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 指導教授:余民寧 博士.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 之關係.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巫姿嫺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誌. 終於,完成論文了。 謝謝指導教授余民寧教授,老師之於我為大海般人物,敬佩老師對學術研究 的熱忱與個人風範,也謝謝老師對學生的細心包容,如同大海可波濤壯闊,亦可 平靜無波。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胡悅倫教授給予論文整體架構的理念激盪、陳嘉 成教授的對內文撰寫的細心提醒,兩位老師給予論文諸多寶貴的意見與不同視野 的再發現,使得論文更臻完善。 在醉夢溪畔旁的生活,謝謝政大教育系師長們的教誨,大學與碩班八年的陶 冶啟迪讓我由青澀蛻變成長,謝謝陳婉真老師鼓勵我要作為「有風格的諮商師」 , 謝謝吳政達老師與教心期刊培養我待人接物的能力。謝謝在學習的道路上有諸多 好友的相伴相挺,一起度過甜美、瘋狂、苦悶與辛苦的日子,小猪的多年相知相 伴、秉欣的包容肯定、家偉的任真爽朗、晴如在論文統計上的支援、珮晴的論文 焦慮安撫、若瑜的跨國熱線打氣、琦茹小秘書諸多照顧、柏霖在問卷編製與施測 的協助。此外,謝謝闕助教、莊姐與秀真姐家人般生活上疼愛與提點。.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此外,在交大諮商中心,阿姐、文昭姐、華璋老師、映竹、棋淳、乙璇,肯 定與幫助接納自己、重新認識自己,且在實習的中發現夢想需要淬礪與挑戰,才 能結出豐碩甜美的果實。. sit. y. Nat. n. al. er. io. 最後,謝謝家人與宗濡,在低潮的時刻相伴且無條件包容支持,陪伴度過脆 弱、徬徨的日子。感謝與珍惜一路上相遇的每個人、經歷過的每個挑戰與挫折, 都幫助我得以成長與成熟,謝謝你們!日後,將以所學更堅定的走下去!. Ch. engchi. i n U. v. 姿嫺謹誌 2011 年 7 月.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心理資本及憂鬱之關係。受試者為國立 政治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的大學生,有效樣本為631人。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施 以生活壓力量表、心理資本量表及臺灣憂鬱症量表,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及結構方程式模型。本研究主要發現如 下: 一、在背景變項方面: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活壓力」與「憂鬱」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大學生在「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在各背景變項上皆無顯著差異。 (四) 不同學院在各背景變項上皆無顯著差異。 二、在結構模式方面: (一)生活壓力對心理資本有直接負向效果。 (二)生活壓力對憂鬱有直接正向效果。 (三)心理資本對憂鬱有直接負向效果。 (四)生活壓力能直接影響憂鬱,也能透過心理資本間接影響憂鬱。.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 ‧. 關鍵字:生活壓力、心理資本、憂鬱、結構方程式模型.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7)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ife Str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ih-Sian W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ife str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631 college students sampled from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Stress Scale,. 政 治 大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one-way ANOVA, factor analysis, and SEM. The main 立.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and the Taiwan Depression Scale. Moreover,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國. 學. About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 1.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cores of life. y. Nat. stress and depression.. er. al. v i n C h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ge were in the scores of engchi U n. 3.. io. depression.. sit. 2.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core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4.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acult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core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About the structural model: 1. Life stress had negative influence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directly. 2. Life stress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depression directly. 3.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negative influence on depression directly. 4. Life stress had influence on depression directly, and it also affected depression through psychological capital. III   .

(8) Keywords: life str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press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n U. v.

(9)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壓力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心理資本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26. ‧ 國. 第三章.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37. 學. 第四節. 政 治 大 憂鬱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立 研究方法. ‧. 研究架構與假設………………………………………………….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六節. 提出初始模式……………………………………………………. 60.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變項在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上之差異情形............... 63. 第二節. 結構模式之發展............................................................................. 67. 第三節. 綜合討論......................................................................................... 80. i   .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1. 第三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09. 附錄二. 各量表之因素分析......................................................................... 117. 附錄三. 各觀察變項的描述統計.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119. 政 治 大. i n U. v.

(11) 表 表 2-1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次 . 心理資本構成因素………………………………………………...... 19 政治大學分層隨機抽樣分布表…………………………………...... 47 交通大學分層隨機抽樣分布表…………………………………...... 49 生活壓力量表修正後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51. 表 3-5. 心理資本預試量表刪除之題目.......................................................... 53 心理資本正式量表刪除之題目.......................................................... 54. 表 3-6. 臺灣憂鬱症量表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表 4-1. 各性別人數及百分比分佈表.............................................................. 63 不同性別受試者平均數、標準差及顯著考驗摘要表...................... 64.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8 表 4-9. 政 治 大. 各年齡人數及百分比分佈表.............................................................. 66 不同年齡受試者平均數、標準差及顯著考驗摘要............................ 66. 立. 各學院人數及百分比分佈表.............................................................. 67 不同學院受試者平均數、標準差及顯著考驗摘要............................ 68. 學. 表 4-7. 各年級人數及百分比分佈表.............................................................. 64 不同年級受試者平均數、標準差及顯著考驗摘要表........................ 65. ‧ 國. 表 4-2. 56. ‧. 生活壓力修正後模式因素、觀察指標與結構模式觀察變項編號 表 ........................................................................................................ 70 表 4-10 心理資本量表修正後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71. Nat. y. sit. er. io. 表 4-11 心理資本修正後測量模式因素、觀察指標與結構模式觀察變項編 號表................................................................................................. 73 表 4-12 憂鬱測量模式因素、觀察指標與結構模式觀察變項編號表........... 73. al. n. v i n Ch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結構模式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engchi U 最終模式之完全標準化估計參數、顯著性考驗及標準誤表............ 表 4-13 結構模式各觀察變項的共變數矩陣表.............................................. 74. 表 4-14. 75. 表 4-15. 76. 表 4-16 最終模式之基本、整體、比較、精簡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80 表 4-17 最終模式之個別項目指標信度、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及潛在變項 的平均變異抽取量......................................................................... 81 表 4-18 最終模式之各潛在變項完全標準化效果量及顯著性考驗表.......... iii   . 87.

(12) 圖. 次. 圖 2-1. 刺激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8. 圖 2-2. Selye 對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 9. 圖 2-3. 反應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10. 圖 2-4. 競爭優勢的資本展開圖…………………………………………….. 18. 圖 2-5.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圖. 21. 圖 2-6. 憂鬱的問題解決模式……………………………………………….. 30. 圖 2-7. 自我效能判斷和反應結果判斷交互作用效果圖………………….. 31. 圖 2-8 圖 2-9. ABCDE 式…………………………………………………………... 42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三者之關係圖………………………... 44. 圖 3-1. 研究架構…………………………………………………………….. 45. 圖 3-2. 生活壓力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路徑關係圖.................................. 政 治 大 臺灣憂鬱症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路徑關係圖............................. 實施流程……………………………………………………………. 立. 52. 圖 3-3 圖 3-4 圖 3-5. 56 58 61. 圖 4-1. 心理資本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路徑關係圖.................................. 70. 圖 4-2. 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最終結構模式圖(標準化估計參 數)...................................................................................................... 74. ‧. ‧ 國. 學. 初始假設模式路徑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n U. v.

