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科技實作活動知能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活科技實作活動知能探討

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在新修訂的生活科技課程綱要,闡明課程知識 與動手實作其時間比例需為 1:2。亦即明白說明生活科技是一門透過 親自動手實作將其學科內涵知識融入在實作歷程中。而高中生活科技 教師如何在實作教學主題中,選擇適切及運用實作教學表徵就顯得格 外重要。另外,學生從實作活動中可培養哪些能力,以下就生活科技 實作活動可運用之教學表徵及生活科技在實作活動歷程之應用兩面 向作探究分析:

一、生活科技實作活動可運用之教學表徵

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許多科學知識與科技原理,是無法 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完整的。唯有提供學生親自去動手實作,去體會在 實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科學與科技知識與技能(殷宏良,2003)。

若由實作教學觀點來看,則李泳泰(2007)認為其共通點有二:

(一)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而非被動的接受在實作教學過程 中,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擔任引導的角色,學生透過操作 與探究的過程,將過程中的經驗加以組織,進而主動建構知 識,知識來源並非教師提供,而是學童自己發現。

(二)建構的過程是學生與外界環境交互作用實作教學提供學生 親身操作及探究的機會,學習的過程是透過學生親自動手 操作、觀察,教師只是從旁誘導,問題的發現及解決皆由 學生自己來。

科學課程最獨特之處在於實驗課程,而教師是實驗課程中有效學 習的重要關鍵。研究者融入「動手做」,提供一些有趣、生活化的實 驗與科學活動,將補充資料與教科書内容相結合,本研究中之「動手

43

做」,依據既有的課本内容,以材料取得方便、便宜、製作容易、時 間短、操作簡單及容易成功等因素,所發展出的實驗,藉由教師的示 範及學生親自操作,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並獲得科學知識的活動過程。

近年來中小學教材不斷的改革,將長久以老師為中心及培養高科技精 英為目標的教科書,逐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目的是要讓大多數學生 能了解生活適應生活為目地的彈性教材(周建和,2000)。

劉啟正(2005)認為動手實作以材料取得方便、便宜、製作容易、

花費時間短、操作簡單等特點,讓實作活動生活化、趣味化,解決教 師在教具準備上的困擾,且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Rillero(2005)

說明透過實際操作的科學經驗,對正在學習科學技能學生的發展而言 是最好的方法。

林淑菁(2003)研究中發現到「動手做」在教學上應具備「非常 容易、趣味活潑、生活化、感受式學習、親身體驗」等特質才能吸引 學習個體的注意。而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進行討論,教師傾聽幼兒體驗 後的發表,並予以充分時間進行認知運作,又或者教師給予適當的問 題作為引導,這種討論的方式與過程將會刺激幼兒的思考與聚焦其想 法,如此才能使幼兒的學習達到真正效果(蘇明俊,2006)。

由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發現科技教育的教學方式及表徵方式與一 般學科有很大的區別,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融合了部分傳統的

「工藝」科中著重在動手操作的部分再加上科技教育中著重的知識傳 遞與科技思考的訓練有別於一般的學科也和傳統的職業類科不完全 相似。因此在科技教學現場觀察以及文獻中加以歸納後可以發現生活 科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表徵方式:科技競賽、問題解決、合作學習、

類比推理、實作解說、親自實作、圖表說明、隨堂發問、實驗教學、

模擬遊戲等形式,分別就教學表徵的功能說明如下:

44

一、科技競賽

朱益賢(2005)於「生活科技競賽活動的實施現況與迴響」一文 中也提到,在國中舉辦「生活科技競賽」能夠讓學生從小養成「動手 做」的習慣,學習操作各種工具設備,透過實際操作來落實創意,順 利製作出競賽作品,同時凸顯出生活科技課程特色、強調生活科技的 專業性與重要性。

侯世光(2005)撰文談到,透過具有創意設計意涵的主題活動,

能夠強化生活科技創意設計與製作的核心能力。以上述創意設計意涵 的主題活動概念加以發展,即為科技競賽的舉辦。而這種競賽所營造 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在學業方面的挑戰,在一般的課堂學習是很 不容易達成的(Mehmet & Charles, 2008)。綜合上述學者論述,可將 科技競賽之流程歸納如下圖 2-5:

圖 2-5 科技競賽之進程圖 科技情境與問題的覺察

評鑑回饋及應用 經驗交流及成果展現 展ˇ

問題討論及確定問題

小組團隊分工及執行

45

二、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過程、情緒和意志活 動,而其中思考活動是關鍵性的(張進輔、馮維,2002)。

Sheella 和 Kevin(2004)則特別說明教師運用 PBL 教學時的小 技巧:

1.在介入引導問題時,要適時的傾聽小組討論的內容。

2.適時提問讓小組的討論能夠更深入。

3.在過程中適時保持沉默,能讓參與者澄清所不瞭解的概念。

4.不要當一個最主要的發問者,而是適時提出一些有效的問 題。

5.鼓勵小組的成員要互相討論和分享。

6.不要常修正參與者的想法,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7.發展提問的技巧和內容,幫助參與者長期主動的自我學習 成長。

Swartz 和 Perkins(1990)研究指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係為使學 生發展其思考能力,進而達成最好的決策者或最佳的問題解決者。其 結論分析亦說明了決策和問題解決之間確實係有重疊。因此,如何做 更好的決策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將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如下圖 2-6 所 示。

問題解決

問題為何? 可能解決方式? 最佳解決方式? 我能怎麼完成?

