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三者間關聯,並試圖建構生活壓 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結構關係模式。本章主要為說明研究動機,後而提出究研 究目、名詞釋義,為本研究奠定研究基礎,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今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快速,生活壓力的累積,導致了許多文明 病症的產生,其中,憂鬱症比率隨著社會發展急遽的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 計:截至2020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將位居所有疾病之第二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此外,憂鬱症為 一全球性之公共健康問題,伴隨高終身盛行率與顯著失能(Eisenberg, 1997),

憂鬱症對個體的適應造成諸多影響,常見的症狀為心情憂鬱、失去興趣、罪惡感 或低自我價值、睡眠障礙或決斷有困難,這些問題可能會變成長期疾病或週期性 復發(范翌楦,2007;高育仁,2004;Jantz & Mcmurray, 2003)。前述提及全球 罹患憂鬱症者的比率逐漸攀升與伴隨顯著狀況之外,另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憂 鬱症患者發病的年齡逐漸下降,臺灣董氏基金會2008年的調查發現全國22.2%的 大學生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幾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有憂鬱情緒困擾,需專業協助

(葉雅馨,2008)。憂鬱症年輕化的現象正在發生,由此可知,憂鬱症已經是現 今人類不可忽視的文明病症之一。

董氏基金會2008年提供的調查數據指出當年度大學生中四分之一具有明顯 的憂鬱情緒的困擾,此調查結果激發研究者實習中的思考:「我們的大學生真的 快樂嗎?」、「大學生憂鬱的比例為何?」。研究者於碩二與碩三分別在不同的 大學心理諮商機構實習,於實習間發現一定比例前來晤談的學生在描述自己的狀 況中,會用「我覺得我很憂鬱」來形容自己。

在晤談中深入了解這些描述自己是憂鬱的大學生,觀察學生所遭遇的困難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致上可歸納出一個規則,首先,感到壓力很大(無法應付課業狀況、人際關係緊 張、生涯目標不明確等),再來,壓力可能引起的身心反應(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害怕考試整天打電動、逃避處理問題、焦慮、失眠、擔心、感到憂鬱、緊張或提 不起勁等)。在這些自述面臨壓力的學生裡,其中,令研究者感到疑問的是這些 覺得自己課業壓力很大的學生中,部份學生課業成績表現優秀,甚至達到書卷獎 的程度,卻對課業壓力仍感到莫大的壓力。

因此,研究者對這類型學生感到好奇,在這些有高學業表現(客觀事實)的 學生上,成績表現優秀仍不能消弭其對壓力的負向主觀知覺(認為自己無法應付 課業狀況、自己不夠優秀、考試還是可能考差了等想法)?此階段的大學生,在 心理社會發展處於「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的階段,Erikson認為此一時期是人 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青年期自我統合的過程統合危機無法化解,則會傾向角色 混亂的一端。大學生在此發展階段為自我成長與自我概念統合的重要時期,因 而,本研究以上述發現為動機,且認為無法忽視大學生階段為重要發展階段,試 圖關注大學生的憂鬱狀況,選擇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而探討壓力對大學生 可能造成的影響。

回顧相關大學生生活壓力研究發現,在大學階段的主要壓力為學業壓力、家 庭壓力、人際壓力,其中「學業壓力」最高(王春展、潘婉瑜,2006;駱重鳴,

1983),學業壓力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生活壓力來源(王琳雅,2006;陳清泉,1990;

楊聰財、蕭淑貞、卓貴美、黃偉俐,2005;賴建志,2005)。整理過去有關壓力 和憂鬱的研究,發現負向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是預測憂鬱症狀的重要因子

(Metalsky & Joiner, 1992; Robinson, Garber, & Hilsman, 1995),負向壓力事件確 實對憂鬱造成影響,但是,壓力與憂鬱的相關程度卻不如預期的高,係數約為.22 到.47之間,亦即,壓力只解釋了憂鬱的5%到20%之變異。因此,後續的研究焦 點轉向找出壓力生活事件對憂鬱症狀的潛在調節變項(Robinson, Garber, &

Hilsman, 1995),像是自我效能(王琳雅、林綽娟,2006)、獨處能力(吳麗娟、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檢驗生活壓力與憂鬱的潛在關連,試圖建立 一個生活壓力與憂鬱之間的路徑關係。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Seligman認為找出個體的特長並發揮之,回答亞理 斯多德二千五百年前曾問過的這個問題,似乎在亞理斯多德的時代就開始揭露人 類對幸福生活的渴求。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聚焦在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如:焦慮、

憂慮症等)的負向人類功能上,直到20世紀後期,開始轉向正視促進人們的正向 心理狀態(Snyder & Lopez, 2005)。Seligman繼而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目標,

一是不僅要關注人的弱點,同樣要關注人的長處;二是不僅要關注如何修復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是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洪蘭譯,2009)。爾後,Luthans等人(2004)說明 心理資本係指個體正向的心理狀態,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等四個 向度。文獻回顧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有正相關(Luthans, Avolio , Walumbwa & Li , 2005)。此外,心理資本在組織行為對工作績效間關係,具有中介效果,亦即,

心理資本的建構有助於個體的工作表現(鐘心淇,2006;鐘小鋼,2009);對工 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朱國榮,2009)。在國內文獻中使用 心理資本檢索發現,CEPS電子期刊(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期刊論文與碩士論文 共6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2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33篇;另外,

國外文獻使用psychological capital作為關鍵字檢索發現,1998年開始出現此詞 彙,研究領域集中組織行為領域與人力資源管理兩方面,教育心理方面的相關研 究尚未普及。 因此,本研究以憂鬱作為效標變項,探討心理資本與個體憂鬱狀 態間的影響關係,試圖建立心理資本與憂鬱的關聯。

綜合上述,生活壓力與憂鬱兩者具有相關性已獲得證實,而心理資本在國內 研究仍為一新穎議題,本研究欲建立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間結構關係模 式,以促進減緩大學生憂鬱程度為最終目的,期望研究結果可供未來研究或輔導 諮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