(13)  .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三者間關聯,並試圖建構生活壓 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結構關係模式。本章主要為說明研究動機,後而提出究研 究目、名詞釋義,為本研究奠定研究基礎,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今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快速,生活壓力的累積,導致了許多文明 病症的產生,其中,憂鬱症比率隨著社會發展急遽的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 政 治 大. 計:截至2020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立. 將位居所有疾病之第二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此外,憂鬱症為. ‧ 國. 學. 一全球性之公共健康問題,伴隨高終身盛行率與顯著失能(Eisenberg, 1997), 憂鬱症對個體的適應造成諸多影響,常見的症狀為心情憂鬱、失去興趣、罪惡感. ‧. 或低自我價值、睡眠障礙或決斷有困難,這些問題可能會變成長期疾病或週期性. y. Nat. sit. 復發(范翌楦,2007;高育仁,2004;Jantz & Mcmurray, 2003)。前述提及全球. n. al. er. io. 罹患憂鬱症者的比率逐漸攀升與伴隨顯著狀況之外,另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憂. i n U. v. 鬱症患者發病的年齡逐漸下降,臺灣董氏基金會2008年的調查發現全國22.2%的. Ch. engchi. 大學生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幾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有憂鬱情緒困擾,需專業協助 (葉雅馨,2008)。憂鬱症年輕化的現象正在發生,由此可知,憂鬱症已經是現 今人類不可忽視的文明病症之一。 董氏基金會2008年提供的調查數據指出當年度大學生中四分之一具有明顯 的憂鬱情緒的困擾,此調查結果激發研究者實習中的思考:「我們的大學生真的 快樂嗎?」、「大學生憂鬱的比例為何?」。研究者於碩二與碩三分別在不同的 大學心理諮商機構實習,於實習間發現一定比例前來晤談的學生在描述自己的狀 況中,會用「我覺得我很憂鬱」來形容自己。 在晤談中深入了解這些描述自己是憂鬱的大學生,觀察學生所遭遇的困難大 1   .

(14)  . 致上可歸納出一個規則,首先,感到壓力很大(無法應付課業狀況、人際關係緊 張、生涯目標不明確等),再來,壓力可能引起的身心反應(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害怕考試整天打電動、逃避處理問題、焦慮、失眠、擔心、感到憂鬱、緊張或提 不起勁等)。在這些自述面臨壓力的學生裡,其中,令研究者感到疑問的是這些 覺得自己課業壓力很大的學生中,部份學生課業成績表現優秀,甚至達到書卷獎 的程度,卻對課業壓力仍感到莫大的壓力。 因此,研究者對這類型學生感到好奇,在這些有高學業表現(客觀事實)的 學生上,成績表現優秀仍不能消弭其對壓力的負向主觀知覺(認為自己無法應付. 治 政 大 心理社會發展處於「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的階段,Erikson認為此一時期是人 立. 課業狀況、自己不夠優秀、考試還是可能考差了等想法)?此階段的大學生,在. 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青年期自我統合的過程統合危機無法化解,則會傾向角色. ‧ 國. 學. 混亂的一端。大學生在此發展階段為自我成長與自我概念統合的重要時期,因. ‧. 而,本研究以上述發現為動機,且認為無法忽視大學生階段為重要發展階段,試. y. Nat. 圖關注大學生的憂鬱狀況,選擇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而探討壓力對大學生. er. io. sit. 可能造成的影響。. 回顧相關大學生生活壓力研究發現,在大學階段的主要壓力為學業壓力、家. al. n. v i n 庭壓力、人際壓力,其中「學業壓力」最高(王春展、潘婉瑜,2006;駱重鳴, Ch engchi U. 1983) ,學業壓力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生活壓力來源(王琳雅,2006;陳清泉,1990; 楊聰財、蕭淑貞、卓貴美、黃偉俐,2005;賴建志,2005)。整理過去有關壓力 和憂鬱的研究,發現負向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是預測憂鬱症狀的重要因子 (Metalsky & Joiner, 1992; Robinson, Garber, & Hilsman, 1995),負向壓力事件確 實對憂鬱造成影響,但是,壓力與憂鬱的相關程度卻不如預期的高,係數約為.22 到.47之間,亦即,壓力只解釋了憂鬱的5%到20%之變異。因此,後續的研究焦 點轉向找出壓力生活事件對憂鬱症狀的潛在調節變項(Robinson, Garber, & Hilsman, 1995),像是自我效能(王琳雅、林綽娟,2006)、獨處能力(吳麗娟、. 2   .

(15)  . 陳淑芬,2006)、情緒智慧(黃韞臻、林淑惠,2009)等,皆被視為一種因應壓 力的機制,減緩壓力對個體造成的影響。因此,研究者試圖以結構方程式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檢驗生活壓力與憂鬱的潛在關連,試圖建立 一個生活壓力與憂鬱之間的路徑關係。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Seligman認為找出個體的特長並發揮之,回答亞理 斯多德二千五百年前曾問過的這個問題,似乎在亞理斯多德的時代就開始揭露人 類對幸福生活的渴求。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聚焦在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如:焦慮、 憂慮症等)的負向人類功能上,直到20世紀後期,開始轉向正視促進人們的正向. 治 政 大 一是不僅要關注人的弱點,同樣要關注人的長處;二是不僅要關注如何修復損 立. 心理狀態(Snyder & Lopez, 2005)。Seligman繼而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目標,. 傷,還要關注如何給人力量;三是不僅要讓普通人生活得充實,還要讓有天賦的. ‧ 國. 學. 人獲得成就。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日益完整,近年來,在諮商心理學的領域中. ‧. 也愈來愈多的焦點在強調個體的正向力量,Lopez等人(2006)指出過去諮商心. y. Nat. 理學重要期刊中比較少研究是以正向為焦點,因此呼籲藉由在研究和實務中,將. er. io. sit. 更多的焦點放在優勢(strength)上,以再確認諮商心理學獨特的正向焦點。因 而,以正向心理學觀點介入,強調個案的長處、彰顯其價值,以協助個案面對生. n. al. Ch. 活中的困境,本研究另一重點。.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欲以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期盼在生活壓力與憂鬱的探討中,激發 提昇個體的正向因素,以減緩個體憂鬱的程度。目前正向心理學的發展中,心理 資本為一新興議題。回顧相關文獻探討,首先,在經濟學上,Goldsmith、Darity 與Veum(1998)相信人格特質的影響是可被發現的和受員工回饋的,此研究將 心理資本用經濟法則詮釋,即心理資本係指包含員工貢獻度而預期影響其生產 力,而個體心理資本的特徵為反映在自我看法(self-view)與自尊(self-esteem) 上。Seligman認為可以將那些導致個體正向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範疇,資本是未 消耗的資源,當投資到未來,期待有更好的回收,當個體沈溺在福樂(flow)中,. 3   .

(16)  . 正是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洪蘭譯,2009)。爾後,Luthans等人(2004)說明 心理資本係指個體正向的心理狀態,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等四個 向度。文獻回顧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有正相關(Luthans, Avolio , Walumbwa & Li , 2005)。此外,心理資本在組織行為對工作績效間關係,具有中介效果,亦即, 心理資本的建構有助於個體的工作表現(鐘心淇,2006;鐘小鋼,2009);對工 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朱國榮,2009)。在國內文獻中使用 心理資本檢索發現,CEPS電子期刊(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期刊論文與碩士論文 共6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2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33篇;另外,. 治 政 大 彙,研究領域集中組織行為領域與人力資源管理兩方面,教育心理方面的相關研 立 國外文獻使用psychological capital作為關鍵字檢索發現,1998年開始出現此詞. 究尚未普及。 因此,本研究以憂鬱作為效標變項,探討心理資本與個體憂鬱狀. ‧ 國. 學. 態間的影響關係,試圖建立心理資本與憂鬱的關聯。. ‧. 綜合上述,生活壓力與憂鬱兩者具有相關性已獲得證實,而心理資本在國內. y. Nat. 研究仍為一新穎議題,本研究欲建立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間結構關係模. n. al. er. io. 諮商之參考。. sit. 式,以促進減緩大學生憂鬱程度為最終目的,期望研究結果可供未來研究或輔導. Ch. engchi. 第二節. i n U. v.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上的 差異。 二、建構「心理資本」量表。 三、建構「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結構關係模式。. 4   .

