆高於其他學院學生,此結果符合研究 者於實習過程中之觀察,理工學院學生在課業與人際方面相對具有較高之壓力,

且較不具備因應之能力。

「心理資本」方面,在「心理資本」總分及「希望」、「自我效能」、「樂觀」

與「復原力」分量表上,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探討表4-8 得分 發現,人文學院學生在心理資本上得分優於其他學院,顯示人文學院學生具有較 佳心理正向能力,亦即個體擁有的心理能力愈多,在「希望」、「自我效能」、「樂 觀」與「復原力」上,皆具有較完善之發展與建構,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比 較不同學院在心理能力的培養是否有所差異或探索其他影響因素。

「憂鬱」方面,在「憂鬱」總分及「認知」、「情緒」、「身體」與「人際關係」

分量表上,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皆無顯著差異存在。由表4-8 發現,各學院在憂鬱 分量表上得分差異甚微,而學院間差異主要為「生活壓力」與「憂鬱」向度,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究者推估學院差異可能非影響憂鬱的主要因素,由文獻可知,憂鬱的主要成因為 個體認知偏誤(Beck, 1976),即個體對生活中事件與刺激加入主觀詮釋,非單純 為客觀事件所造成。

二、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結構關係模式探討

(一)內在結構適配度方面

由表4-16 可知,大部分的評鑑標準顯示,最終結構模式的內在結構大致具 有不錯的品質。但由細部分析來看,個別項目指標信度方面,人際壓力(X2)

與人際關係(Y8)等觀察變項的信度偏低,分別僅有.12 與.27,未達到.50 以上 的標準,然而,兩個變項的因素負荷量皆達到顯著,表示對潛在變項的預測仍有 意義存在。其次,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方面,生活壓力潛在變項為.52,未達.60 的標準。最後,生活壓力的平均變異抽取量為.32,未達到.50 以上的標準。由此 可知,本研究對生活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潛在變項的量表設計上,存有題目編製或 測量方式不精確等問題,未來仍有再進行修正與改進的空間。

(二)路徑係數方面

將整體路徑係數與研究假設比較後,各數值均符合研究假設,其中生活壓力 對心理資本、生活壓力對憂鬱與心理資本對憂鬱的直接影響效果皆達顯著。由最 終結構模式的效果量分析結果(如表4-18 所示)發現,生活壓力對心理資本的 直接影響效果為-.32,兩者為負相關,此結果支持生活壓力愈大者,其心理資本 愈低的假設,即心理資本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當負向生活事件的感受愈大,心 理資本愈低,此結果也與過去文獻相似(許浩蓁,2009;陳怡伶、許金田,2010),

個體的知覺壓力事件愈高,則心理資本愈低。

而生活壓力對憂鬱的直接影響效果為.29,兩者為正相關,符合生活壓力與 憂鬱為正相關的假設。在生活壓力與憂鬱的關係中,當生活事件愈多、負向壓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受愈大時,則大專學生憂鬱傾向呈正相關(陳清泉,1990;劉若蘭、陳淑蕙,

1999),而憂鬱症患者通常會報告較多的生活壓力事件,特別是人際互動引起的 生活壓力事件(Hammen, 2006)。綜合上述可知,生活壓力對個體的憂鬱程度造 成明顯影響,在探究個體憂鬱成因過程中,需要了解其可能的生活壓力,再進行 處遇與治療。此外,在生活壓力方面,對憂鬱的間接影響效果為.16,對憂鬱的 直接影響效果為.29,顯示生活壓力不但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憂鬱程度,亦可透過 個體具有的心理資本間接影響憂鬱的程度。

再者,心理資本對憂鬱的直接影響效果為-.49,呈現負相關,此研究結果支 持個體具有心理資本愈高,其憂鬱程度愈低的假設。當個體具有正向心理能力(如 樂觀、希望),則可幫助其面對挫折與困難。比較生活壓力與心理資本對憂鬱的 整體效果量發現,心理資本與生活壓力對憂鬱的整體效果量差距不大,顯示心理 資本對憂鬱影響程度有其程度,在憂鬱治療中,除重視個體生活壓力外,培養、

訓練其正向的心理能力,如正向解釋生活事件(樂觀)、自我肯定訓練(培養自 信心)等,由本研究整體效果量可知具有一定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提出以下結論、研究限制與建 議,提供未來後續研究和諮商輔導工作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