46

47

1.「起始狀態」和「目標狀態」都很清楚,問題解決的途徑 只有一條,按照這途徑就可以從「起始狀態」到「目標狀 態」,如圖 2-3(a)。

2.「起始狀態」和「目標狀態」都很清楚,但問題解決的途 徑可能有好多種,有的是簡單的途徑、有的是曲折的彎路,

要從「中間狀態」裡選擇一條最佳途徑,如圖 2-3(b)。

3.問題的「起始狀態」不清楚,「中間狀態」操作也不明確,

只有「目標狀態」是明確的,解決這類的問題的技巧在於 首先要把「起始狀態」弄清楚,如果盲目的嘗試,雖然有 可能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但往往是事倍功半,如圖 2-3

(c)。

4.問題的「起始狀態」、「中間狀態」和「目標狀態」的操作 都不清楚。許多複雜的科學課題都是屬於此類問題,如圖 2-3(d)。

符合生活科技課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型式,以期培養學生 科技素養生活科技是由之前的工藝轉變而來,因應時代背景所需而使 課程主要目標不同所致,工藝課程主要目標為『大量製造,熟練製造 技巧』;而生活科技課程主要目標『為使具備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來 達成提升科技素養,適應科技社會』。故以創造思考與合作學習理論 原則融入科技活動中,來解決實務問題,是非常吻合生活科技之課程 目標。

三、合作學習

透過團隊合作,體驗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討論過程中,提升社會 技能,包含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認知群育重要性、增強自信心等,

48

學習如何與組員彼此相互尊重、包容,能有效接納及傾聽他人的意 見,最重要是,能凝聚小組的士氣,追求共同所設立之目標。

針對「合作學習」模式融入科技活動部分學生透過合作學習後之 學習成效應做詳加的紀錄,以便觀察學生學習成效之變化情形,便可 適時的將合作學習模式做些調整,以使學生的學習成效能持續維持下 去,最終養成學生主動學習之意願。而合作學習的特色,如下說明:

1.張春興(2002)指出,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教 學策略,其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且重要的是培 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及人際關係,進而能有團體精神之概念。

2.黃政傑和林佩璇(2004)認為合作學習以異質分組方式進行 教學,學生間藉由不同來源的分組,進行共同學習、分享 資源、相互討論,且各小組中的每個成員皆有著學習成效 目標之責任,以達成每位成員皆了解教師教學內容。

3.Arends(2004)說明運用合作學習能幫助學生學習社會所需 的技能,並能呼應多元智慧中的「人際智慧」。

4.謝宗霖(2005)則認為在合作學習的活動歷程中刺激同學間 思考、提升學習效率、增強自信心及改變自身學習觀點及 態度。

5.Hornby(2009)指出大量研究發現合作學習是有效地促進所 有年齡層學生的學業成績,其關鍵因素在於個人責任和積 極的相互依賴上。

而在孫春在、林珊如(2007)也強調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中,當個人 需要協助時,團體中的其他成員,要互相提供使個人內在認知重組,

能進一步精緻化處理的訊息。在激發團隊的創造力之餘,學生以團隊 運作的模式參與競賽活動,亦能在過程中增加對創意的實作能力(周

49

卓明,2005)。團隊合作與創新行為間具有正相關性,也就是說,團 隊合作模式能幫助創造力的發揮與成長(涂君暐,2005)。

由上述文獻探討可得知,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團體討論 的氛圍,因各組員的知識背景、社經情況不一,使本身對問題的思考 面向不一,透過一個共同主題來探討使各組員間的相互討論,將知識 理解、設計想法和製作技能互相交流,以期達成共同的共識,來解決 所面臨的問題。不僅能使個人的思考和技能能力提升,也能讓自身學 習到如何在團體中與各組員做有效的意見交流及合作。而對於團體而

由上述文獻探討可得知,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團體討論 的氛圍,因各組員的知識背景、社經情況不一,使本身對問題的思考 面向不一,透過一個共同主題來探討使各組員間的相互討論,將知識 理解、設計想法和製作技能互相交流,以期達成共同的共識,來解決 所面臨的問題。不僅能使個人的思考和技能能力提升,也能讓自身學 習到如何在團體中與各組員做有效的意見交流及合作。而對於團體而