(17)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針對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進行解釋與定義如下:. 一、. 生活壓力(life stress). 意為在面對生活壓力事件的刺激過程中,個體經由主觀認知評估後產生調節 失衡的狀態。. 二、.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治 政 大 意為個體正向的心理發展之狀態,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等四 立. 向度,其內涵如下:. ‧ 國. 學. 有自信心(自我效能)去投入必要的努力並成功完成有挑戰性的工作。. 2.. 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抱持正向(樂觀)的歸因(Attribution)。. 3.. 堅持目標,在必要時改變達成目標的方式(希望)以獲得成功。. 4.. 面對困境與挫折時,承受、反彈甚至超越(復原力)以獲得成功。. ‧. 1.. n. er. io. sit. y. Nat. al. 三、. Ch. engchi. i n U. v. 憂鬱(depression). 意為個體長期處於情緒低落與認知偏誤的狀況,個體易感受到憂傷、焦慮、 無望感與沮喪等,且憂鬱情緒易造成憂鬱認知,進而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與社會 人際功能。. 5   .

(18)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 i n U. v.

(19)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生活壓力之探討、第二節為心理資本之 探討、第三節為憂鬱之探討,以及,第四節主要探究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 三者間關聯,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生活壓力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一、. 生活壓力的定義. 治 政 大 的外力(林續琴,2003)。1920 年代,Cannon 首先將「壓力」的概念應用至心 立 「壓力」此詞最早源自於物理學與工程學上的專業用語,係指施予物體表面. 理相關的實驗上,針對痛苦(pain)、飢餓(hunger)以及其他主要的情緒等觀. ‧ 國. 學. 察身體變化,研究發現引起情緒反應的生活事件對人體是具有傷害性的,亦即具. ‧. 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對個體生理或精神失調的病因扮演重要的角色。1950 年代,. y. Nat. Selye 將壓力界定為個體任何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特殊化(nonspecific)反應,所. er. io. sit. 謂非特殊化反應,依生物學觀點而言,係指雖然不同的壓力刺激會引起的特殊生 理反應,但是這些生理反應卻都有一個共同的性質,就是它們都會引起恢復正常. al. n. v i n 狀態的需求。爾後,Lazarus 提出另一種壓力概念,主張個人的認知評估,其論 Ch engchi U 點引發許多探究個人在壓力過程中認知調適差異的相關研究。. 壓力的界定,隨著各研究者從不同面向探究予以不同定義,綜觀各研究者的 觀點,可將壓力定義歸納為三個取向:. (一)刺激取向 以刺激為觀點,視壓力為生活情境的變動。Holmes 與 Rahe(1967)為此取 向的代表人物,認為壓力是遇到外界事物而失去生活平衡時,個體為了恢復復原 有適應狀態所需花費的精神與體力的總量。依此觀點,壓力乃是一組原因(a set. 7   .

(20)  . of cause) ,用於辨明各種情境的刺激,強調壓力來源的重要性(Lazarus & Folkman, 1984)。因而,此壓力模式是以對個體有害的環境刺激來界定壓力,壓力是源自 於環境之中,而對外來的壓力源反應則是緊張,如圖 2-1。所謂的刺激包含內在 事件,如飢餓、冷熱等;及外在事件,尤其是具有威脅性的重大事件,例如:死 亡、火災、離婚等。Kanner、Coyne、Schaefer 與 Lazarus(1981)提出,壓力的 來源不僅是重大事件,生活中的日常繁瑣事件也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整體來 說,此觀點將壓力視為一種外在的刺激變項,著重在「壓力源」(stressor)的概 念上(賴建志,2005)。.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al. sit. y. Nat 圖 2-1 刺激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出自 Cox(1978).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以刺激取向來定義壓力,雖然容易找出壓力來源,但是各種壓力源有 其特性,且個體對壓力的容受度常有個別差異,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情境可能 會有不同的知覺歷程和處理方式。故定義壓力時,尚需考慮壓力的其他層面 (Lazarus & Folkman, 1984)。. 8   .

(21)  . (二)反應取向 在生物學與醫學領域裡,常用此定義。此取向視壓力為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 所產生的整體性反應,主要受到 Selye 壓力理論的影響。Selye(1978)指出,壓 力是個體面對任何需求時的非特殊化反應(nonspecific response),不論壓力來 源是生理的(如冷、熱)、心理的(如失去自尊、失望)、社會的(如失業或親 人死亡)、哲學的(如時間適應或人生目的),皆可能引起個體相似的生理和心 理反應。Selye(1978)並提出「一般適應症狀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的壓力反應模式,此模式包括三個階段(如圖 2-2):. 治 政 大 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此階段又可分為兩個時期: 立. 警覺反應期(stage of alarm phase):即當個體暴露於不適應的刺激環境下. (1). 震驚期(shock phase):係指對於有害刺激來源最初與立即的反應,並. 學. ‧ 國. 1.. 出現不同的傷害信號,如心悸亢進、肌肉張力喪失、體溫和血壓降低等。 反震驚期(countershock phase):個體運用防衛力量以圖復原,此時腎. ‧. (2). io. y. sit. 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個體完全適應壓力源,而使症狀改善或消失, 但同時也減少了對其他刺激的抵抗。. al. v i n 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因個體適應力有限,若個體無法有效適應壓 Ch engchi U n. 3.. er. 2.. Nat. 上腺皮質擴大,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加。. 力,或壓力持續出現,使得個體能量一直耗損,個體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圖 2-2 Selye 對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 資料來源:出自 Selye(1978) 9   .

(22)  . 依此觀點,壓力係指反應的狀態,是個體在面對外在威脅情境時,生理及心 理上所產生對應之反應,此反應受到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所影響,亦即把壓力反 應(stress response)視為壓力(Lazarus & Folkman, 1984),如圖 2-3 所示。. 立. ‧. ‧ 國. 學. 圖 2-3 反應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出自 Cox(1978). y. Nat. (三)互動取向. 政 治 大. er. io. sit. 不同於以上兩種單向影響的探討,此取向視壓力為個體與環境兩者之間互動 的結果,典型代表為 Lazarus 的研究。Cox(1978)指出壓力是存在於個體所知. al. n. v i n 覺的環境需求與所知覺的反應能力之間的不平衡。Lazarus 與 Folkman(1984) Ch engchi U. 認為心理壓力為個人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當面對環境的刺激,個體會對情境 產生主觀的認知評估,若經評估後,認為環境情況超出個體所擁有能處理的資源 時,即視為壓力。一旦個體認為情境威脅很大,自己無法處理時,將感受到很大 的壓力;反之,如果情境並不構成威脅時,個體將不會覺得有壓力(陳清泉,1990) 。 根據互動取向的論點,強調個體知覺的重要性,彙整刺激取向與反應取向的觀 點,由此觀點來解釋壓力是當個體對於壓力因子的性質加以辨識,進而評估自己 是否應用因應資源加以調適,使之與環境要求達到平衡(林續琴,2003)。. 10   .

(23)  . 綜合上述,壓力的定義可謂是刺激取向壓力源的概念、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 所產生的整體性反應或是個體與環境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壓力採互動取 向之定義,因研究目的涉及個體對環境刺激主觀認知評估,認為壓力為個體面對 生活事件時,經由主觀認知評估後產生調節失衡的狀態稱之。. 二、. 生活壓力的測量. 早期對壓力的測量大多以單一向度—「生活改變量」作為測量生活壓力的指 標,將壓力量化後加以測量。最早將生活壓力量化而測量壓力是 Holmes 與 Rahe. 政 治 大 調查一般人經歷的生活事件,後依此量表改編發展出 「生活再適應量表」(Social 立. (1967),最先編製「最近生活經驗量表」(Schedule of Recent Experience, SRE). ‧ 國. 學.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此量表共包括 43 個大部分人所經歷的生活 改變事件,包含正向事件和負向事件,並將個人對「結婚」這事件適應時所花用. ‧. 的心力和時間,設定數值為 500,以 0-1000 為範圍,再由 394 位職業、階層、身. sit. y. Nat. 份等社會背景不一的美國人以「結婚」此事件為基準,逐一比較每一「生活事件」. al. er. io. 與「結婚」,選出一個最適當的數值來表示個人遭遇該事件所需再適應的程度。. v. n. 由此算出每一事件測量分數之平均值,再除以 10,即為事件之平均量表值,然. Ch. engchi. i n U. 後將量表值依大小順序排列,即為「生活再適應量表」。此量表中每一事件的平 均量表值即代表該事件對個人所造成的壓力有多大,亦即,平均量表值可用來測 量個人在過去特定時間內所遭遇生活壓力大小,研究者可請受試者勾選特定時間 內(如:6 個月內)中遭遇到的生活改變事件,然後總計這些遭遇到事件的平均 量表值,就能了解受試者在這段時間遭遇到的壓力程度,又稱為「生活改變值」 (life change unite, LCU)。Rahe(1968)研究指出「生活改變值」高於 300,個 人罹患各種生理與心理疾病可能性增高;其他研究發現「生活改變值」與心理疾 病有顯著相關(Myers, Lindenthal, & Pepper, 1971)。 有別於「社會再適應量表」以客觀平均量表值來計算個人生活壓力的大小, 11   .

(24)  . Johnson 和 McCutcheon(1980)編製「生活事件檢索表」(the Life Events Checklist),在測量過程中,由受試者自行區分正向事件或負向事件,然後再評 估該事件對自己的影響程度;此種設計強調評估壓力強度不在於事件發生的多 寡,而在於這些事件如何被個體所知覺(楊玉女,1991)。生活壓力對個體身心 狀況影響之過程,可能存在一些中介變項,而這些中介變項可能屬於人格變項 (Dohrenwend & Dohrenwend, 1978),同一壓力的影響可能受到個人人格因素而 有所差異,中等壓力對有些人可能造成很強烈的影響,相對地,有些人面對極大 的高度壓力可能只有些微的感受(Sarason, Johnson, & Siegel, 1978)。部分研究. 治 政 大Selzer, 1975)。研究也發現 的認知(Mueller, Edwards, & Yarvis, 1977; Vinokur & 立. 指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與疾病的發生有關聯,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為個人主觀. 主觀的困擾(upset)因素對生活壓力的預測力較高(Hurst, 1979),歸納上述研. ‧ 國. 學. 究結果可知,不同個體主觀對壓力的主觀知覺程度,可能影響其對同一壓力的感. ‧. 受度。. y. Nat. 再者,Sarason、Johnson 與 Siegel(1978)發展出「生活經驗調查表」(Life. er. io. sit. Experiences Survey, LES)測量主觀壓力的程度。量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有 47 個事件為一般人適用,第二部份有 10 個事件則專為學生所設計,量尺為雙向. al. n. v i n 度測量,以個人對事件的正向情緒程度給予+1 到+3 分或是負向情緒程度給予-1 Ch engchi U. 到-3 分,目的在評估每項事件改變對個人的意義。Cohen、Kamarck 與 Mermelstein (1983)編製「知覺壓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作為測量主觀壓 力之工具。有別於先前提及的量表以生活事件作為測量受試者壓力程度的來源, 知覺壓力量表請受試者回想最近一個月的整體感受進行作答。量表內容共有 14 題,正負向題目各半,其中正向題目需反向計分,量尺採 5 點計分方式,總分愈 高表示其主觀壓力愈高。 另外,後期研究者以多向度的測量方式來測量個體對壓力的主觀認知,其測 量向度包括:壓力的喜不喜歡程度、壓力事件所留下的影響廣度、影響持續度、. 12   .

(25)  . 壓力事件的不可控制或重要程度等(彭秀玲,1986;黃慧貞,1982;駱重鳴,1983; Price, 1985)。彭秀玲(1986)用逐步迴歸方式將上述向度分析後,發現對心理 不健康預測力最佳的二向度,分別為影響持續度與不可控制度。 綜觀上述,生活壓力量表之發展大致可區分為兩個方向,第一,量尺由單向 度測量指標轉而多向度測量指標;第二,量表類型由對客觀壓力事件的測量發展 成個體對壓力事件的主觀感受。是以本研究主要測量個體所經歷客觀壓力事件所 引發的主觀知覺的困擾程度,作為主觀生活壓力。因而,本研究使用之生活壓力 量表為楊晴如(2009)參考 Sarason 等人(1978)發展量表的形式,以個體對客. 治 政 大 成「生活壓力量表」,此量表包含兩個分量表:「課業壓力」與「人際壓力」, 立 觀壓力事件的主觀感受程度之量表作為本研究測量生活壓力之參照,進而編製完. 兩向度之測量指標係參考陳清泉(1990)的大學生生活經驗量表以及李金治. ‧ 國. 學. (2003)的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加以修訂而成。修訂完成之生活壓力量表為ㄧ. sit. y. Nat. 生活壓力的相關研究. io. al. er. 三、. ‧. 自陳問卷,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845。. v. n.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其研究目的、內. Ch. engchi. 容與本研究欲探討主題相關者,綜合討論如下:. i n U. 不同壓力來源對大學生可能影響為何?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探索 1270 名大學生生活壓力發現,大學生主要壓力為學業壓力、家庭壓力、人際壓力,其 中「學業壓力」最高,其次是「家庭壓力」與「人際壓力」。駱重鳴(1983)以 大二學生為依據歸納諸多常見的生活壓力事件如:面臨考試、繁重課業、人際關 係範圍擴大、休閒活動量增加、課業上挫折等事件,其中以課業壓力最高。其他 研究也指出學業壓力為大學生的生活壓力主要來源之一(王琳雅,2006;陳清泉, 1990;楊聰財、蕭淑貞、卓貴美、黃偉俐,2005;賴建志,2005)。 不同性別在生活壓力方面是否具有顯著差異呢?整體壓力感受上,男性較女 13   .

(26)  . 性有較高的壓力感受(施建彬,2004);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指出大學男女 生只有在「人際壓力」向度呈現性別差異,即男生的人際壓力明顯比女生高。 Misra 與 McKean(2000)則認為女性大學生的學業壓力較男性大學生高; Weekes、MacLean 與 Berger(2005)的研究也指出,壓力知覺感受對女性有顯 著的預測力。不同性別未必在生活壓力上呈現顯著差異,部分研究提出不論在客 觀壓力或主觀壓力上皆無明顯差異(李金治,2003;賴建志,2005)。 再者,不同學院方面,施建彬(2004)發現工學院學生報告較少的社會互動, 較低的社會支持以及較高壓力感受。楊聰財等人(2005)指出不同學院,壓力源. 治 政 生在「生涯規劃壓力」上,明顯高於理、醫學院。大 立. 具有差異,即醫學院學生在「課業壓力」上,明顯高於文、理學院,而文學院學. 那不同年級在生活壓力是否有顯著差異?黃韞臻與林淑惠(2009)指出高年. ‧ 國. 學. 級大學生較低年級大學生生活壓力較大。而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發現大學生. ‧. 裡二年級學生壓力較為明顯。惟賴建志(2005)的研究則指出,不同年級大學生. y. Nat. 與不同地區大學生在客觀與主觀生活壓力上均無顯著差異。. er. io. sit. 在一系列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的研究中,有研究指出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有 正相關(陳清泉,1980;McFarlane, Bellissimo, Norman, & Lange, 1994)。黃韞. al. n. v i n 臻和林淑惠(2009)對中部地區 名大學生進行生活壓力相 C h6 所大專院校共 2416 engchi U. 關研究發現「情感壓力」、「就業壓力」、「自我壓力」與「課業壓力」愈嚴重, 則其「嚴重憂鬱症」、「社會功能障礙」、「焦慮和不眠症」與「生理症狀」之 身心健康狀況愈差。然而,Rabkin 與 Struening(1976)研究中更指出,客觀生 活事件與身心健康的相關很低,平均大約為.12,很少超過.30(引自李金治, 2003);相對於客觀生活事件,部分研究指出主觀生活壓力較客觀生活壓力更於 預測身心健康(彭秀玲,1986;黃慧貞,1983;駱重鳴,1983)。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在壓力來源方面,本研究欲聚焦在影響大學生主觀生活 壓力程度最高的「課業壓力」,以及在性別上呈顯著差異的「人際壓力」,將兩. 14   .

(27)  . 者合併稱為生活壓力,在下一章說明本研究使用之「生活壓力量表」。再者,歸 納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當大學生遭遇較高程度的生活壓力時,將對其身心健康造 成影響,生理症狀與心理社會功能尤其明顯。此外,在性別與年級方面,皆有研 究結果顯示在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部分研究則認為無差異,但尚無一定的論 點。因而,本研究將性別、年級與學院三者納入基本資料作為變項進行探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 i n U. v.

(28)  . 第二節 心理資本之定義基礎及其相關研究 一、. 心理資本的定義. 探討心理資本內涵前,首先說明「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與「資 本」(capital)。1990 年代期間,正向心理學強調個體擁有正向的能力,而非如 現行心理學學派所強調探究個體過去的負向經驗(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Snyder & Lopez, 2005);正向心理學與其他學派的差異在於其著重個體正 向性與個體的長處與美德,取代功能不良與弱點,而 Seligman(1998)正式提出 「正向心理學」一詞。Seligman 認為過去心理學只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找. 政 治 大. 出生命的快樂與意義,透過正向情緒、正向特質以及長處與美德,可以幫助個體. 立. 追求美好的人生,而正向心理學正是指出一條可以到達高貴目的和超絕意義的可. ‧ 國. 學. 靠道路(洪蘭譯,2009)。基於上述,正向心理學研究重點係為提昇個體的正向 因素,主張心理學需以個體固有潛在的建設性力量、美德為出發點,提倡以正向. ‧. 的心態對許多心理現象、問題做解釋,從而激發個體正向力量以獲得良好生活。. y. Nat. sit. 而「資本」(Capital)的意涵依牛津辭典定義為用來創造更多財富的財產或. n. al. er. io. 財富,亦即能夠創造財富的物資。「資本」最早用於經濟學上,係指企業經濟上. i n U. v. 的資本,其中包含財務上或是有形的資本,例如廠房、設備等可直接生產財貨的. Ch. engchi. 資產;而 Schultz(1961)依傳統經濟資本概念,提出個人所擁有的技能與知識 可以如傳統資本經濟般為個人與組織創造財富,稱之為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而取得人力資本的方式則透過教育訓練或參與實作,可加強人員的經 驗、能力、知識;此外,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則為社會結構中不同層面的 人際關係網路,包含人際關係、信任、資源的交換與利用或是人脈的培養、人際 網路的建立以及在這些網路中所分享傳遞的訊息、價值、情感、權力,涵蓋的範 圍從家人、同事、朋友甚至到鄰居、社團(Baker, 2000; Coleman, 1990)。Baker (2000)提到因個體無法獨立生存於社會外,故個人與企業的成功、個人快樂與 生活滿意皆與社會資本有關。是以整理「資本」特性如下,第一,可以持續為個 16   .

(29)  . 人或組織創造財富(Schultz, 1961);第二,可以經由各種方式創造與獲得 (Coleman, 1990);第三,不限於實體或非實體。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結合「正向心理學」與「資 本」概念延伸而來。Goldsmith、Darity 與 Veum(1998)首先在經濟學上以心理 資本來測量員工生產力,提到員工的個人貢獻與生產力相關,員工心理資本反映 於自我觀感與自尊感受上。再者,Seligman(2002)提到「心理資本」的概念, 認為可以將那些導致個體正向行為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範疇,揭櫫系列關於心理 資本的研究(洪蘭譯,2009)。Luthans 等人(2004)說明心理資本是指個人正. 治 政 大 去三種資本與心理資本的差異,傳統經濟資本著重個人或企業擁有什麼資源,即 立. 向的心理狀態,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等四個向度。圖 2-4 比較過. 「你擁有什麼」(what you have),而人力資本重視個人在領域中的經驗和智慧,. ‧ 國. 學. 即個人在領域中「你知道的事」(what you know),社會資本則是重視人際間. ‧. 彼此關係,即「你認識誰」(who you know),心理資本則為了解自己到底擁有. y. Nat. 什麼樣的特質,即「你是誰」(who you are)(Luthans et al., 2004)。心理資本. er. io. sit. 超越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在於發展或投資「你是誰」(who you are)與「你能變 成哪種人」(what you can become)的過程中獲得優勢(Luthans & Avolio, 2003;. n. al. Ch. Luthans, Avolio, Norman, & Combs, 2006)。. engchi. 17   . i n U. v.

(30)  . 圖 2-4 競爭優勢的資本展開圖 資料來源:出自 Luthans 等人(2004). 立. 政 治 大. 綜觀不同研究者對心理資本的定義不盡相同,如表 2-1 所示。Luthans 等人. ‧ 國. 學. (2005)認為心理資本核心要素需符合五項標準:第一,需有理論與研究為基礎; 第二,需有正確測量;第三,需在組織行為領域具相對獨特性;第四,為狀態性. ‧. 的(state-like),而非特質性(trait-like),因而可以發展與改變;最後,與個人. y. Nat. sit. 工作表現有正向影響(Luthans, 2002; Luthans & Youssef, 2007)。基於上述標準,. n. al. er. io. Luthans 以實徵研究為基礎,將心理資本核心概念界定為自我效能、希望、樂觀. i n U. v. 與復原力四者,當此四者組合合併時具有彼此增強之協同效力(synergistic. Ch. engchi. effect),尤其是心理資本為一核心因素,用來預測表現和滿足感的效果更甚單 獨因素預測之(Luthans, Avolio, Norman, & Avey, 2006)。. 18   .

(31)  . 表 2-1 心理資本構成因素 研究者. 年代. 心理資本構成因素. Goldsmith, Veum, &. 1997. 自尊. Judge, Bono. 2001. 自尊、自我效能、控制點、情緒穩定性. Jensen. 2003. 希望狀態、樂觀狀態、自我效能、復原力. Larson, Luthans. 2004. 自我效能、樂觀、復原力. Letcher. 2004. 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責. Darity. Luthans, Luthans, &. 2004. Luthans, Youssef, &. sit. y. 希望、現實性樂觀、自我效能(自信)、復. er. 原力 2006. al. 希望、樂觀、復原力、自我效能. 2006. 希望、樂觀、復原力. 2007. 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復原力. 2007. 希望、復原力、樂觀、自我效能. v i n 2006 C h 自尊、自我效能、控制點、情緒穩定性 engchi U. n. Cole. ‧. 2005. io. Avey, Patera, & West. 希望、樂觀、自我效能(自信)、復原力、 誠信. Nat. Luthans, Jensen. ‧ 國. Page, Bonohue. 立. 學. Luthans. 2004. 任感 政 治 大 自信、希望、樂觀、復原力. Avolio Luthans, Youssef, & Avolio 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資料來源:出自謝雅苓(2010:25). 19   .

(32)  . Luthans(2002)依據可測量、可開發以及有效管理提升工作表現的標準, 首先,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擷取具理論依據與實徵研究支持的自我效能、希望和 復原力三個獨立概念。此外,Bandura(1997)提出的自我效能被 Luthans(2002) 視為最適配的正向組織行為能力(best fit POB capacity); Snyder 等人(1991) 提出的希望被定位為最獨特的正向組織行為能力(unique POB capacity) ; Masten (2001)主張的復原力(resilience)被視為最新的正向組織行為能力(new POB capacity)。Luthans 等人(2004)在自我效能、希望和復原力外,加入 Seligman (2002)的樂觀,說明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復原力四者符合正向組織行為學. 治 政 大 Luthans 和 Youssef(2004)提出心理資本的描述性解釋理論架構,指出自我 立. 可測量、可開發以及有效管理提升工作表現的積極心理狀態為正向心理資本。. 效能、希望、樂觀和復原力聚合成心理資本此一構念,如圖 2-5 所示。心理資本. ‧ 國. 學. 由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復原力四個面向組合而成,且符合獨特、可測量、可. ‧. 發展、影響表現的標準。自我效能又稱做信心(confidence),Bandura(1997). y. Nat. 定義為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組織與執行必要的行動以實踐預定的成果;希望是. er. io. sit. Snyder 等人(1991)認為透過激勵思考(agency thinking)和路徑思考(pathways thinking)追尋既定目標的正向思考,著重個體可以依據激勵思考的意志力. al. n. v i n (willpower)和路徑思考的實踐力(waypower)來實踐目標的正向心理狀態 Ch engchi U. (Luthans, 2002);樂觀是 Seligman(2002)對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的解釋風格, 認為個體將正面事件歸因於內在(internal)、永久(stable)與普遍(pervasive) 的因素,而把負面事件歸因於外在、暫時和特定的因素(Luthans & Youssef, 2004)。Masten(2001)認為復原力是面對重大威脅的良好適應,能從挫折逆境 中迅速恢復的能力,強調個體堅定的接受現實、深信生命的意義、有效而理性因 應各種臨時重大變化(Coutu, 2002)。. 20   .

(33)  . 自我效能 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動員 認知資源去獲得特定的結果。. 希望 擁有達成目標的意志力 與實踐力。. 心理資本 1.獨特(unique) 2.可測量(measurable) 3.可發展(development ) 4.影響表現(impactful on performance). 樂觀 以開放的態度賦予事件 正面的意涵。. 立. ‧. ‧ 國. 學. 韌性 有能力從逆境失敗中回 復正常。. 政 治 大. 圖 2-5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圖 資料來源:Luthans & Youssef(2004:152)。.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爾後, Luthans、Youssef與Avolio(2007)統整並界定上述四核心概念,為 Ch engchi U. 能來正向情緒的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正向的心理發展之狀態,其內涵如下: 1.. 有自信心(自我效能)去投入必要的努力並成功完成有挑戰性的工作。. 2.. 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抱持正向(樂觀)的歸因(Attribution)。. 3.. 堅持目標,在必要時改變達成目標的方式(希望)以獲得成功。. 4.. 面對困境與挫折時,承受、反彈甚至超越(復原力)以獲得成功。. Luthans 等人(2007)對心理資本的最新界定:其一,自我效能為「聚焦現 在到未來」(present-to-future focused),其對心理資本的貢獻在於藉由開放性態. 21   .

(34)  . 度面對挑戰,願意盡最大努力去追求成功的目標;其二,希望為「聚焦在未來」 (future focused),其對心理資本的貢獻在於透過堅強的動力和策略性的計畫去 實踐成功的目標;其三,樂觀為「聚焦在未來」,其對心理資本的貢獻在於提供 負面事件的緩衝和正面事件的強化以作為追求成功的心理資源;最後,復原力為 「聚焦在過去到現在」(past-to-present focused),其對心理資本的貢獻在於賦 予個體從過去不愉快經驗中快速復原與維持良好現狀的實踐成功心理能量。 本研究所提及心理資本係採用 Luthans 等人(2007)所提出之核心概念,將 心理資本界定為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這四因素。. 二、. 立. 心理資本的測量. 政 治 大. ‧ 國. 學. 回顧文獻發現心理資本的測量,均有個別的測量工具,以下依 Luthans 等 人(2007)心理資本之定義分述之:. ‧. 首先是自我效能之測量,Sherer 和 Maddux(1982)編製「自我效能量表」. sit. y. Nat. 用以測量自我效能程度,可分為兩個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17 題)和社. al. er. io. 會自我效能量表(7 題),測量結果發現正向自我效能的期待可增強個體的判斷. v. n. 能力、可以增強自我導向的行為,並顯示出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比社會自我效能量. Ch. engchi. i n U. 表實用。此外,針對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Schwarzer 和 Born(1997)所發展的 量表,可以有效地去預測個體是否有處理壓力情境的能力(Schwarzer & Scholz, 2000)。Bandura(1997)發展了一份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這份量表包含了九 個分量表,分別測量社會資源、學業成就、自我管理的學習、休閒、自我調整、 他人期望、社會的效能、自我肯定及父母的支持,合計有 57 題,採 Likert 式七 點量表作答形式。 第二,是樂觀的測量,Peterson 等人(1982)編製完成「解釋風格問卷」(th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ASQ)可了解個人對於解釋型態的樂觀程度,此 問卷為一自陳問卷,共 12 個題目,包含正向生活假設情境 6 題、負向生活假設 22   .

(35)  . 情境 6 題;另依題目類型又可區分為 6 題成就取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假 設情境、6 題關係取向(affiliation orientation)假設情境。Metalsky、Halberstadt 與 Abramson(1987)為提升解釋風格問卷的信度,以 ASQ 為基礎發展出延伸版 解釋風格問卷(Extended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EASQ),為 ASQ 的修 訂版本。此外,生活目標量表(Life Orientation Test)則可用來測量樂觀程度 (Scheier & Carver, 1985)。 第三,希望之測量發展,Snyder、Sympson、Ybasco、Florence、Borders 與 Tyrone(1996)發展「希望狀態量表」(State Hope Scale),共有 6 題,其中包. 治 政 大 述自己目前狀況的等級;偶數題分數相加是動機因素的得分,奇數題分數相加是 立 含各 3 題關於動機和策略的題目,為李克特式八點量表,讓受試者選擇最適合描. 策略因素的得分,兩者加總就是個人希望狀態的得分,得分範圍從最低 6 分到最. ‧ 國. 學. 高 48 分,此量表沒有一定的平均分數,且依情況不同而給予不同分數。Snyder. ‧. 等人(2002)建立「孩童希望感量表」(Children’s Hope Scale, CHS),測量 7. y. Nat. 到 14 歲的小孩。為了測量 15 歲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的希望感,Snyder 等人. er. io. sit. (2002)發展「希望感量表」。. 最後,復原力之測量發展,Wagnild 和 Young(1993)發展出復原力量表. al. n. v i n (Resilience Scale,RS),包含兩個因素:個人勝任度(Personal Competence) Ch engchi U. 與對自我與生活之接受度(Acceptance of Self and Life),研究發現復原力與個. 人適應結果(身體健康、士氣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反之,與憂鬱呈負相關。 Connor 和 Davidson(2003)所提出的復原力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用來測量個人壓力因應能力,可作為焦慮症、憂鬱症與壓力反 應治療新目標,此量表共有 25 題為李克特式五點量表(0-4 分),分數愈高反應 出有較佳的復原力。 綜合上述,雖然過去針對心理資本四個因素均有個別的測量工具,但同時使 用這些量表將使整體測量之題項過多,造成回收率與整體有效程度降低(Luthans. 23   .

(36)  . et al., 2007) 。因而,Luthans 等人(2007)所使用心理資本問卷(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CQ),針對上述四個核心概念各別設計 6 個題目進行測量,採 用李克特式六點尺度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心理資本程度愈高,共有 24 題。其中, PCQ 量表刻意使用 6 點尺度測量,目的也是避免中立的態度(持平、無意見); 另外,先前測量方式大多僅針對一般情況下的自信心、希望、樂觀與復原力的測 量(Luthans et al., 2006),而 PCQ 量表則是用以測量個人在工作領域中所表現 出之心理資本的測量。本研究擬採用 Luthans 等人(2007)所使用心理資本量表, 並加以修訂而成,於下章詳述之。. 三、. 政 治 大 心理資本的相關研究 立. ‧ 國. 學. 心理資本的概念來自將那些導致個體正向行為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的範 疇,係指個體正向的心理狀態。此外,心理資本的概念需建立在個體的人格中,. ‧. 強調個人的力量與正向性,是個體於成長及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向的心. sit. y. Nat. 理狀態(張宏如,2009)。自此,研究取向開始轉變為思考何以培養個體與激發. al. er. io. 個體潛能,進而使人擁有幸福、有意義的生活。. v. n. 而 Luthans 及其研究團隊於 2002 年將心理資本的概念延伸至人力資源管理. Ch. engchi. i n U.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HRM)與組織行為學領域,提出正向組織行為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之正向心理學職場研究脈絡,聚焦於 個體正向行為裡心理因素何以使員工與組織的獲得最大績效,即可以經由對主 管、員工在自信心、希望、樂觀及復原力的訓練以達到提升並管理組織心理資本 之目的。 Luthans 等人以 422 位中國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心理資本相關研究,發現在 樂觀、希望與復原力三項量表中表現較好的員工在工作績效(由其主管認定)以 及薪資水準上相較於量表分數較低的工人高,證明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甚至薪資 都有顯著的影響(Luthans, Avolio , Walumbwa & Li , 2005)。心理資本的強度和 24   .

(37)  . 創業者的領導能力有顯著的關連性,也就是說心理資本會影響領導者的領導能力 (Jensen & Luthans, 2006),創業者往往展現出勇於承擔風險的自信且相對樂觀 的創業者有較高的成功機會(Cooper, Woo & Dunkelberg, 1988; Pinfold , 2001), 無論結果成功或失敗,他們往往是以正向態度面對之(Palich, Leslie, Bagby & Ray, 1995)。 回顧國內外心理資本的相關文獻,多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其中,組織 行為對工作績效間關係,以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項具有中介效果(鐘心淇,2006; 鐘小鋼,2009)。而在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之關聯,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 治 政 大 本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朱國榮,2009)。此外,探討 立. 質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工作生活品質與心理資本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心理資. 角色壓力、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三者關聯性,回收 602 位國軍志願役軍官及士官有. ‧ 國. 學. 效樣本,研究發現角色壓力對幸福感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且心理資本對角色模糊. y. Nat. 金田,2010)。. ‧. 與幸福感以及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均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陳怡伶、許. er. io. sit. 然而,在教育領域中以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心理資本狀況與組織公民行 為間關係,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呈正相關,即心理資本分數愈高,. al. n. v i n 個人行為表現愈佳(黃靜文,2009);而在國小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之現 Ch engchi U. 況,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度具有影響力,愈「樂觀」者,工作 滿意度愈高(吳函芸,2009)。 綜觀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心理資本與負向生活事件(工作壓力、工作倦怠) 之間影響呈負相關;而心理資本與生活工作品質、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為正相關, 亦即心理資本程度愈高,個人主觀感受愈佳。另外,諸多研究使用心理資本作為 中介變項,研究結果也發現心理資本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然而,心理資本相關研 究在教育領域上並不多見,且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尚未有人進行探討之,本研究 擬以心理資本作為本研究之中介變項,且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25   .

(38)  . 第三節 一、. 憂鬱之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憂鬱的定義. 「憂鬱」一詞有諸多不同的定義,目前除臨床上診斷標準,依 DSM-IV-TR, 即美國精神科醫師學會「第四版(修訂版)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ext Revision)),尚 無清楚的界定。事實上,「憂鬱」為一複雜現象,Cantwell 和 Baker(1991)將 憂鬱分為四種層次(引自陳杏容,2001): 第一層次的憂鬱被視為症狀(symptom)泛指負向情緒,如傷心(sad)、煩. 政 治 大. 悶(blue);第二層次指多面向的症狀(various symptoms),如食慾不振、失去. 立. 精力、心理動作激進或遲緩、體重減輕、失眠,這些症狀被用來快速簡要的描述. ‧ 國. 學. 臨床精神病患的憂鬱現象,然一般人處在壓力的環境中,有時也會短暫的出現這 些特徵,但此層次還不足以構成憂鬱性症狀(depressive symptom)或憂鬱性異. ‧. 常(depressive disorder);第三層次憂鬱被視為症候群(syndrome),由一些症. y. Nat. sit. 狀所組成,具有經常發生的特性,而且在此層次憂鬱具有異常(disorder)的意. n. al. er. io. 涵,而當事人可能具有初期的精神異常(psychiatric disorder),其範圍包括情緒、. i n U. v. 認知、性功能等;第四層次憂鬱是一種心理疾病,具有精神異常(psychiatric. Ch. engchi. disorder)的特性,而且在某一個特定時間內出現憂鬱的症狀,並造成當事人某 功能喪失。此外,Cantwell 與 Baker(1991)認為憂鬱是一種具可逆與連續性質 的心理狀態,幾乎所有個體都可能會經驗此種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而 此種差別會反應在個體的外顯行為,及對其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由於憂鬱為一複雜的現象,憂鬱對個體造成的影響以及其成因,綜觀不同研 究者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納出生物遺傳觀點、心理動力觀點、情緒、生理(身體)、 人際、行為等向度,以下分述之:. 26   .

(39)  . (一)生物遺傳觀點 一般醫學觀點認為憂鬱症具有家族基因遺傳的可能性,在臨床研究中也發現 憂鬱症患者通常有家族病史。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憂鬱症的生物學病因與大腦中樞 神經化學物質異常有關(陸汝斌,2002),且一般憂鬱症患者神經傳導物質與正 常人有異,包括血清素(serotonin)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過低等。以 重鬱症為例,其男女盛行率介於 5%-25%,在家族方面,重鬱症患者一等血親的 重鬱症盛行率比一般民眾高 1.5 至 3 倍(引自 DSM-IV-TR)。. 治 政 大 Bowlby(1998)認為個體最初感到憂鬱和無望,是在嬰兒期經驗到與照顧 立. (二)心理動力觀點. 者的分離,而這種失落、憂鬱與無望的經驗,會在往後的生命循環裡不斷地出現,. ‧ 國. 學. 即為「主體失落」(object loss)的模式。Gabbard(1995)整合其他心理動力之. ‧. 於憂鬱相關論述,認為憂鬱的產生與早期經驗、失落、防衛機轉、將憤怒指向自. y. Nat. 我有關,嬰兒在口腔期與母親混亂的關係,易造成個體日後產生憂鬱的現象;或. er. io. sit. 者因為真實或假想的失落形成憂鬱;憂鬱也可視為一種防衛機轉,為因應失落所 造成的創傷;甚至因為個體對失落的主觀混雜著愛、恨以及生氣的感受,將生氣. n. al. Ch. 的感受指向自我而造成憂鬱。. engchi. i n U. v. 心理動力的觀點,可成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評估與蒐集資料的一項指標,其 限制在於一為不易以實徵研究加以驗證,二為此觀點只提出憂鬱成因,未能提出 具體介入治療的方法,故而,目前在憂鬱症治療上仍多以認知行為療法介入。. (三)認知—行為觀點 Beck(1976)依據臨床的觀察提出「認知偏誤理論」,此理論包含三個重點: 一為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二是負向的認知基模(negative schemas), 三是認知錯誤(cognitive error)。簡介如下:. 27   .

(40)  . 1.. 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Beck 指出憂鬱症患者對於「自我評價」、 「周遭經驗」、「未來影響」三方面皆呈現負向評估。第一元素:憂鬱症病 人常用負面觀點來看自己,第二元素:採用負面觀點來解釋目前的經驗,第 三個元素:個人對於未來充滿負面、悲觀的想法。憂鬱症者主要的這三種認 知型態(cognitive pattern),促使憂鬱症者以顯著特異的方式來看待他們自 己,建構他們的經驗,還有評估他們的未來。換句話說,憂鬱的產生,主要 是因為個體具有不當的認知基模,在面對負向事件時,引發負向認知基模而 對事件產生扭曲的思考(distorted thinking),這種扭曲的內在思考導致對自. 治 政 大 負向的認知基模(negative schemas) :基模係指個體對過去經驗所做的推論, 立 己、對世界和對未來都抱持負向的看法。. 2.. 而形成一種穩定持久的思考型態或認知結構。Beck 認為憂鬱的認知基模或. ‧ 國. 學. 認知結構往往是負向的,在其傳送或處理個人訊息時,容易選擇性的接受負. 認知錯誤(cognitive error):憂鬱患者具有錯誤的邏輯推體,其憂鬱基模維. y. Nat. 3.. ‧. 向、不好或不利己的訊息。. er. io. sit. 持乃是錯誤訊息處理所造成的。. Beck 指出憂鬱症所呈現認知三因素是以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s). al. n. v i n 的方式來回應其生活中的失落,因而對自我、對世界和對未來皆呈現負向觀感 Ch engchi U. (Hagga, Dyck, & Ernst, 1991)。而自動化思考為非自我意願的、為一種如洪流 般知覺的認知(Beck, 1976),同時,其意涵為重複的(repetitive)、不經意的 (intendended)、和不易控制的(not easilycontrollable)(Hagga et al., 1991)。 憂鬱症患者常因認知三元素的自動化思考,引發「無助感」、「罪惡感」(吳珮 君、陳杏佳,2004)。 認知與憂鬱有關(Beck, 1976),憂鬱症者常因過度敏感,會對事情作錯誤 解釋,容易覺得別人拒絕他、不關心他,因而產生挫折感(柯慧貞,2002)。常 見的認知扭曲包括: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思考法、過度類化、災難化想法、個人中. 28   .

(41)  . 心主義想法、誇大或低估、任意推論等,這些憂鬱者的認知偏差,亦即認知錯誤,. Riso et al.,(2003)以四種認知取向來了解憂鬱症,簡述如下: 1.. 失能的態度(dysfuntional attitudes):失能的態度係指導向個人負向自我評 價(self-evaluation)的負面信念(Kovas & Beck, 1978)。. 2.. 早年適應不良基模(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早年適應不良基模與失能 的態度有關,而基模係指一組範圍較大的認知主題,在童年期間發展而貫穿 一生,並對個人產生終其一生的影響(Young, 1995)。這與 Beck(1967). 治 政 大 、失敗、悲觀(pessimism) 價值感(worthelessnes)、不完全感(incompetence) 立 早期所提出的認知基模的觀念非常接近。認知主題包括的內容如:個人的無. 等(Spielberger, 1972)。. ‧ 國. 學. 3.. 歸因型態(attribition style):即個人對正向和負向事件解釋的型態。依據此. ‧. 一理論,當個人對負向事件做廣泛(global)、穩定(stable)、內在(internal). y. Nat. 歸因(Abramson,Metalsky, & Alloy, 1989);而對正向事件做特定(specific)、. er. io. sit. 不穩定(unstable)、外在(extenal)歸因時,會比較容易受到沮喪的影響, 而造成憂鬱症的發生。. al. n. v i n 反芻回應型態理論(the ruminative theory):是指傾向對憂鬱的 C h response style engchi U. 4.. 原因與結果所做的反芻。反芻(rumination)的意思是耗盡認知資源,企圖. 擾亂對問題解決,且以工具行為(instrumental behavior)促成干預之行為機 制。. 29   .

(42)  . Nezu(1989)提出憂鬱問題解決模式,包含四個互動因素:首先,主要的 負向生活事件(major negative life events) ;第二,目前的問題(current problems); 第三,問題解決之因應方式(problem-solving coping) ;最後,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互動關係如圖 2-6。依據憂鬱問題解決模式,主要負向生活 事件會導致問題發生,問題發生也會導致生活改變,此二種皆為壓力來源,必須 加以因應解除壓力,如果缺乏有效問題解決因應策略則易產生負向後果導致憂 鬱。此種長期下來形成的負向情感狀態乃導因於環境壓力、立即情緒反應與問題 解決因應歷程間交互作用(引自陳錫銘,199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al. sit. y. Nat. 圖 2-6 憂鬱的問題解決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陳錫銘(1992). Ch. engchi. i n U. v. Bandura(1977)認為憂鬱是因過低的自我效能預期所致。自我效能係指個 體對自己能力與行為表現之知覺及自信。強化個體自我知覺效能,可能促進個體 心理運作能力增加,高自我效能知覺會產生自我肯定和適當行為;低自我效能知 覺將產生逃避、防衛、焦慮、憂鬱等情緒。再者,憂鬱主要受認知歷程影響,如 不良功能預期、不能功能自我評價、不良功能自我概念與過高的標準設定等,其 理論以圖 2-7 簡示之。. 30   .

(43)  . 圖 2-7 自我效能判斷和反應結果判斷交互作用效果圖 資料來源:出自 Bandura(197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四)情緒觀點. 憂鬱症患者主要問題是情緒低落(陳欽銘,2004),憂鬱症在 DSM-IV-TR. ‧. 的診斷標準上,被歸類為一種情感疾患(mood disorders)。常見的憂鬱情緒係. sit. y. Nat. 指長期的憂傷、焦慮、罪惡感、羞辱感和沒有希望、憤怒、沮喪(楊連謙,2004;. al. er. io. Jantz & Mcmurray, 2003)。就重鬱症而言,與憂鬱的情緒有強烈相關。除了憂鬱. v. n. 的情緒之外,負向情感和身心困擾也與重鬱症的形成有較強的關聯(Golding &. Ch. engchi. i n U. Lipton, 1990) 。煩躁不安的情緒(dysphoric mood)和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 與較長期的憂鬱持續,彼此間可能變成較緊密的連結(Riso et al., 2003),因為 憂鬱的心情會造憂鬱的認知(楊妙芬,1996),因此在情緒上,憂鬱患者常常表 現得非常悲觀,內心充滿絕望感(陳欽銘,2004)。 在憂鬱狀態中,當情緒對環境轉變的適應能力喪失,且憂鬱症病人也表示悲 傷和對娛樂的沮喪,對環境沒感覺的態度,也都反應在症狀上時,即是一種情緒 失常的核心特質,表示憂鬱症可能已經發生的訊息(Rottenberg, Kasch, Gross, & Gotlib, 2002)。. 31   .

(44)  . (五)身體症狀觀點 根據 Jantz 與 Mcmurray(2003)依據醫學上的診斷,認為憂鬱症患者可以從 身體上的症狀尋得,症狀可能為產生睡眠行為的改變,睡太多或太少;飲食方面, 覺得沒胃口或覺得吃不飽;其他方面,體重改變、疲倦、無精打采、記憶力減退, 或無法專注、焦慮或容易生氣、缺乏成就動機。體重的改變係指體重明顯的增加 或減少,明顯的增加或減少的判斷是指一個月內,體重增加或減少原體重的 5% 以上(Chen, Chen, & Chung, 2002)。憂鬱症伴隨的症狀大致上有悲傷、易怒、睡眠 困擾、執行每日任務的能力減低等症狀(Chen et al., 2002; Klerman, Weissman,. 治 政 大 其狀況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中容易清醒及早醒,少部分患者(15-20%)會出現 立. Rounsavill, & Chevron, 1984)。睡眠方面,睡眠障礙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 過度睡眠的症狀(吳珮君、陳杏佳,2004;陸汝斌,2002)或睡眠間斷(吳珮君、. ‧ 國. 學. 陳杏佳,2004)。飲食方面,許多憂鬱患者出現厭惡反應而沒有食慾,導致體重. ‧. 下滑(李昭慶,2000),不單是對工作和悠閒生活喪失興趣,甚至會對先前喜歡. y. Nat. 的事物也失去興趣,體重減輕都常見,也有些會有過食與體重增加(方麗華、陳. er. io. sit. 昭姿、陳純誠,1998)。行為方面,容易感到沒有安全感、疲倦、思考和注意能 力的減低與心理動作技能變得遲緩(Peeters, Nicolson, Berdhof, Delespaul , &. al. n. v i n deVries, 2003);再者,憂鬱患者通常會減少平常的活動,因其會抱怨自己沒有 Ch engchi U. 力氣、動不起來,導致工作無法完成,造成挫敗、或無能感(楊連謙,2004),. 進而出現逃避或退縮行為。. (六)人際關係觀點 1960 年代開始形成之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學派(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為了治療憂鬱症的成人門診病患而設立的,IPT 是一種短期的心理治療 (Klerman, Chevron, & Weissman, 1994) 。Mufson、Moreau、Weissman 與 Klerman (1993)提出 IPT 的假設為臨床憂鬱是發生於社會和人際脈絡當中,而且憂鬱症. 32   .

數據

圖 2-1  刺激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出自 Cox(1978)
圖 2-4  競爭優勢的資本展開圖  資料來源:出自 Luthans 等人(2004)
圖 2-7  自我效能判斷和反應結果判斷交互作用效果圖  資料來源:出自 Bandura(1977)
表 3-3  生活壓力量表修正後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檢定表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chematic video and animation to help students with LD solve real-lif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The single-subje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ite supervisors of consultant companie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i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o explore th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